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327 Views
二次函数的复习. 二次函数这一章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 . 做为初高中衔接的内容,二次函数在中考命题中一直是“重头戏”,根据对近几年中考试卷的分析,除考查定义、识图、性质、求解析式、对称轴、顶点坐标等常规题外,还会出现与二次函数有关的贴近生活实际的应用题,或与其他函数方程、不等式、几何知识的综合在压轴题中出现。. 二次函数的目标要求 ( 2011 年广州市中考考试大纲). 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 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E N D
二次函数这一章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做为初高中衔接的内容,二次函数在中考命题中一直是“重头戏”,根据对近几年中考试卷的分析,除考查定义、识图、性质、求解析式、对称轴、顶点坐标等常规题外,还会出现与二次函数有关的贴近生活实际的应用题,或与其他函数方程、不等式、几何知识的综合在压轴题中出现。二次函数这一章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做为初高中衔接的内容,二次函数在中考命题中一直是“重头戏”,根据对近几年中考试卷的分析,除考查定义、识图、性质、求解析式、对称轴、顶点坐标等常规题外,还会出现与二次函数有关的贴近生活实际的应用题,或与其他函数方程、不等式、几何知识的综合在压轴题中出现。
二次函数的目标要求(2011年广州市中考考试大纲)二次函数的目标要求(2011年广州市中考考试大纲) 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 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会应用配方法或公式法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点 1. 定义与定义表达式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y=ax² +bx+c (a,b,c为常数,a≠0,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注意:a≠0这个条件,特别在实际问题中也要注意到。
2、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一般情况下有如下方法:2、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一般情况下有如下方法: (1)如果已知抛物线上三个点,设抛物线解 析式为y=ax² +bx+c (2)如果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设抛物线解析式为y=a(x-h)²+k (3)如果已知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为( , 0)( , 0),设抛物线解析式为
3、画二次函数图象的方法 画二次函数的图象,一般采用“五点法”(顶点及抛物线上两组对称点)。研究与二次函数相关的问题,往往结合图象,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
6、求抛物线的对称轴、顶点坐标的方法 1、公式法: 2、配方法: 3、利用抛物线的对称性:由于抛物线是以对称轴为轴的轴对称图形,所以对称点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是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是顶点。 如:点(-1,4)和(3,4)在抛物线上,则它的对称轴是---------。
7、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1、当二次函数y=ax² +bx+c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时,交点的坐标就是当y=0时自变量x的值,即一元二次方程 ax² +bx+c=0的根。 2、抛物线 y=ax² +bx+c与x轴的交点情况: • (1)当△=b²-4ac>0时,方程 ax² +bx+c=0(a≠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 • (2)当△=b²-4ac=0时,方程 ax² +bx+c=0(a≠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抛物线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即顶点在x轴上。 • (3)当△=b²-4ac<0时,方程 ax² +bx+c=0(a≠0)没有实数根,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 3、若抛物线y=ax² +bx+c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为A(x1,0),B(x2,0),则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一元二次方程 ax² +bx+c=0(a≠0)的两个根,反之亦然。
二次函数的复习建议: 一、二次函数的复习可以分三个板块: 1、解析式板块 从解析式出发,可以进行纯粹的代数推理、计算。 2、图象特征板块 从图象特征出发,可以实现数与形的自然结合,这正是中学数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 3、二次函数应用板块
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包括以下方面: (1)分析和表示不同背景下的实际问题,如求利润最高、材料最省、方案最佳、面积最大等问题可以转化为求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2)考查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应用意识。 从客观事实的原型出发,具体构造数学模型的过程叫做数学建模,它的基本思路是:
解决最值问题应用题的思路与一般应用题类似,但也有区别,主要有两点:解决最值问题应用题的思路与一般应用题类似,但也有区别,主要有两点: (1)设未知数在“当某某为何值时,什么最大(或最小、最省)”的设问中“某某”要设为自变量,“什么”要设为函数。 (2)问的求解依靠配方法或顶点公式,而不是解方程。 还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问题有意义的范围内求解。
二、以题组带知识点进行复习 三、要有层次不同的习题
以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例,其条件给法如下:以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例,其条件给法如下: 1、直接给出抛物线经过的三点的坐标。 2、给出抛物线y=ax² +bx+c分别交x轴的负、正半轴与A、B两点,交y轴的正半轴于C点,且OA=1,OB=3,OC=3。 3、总条件同2题,且当x=0和x=2时,y的值相等,直线y=-2x+6与这条抛物线交于B、D两点,其中D点是抛物线的顶点。 4、总条件同2题,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D(1,4),且AB=4。 5、总条件同2题,且△ABC的面积为6,OC²=OA·OB+6, 前面各题,虽然给出的已知条件不同,但结果都是y=-x² +2x+3,认真总结一下,会减轻学生解决不同条件的求解析式问题的压力。
请研究函数 的图象与性质,尽可能写出结论请研究函数 的图象与性质,尽可能写出结论
例:二次函数y=ax² +bx+c (a≠0)的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解答下列问题上:
二次函数的常见错误 1、忽视二次项系数的条件(即a≠0) 例:二次函数 的图象总在x轴的上方,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 2、忽视隐含条件(如抛物线的开口方向)等 例:抛物线 如图所示,那么的值是_________.
N 3、忽视二次函数增减性的范围而出错 例:已知点(-5,a)、(1,b)、(10,c)在 函数 的图象上,则 a、b、c的大小关系是-----------。 4、未考虑自变量的实际意义 例:已知边长为4的正方形截去一个角后成为五边形ABCDE(如图),其中AF=2,BF=1.试在AB上求一点P,使矩形PNDM有最大面积. 解:设矩形PNDM的边DN=x,NP=y 最后得到: y=-0.5x² +5x 此抛物线开口向下,对称轴是x=5 , 此时,若用x=5 代入求得y的最大值 是12.5就错了。因为此题的自变量 取值范围是2≤x≤4, 只有 当x=4时, y才有最大值。 5、分类讨论思想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