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 likes | 654 Views
课程结构. 课程教学论课题组 sunrisefsy@yahoo.com.cn 2007 年 10 月. “ 课程结构 ” 上课安排. 教师讲解 小组讨论学习 师生问答 第一节 概述 20 分 10 分 10 分 第二节 课程类型 20 分 10 分 10 分 第三节 课程结构原理 20 分 10 分 10 分. 第一节 课程结构概述. 一、课程结构的实质.
E N D
课程结构 课程教学论课题组 sunrisefsy@yahoo.com.cn 2007年10月
“课程结构” 上课安排 教师讲解 小组讨论学习 师生问答 第一节 概述 20分 10 分 10分 第二节 课程类型 20分 10 分 10分 第三节 课程结构原理 20分 10 分 10分
一、课程结构的实质 • (一)课程结构的含义 • 实质上是课程的各个组成成分或要素按照预定的一定准则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 • 课程结构问题,实际上是课程内容问题。
(二)课程结构的分类 1、宏观课程结构 实质结构 一般有:文科与理科;普通与专业职业教育 人本主义的主张:自我实现课程; 知识课程; 情意课程 形式结构: 国家、地方、校本课程 必修课与选修课 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正式(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与非正式课程
2、中观层次课程结构 涉及: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分类及其所含具体科目和具体活动 必修与选修课的分类及其所含学科、单元和模块的设置等等。 例如: 必修课程分为语、数、英、史、物等 选修课程的类型与具体科目
3、微观层次课程结构 具体指学科课程各科目、活动课程各活动项目以及隐性课程等各构成要素的结构。学科课程的微观结构,具体体现为教材的实质结构和形式结构两方面。 例如数学: 实质结构:几何、代数、三角等所占比重 形式结构:教材中的内容与习题、课外资料、教师手册等
二、课程平衡 课程平衡是指选入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各类课程及其所包含的科目主次分明、比例适当、满足了学生的潜在需要和合乎社会价值观标准。
课程平衡的内涵 主要包括 内容主次结构 课时比例 重点难点安排 教与学风格 目标—评价匹配
课程平衡分析一:义务教育 语 数 外 思品 社 科 体健 艺术 综合实践 选修 思政 92年 2302 1486 272 404 608 702 844 1084 1656 704 01年 1760 1216 400 404 708 740 812 812 844 1216 01年%19.7 13.6 4.5 4.5 7.9 8.3 9.1 9.1 9.5 13.6 减 减 增 平 增 增 减 减 减 增
课程平衡分析二、文科和理科 学科课程:政4.5 %;社7.9 %;科8.3 % 综合实践活动: 科学多于社会 2006年中考: 上海:语、数、英、政、理化5科; 天津:语、数、外、物、化5科; 广州:语、数、英、物、化、政、体7科 高中:根据理科成绩,决定文理分科 高考:理科生更多,且专业选择面更广 就业:理科生更吃香 问题:文科重要吗?
第二节 课程类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1. 学科课程 历史 萌芽于古代:欧洲七艺,三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成型于近代,以夸美纽斯的百科全书式课程为代表,提出了民族语、地理等学科。 经赫尔巴特而模式化、成熟化。按照人类的兴趣,提出六大类课程,其特征:把大量自然科学纳入到课程之中,但是保留了人文科学的主导地位,保留了神学。
特征 第一,与经验或活动课程相对立。 第二,偏向于知识本位、社会适应为本。 第三,功能上,纯粹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济功能的实现。 第四,认识论上,把学习看成纯粹理性认识过程,从而看重理论和间接经验。 第五,相互联系上,以分科课程为主,但各学科课程之间也具有内在的整合性。
概念 学科课程是与活动课程或经验课程相对应的,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的形式来区分和组织内容的一类课程,它以人类对知识经验的科学分类为基础,从不同的分支科学或学科中选取一定内容来构成对应的科目,从而使内容规范化和系统化。
2.活动课程历史 活动课程(activity curriculum) 经验课程 (experience curriculum) 学生中心课程 (student-centered curriculum) 萌芽于原始社会 18世纪卢梭在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中,首先描绘出了“活动”这么一种培养自由和谐发展的“自然人”的课程 19世纪末杜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首次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活动或经验课程”
特性 是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以围绕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为中心、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
特性 与分科课程相比较,活动课程具有: “学习的自主性” “内容的广泛性” “过程的实践性” “个体的创造性” “形式的多样性” “组织的整合性” “结果的非唯一性”
3.活动课程在中国 • 以前称活动、课外活动。 • 1992年,国家教委《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活动课程”进入课程计划中。 • 1996年,成立全国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专业委员会。以后,建立了“中国活动教育网” 。
3.活动课程在中国 1996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制定了《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实验区试行)。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有: (1)社会教育: 晨会、班会每天10分钟; 班团队活动每周1节。 (2)科技、文艺、体卫: 小学每周4节,初中每周3节。
3.活动课程在中国 教育部基教司(2002)。《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义 指定领域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务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教 非指定领域 1、班团队活动 育 2、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 3、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 高 中 阶 段 1、研究性学习 指 定 领 域 2、社区服务 3、社会实践
思考:关于活动教学 学科课程中可以有活动教学吗? 活动教学的含义?
(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1. 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的要求全体学生或某一学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 功能: (1)选择、传递和传播主流文化; (2)帮助儿童掌握系统化知识,形成特定的技能、能力和态度; (3)促进社会政治、经济与科技的发展; (4)帮助儿童获取某一教育程度的文凭和某种职业的资格; (5)促进儿童体质、认知、情感和技能的发展。
2. 选修课程 含义: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里法定性的,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 功能: (1)社会需要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2)儿童发展需要的差异; (3)知识经验增长的无限性; (4)学习时间的有限性。
选修课程种类 指定选修课程,教师指定,类似必修 限定选修课程,是指在规定的范围内学生按一定的规则选择学习的课程,比如学生必须在若干组课程中选修一定组数的课程,或在若干门指定的课程中选修一定门数的课程。 任意选修课程,则是不加限制,由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课程
选修课程种类 • 分科有三层含义: • 一是分设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课程) • 二是实行文、实(理)分科 • 三是分设普通科和职业科。
影响选修课程的主要因素 (1)培养目标的宽窄。培养目标的宽窄与选修课程的比例成正比。 (2)教育和课程管理体制类型。在中央统一型背景下,选修课程比例低;在学校独立型国家,选修课程的比例则大;而在中央、地方、学校分权型体制里,选修课程比例居中。 (3)教师的质与量。教师的质量高和数量多的地方,选修课程的比例就大;反之,比例就小。
(4)有关人员的观念。 • 以下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 必修课程是必须的,选修课程是可要可不要的; • 必修课程是基础的,选修课程不是基础的; • 必修课程是考试的,选修课程不用考试的。
(三)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学科中心设计 社会中心设计 活动中心设计 学科中心设计 社会中心设计 活动中心设计 外围课程 核心 课程
(四)普通课程与专业课程 • 1.专业课程 • 专业教育,是指通过高深的专业知识的教学和娴熟专业技能的形成而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它是为学生从事某一领域的职业和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做准备的教育。因此,专业课程是指直接为学生未来职业做准备而设置的各种专门学科领域的课程,可分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两大亚类。 • 职业教育更强调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中具体工作岗位的需要对应,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获得,因而所学知识技能更具体,更具经验性,适应范围更狭窄。
(四)普通课程与专业课程 • 2.普通课程 • 普通教育,又叫通识教育,是指学校中开展的科学、社会和人文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的教育。 • 普通课程,是旨在使学生获得基本文化科学素养,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增强未来工作适应性而构建的各种学科、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总和。
(四)普通课程与专业课程 • 3、两者的关系 • 义务教育:普通课程为主,职业专业开始渗入; • 高中阶段:职业高中、中专应适度发展;普通高中的专业课程应该强化。 • 大学阶段:专业化、职业化的阶段。
(四)普通课程与专业课程 • 思考: 在高中阶段,语、数、英是专业课程吗?
(四)普通课程与专业课程 • 高中数学 • 专业方向性选修共有4个系列,计5个模块、16个专题。一个模块36课时计2学分,一个专题18课时计1学分。 • 系列1:适合文科学生。 2个模块。 • 系列2:理工、经济学生。 3个模块。 • 系列3:数学方向学生。 6个专题。 • 系列4:数学方向学生。 10个专题。
高中语文 • 选修课程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内开设若干课程: • 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 • 第一层次,毕业要求:必修10学分;第二层次,高考普通要求: • 必修10学分+选修8学分;第三层次,高考专业要求等: • 必修10学分+选修14学分。
第三节 课程结构原理一、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 (一)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的概念 课程的学科逻辑,是指根据学科内容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的心理逻辑,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二)学科中心的课程组织与儿童中心的课程组织(二)学科中心的课程组织与儿童中心的课程组织 • 举例: • 逻辑的 心理的 • 历史:从古至今 从现实至历史 • 地理:从远至近 从近至远 • 物化:逻辑展开 观察实验 • 语文:语法分析 故事情节 • 数学:纯粹数学 联系生活
二、横向结构与纵向结构 • (一)横向结构 • 1.课程整合的理论 • (1)科目中心整合 • 历史中心整合 • 地理中心整合 • 主题中心整合
1.课程整合的理论 • (2)儿童中心整合 • (3)问题中心整合
2. 整合课程的类型 • 关联课程:语、史 • 学科中心 融合课程:环境科学 科际 • 广域课程:社会科 课程 • 问题中心 发生课程:综合实践 超学科 • 学生中心 活动课程:综合实践 课程
小组网络学习 • 本网络课程网站“课程结构”章节参考资料中的“日本综合理科和综合学习时间”。 • 进入新思考--综合实践活动 ,查询文件“广东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思考其内容如何体现跨学科的综合性。
(二)纵向结构 • 课程的纵向结构,又叫垂直结构,是指课程要素的不同质量之间在纵向上或垂直维度上的结构过程及其结果。 • 纵向结构类型,有“直线型课程”、“螺旋型课程”和“阶梯型课程”三种主张。
1. 直线型课程 • 含义:它是指:“一科教材内容采取环环紧扣、直线推进、不与重复的排列方式。” 直线型课程,就是在课程内容的排列上,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环环紧扣、直线推进、不与重复的排列方式。 • 意义:直线型课程对于解决课程内容逐渐增加与学生学习时间与精力有限的矛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不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
2. 螺旋型课程 • 含义:课程内容组织上采取螺旋排列方式,这种排列方式按照学习的巩固性原理,在相邻的两个以上主题、单元、年级或阶段里安排主题相同但深度或广度不同的内容,以便让学生逐步深入学习某门课程或某门课程的一个方面。 • 优点:学科逻辑和学生认知之结合。缺点:内容的臃肿和较多的重复。
2. 螺旋型课程 举例: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 • (1)动作性表征:通过玩跷跷板,知道如何调节力矩与重量,以便保持平衡。 • (2)形象性表征:头脑中以形象的方式,显示力矩、重量与平衡之间的关系。 • (3)符号性表征:用物理公式、数学符号,表示上述原理。 • 举例:平面几何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
3.阶梯型课程 • 含义:是根据客观需要与可能,从人类文化中选择出精华部分作为预期教育结果,然后按照学生发展的动态水平层次,把它们按难度高低分解后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地排列成一道波浪式上升的阶梯,从而在课程实施中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跃上一个又一个阶梯,一步一步地把预期教育结果内化为学生的发展成果。
3.阶梯型课程 • (1)联系性。各类各种各层次知识之间横向与纵向相互联系的规律。 • (2)适切性。与人才要求不同层次的多样化之间的适切性,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和进度与学生发展水平之间的适切性,课程内容多层级的安排与学生发展个别差异之间的适切性。 • (3)能动性。能动性是指阶梯型课程能有效促进实现学生的能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