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 likes | 994 Views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时丽娟. 汇报内容. 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 二、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局限性 三、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整合. 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 1. 理论基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4. 研究步骤 5. 对结果的解释和推广度 6. 研究者与被试者的关系. 概念. 定性研究是指在自然情境中使用各种方法(文献分析、个案调查、开放性访谈等)等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并站在当事人的视角去理解他们外在的行为表现并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当的假设和结论,再通过各种各样的检验方法对预期的研究结果进行检验的过程。.
E N D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时丽娟
汇报内容 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 二、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局限性 三、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整合
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 1.理论基础 2.研究目的 3.研究方法 4.研究步骤 5.对结果的解释和推广度 6.研究者与被试者的关系
概念 定性研究是指在自然情境中使用各种方法(文献分析、个案调查、开放性访谈等)等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并站在当事人的视角去理解他们外在的行为表现并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当的假设和结论,再通过各种各样的检验方法对预期的研究结果进行检验的过程。
概念 定量研究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它是研究者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与现象事先建立建设然后根据实际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将这些问题和现象用数量来表示,然后通过使用现有的检测工具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一种研究方法和过程。
1.理论基础 • 定量研究 来源于经验主义哲学的实证主义哲学。 其中心观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运用观察、分类,以及分析类的资料,探求事物彼此的关系,此法获得的结果,才是正确可信的。 侧重客观存在与现实状态,往往用数字化的文字来表示和反应研究的问题和现象,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属性
定性研究 来源于象征互动主义和现象学的解释学科学方法论。 其中心观点是:主体和客体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以及客体对主体的反作用实际上是蕴含在主体和客体的互动关系中,主体对客体进行不断的重新构建。 侧重于事物的整体性、全局性、发展性与过程性,强调对事物进行积极的寻根溯源的本质属性的探索 1.理论基础
2.研究目的 • 定量研究 以直观的数字、数据和测量为主导,通过具体的数学统计、分析和运算来揭示教育研究中研究对象的数量关系以确定教育活动中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从而指导教育实践活动。
定性研究 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广泛细致的研究,进而对 研究对象有更深的了解; 同时注重参与者的观点,以当事人的角度来描述问题,重视对事实的解释性理解,为同类研究活动提供一种参照物,以便揭示各种教育情境的内部动力和人类经验中那些特性层面,以达到事物质的规定性目的。 2.研究目的
定量研究 主要采用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等方法来研究教育现象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研究的各个环节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因此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精确性。 主要研究方法: 调查法、实验法、问卷法、测验法等。 定性研究 主要采用历史学和人种学等研究方法来理解社会现象。定性研究往往通过参与观察和实地访谈获得第一手资料,对于这些资料采用规范法进行分析,通过转化,形成理论。 主要研究方法: 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法、行动研究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 提出假设 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 抽样 选择测量工具 控制无关变量 实施测量 检验效度 数据运算与分析 验证假设 得出结论 定性研究 确定研究问题 陈述研究目的 选择研究对象 了解研究对象的背景资料 与研究对象建立关系 深入调查、搜集资料 统计、分析资料 形成结论 4.研究步骤
5.对结果的解释和推广度 • 定量研究 研究报告是以抽象、概况、客观为主,比较重视实验和数据统计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客观的权威。 有着固定的检测方法和固定的证实逻辑,因此强调唯一性、客观的权威性。 研究结论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针对的是普通的群体,提出的是普遍性伦理规范,因此,对大部分人来都可以适用,可以重复,信度和推广度比较高。
定性研究 研究报告是以描述为主,研究者的个人反思尤其重要,侧重于深度描述,对同一个时间有多个角度、多种理论的及时。 采用多种的解释角度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相互作用的主体交流,有较高的效度,严谨,可信。 研究结论具有独特性和地域性,因此信度比较低,对不同的研究对象结果不同;推广度低 5.对结果的解释和推广度
6.研究者与被试者的关系 • 定量研究强调的是客观公正的研究, 往往要求研究者必须与研究完全地分开, 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偏见和误差。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中的状态, 事实上研究者与研究完全分开是不现实的, 也是不可能的。它要求研究者疏远被试者, 以求得到有效的数据。 • 定性研究注重研究者本人从被试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和理解现象。研究者必须身临其境, 真正进入特定的情境中, 感受、理解被试者的行为。因此定性研究要求研究者与被试者有亲密热情的接触,使研究者与被试者之间产生和谐融洽的氛围以利于资料的收集。
二、局限性 定性研究: • 通过对个案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很难具有普适性 • 没有固定的研究方法,在手机资料过程中,很难摆脱被研究者的状态、情绪等因素,并且也很难摆脱研究者自身的因素,容易产生不准确的观察和主观推测 • 很难用科学的手段加以验证
二、局限性 定量研究: • 只能对事物的一些比较表层的,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不能获得具体的细节内容 • 样本量比较大,对变量的控制难度比较大,很难在自然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且无法追踪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 • 研究的结果只能代表抽样总体的平均情况,不能兼顾特殊情况 • 在研究过程中忽略和难以避免的会给一些人带来伤害。
三、整合 1. 整合的认识 2.整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3.整合的范式
三、整合 • 整合的认识 • 整合不是两种方法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教育研究的全过程之中渗透这研究取向的思想和方法 • 整合是一种思想,不是说任何问题都需要整合。
三、整合 2.整合的必要性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是一对风格迥异,却又互为补充的研究方法,只有实现二者整合,才能发挥其从不同侧面无限地逼近真理的功能。 • 有利于克服定量研究中对被研究者的忽略,又可以克服定性研究中对研究者素质的过分依赖,使研究主体更自主 • 有利于弥补定量研究中纯数字的机械性与鼓励性,使研究结果更深刻,更细腻,又有利于弥补定性研究中的逻辑性缺乏,提高研究内容的丰富性与逻辑性。
三、整合 2.整合的可能性 教育现象带来的复杂性 • 教育的主体是人 要发现一些普遍存在的规律,需要定量研究 人是独特的个体,不同个体有着不同解释,需要定性研究 •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多元性 教育问题的出现有时无法用教育理论和由教育部门解释,需要在量的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典型的事件进行多方面的调查和深度的追求及深刻的反思
三、整合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质与量统一的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无质的量,也不存在无量的质,质与量的紧密结合才构成完整的事物。因此,要全面的研究某一事物,除了对事物进行质的研究外,也必须进行量的研究。在同一个研究中,使用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来研究同一问题,促使研究结论更具全面性、精确性
三、整合 2.如何整合 整合的范式: 三角互证法 混合方法、 混合模式研究
三、整合 三角互证法:丹金1978年提出的 包含数据资料的结合,以及对相同的社会现象的研究。 类型有: 数据的三角互证(数据资源的变化使用) 研究者的三角互证(不同研究者) 理论的三角互证(多种理论视角来解释一个结果) 方法的三角互证(使用不同方法研究同一问题)
三、整合 混合方法: 一开始就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同一问题,而不是等到研究结束之后再采用其他方法来验证。 格里捏总结了混合方法的5个目的: 聚合功能(同一研究的各结果中寻找趋于同样的结果) 补充功能(检查同一现象的重叠与不同方面) 创新功能(发现矛盾、冲突之说或提出新视角) 发展功能(序列使用研究方法,第一种方法的使用贯穿于第二种方法的使用之中) 扩展功能(混合方法增加了研究的规模与范围)
三、整合 混合模式研究: 在实用主义研究范式指导下进行研究,强调的是在研究的不同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结合。 阿巴斯对研究进程从3个维度进行分类: 探究的类型:探究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 资料收集方式:定性的和定量的方式 分析和推论的方法:统计分析和质的分析方法
三、结合 马克斯维尔( Maxw ell , J. ) : (1) 顺序设计, 即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分别在一项研究中使用, 但有一定的先后顺序。 (2) 平行设计,即在同一项研究中同时使用两种研究, 并进行相互验证与补充。 (3) 分叉设计, 即在研究初期采取一类研究形式, 随着研究的进行, 再结合使用另一种形式。这种结合方式实质上是前两种形式的混合形态。
三、结合 派顿( Pat ton, M. Q. ) (1) 定量的研究设计, 研究手段与结果分析为定性; (2) 定量的研究设计与结果分析, 研究手段为定性; (3) 定性的研究设计, 研究手段与结果分析均为定量; (4) 研究设计与手段均为定性, 结果分析为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