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1

第 15 章

第 15 章. 极谱和伏安分析法. 表1 极谱法和伏安法的比较. 表2 极谱分析法的发展:. 表4-3 获诺贝尔奖的仪器分析项目. 续表4-3 获诺贝尔奖的仪器分析项目. § 4-1 直流极谱法 15.3.1 基本装置和电路 1. 工作电极— DME 2. 电路 15.3.2 极谱波的形成 1 、极谱波的形成过程 1) E DME >E 析 i 残 2 ) E DME ≤ E 析 i 扩 = k*(c 0 -c s )/ δ 3 ) i d =kc 0.

lorin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15 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15章 极谱和伏安分析法

  2. 表1 极谱法和伏安法的比较

  3. 表2 极谱分析法的发展:

  4. 表4-3 获诺贝尔奖的仪器分析项目

  5. 续表4-3 获诺贝尔奖的仪器分析项目

  6. §4-1 直流极谱法 15.3.1 基本装置和电路 1.工作电极—DME 2.电路 15.3.2 极谱波的形成 1、极谱波的形成过程 1) EDME>E析i残 2) EDME≤E析i扩=k*(c0-cs)/δ 3) id=kc0

  7. 2、极谱分析与普通电解的区别(补充)

  8. 极化电极——E完全随V外的改变而改变,或通过 无限小的电流便引起E很大变化 去极化电极——E不随外加电压的改变而改变或 通过很大的i而E改变很小 3、浓差极化建立的条件(补充) 1)极化电极的表面积要小 2)C(被测物)小 3)溶液不搅拌,易于建立扩散层

  9. 4、滴汞电极与固体微电极的特点 固体微电极缺点 (1)表面不能保持新鲜再次电解后可能有 沉积的金属残留其上,使表面性质改 变,重现性不好。 (2)电极表面产物的生成使δ不断增大, 扩散速度减慢,i扩减小

  10. 滴汞电极特点 (1)表面不断更新,重现性好。且汞滴滴落 后把产物带走,给操作带来方便。 (2)Hg电极上氢的超电位很大。 (3)Hg与许多金属生成汞齐,降低V分 (4)Hg作阳极本身易被氧化 (E<0.4v,vs SCE) (5)Hg蒸气有毒

  11. 5、极谱分析法特点 1)普通极谱测定物质的浓度范围10-5— 10-2mol/L,近代极谱10-7—10-10mol/L。 2)可在一份溶液中同时测定几个元素 3)测量后试液浓度不改变

  12. 15.3.3 扩散电流方程(尤考维奇方程式) 1、id=607nD1/2m2/3τ1/6c id—平均极限扩散电流μA c— mmo·L-1n-电子转移数 D-扩散系数 cm2·s-1 m-汞流速 mg·s-1 τ-汞滴周期 s 607nD1/2 – 扩散电流常数 m2/3t1/6 –毛细管常数

  13. 2、影响扩散电流的因素 1)毛细管特性 m=k1p τ=k2/p m2/3 τ1/6=(k12/3k21/6) p1/2 p∝h m2/3t1/6∝h1/2 id∝h1/2 2)温度(D,m,t;温度系数+1.3%/℃ ) 3)溶液组成(D) 4)EDME (EDME 表面张力 t)

  14. 15.3.4 极谱定量分析 1.直接比较法 2.工作曲线法 3.标准加入法

  15. 15.3.4.2 干扰电流及消除方法 1.残余电流—作图法扣除 主要成分:充电电流 (电极面积不定 Q/A不定 还原速度不定 E不定 不停充电) 2.迁移电流—加支持电解质消除

  16. 3.极谱极大—加表面活性物质(如明胶) (切向运动 表面张力不均 电位不均 单位面积上的还原速度不均 电流密度不均 毛细管末端的屏蔽作用) 4.氧波(0~-1.2V) 第一个波(E1/2= -0.2V) O2 +2H+ +2e → H2O2 (酸性溶液) O2 +2H2O +2e → H2O2 +2OH-(中性或碱性溶液)

  17. 第二个波(E1/2= -0.8V) H2O2 +2H+ +2e → 2H2O(酸性溶液) H2O2 +2e → 2OH-(碱性溶液) 除氧方法: (1)通N2或H2 (2)加Na2SO3(中性或碱性溶液中) 2SO32-+O2=SO42- (3)加Na2CO3或Fe粉或通CO2 (强酸性溶液中) (4)加抗坏血酸(微酸性溶液中)

  18. 5.叠波(ΔE1/2<0.2V)—加配位剂改变半波电位 6.前波 (E1/2(干扰物)>E1/2(被测物) 且c干扰物>10c被测物) 7.氢波

  19. 底液的选择(补充) 底液:为了消除干扰电流,改善波形,控制试液的酸度,需加入一些试剂后的溶液。 1.支持电解质—消除迁移电流 选择原则:在被测物所需用的外加电压范围内不起电极反应,价廉易得。 如:HCl, H2SO4, NaAc—HAc, NH3-NH4Cl, NaOH, KCl等

  20. 2.极大抑制剂—消除极大现象 表面活性物质,常用0.01%以下的明胶 3.除氧剂—消除氧波 4.配位剂—消除叠波 5.缓冲剂—控制溶液的酸度

  21. 15.4 极谱波的类型及其方程式 15.4.1 极谱波的类型 15.4.1.1 按电极反应的可逆性分 1、可逆波:电极反应速度>扩散速度,无 明显η,可用能斯特方程,波形好。 2、不可逆波:存在电化学极化,表现出 明显的η,不能用能斯特方程,波形差。

  22. 波底部:i完全受电极反应速度控制 波中部:i受电极反应速度和扩散速度同 时控制 波上部:i受扩散速度控制 η=E1/2(可逆波)-E1/2(不可逆波) 15.4.1.2 按电极反应的氧化或还原过程分 1、还原波i>0 2、氧化波i<0

  23. 15.4.2 可逆波的极谱方程 1.简单金属离子的极谱波方程

  24. 可求n和 2.配合物的极谱波方程

  25. 作图,可求p、 (n已知) 3、E1/2的特性 1.T、C(支持电解质)一定,E1/2与C (电极反应物)无关 2.E1/2与仪器性能无关(毛细管等)

  26. 3. T增大E1/2负移 4. E1/2不受其它在同电极上反应物质的 影响

  27. 本 章 小 结 一.极谱概况 1.特殊的电解方法 2.海洛夫斯基创立 3.根据i-E极化曲线进行分析 4.极谱波的产生原因 —极化电极上出现浓差极化现象而引起

  28. 二.尤考维奇方程 id=607nD1/2m2/3t1/6C 607nD1/2-扩散电流常数 m2/3t1/6-毛细管常数 id–μA C-mmol/L 三.影响id的因素 1.毛细管特性 id∝m2/3t1/6∝h1/2 要求:汞柱高度、毛细管位置不变

  29. 2.溶液组分 id∝D1/2 要求:标液与试液组分基本相同 3.温度 要求:t一致 四.极谱定量方法 1.直接比较法 2.工作曲线法 3.标准加入法

  30. 五.干扰电流及消除方法 1.残余电流—作图扣除 主要部分-充电电流 -限制经典极普法的灵敏度 2.迁移电流—加支持电解质 3.极谱极大—表面活性物质 (极大抑制剂,0.01%以下的明胶) 4.氧波—除氧剂(使用条件)

  31. 5.叠波—配位剂 6.前波—化学方法除去 7.氢波—改变酸度 六.可逆波的极谱方程 Ede(简)=E0+RT/(nF)ln(Da1/2/Ds1/2) +RT/(nF)ln((id –i)/i) Ede(配)=E0-RT/(nF)lnβ- pRT/(nF)ln[L]+RT/(nF)ln(Da/DML)1/2 +RT/(nF)ln((id –i)/i)

  32. E1/2(简)=E0+RT/(nF)ln(Da1/2/Ds1/2) E1/2(配)=E0-RT/(nF)lnβ- pRT/(nF)ln[L]+RT/(nF)ln(Da/DML)1/2 ΔE1/2=-RT/(nF)lnβ-pRT/(nF)ln[L]<0 可逆波的对数分析法lg(i/(id –i))-- Ede作图 →求E1/2和n ΔE1/2—lg[L]作图→求β和p (n已知)

  33. 七.极谱分析法特点 1.普通极普法测量浓度范围10-5-10-2mol/L 2.分析前后浓度不变 3.可在一份溶液中同时测定几种元素 八.几种极谱电流(受何种速度控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