1 / 187

古汉语讲稿(下)

古汉语讲稿(下). —— 语音、诗词格律、修辞、标点、翻译、训诂、工具书. 一、语音 (phonetics of Chinese ) (一)概说 可资利用的音韵工具书: 1 、 曹述敬 主编 《 音韵学词典 》 , 湖南 , 1991 年 9 月。 2 、 李新魁 、 麦耘 《 韵学古籍述要 》 , 陕西人民 , 1993 年 2 月。 3 、 唐作藩 《 上古音手册 》 , 江苏人民 , 1982 年 9 月。. 4 、 郭锡良 《 汉字古音手册 》 , 北京大学 , 1986 年。 5 、或可以利用 《 汉语大字典 · 上古音表 / 中古音表 》 。.

lua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古汉语讲稿(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古汉语讲稿(下) ——语音、诗词格律、修辞、标点、翻译、训诂、工具书

  2. 一、语音(phonetics of Chinese ) (一)概说 可资利用的音韵工具书: 1、曹述敬主编《音韵学词典》,湖南,1991年9月。 2、李新魁、麦耘《韵学古籍述要》,陕西人民,1993年2月。 3、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江苏人民,1982年9月。

  3. 4、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1986年。4、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1986年。 5、或可以利用《汉语大字典·上古音表/中古音表》。

  4. (二)何以学习音韵学?(学习古语音的意义。)(二)何以学习音韵学?(学习古语音的意义。) 1、明语法 音韵学上的“破读”和“如字”术语,实际上就是指通过语音屈折变化以表现不同的词性或词义。所谓的“词类活用”:不及物动词用如及物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为(及物和不及物)动词,其实应属于语音屈折变化形式的词法范畴。

  5. 例如“衣”,作名词用时,意思是“衣服”,念yī,平声;做动词用时,意思是“穿(衣)”,念yì,去声。又如“冠”,当名词用时,意思是“帽子”,念guān,平声;当动词用时,意思是“戴(帽子)”,念guàn。这种语法形式,古汉语术语把前者称为“如字”,把后者称为“破读”(或“读破”)。“如字”和“破读”,与某些西方语言,例如英语,颇有相似之处。例如“衣”,作名词用时,意思是“衣服”,念yī,平声;做动词用时,意思是“穿(衣)”,念yì,去声。又如“冠”,当名词用时,意思是“帽子”,念guān,平声;当动词用时,意思是“戴(帽子)”,念guàn。这种语法形式,古汉语术语把前者称为“如字”,把后者称为“破读”(或“读破”)。“如字”和“破读”,与某些西方语言,例如英语,颇有相似之处。

  6. 例如:contract[’kɔntrækt],重音在前,为名词,意思是“契约、合同”;contract[kɔn’trækt],重音移后,为动词,意思是“缔结(契约、合同)”。例如:contract[’kɔntrækt],重音在前,为名词,意思是“契约、合同”;contract[kɔn’trækt],重音移后,为动词,意思是“缔结(契约、合同)”。 又如:contrast[’kɔntræst],重音在前,为名词,意思是“对比、对照”;contrast[kɔn’træst],重音移后,为动词,意思是“使对比、使对照”。这不能不说是人类语言的某些共性。

  7. 所以,通过声调(或语音)的变化以表现不同的词性或词义之现象,某些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都认为属于词法上的屈折变化(inflection)形式(参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构词编》6~27页,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62)。所以,通过声调(或语音)的变化以表现不同的词性或词义之现象,某些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都认为属于词法上的屈折变化(inflection)形式(参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构词编》6~27页,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62)。 如果我们进一步考察现代汉语方言,可能会给我们更多的启示。例如粤语的次方言开平话。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开平话表现为语音音变的屈折形式:

  8. 我[ŋɔi33]我们[ŋɔi21];你[nei33]你们[nik21];他(佢)[k’ui33]他们(屐)[k’ik21](参邓钧主编《开平方言》,湖南电子音像,2000年3月)。汉语中具有类似形式的方言不太多,已知的有陕西商县话、苏北赣榆话、吴语苏州话,等(参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50页、97~98页,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年6月第2版)。我[ŋɔi33]我们[ŋɔi21];你[nei33]你们[nik21];他(佢)[k’ui33]他们(屐)[k’ik21](参邓钧主编《开平方言》,湖南电子音像,2000年3月)。汉语中具有类似形式的方言不太多,已知的有陕西商县话、苏北赣榆话、吴语苏州话,等(参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50页、97~98页,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年6月第2版)。

  9. 2、明词义或词性 (1):南风谓之凯风。(《尔雅·释天》)//《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诗·关雎序》) (2):沈者,莽也。(《风俗通》)/汎汎杨舟,载沈载浮。(《诗·小雅·菁菁者我》) (3):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靖郭君不听。(《战国策·齐策一》)

  10.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诸葛亮《出师表》)//而为外廷所笑。(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诸葛亮《出师表》)//而为外廷所笑。(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1. 3、知构词 通过语音的学习,可以了解古汉语中双声、叠韵、重叠等构词法则,就不容易误解词义。 例如:磅礴=旁薄=旁礴=旁魄//匍匐=匍伏=伏服=俯伏等就都是双声词。黾勉=密勿=蠠没//优游=优繇=优犹=瀀嗂=优嗂=扰游等就都是叠韵词。 因不明双声、叠韵而误解词义,自古以来屡见,下面举两个例子:

  12. (1)《史记·项羽本纪》:“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辟易,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解释说:“言人马俱惊,开张易旧处,乃至数里。”(1)《史记·项羽本纪》:“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辟易,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解释说:“言人马俱惊,开张易旧处,乃至数里。” (2)犹豫,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解释说:“《尸子》曰:‘五尺犬为犹。’《说文》云:‘陇西谓犬子为犹。’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往还,至于终日。斯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称犹豫。”

  13. 例(1)是叠韵连绵词,退避的样子;例(2)是双声连绵词,即“迟疑的样子”。例(1)是叠韵连绵词,退避的样子;例(2)是双声连绵词,即“迟疑的样子”。 重叠(reduplication),在古汉语中通常被称为“叠音词(字)”(以前称为“重言”或“叠字”),是复合词的一种类型。重叠词在词形方面也可能有多种形式。 例如:狌狌=猩猩//云云(《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道经》)=芸芸(今本老子)。//蔡蔡(《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道经》)=察察(今本《老子》)//柬柬

  14. (楚简)=简简(《诗·商颂·那》:“奏鼓简简。”)//兽兽(楚简)=肃肃(《诗·大雅·烝民》:“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仓仓(楚简)=锵锵(《诗·大雅·烝民》:“四牡彭彭,八鸾锵锵。”按:“仓”也可能为“鎗”。《说文》卷十四金部云:“鎗,钟声也。”)//熙熙(今本《老子》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喜喜(《帛书老子》)。(楚简)=简简(《诗·商颂·那》:“奏鼓简简。”)//兽兽(楚简)=肃肃(《诗·大雅·烝民》:“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仓仓(楚简)=锵锵(《诗·大雅·烝民》:“四牡彭彭,八鸾锵锵。”按:“仓”也可能为“鎗”。《说文》卷十四金部云:“鎗,钟声也。”)//熙熙(今本《老子》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喜喜(《帛书老子》)。

  15. 4、知通假 (1)绝臣军粮,不得踵系。(《三国志·袁绍传》)//圣嗣未立,群臣继望。(《后汉书·李固传》) (2)庄公寤(通啎)生。(《左·隐公元年》)寤,《说文》:“寤觉而有信曰寤。从梦省,吾声。一曰昼见而夜梦也。” (3)姜氏何厭(猒、饜)之有?(《左·隐公元年》)《说文》:厭,笮也。//笮,迫也。

  16. (4)子曰:德之不脩(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4)子曰:德之不脩(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5、知形声字声旁、形旁的区别 例如:梅(楳、槑)//恕( )//恬(甜省)//貌(豹省,《说文》卷八:皃,从人白,象人面形。) 6、知声训 例如:《说文》: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天,颠也。//礼,履也。

  17. 7、知特殊读音之特殊意义(词源) 或来自他民族,如:单于chányú//突厥tùqiū(Turki)//身毒(India天竺) juāndú/ yuāndú(梵文印度河Sinduhu对音)/tiānzhú/tiāndú;普通名词举一例:元稹《会真记》的“鸚鵡饑亂鳴,嬌娃睡猶怒。” 嬌娃,其实是外语“獢 ”(见《御定全唐诗录》卷六十六页十四)的异形,一种小狗(参陈寅恪:〈元白诗证史之《莺莺传》〉,《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4期)。

  18. 或来自方言,如:例:越人谓盐曰“馀”/越人谓齐人“多”(《越绝书》卷八)或来自方言,如:例:越人谓盐曰“馀”/越人谓齐人“多”(《越绝书》卷八) 或来自地名,如:蚌埠bèngbù//费县bìxiàn; 或来自姓、氏、名,如:郦食其lìyìjī/万俟mòqí/澹台tántái/李阳冰lǐyángníng; 或来自官称,如:仆射púyè/洗马xiǎnmǎ。 8、明韵文 韵文(例如赋、诗歌)之压韵(叶韵)、诗词曲格律,等。对断句标点尤有助益。 

  19. 9、了解古今音的演变途径,尤其是普通话与方言的对应的关系。9、了解古今音的演变途径,尤其是普通话与方言的对应的关系。 (1)普通话的[ʨ ]、[ʨʰ]、[ɕ ],在广州话中通常念[k]、[kʰ]、[x ]。这实际上是中古音声母“见、溪、群、晓”在广州话中的孑遗。 (2)普通话的[tʂ ]、[tʂʰ]、[ʂ]在闽南话等方言中通常读为[t]、[tʰ]、[ d]。因为它们在中古同属所谓的“舌音:端、透、定、泥、知、徹、澄、娘”。

  20. (三)汉语语音史的分期(据麦耘《音韵学》讲稿)(三)汉语语音史的分期(据麦耘《音韵学》讲稿) 上古时期(先秦两汉) 上古前期I 前11世纪以前(周朝建立以前) 上古前期II 前11——前3世纪(周秦) 上古后期I 前2世纪——公元前后(西汉) 上古后期II 1——3世纪(东汉)

  21. [上古到中古的过度期] 3——4世纪(魏晋) 中古时期(南北朝至北宋) 中古前期 5——8世纪(南北朝至盛唐) 中古后期I 8——9世纪(中唐至唐末) 中古后期II 10——12世纪(五代北宋)

  22. [中古到近代的过渡期] 12——13世纪(南宋) 近代时期(元以后) 近代前期 13——15世纪(元及明前期) 近代后期 16——20世纪(明后期及其以后)

  23. (四)术语 汉字音节=声+韵+调 声/声母/字母(古)/声纽(古)/纽(古)。 韵/ 韵母=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阴声/阳声/入声)

  24. 唐末僧人守温创三十字母,为:不、芳、並、明、端、透、定、泥、知、徹、澄、見、溪、群、疑、精、清、從、邪、照、穿、審、禅、心、影、曉、匣、喻、來、日。后人增六,是为三十六字母。每一字母代表一个“声”。相较于普通话21声母,在数量上多出15个。唐末僧人守温创三十字母,为:不、芳、並、明、端、透、定、泥、知、徹、澄、見、溪、群、疑、精、清、從、邪、照、穿、審、禅、心、影、曉、匣、喻、來、日。后人增六,是为三十六字母。每一字母代表一个“声”。相较于普通话21声母,在数量上多出15个。

  25. 五音、七音和九音

  26. (五)中古汉语声母表

  27. 中古汉语声母表 (续)

  28. 中古声母系统三十六字母(中古后期声母)

  29. 中古声母系统(续)三十六字母(中古后期声母)

  30. (六)中古汉语韵母表 中古汉语因为有韵书传世,今天我们对韵母的数量是很清楚的:如果把调的因素也考虑进去,有206个韵部(据《广韵》)。剔除声调的因素,中古汉语的韵母也达91个。而且,古代的韵部只考虑韵腹和韵尾,介音不同也可以归入同一韵部。例如: ɑ、iɑ、uɑ这三个韵母,虽然韵头各不相同,但它们的韵腹都是ɑ,所以归为一个韵部。因此,相对于普通话35个

  31. 韵母,古代汉语的韵母比普通话多得多。 韵母是对语音较为粗疏的划分,如果进一步细分,则可以把韵母分为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阴声韵尾[元音]、阳声韵尾[鼻辅音]和入声韵尾[塞音])三部分。 唐·孙愐撰《唐韵》,有二本:开元廿年本,简称“开元本” ,分为195部,已佚;天宝十年本,简称“天宝本”,分为205部,今剩残卷。

  32. 宋·陈彭年撰《大宋重修广韵》,分为206部。 至南宋·刘渊撰《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为107部,因在平水(山西临汾)刻书,且作者是平水人,故又称为《平水韵》。 到了元·阴时夫撰《韵府群玉》,拯部并入冋部,得106部。

  33. 古汉语的韵母与普通话的韵母,除了数量上的差别外,还体现为以下三点不同:古汉语的韵母与普通话的韵母,除了数量上的差别外,还体现为以下三点不同: 1、介音的有无。例如四江、二十八严,等。今有介音,古无介音。 2、韵腹差异。例如一东、五支。 3、韵尾差异。例如古有[p、t、k、m],普通话的韵母系统里是没有这几个韵尾的。

  34. 韵母总表

  35. 韵母总表(续一)

  36. 韵母总表(续二)

  37. 韵母总表(续三)

  38. 韵母总表(续四)

  39. 韵母总表(续五)

  40. 韵母总表(续六)

  41. 韵母总表(续七)

  42. 韵母总表(续八)

  43. 韵母总表(续九)

  44. 韵母总表(续十)

  45. 韵母总表(续十一)

  46. 韵母总表(续十二)

  47. 韵母总表(续十三)

  48. 韵母总表(续十四)

  49. 韵母总表(续十五)

  50. 音韵学根据韵母中主要元音及介音的发音状况的差異,把韵母划分为四“等”:“音韵有四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江永《音学辨微》)用现代语音学术语来说,一二等韵没有[i]介音,所以声音“大”,三四等韵有[i]介音,所以声音“细”,二等韵的主要元音比一等韵稍前稍高,发音时口腔共鸣空间稍小,音韵学根据韵母中主要元音及介音的发音状况的差異,把韵母划分为四“等”:“音韵有四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江永《音学辨微》)用现代语音学术语来说,一二等韵没有[i]介音,所以声音“大”,三四等韵有[i]介音,所以声音“细”,二等韵的主要元音比一等韵稍前稍高,发音时口腔共鸣空间稍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