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自欺欺人的“白日梦” —— 试析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 中的女性形象

自欺欺人的“白日梦” —— 试析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 中的女性形象. 2006 级汉语言文学基地班 赵琪 2006050981.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 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 · 茨威格的代表作。作品主要以第一和第二人称的笔触,向读者们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著名小说家 R 在他生日的早晨收到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来信向他诉说了女人在他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耗尽一生对他的爱情守候。.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 · 茨威格.

loki
Download Presentation

自欺欺人的“白日梦” —— 试析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 中的女性形象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自欺欺人的“白日梦”——试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性形象自欺欺人的“白日梦”——试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性形象 2006级汉语言文学基地班 赵琪 2006050981

  2.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代表作。作品主要以第一和第二人称的笔触,向读者们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著名小说家R在他生日的早晨收到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来信向他诉说了女人在他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耗尽一生对他的爱情守候。《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代表作。作品主要以第一和第二人称的笔触,向读者们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著名小说家R在他生日的早晨收到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来信向他诉说了女人在他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耗尽一生对他的爱情守候。

  3.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

  4. 对这篇小说,学术界或从人道主义的角度给予肯定,或褒扬了小说中女主人公身上所体现的“我爱你,但与你无关”的爱情观,称之为现代爱情观的典范。笔者认为,从小说中这一女性形象的叙述语气和行为来分析,它带有偏执、自欺的人性痕迹,具有浓重的荒诞意味。本文将从以下三个层面剖析该女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对这篇小说,学术界或从人道主义的角度给予肯定,或褒扬了小说中女主人公身上所体现的“我爱你,但与你无关”的爱情观,称之为现代爱情观的典范。笔者认为,从小说中这一女性形象的叙述语气和行为来分析,它带有偏执、自欺的人性痕迹,具有浓重的荒诞意味。本文将从以下三个层面剖析该女主人公的行为动机: 文化饥渴 父爱缺位 逃避选择

  5. 一、文化饥渴 在小说中,来信的女人对小说家详细讲述了她堕入对他的精神迷恋的心理历程。文化在处于少女时期的主人公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代表着财富和社会地位,更代表了崇高的一切——优雅的生活姿态、明达的生活态度等等。然而在女主人公少时的生活环境中,文化恰恰是极度匮乏的,这更加剧了女主人公心理上对文化的渴求。

  6. 小说家之前的住户在女人眼里是一个没有文化修养可言、充斥着贫穷和暴力的家庭。她说:“那间屋子里住的人丑陋残忍,整日吵架。他们自己非常穷,但却还特别厌恶别人的贫穷,他们非常恨我们,因为我们不愿意沾染上像他们那样无产者的粗野。”小说家之前的住户在女人眼里是一个没有文化修养可言、充斥着贫穷和暴力的家庭。她说:“那间屋子里住的人丑陋残忍,整日吵架。他们自己非常穷,但却还特别厌恶别人的贫穷,他们非常恨我们,因为我们不愿意沾染上像他们那样无产者的粗野。” 她下意识地将自己和这样的“无产者”邻居划下非常清晰的分界线——这条界线就是文化。

  7. 而当她怀上了小说家的孩子,不得不忍辱负重地忍受临产前在产科医院的生活时,她对贫穷、肮脏的生活环境的厌恶之情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体认让女人处于非常痛苦的情感挣扎中。而当她怀上了小说家的孩子,不得不忍辱负重地忍受临产前在产科医院的生活时,她对贫穷、肮脏的生活环境的厌恶之情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体认让女人处于非常痛苦的情感挣扎中。 孩子就出生在这穷困潦倒的社会渣滓中,周围的陌生简直让人活不下去。我躺在那些人的中间,彼此互不相识,孤独寂寞,甚至互相仇视……我在那儿受到了穷人们所应该遭受的凌辱,和精神、肉体上的耻辱。

  8. 小说家的出现无疑对女人打开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这自然勾起了她的向往和钦慕。 小说家的家具搬运车来到小区里时,女人被眼前的家具吸引住了:“都是我以前所没有见过的,它们都是那样的精致:有印度的佛像,意大利的雕刻,色彩鲜亮醒目的巨幅油画,最后又搬来了好些书,我觉得好看极了,我从来没有觉得书会如此好看。”

  9. 小说中有一段描写地非常细致——“我”不敢碰一本书,虽然“我”特别想触摸那些书的软皮封面。“我只是胆怯地在旁边看了看书的标题:法文书、英文书、各种各样的书籍,有的书是用什么文写的,我也不认识。如果不是我的母亲叫我回去的话,我想我会连续几小时傻看下去的。”“那时我就想,有这些书的那个人,肯定都读过那些书,那他该懂很多文字,有那么多钱,又有学问,那这个人究竟是一副什么模样呢?”小说中有一段描写地非常细致——“我”不敢碰一本书,虽然“我”特别想触摸那些书的软皮封面。“我只是胆怯地在旁边看了看书的标题:法文书、英文书、各种各样的书籍,有的书是用什么文写的,我也不认识。如果不是我的母亲叫我回去的话,我想我会连续几小时傻看下去的。”“那时我就想,有这些书的那个人,肯定都读过那些书,那他该懂很多文字,有那么多钱,又有学问,那这个人究竟是一副什么模样呢?” ——可见,小时的女主人公对这些象征着文化知识乃至其背后的上流社会生活的物件,实际上是抱着非常崇敬和憧憬的心态的。

  10. 二、父爱缺位 小说的女主人公的生父在故事中是缺位的,作品没有向读者交代她的生父是如何去世、什么时候去世,而是直接以继父在女人生命中突兀的出现来表明这个事实。在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家庭而言,父亲的存在象征着安定和依靠。父爱的缺位让女人从内心底里渴望有一个代表精神支柱和生活保障的人物在其生命中出现。

  11. 在女人的来信中,她屡屡提及“当年的那个小姑娘”,可见其童年记忆对女人性情乃至一生的影响之深。每次与R接触,“我”就“成了那个十三岁的小姑娘”,“面颊热血沸腾”,像小女学生似的想要逃跑。

  12. 可以说,女人一直被笼罩在一种父权主义的光圈之下,她心甘情愿成为R的“奴隶”,在信的结尾她曾如是说:“也许将来你会召唤我,而我将第一次没有忠实于你,那是因为我死了。”父权思想贯穿了这个女人的一生,导致了她的逆来顺受和沉默不语,以及孤独死去的悲剧结局。可以说,女人一直被笼罩在一种父权主义的光圈之下,她心甘情愿成为R的“奴隶”,在信的结尾她曾如是说:“也许将来你会召唤我,而我将第一次没有忠实于你,那是因为我死了。”父权思想贯穿了这个女人的一生,导致了她的逆来顺受和沉默不语,以及孤独死去的悲剧结局。

  13. 三、逃避选择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提出过“不诚”的定义。不诚有两种类型: 1、完全从实际性出发视己如物,从而避免做出自由选择。 2. 是使自己成为他人眼中的物,让自己完全成为“为他的存在”。这种人生活在他人的目光下,完全按照他人的要求行事,从而逃避自由选择的责任。

  14.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正是这“不诚”的典型代表。她把自己生命的意义完全定位成“为他的存在”。同时,她把自身酿成的悲剧归结为命运不可逆转的安排,在她的自我意识中,个人在命运面前是苍白无力的,是无法做出选择的。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正是这“不诚”的典型代表。她把自己生命的意义完全定位成“为他的存在”。同时,她把自身酿成的悲剧归结为命运不可逆转的安排,在她的自我意识中,个人在命运面前是苍白无力的,是无法做出选择的。 “想着你的出现,守候着你的归来,那将是我唯一的至高无上的幸福。” “只看你一眼便是我唯一的心愿。 ”

  15. 在信的正文中她多次提及“命运”: “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就像跌进一个深渊。” “也许命运会再对我开一个玩笑,也许天主会对我开一次恩。” “在我活着的时候,命运对我如此;在我死去的时候,命运对我仍然如此。” 就这样,女人用“命运无可逃避”的臆想扼杀了自己做出自由选择的内心欲望。

  16. “一个少女、一个女人的脸孔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变化莫测的东西,在大多数的情况之下只是一面镜子,它能找出人们的激情、浪漫、疲劳和困倦。就像在镜中的影子一样易于消逝那样。这些个中奥秘只有那些真正伤心欲绝的女人才会懂得。但我却不了解你的健忘,我只是个少女,我产生了这样的错觉:我感觉我那样不分白昼地想念你,你也应该常常在想念我;要是让我知道我在你的心目中什么也不是,你的心中没有我一丝一毫的位置,这将是对我的一个致命的打击呀!”“一个少女、一个女人的脸孔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变化莫测的东西,在大多数的情况之下只是一面镜子,它能找出人们的激情、浪漫、疲劳和困倦。就像在镜中的影子一样易于消逝那样。这些个中奥秘只有那些真正伤心欲绝的女人才会懂得。但我却不了解你的健忘,我只是个少女,我产生了这样的错觉:我感觉我那样不分白昼地想念你,你也应该常常在想念我;要是让我知道我在你的心目中什么也不是,你的心中没有我一丝一毫的位置,这将是对我的一个致命的打击呀!”

  17. 由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女人一直游走在清醒和沉溺之间,但她宁愿沉浸于自我欺骗中,也不愿做出向R说明一切的选择。在她的深层意识中,她非常明白R在人际交往中是一个崇尚享乐主义,但从不愿意承担道德责任的人,“你愿意把你的感情滥用,但生怕干预别人的命运。你的感情可以任意用给每一个人,但不愿有任何牺牲。”——这的确是一针见血的话语,她是看透了他的。

  18. 但即使是这样,女人仍然选择了近似自虐的形式毫无保留地爱他。但即使是这样,女人仍然选择了近似自虐的形式毫无保留地爱他。 1.亲吻那被他手摸过的门把。 2.偷在他进门之前扔掉的雪茄烟头,并把它视为神圣的东西。 3.几天里一直保留R随手送给她的白玫瑰。 4.在所爱的人面前,她诚惶诚恐,卑微到了尘土里去,才说起“在委身于你时,我是个处女”之后,便紧忙解释道:“亲爱的,你别误解我!我说的这些话并没有责怪你的意思,我是完全心甘情愿的——你并没有勾引我。”

  19. 结 语 对文化的饥渴,自身父爱的缺位以及对自由选择的一昧逃避,最终导致了小说中女人的悲剧下场。当我们用小说来映照生活时,需要看到的是,用痴迷构建起来的爱的城堡,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容易塌陷。在许多人颂扬小说里这种毫无保留的爱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从中思考如何去经营一份良性的情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