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k likes | 2.4k Views
古汉语讲稿(下). —— 语音、诗词格律、修辞、标点、翻译、训诂、工具书. 一、语音 (phonetics of Chinese ) (一)概说 可资利用的音韵工具书: 1 、 曹述敬 主编 《 音韵学词典 》 , 湖南 , 1991 年 9 月。 2 、 李新魁 、 麦耘 《 韵学古籍述要 》 , 陕西人民 , 1993 年 2 月。 3 、 唐作藩 《 上古音手册 》 , 江苏人民 , 1982 年 9 月。. 4 、 郭锡良 《 汉字古音手册 》 , 北京大学 , 1986 年。 5 、或可以利用 《 汉语大字典 · 上古音表 / 中古音表 》 。.
E N D
古汉语讲稿(下) ——语音、诗词格律、修辞、标点、翻译、训诂、工具书
一、语音(phonetics of Chinese ) (一)概说 可资利用的音韵工具书: 1、曹述敬主编《音韵学词典》,湖南,1991年9月。 2、李新魁、麦耘《韵学古籍述要》,陕西人民,1993年2月。 3、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江苏人民,1982年9月。
4、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1986年。4、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1986年。 5、或可以利用《汉语大字典·上古音表/中古音表》。
(二)何以学习音韵学?(学习古语音的意义。)(二)何以学习音韵学?(学习古语音的意义。) 1、明语法 音韵学上的“破读”和“如字”术语,实际上就是指通过语音屈折变化以表现不同的词性或词义。所谓的“词类活用”:不及物动词用如及物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为(及物和不及物)动词,其实应属于语音屈折变化形式的词法范畴。
例如“衣”,作名词用时,意思是“衣服”,念yī,平声;做动词用时,意思是“穿(衣)”,念yì,去声。又如“冠”,当名词用时,意思是“帽子”,念guān,平声;当动词用时,意思是“戴(帽子)”,念guàn。这种语法形式,古汉语术语把前者称为“如字”,把后者称为“破读”(或“读破”)。“如字”和“破读”,与某些西方语言,例如英语,颇有相似之处。例如“衣”,作名词用时,意思是“衣服”,念yī,平声;做动词用时,意思是“穿(衣)”,念yì,去声。又如“冠”,当名词用时,意思是“帽子”,念guān,平声;当动词用时,意思是“戴(帽子)”,念guàn。这种语法形式,古汉语术语把前者称为“如字”,把后者称为“破读”(或“读破”)。“如字”和“破读”,与某些西方语言,例如英语,颇有相似之处。
例如:contract[’kɔntrækt],重音在前,为名词,意思是“契约、合同”;contract[kɔn’trækt],重音移后,为动词,意思是“缔结(契约、合同)”。例如:contract[’kɔntrækt],重音在前,为名词,意思是“契约、合同”;contract[kɔn’trækt],重音移后,为动词,意思是“缔结(契约、合同)”。 又如:contrast[’kɔntræst],重音在前,为名词,意思是“对比、对照”;contrast[kɔn’træst],重音移后,为动词,意思是“使对比、使对照”。这不能不说是人类语言的某些共性。
所以,通过声调(或语音)的变化以表现不同的词性或词义之现象,某些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都认为属于词法上的屈折变化(inflection)形式(参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构词编》6~27页,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62)。所以,通过声调(或语音)的变化以表现不同的词性或词义之现象,某些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都认为属于词法上的屈折变化(inflection)形式(参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构词编》6~27页,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62)。 如果我们进一步考察现代汉语方言,可能会给我们更多的启示。例如粤语的次方言开平话。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开平话表现为语音音变的屈折形式:
我[ŋɔi33]我们[ŋɔi21];你[nei33]你们[nik21];他(佢)[k’ui33]他们(屐)[k’ik21](参邓钧主编《开平方言》,湖南电子音像,2000年3月)。汉语中具有类似形式的方言不太多,已知的有陕西商县话、苏北赣榆话、吴语苏州话,等(参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50页、97~98页,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年6月第2版)。我[ŋɔi33]我们[ŋɔi21];你[nei33]你们[nik21];他(佢)[k’ui33]他们(屐)[k’ik21](参邓钧主编《开平方言》,湖南电子音像,2000年3月)。汉语中具有类似形式的方言不太多,已知的有陕西商县话、苏北赣榆话、吴语苏州话,等(参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50页、97~98页,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年6月第2版)。
2、明词义或词性 (1):南风谓之凯风。(《尔雅·释天》)//《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诗·关雎序》) (2):沈者,莽也。(《风俗通》)/汎汎杨舟,载沈载浮。(《诗·小雅·菁菁者我》) (3):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靖郭君不听。(《战国策·齐策一》)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诸葛亮《出师表》)//而为外廷所笑。(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诸葛亮《出师表》)//而为外廷所笑。(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3、知构词 通过语音的学习,可以了解古汉语中双声、叠韵、重叠等构词法则,就不容易误解词义。 例如:磅礴=旁薄=旁礴=旁魄//匍匐=匍伏=伏服=俯伏等就都是双声词。黾勉=密勿=蠠没//优游=优繇=优犹=瀀嗂=优嗂=扰游等就都是叠韵词。 因不明双声、叠韵而误解词义,自古以来屡见,下面举两个例子:
(1)《史记·项羽本纪》:“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辟易,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解释说:“言人马俱惊,开张易旧处,乃至数里。”(1)《史记·项羽本纪》:“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辟易,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解释说:“言人马俱惊,开张易旧处,乃至数里。” (2)犹豫,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解释说:“《尸子》曰:‘五尺犬为犹。’《说文》云:‘陇西谓犬子为犹。’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往还,至于终日。斯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称犹豫。”
例(1)是叠韵连绵词,退避的样子;例(2)是双声连绵词,即“迟疑的样子”。例(1)是叠韵连绵词,退避的样子;例(2)是双声连绵词,即“迟疑的样子”。 重叠(reduplication),在古汉语中通常被称为“叠音词(字)”(以前称为“重言”或“叠字”),是复合词的一种类型。重叠词在词形方面也可能有多种形式。 例如:狌狌=猩猩//云云(《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道经》)=芸芸(今本老子)。//蔡蔡(《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道经》)=察察(今本《老子》)//柬柬
(楚简)=简简(《诗·商颂·那》:“奏鼓简简。”)//兽兽(楚简)=肃肃(《诗·大雅·烝民》:“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仓仓(楚简)=锵锵(《诗·大雅·烝民》:“四牡彭彭,八鸾锵锵。”按:“仓”也可能为“鎗”。《说文》卷十四金部云:“鎗,钟声也。”)//熙熙(今本《老子》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喜喜(《帛书老子》)。(楚简)=简简(《诗·商颂·那》:“奏鼓简简。”)//兽兽(楚简)=肃肃(《诗·大雅·烝民》:“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仓仓(楚简)=锵锵(《诗·大雅·烝民》:“四牡彭彭,八鸾锵锵。”按:“仓”也可能为“鎗”。《说文》卷十四金部云:“鎗,钟声也。”)//熙熙(今本《老子》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喜喜(《帛书老子》)。
4、知通假 (1)绝臣军粮,不得踵系。(《三国志·袁绍传》)//圣嗣未立,群臣继望。(《后汉书·李固传》) (2)庄公寤(通啎)生。(《左·隐公元年》)寤,《说文》:“寤觉而有信曰寤。从梦省,吾声。一曰昼见而夜梦也。” (3)姜氏何厭(猒、饜)之有?(《左·隐公元年》)《说文》:厭,笮也。//笮,迫也。
(4)子曰:德之不脩(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4)子曰:德之不脩(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5、知形声字声旁、形旁的区别 例如:梅(楳、槑)//恕( )//恬(甜省)//貌(豹省,《说文》卷八:皃,从人白,象人面形。) 6、知声训 例如:《说文》: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天,颠也。//礼,履也。
7、知特殊读音之特殊意义(词源) 或来自他民族,如:单于chányú//突厥tùqiū(Turki)//身毒(India天竺) juāndú/ yuāndú(梵文印度河Sinduhu对音)/tiānzhú/tiāndú;普通名词举一例:元稹《会真记》的“鸚鵡饑亂鳴,嬌娃睡猶怒。” 嬌娃,其实是外语“獢 ”(见《御定全唐诗录》卷六十六页十四)的异形,一种小狗(参陈寅恪:〈元白诗证史之《莺莺传》〉,《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4期)。
或来自方言,如:例:越人谓盐曰“馀”/越人谓齐人“多”(《越绝书》卷八)或来自方言,如:例:越人谓盐曰“馀”/越人谓齐人“多”(《越绝书》卷八) 或来自地名,如:蚌埠bèngbù//费县bìxiàn; 或来自姓、氏、名,如:郦食其lìyìjī/万俟mòqí/澹台tántái/李阳冰lǐyángníng; 或来自官称,如:仆射púyè/洗马xiǎnmǎ。 8、明韵文 韵文(例如赋、诗歌)之压韵(叶韵)、诗词曲格律,等。对断句标点尤有助益。
9、了解古今音的演变途径,尤其是普通话与方言的对应的关系。9、了解古今音的演变途径,尤其是普通话与方言的对应的关系。 (1)普通话的[ʨ ]、[ʨʰ]、[ɕ ],在广州话中通常念[k]、[kʰ]、[x ]。这实际上是中古音声母“见、溪、群、晓”在广州话中的孑遗。 (2)普通话的[tʂ ]、[tʂʰ]、[ʂ]在闽南话等方言中通常读为[t]、[tʰ]、[ d]。因为它们在中古同属所谓的“舌音:端、透、定、泥、知、徹、澄、娘”。
(三)汉语语音史的分期(据麦耘《音韵学》讲稿)(三)汉语语音史的分期(据麦耘《音韵学》讲稿) 上古时期(先秦两汉) 上古前期I 前11世纪以前(周朝建立以前) 上古前期II 前11——前3世纪(周秦) 上古后期I 前2世纪——公元前后(西汉) 上古后期II 1——3世纪(东汉)
[上古到中古的过度期] 3——4世纪(魏晋) 中古时期(南北朝至北宋) 中古前期 5——8世纪(南北朝至盛唐) 中古后期I 8——9世纪(中唐至唐末) 中古后期II 10——12世纪(五代北宋)
[中古到近代的过渡期] 12——13世纪(南宋) 近代时期(元以后) 近代前期 13——15世纪(元及明前期) 近代后期 16——20世纪(明后期及其以后)
(四)术语 汉字音节=声+韵+调 声/声母/字母(古)/声纽(古)/纽(古)。 韵/ 韵母=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阴声/阳声/入声)
唐末僧人守温创三十字母,为:不、芳、並、明、端、透、定、泥、知、徹、澄、見、溪、群、疑、精、清、從、邪、照、穿、審、禅、心、影、曉、匣、喻、來、日。后人增六,是为三十六字母。每一字母代表一个“声”。相较于普通话21声母,在数量上多出15个。唐末僧人守温创三十字母,为:不、芳、並、明、端、透、定、泥、知、徹、澄、見、溪、群、疑、精、清、從、邪、照、穿、審、禅、心、影、曉、匣、喻、來、日。后人增六,是为三十六字母。每一字母代表一个“声”。相较于普通话21声母,在数量上多出15个。
(六)中古汉语韵母表 中古汉语因为有韵书传世,今天我们对韵母的数量是很清楚的:如果把调的因素也考虑进去,有206个韵部(据《广韵》)。剔除声调的因素,中古汉语的韵母也达91个。而且,古代的韵部只考虑韵腹和韵尾,介音不同也可以归入同一韵部。例如: ɑ、iɑ、uɑ这三个韵母,虽然韵头各不相同,但它们的韵腹都是ɑ,所以归为一个韵部。因此,相对于普通话35个
韵母,古代汉语的韵母比普通话多得多。 韵母是对语音较为粗疏的划分,如果进一步细分,则可以把韵母分为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阴声韵尾[元音]、阳声韵尾[鼻辅音]和入声韵尾[塞音])三部分。 唐·孙愐撰《唐韵》,有二本:开元廿年本,简称“开元本” ,分为195部,已佚;天宝十年本,简称“天宝本”,分为205部,今剩残卷。
宋·陈彭年撰《大宋重修广韵》,分为206部。 至南宋·刘渊撰《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为107部,因在平水(山西临汾)刻书,且作者是平水人,故又称为《平水韵》。 到了元·阴时夫撰《韵府群玉》,拯部并入冋部,得106部。
古汉语的韵母与普通话的韵母,除了数量上的差别外,还体现为以下三点不同:古汉语的韵母与普通话的韵母,除了数量上的差别外,还体现为以下三点不同: 1、介音的有无。例如四江、二十八严,等。今有介音,古无介音。 2、韵腹差异。例如一东、五支。 3、韵尾差异。例如古有[p、t、k、m],普通话的韵母系统里是没有这几个韵尾的。
音韵学根据韵母中主要元音及介音的发音状况的差異,把韵母划分为四“等”:“音韵有四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江永《音学辨微》)用现代语音学术语来说,一二等韵没有[i]介音,所以声音“大”,三四等韵有[i]介音,所以声音“细”,二等韵的主要元音比一等韵稍前稍高,发音时口腔共鸣空间稍小,音韵学根据韵母中主要元音及介音的发音状况的差異,把韵母划分为四“等”:“音韵有四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江永《音学辨微》)用现代语音学术语来说,一二等韵没有[i]介音,所以声音“大”,三四等韵有[i]介音,所以声音“细”,二等韵的主要元音比一等韵稍前稍高,发音时口腔共鸣空间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