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 likes | 820 Views
心 肺 è„‘ å¤ è‹ å°å·žå¸‚ä¸å¿ƒåŒ»é™¢ 急诊科. 心肺脑å¤è‹. 心è„呼å¸éª¤åœæ˜¯ä¸´åºŠä¸Šæœ€ä¸ºç´§è¿«çš„æƒ…况,针对这一情况采å–的最åˆçš„æ€¥æ•‘措施,称为心肺å¤è‹ã€‚ 心æå‘¼å¸éª¤åœç—…人å¤è‹çš„æˆåŠŸï¼Œå¹¶éžä»…指心æå’Œå‘¼å¸çš„æ¢å¤ï¼Œè€Œå¿…须达到神ç»ç³»ç»ŸåŠŸèƒ½çš„æ¢å¤ï¼Œå› æ¤ç›®å‰å°† CPR (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 改æˆå¿ƒè‚ºè„‘å¤è‹ï¼Œç®€ç§°ä¸º CPCR ( Cardio 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 åˆç§°ä¸ºå¿ƒè‚ºè„‘å¤ï¼ˆ CPCR )。. 心肺å¤è‹.
E N D
心 肺 脑 复 苏 台州市中心医院 急诊科
心肺脑复苏 • 心脏呼吸骤停是临床上最为紧迫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采取的最初的急救措施,称为心肺复苏。心搏呼吸骤停病人复苏的成功,并非仅指心搏和呼吸的恢复,而必须达到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因此目前将CP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改成心肺脑复苏,简称为CPCR(Cardio 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又称为心肺脑复(CPCR)。
心肺复苏 • 心跳骤停: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意外地停搏,丧失排血功能,导致全身各组织严重的缺血、缺氧。该病人面临着临床死亡,是临床CPCR的对象。 • 心跳停止一般指恶性肿瘤晚期、恶液质、不可逆性疾病晚期或高龄衰老等引起的可预见的心脏停搏。该病人面临的是生物死亡,不属于临床CPCR的对象。
发展史 • 早在1947年美国Claude Beek教授首次报道对一室颤患者电除颤成功,以后除颤器材不断改善。 • Peter Safer 1958年发明口对口人工呼吸,因为简单易行、潮气量大而被确定为呼吸复苏的首选方法。 • 1960年William Kouwenhoven等发表了第一篇有关胸外心脏按压的文章,被称为心肺复苏的里程碑。 口对口呼吸法和胸外心脏按压的结合,配以体外电击除颤法,构成现代复苏的三大要素。
发展史 • 1966年全美复苏会议对CPR技术加以标准化;1985年第四届全美复苏会议对过去的CPR标准进行了评价和修改,并强调CPR的目的不仅仅是使患者恢复心跳和呼吸,而必须达到恢复智能和工作能力,后者更为重要,将CPR的全过程称为CPCR。
发展史 • 美国心脏病协会后将CPR的标准改为指南,不断修改完善,在此基础上,由美国心脏病协会发起并组织在Dallas举行数次国际会议,将指南修订成心脏病紧急救治和CPR国际指南(《International Gaidelines 2000 for ECC and CPR 》),2000年发表在Circulation杂志上,对规范和统一CPR的诊断和治疗标准,提高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与心血管急救(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ECC)指南已于2005年12月在 Circulation杂志上出版。如何改进、简化复苏培训程序和提高复苏成功率是新指南重点关注的问题,有效不间断的胸外按压的重要意义被提到前未有的高度。
心脏呼吸骤停的原因 • 原发心脏停止 酸中毒心律失常心排量↓心脏本身疾病 • 原发呼吸停止 呼吸道堵塞 呼吸中枢抑制 呼吸衰竭 • 血氧过低 严重胸外伤、术后肺不张、肺栓塞 • 其他原因 电击伤、严重多发伤、失血、吸毒过量、精神创伤
心脏呼吸骤停的原因 5-H • 低血容量-Hypovolenia • 缺氧-Hypoxia • 酸中毒-Hydrogcnion-acidosis • 低/高血钾-Hypo-/hypokalemia Other metabolic • 低体温-Hypothermia
心脏呼吸骤停的原因 5-T • 毒物/药物中毒-Tablets/drug overdose • 心包填塞-Tamponade Cardial • 气胸-Tension pneumothorax • 血栓-冠状动脉-Thrombosis coronary • 血栓-肺-Thrombosis pulmonary
CPCR的三个阶段 基本生命支持(BLS) 进一步生命支持(ALS) 持续生命支持(PLS)
CPCR新认识 在2000年CPCR指南的基础上 结合2005指南
判断依据宜简 目前判断的依据: • ①以患者突然意识丧失 • ②大动脉搏动消失为准
心搏骤停类型 • 心室纤维颤动(57~91% ); • 心室静止; • 电—机械分离
CPCR时电话求救? ▪phone first/Phone fast ▪确定病人无意识立即求救,通知紧急救护系统-Phone first ▪以下四种情况先CPCR2分钟,再电话求救-Phone fast a.溺水 b.创伤引起心跳骤停 c.药物中毒 d.小于8岁儿童呼吸停止
复苏时开放气道的问题 • 方法 • 压额抬颌(Head tilt)法 • 下颏突出法(jaw thrust)(疑颈椎受伤时使用) ◊对疑有颈椎损伤者,牙关紧闭者使用螺旋开口器 ◊对尚有呼吸心跳的昏迷病者采用复苏体位 ◊环甲膜穿刺针适用:会厌肿胀、颌面创伤气管堵塞、喉头痉挛
人工气道的选择 • 口对口人工呼吸-徒手抢救时首选方法 • 口咽通气管/口烟吹气管 • 面罩呼吸囊正压通气 • 气管插管 注:小儿吹气时脖子不能使劲后仰,成人可以后仰90度,8岁以下50度,1岁以下30度
院内CPCR • 尽早使用袋氧面罩呼吸囊 • 或尽早气管插管-接人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 • 目的 • 保持有效的氧供应 • 有效通气 插管操作需要在30秒内完成
皮囊-瓣膜-面罩复苏器(Bag-valve-mask,BVM) ▪Bvm的操作是所有基础生命支持的提供者都必须掌握的技术 ▪可用于院前复苏,尤其是较短时间的转运中 ▪城市的一些研究显示,用Bvm装置通气与气管插管相比一样有效,(有相同的生存率)因后者具有一定的风险/并发症
气道与呼吸(有关潮气量) ▪胃膨胀可导致腹内压增加、膈肌被往上推挤、限制肺的活动并减少呼吸系统的顺应性 ▪ 1992年以来新的证据显示较小的潮气量可减少吸气压力的峰值以及胃膨胀、返流和肺误吸的危险
心前区叩击易慎 适用于目击倒下/VF • 拳击本身会使心脏停搏、室颤 • 室性心动过速在无心电监测时,只能单次捶击 • 缺血、缺氧导致心跳骤停不应宜捶击,8岁以下儿童心跳停搏不宜捶击,肋骨骨折、胸骨不稳定者不能捶击 • 心电监护下心动过缓可反复捶击同时准备电除颤
胸外心脏按压 胸泵机制和心泵机制 有研究显示: • 胸外按压可产生一类似或高于腹部冲击所产生的较高的气道压力 • 可产生一定的潮气量: 单纯的按压可引导产生5-7L/min的通气量,在心跳骤停4min内仍可维持有效的血氧浓度
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和呼吸比 • 按压频率为100次/分 • 垂直下压4-5厘米(20-40 kg) • 2005指南推荐:30:2 五个循环,评估一次,2min
胸外按压与通气 • 胸部按压中断可影响复苏效果,因此,胸部不间断按压被认为可增加生存率,这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回顾性研究中均得到证实。 • 在CPR最初几分钟仅胸外按压有效,胸外按压中断常与通气(吹气)有关 • 研究证实,目前15:2即胸部按压15次、吹气2次可导致过度通气,而过度通气会引起神经系统损伤,胸外也不能完全松弛,对复苏不利。 • 为减少过度通气,也不至于中断胸外按压,在CPR时,将胸外按压与通气比由过去15:2改为15:1或者30:2,而对婴幼儿则可为15:2
黄金程序A-B-C-D Primary A-B-C-D即初次A-B-C-D Secondary A-B-C-D即再次A-B-C-D
Primary A-B-C-D A-Airway A1- 评估意识; A2- 打开气道 A3-3L Look-看胸廓有否起伏 Listen -听呼吸气体有否声音 Feel-感觉呼吸气流 B-Breathing 给予正压呼吸 C-Circulation给予胸部按压 D-Defibrillation 评估是否VF/VT?是否需要电击
尽早电复律-除颤DEFIBRILLATION 但对目击倒下/VF时,D-AED放在首位 立即行非同步电击除颤(约90%病人在心搏完全停止前为室颤,但儿童很少发生室颤,更需要呼吸支持)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心脏骤停-室颤 有除颤心律表现者应首选除颤,因为不适当的CPR可能会拖延时间,导致除颤机会丧失,降低CPR成功率。 对于没有除颤心律表现者,在除颤前推荐做CPR 2分钟。 对于院外表现为室颤或无脉室速者,在急救人员到达之前,做可能有益
能量选者 • 新指南建议一次电击后应该立即进行CPR,先行胸外按压,而心跳检查应在实施5个周期CPR(约2min)后进行。成人VF和无脉VT时给予单向波除颤能量360J(双向波首次电击能量为150—200J)非同步除颤 • 强调只除颤1次,立即行CPR,因为除颤浪费时间,导致胸外有效按压中断在院前急救AED流程中,1分钟内使用第一次的成功率可达94%,推荐在院内使用AED,特别是有除颤心律的特征时
进一步生命支持(ACLS) • 在BLS基础上应用辅助设备及特殊技术,建立和维持有效的通气和血液循环,识别及治疗心律失常,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改善并保持心肺脑功能及治疗原发病
Secondary A-B-C-D-1 A-Airway 尽快给予呼吸道器材 B-Breathing 确定呼吸道器材 正确固定呼吸道器材 确保有足够的有效的通气及给氧量
Secondary A-B-C-D-2 • C-Circulation建立静脉通道 确立心律失常种类及心电监护 心律失常之合适的治疗方式给予 • D-Differential Diagnosis 寻找原因 鉴别诊断 并立即处理
给药途径 • 静脉给药-优选 • 气管给药-其次 • 心内给药-不主张 • 骨髓内给药-≤6岁
静脉给药部位 • 中心静脉或颈外静脉√ • 肘关节或以上部位静脉√ • 手背或足背部位静脉×
错误的观点 • 直接给药完毕不处理 • 从莫菲氏滴壶给药 正确方法 • 给药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或加快输液速度 • 肘关节以上静脉给药则抬高给药肢体
气管内给药 剂量: 静脉给药的2-2.5倍 常用药物: 肾上腺素 阿托品 利多卡因
方法 • 将所需的药物稀释到10ml,通过气管导管注入气管内,立即挤压人工呼吸囊或接上人工呼吸机,使药液尽快到达肺泡进入肺循环
心内给药 缺点 • 停止CPR • 穿刺可能损伤肺、心脏血管
CPR时选用药物的新认识 • 首选药物 肾上腺素、加压素√
盐酸肾上腺素 ▪ 机制 ▪作用 ▪剂量
机制 • 主要作用于肾上腺素能α-受体和β-受体。复苏关键是提高冠状动脉灌注压,而冠状动脉是α-受体和β-受体分布密集度最广的部位。
作用 • 增加心肌和外周血管阻力 • 兴奋心室高低起搏点→HR↑ • 心排量↑→冠状A血流↑→改善心肌缺血→利于心脏复跳
剂量 • 经典用法:肾上腺素1mg,每3-5分钟一次 • 中剂量:肾上腺素2-5mg,每3-5分钟一次 • 递增量:肾上腺素1mg-3mg-5mg,每3-5分钟一次 • 高剂量:肾上腺素0.1mg/kg,每3-5分钟一次
加压素-Vasopression • 是难治性的首选药物,是一种抗利尿药物 • 用法40u iv,高剂量时,使用周围血管收缩,半衰期10-20分钟,因作用时间较长而优于肾上腺素,加压素在CPCR作用: • 增加冠脉灌流量(20mmHg) • 增加主要器官的血流量 • 增加心室纤颤平均频率和脑部氧供给
阿托品:在将要停搏的心脏缓解心率时,每隔3-5分钟静注1mg可能有效阿托品:在将要停搏的心脏缓解心率时,每隔3-5分钟静注1mg可能有效 • 氨茶碱:在心脏停搏时使用氨茶碱是安全的,可以考虑在心率非常的心脏停搏时用氨茶碱 • 氨茶碱在心肺复苏中的作用 • 竞争性抑制缺血心肌释放的内源性腺苷,加速房室传导, 提高心肺复苏的成活率,500mg iv,可重复使用 • 有待于进一步临床证实,可与肾上腺素交替使用肾上腺素 1 mg iv第二次氨茶碱500mg iv 第三次肾上腺素1mg iv 或者3mg iv
药物除颤 首选-利多卡因 其次-普鲁卡因酰胺 尖端扭转型室速-硫酸镁
胺碘酮可达龙-Amiodarone • 对于VF及无脉搏VT室速的治中,连续三次电击无效,药物治疗可达龙优于利多卡因,可达龙对于顽固性VF及无脉搏性VT属于Ⅱb等级,而利多卡因属于“效果未定”
胺碘酮可达龙- Amiodarone • 作用: • 抗心律不齐药物 • 阻断Na、k、 Ca • 有ß阻断作用 • 副作用: • 动脉血压下降(约16%的人) • ARDS,故对于呼吸道疾患避免使用 • Q-T延长
胺碘酮(可达龙)用法: • VF时可达龙初剂量300mg,静脉推注 • 无脉搏性时初剂量150mg,静脉推注 • 后改为1mg/min静脉维持 • 再减为0.5mg/min静脉维持 • 最高剂量一般不超过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