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likes | 718 Views
《 信息化教学设计 》 课程学习内容 课程学习要求 参考文献. 分析 学习者特征. 教学目标. 为 什 么 教. 制定 教学目标. 选择 教学内容. 教 什 么. 教学内容. 设 计. 学习环境. 学习资源. 怎 么 教. 教学策略. 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 教的怎么样. 教学评价. 设计 教学评价. 关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图. 信息化?.
E N D
《信息化教学设计》 • 课程学习内容 • 课程学习要求 • 参考文献
分析学习者特征 教学目标 为 什 么 教 制定教学目标 选择教学内容 教 什 么 教学内容 设 计 学习环境 学习资源 怎 么 教 教学策略 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 教的怎么样 教学评价 设计教学评价
信息化? 根据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教育信息化? •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 •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教育改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育信息化的“教育”属性 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属性
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属性 • 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设备简单、性能可靠和标准统一; • 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 • 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 • 多媒化使得信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
教育信息化的“教育”属性 • 开放性打破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得教育社会化、终生化、自主化; • 共享性是信息化的本质特征,它使得大量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全体学习者共享,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 交互性能实现人--机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人--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 • 协作性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人--人、人--机协作完成任务的机会。 • (http://www.edualpha.net/article-7345-1.html)
课程学习内容 • 教学设计理论概述 • 学习者特征分析 • 教学目标的设计 • 学习环境的设计 • 学习资源的设计 •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设计 • 学习评价的设计 • 教学设计前沿与发展
课程学习要求 1、专题讨论 按照要求,在http://www.sociallearnlab.org/wiki/index.php?title=User:Yanglin参与专题讨论, 发表意见 2、实践活动 (1)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完成相关内容的评价 (2)根据实际情况,完成一份教学设计方案
相关学习资源 1、《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编著 2、《教学模式论》高文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3、《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李克东、谢幼如主编 5、《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的方法与实践》李克东、谢幼如主编 6、万千教育系列,《教学模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7、 《教学设计》,盛群力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8、《21世纪教育目标新分类》,盛群力编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9、《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0、《系统化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学设计属于教育科学领域的方法论学科,是教学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属于教育科学领域的方法论学科,是教学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学系统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操作性。
从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教学设计是在多学科理论和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教学设计是在多学科理论和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教学设计几十年来在许多国家被认识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其理论和实践已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而且其知识体的总量仍在不断增加,人类长期以来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努力正在整合成为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设计将建设成为以高新技术支撑的,促进人的学习、发掘人的潜力、支持社会协商与合作、鼓励实践参与和创新、开放的、包容的,具有反思精神与自我更新能力的一个不断发展的创新系统(高文,2004)。
教学设计理论概述 杨玉宝 E-mail: xiaobaoyang@gzhu.edu.cn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 教学设计不再是简单的设计之后加以实施的问题,而是一个在学—教的具体境脉中、在互动中发展演化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以人类对传播与学习的研究作为主要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过程的诸环节和诸要素,确定并解决教学问题,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现代教学技术。 • 教学设计属于教育科学领域的方法论学科。
教学设计模型 模型核心成分
Smith and Ragan Model(1993) 分析 学习环境 学生 学习任务 编写考试题 决定 * 组织策略 * 传递策略 * 管理策略 策略 编写制作教学 评价 进行形成性评价 修改教学
Kemp,Morrison, and Ross Model(1994) 计划 修改 教学问题 教学资源 学生特征 任务分析 评价量表 总结性评价 支持服务 教学目标 教学传递 教学策略 内容顺序 形成性评价 项目管理
Reiser and Dick Model(1996) 确定教学目的 选择教学媒体 实施教学 确定目标 规划教学活动 开发考核工具 修改教学
Dick and Carey Model (1996) 进行教学分析 修改教学 评价需求确定目的 编写绩效目标 开发评价方案 开发教学策略 开发和筛选教学材料 设计并实施教学的形成性评价 分析学习者和环境 设计并实施总结性评价
二、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1、系统科学理论(教学设计?系统化教学设计?)2、学习理论3、教学理论4、教育传播理论 教务[2011]124号关于开展2012年度校级教育教学研究立项申报工作的通知.doc
2、学习理论 •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混合学习理论 • 活动理论 • 体验式学习理论
2.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 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对立,源自于格式塔学派的认知主义学习论。 • 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 认知派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学习是一个比S—R联结要复杂得多的过程。他们注重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
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理解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而发生的。学习什么是不可能与怎样学相脱离的,因此,认知不仅仅存在于个体内部,而且是整个情境的一部分。 • 每个学习者都应基于自己的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和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去建构自己的知识,而不是等待知识的传递。 • 知识是人建构的,而不是客观地存在于人脑之外的。
2.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主义将人类学习混同于一般动物学习,不能体现人类本身的特性,而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认知结构,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在他们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必须理解他所知觉的世界,即必须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人本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的个人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因此他们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景。
2.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学习。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至于应当如何学习则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5 混合学习理论 • 混合学习是指为达到“教”与“学”的目标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所有的“教”与“学”中的组成要素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使“教”与“学”的相关成本达到最优的理论与实践。 • 混合学习研究的本质是对“教”与“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通道的研究;混合是“教”与“学”相关的多方面的组合或融合;混合学习的关键是对“教”与“学”的所有要素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混合学习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发展起来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
2.6 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人类活动的过程,是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以及社会群体与自然环境之间所从事的双向交互的过程,是人类个体和群体的实践过程与结果。人的意识与活动是辨证的统一体。也就是说,人的心理发展与人的外部活动是辨证统一的。 活动理论中分析的基本单位是活动。活动系统包含有三个核心成分(主体、客体和共同体)和3个次要成分(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次要成分又构成了核心成分之间的联系。
工具 主体 客体 规则 劳动分工 共同体
2.7 体验式学习理论 • 大卫.科尔布(Kolb,1984)是体验式学习理论的代表。科尔布认为学习不是内容的获得与传递,而是通过经验的转换从而创造知识的过程。 • 该模型包括四个步骤: • (1)实际经历和体验--完全投入到当时当地的实际体验活动中; • (2)观察和反思--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思考实际体验活动和经历; • (3)抽象概念和归纳的形成--通过观察与思考,抽象出合乎逻辑的概念和理论; • (4)在新环境中测试新概念的含义--运用这些理论去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并在实际工作中验证自己新形成的概念和理论。
体验式学习的四个步骤 (1)具体体验 (4)在新情境中检验 (2)观察、反思 (3)形成抽象的概念
思考 • 各种学习理论对你的教学有什么启发? • 请用自己的话评价各种学习理论。
三、教学设计的内容 1、分析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策略 3、进行教学评价
四、教学设计的历史与发展 (一)教学设计的发展历史 (二)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
(一)教学设计的历史 1、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最早的研究者有格拉瑟和R.M.加涅。教学设计逐渐成为专门领域,其根源是系统工程学和行为主义理论。 2、20世纪70年代 研究重点是对主题的描述,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模型得到了检验和优化。代表性成果如R.M.加涅的教学设计原则、梅里尔(M.David Merrill)的成分显示理论(Component Display Theory)、赖格卢斯(Charles Reigeluth)的精致化理论(Elaboration Theory)以及斯堪杜拉(Joseph Scandura)的结构学习理论(Structural Learning Theory)。
3、20世纪80年代末 进入转型期,在北美及欧洲诞生了大量按照人脑思维加工模式设计的基于计算机的培训系统。如肖特(Franz Schott)的基于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模型(PLANA—Planning Instruction under the Consideration of Subject Matter Analysis)、坦尼森(Robert Tennyson)的教学系统开发的系统动力法(System Dynamics Approach to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 4、90年代至今 90年代以来,国际教学设计领域有两个引人注目的变化:一是认识论、学习心理学和教学设计的整合;二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这一时期的教学设计研究主要涉及教学设计的理论、模型与应用的研究。
(二)教学设计的发展 1、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的发展 (1)行为主义 (2)认知主义 (3)建构主义 2、教学设计模型的发展 (1)肯普(J.E.Kemp)模型 (2)史密斯—雷根(P.L.Smith.J.Ragan) 模型 (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模型
3、教学设计操作方法的发展 (1)图示/表格分析方法 (2)数学分析操作方法 4、教学设计系统方法论应用的发展 (1)从线性封闭系统向非线性开放系统转移 (2)从决定论的可预测性向非决定论的不可预 测性转移
教学设计观念的转变 • 以教为主——以学为主(学教并重) • 重视结果——重视过程 • 强调资源——强调环境 • 体现静态设计——体现动态设计 • 集体、统一设计——个体化、个性化设计
思考&讨论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照上述几种教学设计模型,你自己大多数时候(或者隐性)遵循的是哪种模型?就你的教学而言,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针对该模式,你有什么样的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