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走 进 莆 仙 戏

走 进 莆 仙 戏. 你们对莆仙戏了解多少 ?. 莆仙戏的历史 莆仙戏的艺术特点 莆仙戏的表演特色 莆仙戏的 30 年光影流传. 你知道莆仙戏吗?. 莆仙戏,也称“兴化戏”,是现存中国戏曲中历史最悠久、演出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表演艺术最具特色的剧种之一,被戏曲史家称为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 —— 宋元南戏的遗响、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形态的“活化石”。它自宋代形成至今已有 900 多年历史。. 莆仙戏所处地理环境.

lola
Download Presentation

走 进 莆 仙 戏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走 进 莆 仙 戏

  2. 你们对莆仙戏了解多少? • 莆仙戏的历史 • 莆仙戏的艺术特点 • 莆仙戏的表演特色 • 莆仙戏的30年光影流传

  3. 你知道莆仙戏吗? 莆仙戏,也称“兴化戏”,是现存中国戏曲中历史最悠久、演出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表演艺术最具特色的剧种之一,被戏曲史家称为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宋元南戏的遗响、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形态的“活化石”。它自宋代形成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

  4. 莆仙戏所处地理环境 莆田市地处福建中部,台湾海峡西岸,东临大海,北与永泰县、东北与福清县、南与惠安县、晋江县、西南与德化县、永春县接邻。土地面积3781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00多公里,人口300多万,90%以上是汉族,其余为畲族、回族。境内最大河流木兰溪贯串全域,冲积成仙游东、西乡和莆田南、北洋平原。此外,就是高低的山峦和崎岖的丘陵地带。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平均年气温18-21℃,年均日照数1995.9小时,无霜期300-350天,年降雨量1000-1800毫米。

  5. 《张协状元》 被戏剧界称为“中国第一戏”的《张协状元》这出戏从《永乐大典》一丧失,在别的剧种里面都不知道有这部戏,但是我们莆仙戏一直在演出,从明代、清代以来一直在演出。如果不是上世纪20年代《永乐大典》13991卷在伦敦重现天日,也许直到今天,也没有人知道它的真正价值。

  6. 在莆田市城郊,有一条不大的老街,老街的路旁有一座富丽堂皇的古庙,叫做瑞云祖庙。 瑞云祖庙

  7. 莆仙戏的鼻祖雷海青

  8. 雷海青,是唐玄宗时代的闽中乐师,他自幼天赋异禀,精通百乐。传说,在他小的时候,曾有神人算定他日后必会进宫为皇帝效力,担心他太俊秀了将来扰乱宫闱,就趁他熟睡时在他脸上画上了螃蟹。后来雷海青果然被酷爱音乐的唐玄宗请至长安,成为一代宫廷音乐大师。安史之乱时,雷海青不幸被俘。在安禄山的庆功宴上,他宁死不肯奏乐,并用琵琶怒击安禄山,最后惨遭杀害。为了纪念雷海青的忠心殉国,同时因为他曾把盛唐长安的歌舞技艺带回到了偏远的福建老家莆田,因此这里的梨园子弟就一直把他尊为戏神祖师了。

  9. 为什么把雷海青称为田公元帅呢? 传说有一次,一个莆仙戏班出海演出突然遭遇风暴,危急时刻,雷海青在天空显灵救了大家,当时他帅旗上的雷字被云彩遮挡,只剩下一半田字,因此就被人们盛传为田公元帅了。直到今天,每一个莆仙戏班,都有自己的祖师神龛供奉着雷海青,而像雷海青那样品格高洁、演技超众,也成为千百年来莆仙戏艺人做人做戏的行为准绳。

  10. 莆仙戏的艺术特点 莆仙戏的部分曲牌,其名目、音韵、词格与唐、宋大曲和宋词调相同。莆仙戏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唱腔曲牌有一千多支,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之称。声腔称“兴化腔”,它是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番八乐,佛曲法曲,唐宋声诗、词乐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的,用莆仙方言演唱,具有深厚地方色彩和风味。

  11. 戏曲“活化石” 主要体现在三种资料: 一是“剧目资料”,即收藏大量的传统剧本; 二是“形象资料”,即拥有丰富的形象表演艺术; 三是“音响资料”,即保存大量的传统曲牌和音乐声腔资料。

  12. 莆仙戏的表演特色 • 角色行当 • 莆仙戏特色乐器 • 莆仙戏大棚目连戏 • 莆仙戏人模仿傀儡演法

  13. 莆仙戏的角色 莆仙戏的行旦角色原先只有生、旦、贴生、贴旦,靓妆(净)末、丑共七个,故称"七子班"。清末增加了老旦,故称"八仙子弟。"莆仙戏在清末后吸收了其他剧种的分行,增加了不少角色,但"靓妆"一角至今仍保留宋代杂剧的称谓。

  14. 沙锣 沙锣是锣面微有绉纹的平面锣直径330mm,边高30mm,锣槌有二:一是首尾大,中间小的木槌,头部扁平、有斜度;一是三块竹板重叠,扎二节麻绳的“三板”(古称绰板)。沙锣源于南北朝时军中乐器。

  15. 石狮压大鼓 大鼓以樟木为桶,高600mm,直径40mm,牛皮为面。硬木为槌,长120mm,另有小石狮一只,置鼓面。石狮用“绿豆青”(色带绿的硬石头)雕琢而成,其作用在调节大鼓的音量和音色,使音乐气氛发生变化。

  16. 筚篥

  17. 莆仙戏大棚目连戏 莆仙戏大棚目连戏之剧本,曲牌,声腔,鼓板,表演身段,动作程式和舞台上的一桌两椅,脸谱,化装,服装和戏帽以及道具与傀儡目连戏等一模一样,有密切的血缘关系,这是莆仙大棚目连戏全面搬演傀儡目连戏的遗迹。   莆仙戏目连戏中的表演,有“目连挑经”,罗卜的“三步一拜”,刘四贞的“十八拔”,刘贾的“蛤蟆拜”,古背生的“三节弯”,聋哑的“公背婆”等.从主角到配角,从人物形象到表演规格,都运用了人模仿傀儡的表演,并综合组成了曲牌,鼓板,表演三结合的规范化,历代流传,相继不绝。

  18. 莆仙戏人模仿傀儡演法 莆仙戏人模仿傀儡演法的艺术传承,也是受宋元傀儡戏的影响。《双鞭回两锏》中秦叔宝与尉迟恭在互相激烈对打时,秦持双锏,尉拿单鞭,运用傀儡的打法,双打、双 钩、双上、双下、与傀儡表演形式,动作和身段一模一样。又如《苏武与李陵》中苏武手持节杖,走老人步,配合“三节弯”的身段形象与李陵登台“望故乡”作“跌脚”、“摇步”、“趋保”、“魁斗吊”等。俱叫“傀儡介”,保持人演傀儡的形式和特色;再如《吕蒙正算十八罗汉》中,吕蒙正与两和尚配合,模仿傀儡形象,唱念做与傀儡演技相同,特色即有和谐幽默的表演,又有保持人演傀儡戏的艺术。

  19. 莆仙戏的30年光影流转 1、“文献名邦”之文化精华 2、莆仙戏的现状 3、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20. “文献名邦”之文化精华 30年来,莆仙戏在传统保留剧目5000多个的基础上,又迎来戏剧精品创作生产的高潮。上世纪80年代,涌现郑怀兴、周长赋、王顺镇、姚清水等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剧作家群。他们创作了大量优秀剧目,特别是新编历史剧,在福建乃至全国都独树一帜,被专家称为闽派戏剧。 莆仙戏先后有30多个剧目在省级以上会演中获得头奖。其中,《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新亭泪》、《秋风辞》、《鸭子丑小传》都获得过全国剧目评比头奖,《江上行》分别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第七届艺术节“文华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600多个剧团移植上演莆仙戏《春草闯堂》,300多个剧团移植排演《状元与乞丐》。《团圆之后》、《秋风辞》被列入中国当代十大悲剧,《春草闯堂》被列入中国当代十大喜剧。一个剧种有3个优秀剧目同时列入全国20大剧目,这在其他剧种里是不多见的。   在全国第17届戏剧演员“梅花奖”的角逐中,莆仙戏名旦王少媛荣膺殊荣。2007年,她作为福建省文艺界的唯一代表出席了党的十七大。同时,莆仙戏的学术研究也应运而生。30年来,共结集出版的《莆仙戏史论》、《莆仙戏剧文化生态》、《莆仙戏艺术丛书》等10多部研究专著,近400万字,为进一步弘扬莆仙戏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 莆仙戏的现状 1、专业剧团生存困难面临溃散。 2、人才流失和断层现象严重。 3、莆仙戏珍贵遗产亟待抢救。 4、低俗粗糙的演出对传统艺术造成严重伤害。

  22.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1、保护莆仙戏关键在于演好传统优秀的剧目。 2、莆田拥有一代宗师黄文狄,还有一批知名的表演艺术家。应当加意爱护,广加宣扬。 3、为振兴莆仙戏,加强莆仙戏表演艺术后续人才的培养,设立莆仙戏大专班可谓英明之举。 4、加大媒体宣传力度 5、启动“申遗”工作

  23. 我们相信:振兴莆仙戏有望。古老莆仙戏,也将为繁荣我国的戏剧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我们相信:振兴莆仙戏有望。古老莆仙戏,也将为繁荣我国的戏剧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莆田乃“文献名邦”,有优秀的文化传统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24. 作品引用记录 1、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6945.htm?fr=ala0_1_1 2、莆仙戏网 http://www.puxianxi.com/ 3、莆田旅游网 http://www.ptlyw.com.cn/forum-86-1.html 4、福建文化记忆网 http://www.fjwh.net/fjfy/main.htm 5、土豆网 http://v.26vv.cn/s_tudou_programs/view/9_ONGd93tAw/ 6、百姓生活游 http://www.nihaotw.com/zt1/ztfl/ypzt/2004travel/jmwg27.htm 7、厚朴 http://ce.sysu.edu.cn/hope/Education/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58 8、福建画报 http://www.66163.com/Fujian_w/news/huabao/hb0205/c-h5-4.html

  25. The End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