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 乌托邦的追求与受挫. 沈梦斐. 目 录. 1. 性质 2. 起因 3. 过程 4. 特点及评价 5. 影响 6. 经验教训. 性质.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是中共在 五十年代后期 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由于在 生产关系上急于过渡 ,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1958 年 11 月,第一次郑州会议后 ,开始纠正错误。. 起因. 国际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直接影响.

loc
Download Presentation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乌托邦的追求与受挫 沈梦斐

  2. 目 录 1.性质 2.起因 3.过程 4.特点及评价 5.影响 6.经验教训

  3. 性质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共在五十年代后期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由于在生产关系上急于过渡,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后 ,开始纠正错误。

  4. 起因 国际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直接影响 1957年11月,毛泽东得知苏联准备用15年的时间赶上美国时,提出中国要用15年的时间超过英国,这实际上是中国与苏联的竞赛。因为当时两国关系已经恶化,中国不可能再去参照苏联的东西。由此可见,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导致了中苏之间的竞赛,导致了非理性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5. 起因 国内方面:既是“大跃进”的结果,也是“大跃进”的需要 “大跃进”中创造的“人间奇迹”,被大批领导错误地认为群众的干劲和创造力是无穷的,只要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生产力就会得到极大的解放。因此,误认为当时的高级社已经不能适应急速发展的生产力的需要,必须加以改变,想到了通过人民公社这种新的生产关系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6. 过程 萌芽:毛泽东考虑到以大搞兴修水利为特点的农业生产建设的发展需要,觉得需要办大社。 开始:1958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在成都会议上拟定的《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会后,各地农村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7月中旬,全国第一个正式使用“人民公社”名称的河南省遂平县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成立。 高潮:1958年8月上旬,毛泽东视察河北、河南、山东三省农村,明确肯定“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 在山东视察时又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8月29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7. 特点及评价 第一,追求“一大二公”,盲目扩大和提高公有制。 “大”,就是规模大,把原来一二百户的高级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两万户的人民公社。 这种做法犯了平均主义的错误,导致“共产风”泛滥,引起农民的严重不满。 “公”,就是扩大和提高公有制。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8. 特点及评价 在当时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实行所谓“按需分配”,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是一种粗陋的平均主义。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急于改变按劳分配政策,实行名曰具有共产主义因素实为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 人民公社建立之初,宣称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所谓供给制,就是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有的公社宣布实行“八包”、“十包”即包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男婚女嫁、生老病死等等。

  9. 公社食堂 公社食堂

  10. 特点及评价 第三,实行政社合一的制度。 人民公社既是一个经济单位,又是一级政权机构,既负责组织全社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又要管理工农商学兵政党各方面工作。 这种体制是导致不讲经济效益,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单凭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搞“一刀切”的重要根源。政社合一体制还使“共产风”同“命令风”结合在一起,使一切平调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下达。

  11. 特点及评价 在贫乏的物质条件、原始的技术设备和落后的管理水平下,这种社会化只能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给群众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不便,因而不久即遭到群众的普遍反对。 第四,大力推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人民公社将劳动力按军事编制,社队普遍设立公共食堂、托儿所、敬老院、缝纫组等,以为这样可以使家务劳动社会化,解放妇女,节约粮食,还可以培养群众的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精神。

  12. 公社社员带枪生产 公社社员出工前点名

  13. 特点及评价 人民公社建立之初的这些特点,集中到一点就是生产关系上的急于过渡,即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穷过渡。

  14. 影响 (积极) 一、人民公社是实现“公占农利”的重要保障 人民公社化运动为工业生产提供了资金支持。 二、公社化时期,国家对农业的政策由攫取改为扶持,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三、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 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人民生活在同一行政管理下,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稳定。

  15. 影响 (消极) 一、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束缚了广大农民的自由 1、束缚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2、束缚了农民的经营自由 3、束缚了农民的财产支配自由

  16. 影响 (消极)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消灭了竞争,影响了农民对技术进步的追求 在“共产风”的影响下,许多地方实行平均分配,生产中没有责任制,劳动纪律废弛;集体劳动,“人多力量大”的思想降低了对技术的要求;实行计划经济,消灭了竞争。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降低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农民失去了生产的自主权,失去了生产积极性。许多人出工不出力,农产品很快被消耗一空,一些公共食堂办了不久就垮了,社员连基本生活也难以维持。

  17. 经验教训 其次,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必须建立在社会有机整合的基础上,而不是在机械的整合基础上进行。 再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有健全的制度保障。(民主体制) 首先,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 (实事求是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有步骤、分阶段 )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