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475 Views
我國選舉制度之政治影響與改革. 王業立, chap 4-5 盛治仁, 2006. 我國的選舉制度. 總統? 縣、市長? 立法委員? 縣市議員? 村里長?. 我國的選舉制度. 縣市長:選舉歷史較悠久,目前是第 15 屆( 2005 年) 縣市議員:選舉歷史較悠久,目前是第 16 屆( 2005 年) 立委:第 7 屆 ( 2008 年) 還有呢? http://210.69.23.140/cec/cechead.asp. 2005 年縣市長選舉. 選舉制度的政治影響.
E N D
我國選舉制度之政治影響與改革 王業立,chap 4-5 盛治仁,2006
我國的選舉制度 • 總統? • 縣、市長? • 立法委員? • 縣市議員? • 村里長?
我國的選舉制度 • 縣市長:選舉歷史較悠久,目前是第15屆(2005年) • 縣市議員:選舉歷史較悠久,目前是第16屆(2005年) • 立委:第7屆 (2008年) • 還有呢? • http://210.69.23.140/cec/cechead.asp
選舉制度的政治影響 • Single member district plurality systems favor two-party systems,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and two-ballot systems encourage multipartism…. • Maruice Duverger…
選舉制度的政治影響 • Duverger’s Law; • 機械性因素(mechanical factor)、心理性因素(psychological factor) • 第三政黨的勢力與選票分佈 • 相對多數決下,選舉策略、政黨競爭方向、中間選民理論 (the median voter theorem)、選民的投票行為
兩黨制(體系)的定義 • 什麼是兩黨競爭?或說兩黨對決? • D. Rae: 沒有一個政黨的議席超過70%,而且最大的兩個政黨的議席總和超過90%。 • Laakso & Taagepera 有效政黨數 (effective number of parties) • 記得如何計算嗎? • 2001年台南市市長選舉有六人參選,得票率分別43.23%、37.4%、14.36%、2.9%、0.28%→ 判定為 兩雄相爭?三足鼎力、或六強爭霸?
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 • 政黨提名作業: 名額? (1) • 單一選區下,開始競選時可能有眾多人士想投入選舉,但實際上,最後參選階段,候選人數目不會太多 • 候選人(政黨)能否克服 Duverger 所提出的機械性因素和心理性因素?
研究方法 • 資料:第9-14屆(1981-2001)縣市長選舉投票結果 • 變數(兩黨對決)定義:Rae 的定義,領先的兩位候選人得票率總和超過90%,且當選者得票率低於70%的情形為何? • 變項(候選人得票分化程度)定義: 以 Laakso 和Taagepera 提出的有效政黨數來計算。 • 假設或驗證:兩黨對決是否成立?有效候選人數為何? • 研究限制 :Page 75
研究結果(1) • 表4-1和表4-2 解嚴前的兩次縣市長選舉:半數以上的縣市呈現兩個主要候選人的一對一的競爭,不符合的縣市呈現一黨獨大情形 • 表4-3和表4-6,與解嚴前相較,一黨獨大情形幾乎消失,仍有一半以上縣市呈現兩個主要候選人的一對一的競爭 • 要注意的是2個候選人的一對一對決,並不見得一定是 KMT vs DPP,有些地方可能是國民黨 vs 無黨籍候選人;不過,從研究結果可以得出:在多數選區的兩黨對決意味著 KMT vs DPP
SNTV選制 • 1935年市議會議員和街庄協議會員選舉 • Duverger’s law,SNTV 複數選區下施行,理論上來說,比例性會介於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和比例代表制之間,而日本和台灣的實證研究也證實此觀點 • 對小黨而言,選區規模越大,生存空間也隨之增加 (page 95)。 • 因此具有相當程度的比例代表性和小黨也有一定的生存空間,被視為SNTV制度的重要「優點」。 • 政治學者Cox (1994)認為,對關心選舉結果的選民,在投票策略上會放棄「超強」或「太弱」的候選人。
SNTV選制 • 同黨候選人彼此之間也是競爭局面 • 一位候選人同時面對的是黨內競爭(intra-party competition)和黨際競爭 (inter-party competition)。 • 爭取少數特定足以使其當選的選民支持即可,因此鮮明的旗幟是必要的手段 • 複數選區和單一選區下的競選策略是完全不同的 • 提名策略和配票措施
競選策略 • 多數選區是中、大選區,候選人所需當選的最低票數不會太高 • 應選席次為M席的複數選區,主要政爭者往往會趨近於M+1位 • 當選門檻 (V/M+1)+1張選票,即可獲得1席 (V為選區總選舉人數,M為選區規模) 。 • 違紀參選 • 政黨的挑戰:席次如何極大化? (1)提名策略;(2)配票作業 • 政黨配票能力精準且公正、黨紀嚴明、候選人配合度高
實證研究:有效政黨數指標 王業立,p. 84,表5-2
選舉制度的改革 王業立,pp. 99-101 • SNTV的缺失 • 派閥政治 • 黨內競爭更甚於黨競爭 • 政黨標籤 (party label) 扮演的角色為何? • 只要 (V/M+1)+1張選票即可當選,競選策略極為重要:個人色彩、人脈關係、地方服務績效、派系、財團(甚至黑道)介入,提供「協助」等 • 罷免權行使的困擾
選舉制度改革之討論 王業立,pp. 103-107 • SNTV弊多餘利 • 1995年行政院長連戰提出未來選制改革方向 • 1996年10月日本新選制施行 • 1996年12月召開「國家發展會議」 • 1997年第4次修憲對於聯立制或並立制未達成共識 • 2004年8月立法院三讀通過「國會席次減半」、「單一選區兩票制」、「廢除任務型國大」、和「公民複決」入憲 • 2005年任務型國大複決修憲案 • 第七屆立法委員採用並立式兩票制,任期四年,名額總共113席、區域選出73席,全國不分區為34席,6席原住民議席,選舉門檻5% (各政黨名單中婦女不得低於二分之一,採Hare/Niemeyer largest remainder method)。
推薦閱讀 • 盛治仁,2006,「單一選區兩票制對未來台灣政黨政治發展之可能影響探討」,台灣民主季刊,第三卷,第二期,頁 63-86。 • 報告資料何處尋: • 中文期刊:選舉研究、東吳政治學報、台灣政治學刊、問題與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歐美研究等 • 英文期刊: •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 •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 •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 • ELECTORAL STUDIES 、 • PARTY POLITICS
計算有效政黨(候選人)數目—2005年縣市長選舉計算有效政黨(候選人)數目—2005年縣市長選舉
2005年縣市長選舉有效候選人數 • 台北縣(2.01)、宜蘭縣(2.03)、桃園縣(1.93)、新竹縣(1.79) •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歷屆公職人員選舉資料→ 歷屆公職人員投票紀錄查詢→2005年縣市長選舉候選人得票明細 (http://vote.nccu.edu.tw/cec/vote4.asp) • 中央選舉委員會
選舉制度之改革 • 為什麼有些國家最後會選擇某種選舉制度? • 如果可以選擇的話,一個國家會選擇什麼樣的選舉制度? • 選民是否可以在選舉制度的設計或改革過程中扮演某種角色?換句話說,民意可以對選舉制度的改革具有影響力?
選舉制度之改革 • Taagepera 針對新興民主國家選舉制度的抉擇,提出四點建議: • 讓選舉制度越簡單越好 • 注意其他國家的發展 • 新的選舉制度,至少要經歷過三次選舉 • 隨時準備好漸進的、小幅度的改革
為什麼改變選舉制度 • Pippa Norris (1995) 試圖歸納三個引發(促進)選舉改革的主要原因 • 選民的改變 • 政治醜聞或政府失去人民的信賴 • 選民能力的提升 • 針對最近這一波國家的選舉改革可以歸納出兩件事情 • 偏好採用某種形式的混合制 • 在某些國家,某種程度上,選民的意見與想法是被 採納至決策過程中
討論:立委選舉制度改革的政治影響 • 對候選人和派系的影響 • 政黨競爭與組織動員的影響 • 選民投票行為的影響 • 弱勢團體參政的影響 • 對於政黨體系的影響 • 對於立法院運作的影響 • 比例性偏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