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1

(一)树立现代教育与教学观念

(一)树立现代教育与教学观念. 以培养 21 世纪能力素养为目标 重视转 变学生学习方式 适应时代变化,改革教学模式 应用教育技术,改善教与学. 美国教育技术 CEO 论坛( 2001 )对 “ 21 世纪能力素养 ” 作出界定. 基本学习技能, 是指“读、写、算”能力 信息素养, 是指能够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 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包括发散思维、批判思维、联想、想像以及抽象概括与逻辑推理等方面的思维能力。 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 实践能力. 2. 重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london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一)树立现代教育与教学观念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一)树立现代教育与教学观念 • 以培养21世纪能力素养为目标 • 重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 适应时代变化,改革教学模式 • 应用教育技术,改善教与学

  2.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对“21世纪能力素养”作出界定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对“21世纪能力素养”作出界定 • 基本学习技能,是指“读、写、算”能力 • 信息素养,是指能够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 • 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包括发散思维、批判思维、联想、想像以及抽象概括与逻辑推理等方面的思维能力。 • 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 • 实践能力

  3. 2.重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 学习方式不是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取向。是学生学习内在品质、手段途径和采用的组织形式所显示的基本特征。

  4. 两类学习方式 • 接受学习方式 ——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 发现学习方式 ——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 ——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现 知识,获得知识

  5. 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6. 自主学习体现学习的内在品质:(自主─被动) • 探究学习体现学习的手段途径:(探究─接受) • 合作学习体现学习的组织形式: (合作─个体)

  7. 3. 适应时代变化,改革教学模式 • 信息时代的学习特征: • 学习环境网络化 • 学习资源数字化 • 学习方式多样化

  8. 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 基于资源的学习 • 基于发现的学习 • 基于通讯的学习 • 基于建构的学习

  9. 传统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S 学生 教师 课本 粉笔+黑板 S 讲授、理解、接受 S

  10.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S 学生 教师 平台+资源 通讯+工具 S 收集/利用/发现/创作/展示/评价/讨论/合作/ S

  11. 4. 应用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改革 网络化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 PC PC 通讯 学习者界面 学习者界面 共享空间 数字化 内容 学习平台 学习平台 基础设施(CERNET\城域网\校园网)

  12. 网络环境下教学基本要素 • 网络环境基础设施 • 数字化学习内容 • 基于网络的学习平台

  13. 教育信息化是课程建设的有力保障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 建网——建设适用的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 • 建库——建设丰富的、可共享的学习资源 • 建队——建设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师资队伍 • 建模——广泛应用实践,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 建制——形成相关的建设规划、规范、标准

  14. 教育技术是促进课程建设的有力手段 “教育技术就是应用技术改善教育学习 的理论与实践” • 途径: • 教学设计 • 资源开发 • 过程应用 • 学习评价 • 信息管理

  15. 二、 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载体和手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处于核心地位。 • 高校课程是实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等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它体现了学校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16. 精品课程 • 精品课程是指能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的优秀课程。 •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17. 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 2003年评出 151 门 • 2004年评出 300 门 • 2005年评出 299门(另外军队院校还有15门)

  18. 解读精品课程评估指标(2006年) • 教学队伍(20分) 1-1 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8分) 1-2 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4分) 1-3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8分) 2. 教学内容(23分) 2-1 课程内容(分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11分) 2-2 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8分) 2-3 实践教学(4分)

  19. 精品课程评估指标 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24 分) 3-1 教学设计(8 分) 3-2 教学方法(8分) 3-3 教学手段(8分) 4. 教学条件(15 分) 4-1 教材及相关资料(5分) 4-2 实践教学条件 (5分) 4-3 网络教学环境 (5分)

  20. 精品课程评估指标 • 教学效果(18分) 5-1 校内外专家评价和声誉(6分) 5-2 学生评教(6分) 5-3 课堂实录(6分) 特色及政策支持

  21. 课程建设的要素 • 树立现代教育与教学观念 • 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 建设先进的教学内容体系 • 建设网络化的教学环境 • 建设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 改革课程和实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 • 建立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

  22. 解读评价指标 1. 教学队伍建设 • 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专业水平 • 教学队伍结构 • 教师队伍的教育素养与信息素养 •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23. 专业素养 教育素养 教育素养 信息素养

  24. 2. 教学内容建设 • 教学内容(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 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体现 国际化(International) 个性化(Individuation) 信息化(Information)

  25. 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 应用教学设计方法设计教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学习评价指标) • 重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 能够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设计。 • 能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26. 4. 教学条件建设 • 选用优质教材,教学资料(齐备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 • 相关资料能在网上免费开放使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初具规模,并能经常更新(包括ppt教案、多媒体资料、相关学习网站) • 网络运行机制良好,在教学中确实发挥了作用

  27. 5. 教学模式改革 • 掌握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 • 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创新精神培养上取得显著效果 • 讲课有感染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启迪学生的思考、联想及创新思维。

  28. 6. 教学管理建设 • 关注学生学习反应信息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分析科学化 • 实现学习评价的标准化与网络化 • 收集校外专家及校内督导组评价意见

  29. 三、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建设 • 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化 • 课程教学活动网络化 • 课程教学管理网络化 • 项目评审与日常维护网络化。

  30. 1.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 2. 教学设计与课件开发 3. 网上资源设计与建设 4.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实践 5. 课堂实录录像制作 6. 特色和效果评价的佐证材料 7. 网站的运行与监测

  31. 1. 网站建设 • 按网站的形态建设 • 网站一级项目要与评价指标相对应 • 网站二级项目内容要具体,有特点 • 界面简洁与人性化

  32. 2. 教学设计与课件开发 •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 教学课件(ppt)体现教学策略,ppt不能纯是文字,要适当引入多媒体素材与超链接 • 对学习成效要有评价指标

  33. 3. 网上资源设计与建设 • 网络课程 • 专题学习网站 • 主题探究网页(WebQuest) • 资源库 • 链接相关专业或学科网站 • 网络课程=教学计划+课程文本+相关资源 +实验指导+习题考试+讨论答疑+学生作品

  34.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实践模式 • 基于案例的问题探究学习 展示个案-提出问题-资源利用 -问题探究-意义建构 • 基于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 课程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资源利用—解决问题

  35. 基于主题的研究性学习 提出课题-作出假设-资源利用 -论证假设-形成结论 • 基于通讯的协作学习 明确任务—组织小组—任务分解 -协作活动-形成成果

  36. 5. 课堂实录录像制作 • 展示内容:体现教学改革,应用多媒体资源 • 视频摄录:拍摄环境、图像质量、声音质量 • 网上运行:标准画面、合理压缩、无需下载 可以拖动

  37. 6. 特色和效果评价的佐证材料 • 特色要认真概括,注意联系与差别 • 对佐证原件,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

  38. 7. 网站的运行与监测 • 长时间监测 • 保证在公网和教科网上都能运行 • 网站放置在校园网前端,直接链接 • 评审时间绝对不能中断 • 公示期间绝对不能中断 • 批准后,长期接受监测

  39. 教育部(厅)要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厅)要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40. 广东省教育厅将公布“广东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网上发布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技术规范”,将广东省高校精品课程实行三级分布式网上发布。广东省教育厅将公布“广东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网上发布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技术规范”,将广东省高校精品课程实行三级分布式网上发布。

  41. 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