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 likes | 581 Views
歸敬本師釋迦牟尼佛. 印順導師著作. 導讀篇 正聞篇 聞思篇. 羯臘摩經. 不因傳說而輕信 不因傳統而輕信 不因謠言而輕信 不因經典記載而輕信 不因邏輯推論而輕信 不因學說推論而輕信 不因符合常識判斷而輕信 不因預設成見而輕信 不因說者外表而輕信 不因師長所言而輕信. 慧. 慧. 慧. 慧. 聞?.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朝聞道,夕死可矣。. 正聞.
E N D
印順導師著作 • 導讀篇 • 正聞篇 • 聞思篇
羯臘摩經 • 不因傳說而輕信 • 不因傳統而輕信 • 不因謠言而輕信 • 不因經典記載而輕信 • 不因邏輯推論而輕信 • 不因學說推論而輕信 • 不因符合常識判斷而輕信 • 不因預設成見而輕信 • 不因說者外表而輕信 • 不因師長所言而輕信
聞? •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 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 朝聞道,夕死可矣。
正聞 • 比丘當知,若聞色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是名多聞。 • ──雜阿含經 • 如來說七正法。謂七非法:無信、無慚、無愧、少聞、懈怠、多忘、無智。復有七法,謂七正法:有信、有慚、有愧、多聞、精進、總持、多智。 • ──長阿含.眾集經
聞法的目的 • 多聞能知法
聞法的目的 • 多聞能離罪
聞法的目的 • 多聞捨無義
聞法的目的 • 多聞得涅槃
聞法的過失─器喻─ • 自滿如覆缽
聞法的過失─器喻─ • 成見如污染
聞法的過失─器喻─ • 散亂如裂缽
聞法的過失─植種喻─ • 落在砂石上,無法發芽 • ─不注意領受
聞法的過失─植種喻─ • 落在荊蔓叢生的土內,就使能發芽,也無法生長 • ─領受而與雜染心相雜
聞法的過失─植種喻─ • 雖落在肥沃的土上,可是沒有深藏在土內,不久就被鳥雀啄去 了 • ─心雖清淨,不久又遺忘了
聞法的應有的觀想 • 病想 • 醫想
聞法的應有的觀想 • 藥想 • 殷重療治想
聞法的態度 • 隨聞如說行 • 佛說法如鏡
佛法從三處聞 • 從佛聞 • 從佛弟子聞 • 從經典聞
四預流支 • 親近善知識 • 聽聞正法 • 如理思惟 • 法隨法行
四預流支 • 聞: • 親近善知識 • 聽聞正法 • 思: • 如理思惟 • 修: • 法隨法行
現代聞法的來源:從師友聽聞 • 依法不依人 • 親近善知識 • 證、教、達實性 • 悲愍、巧為說 • 恭敬善知識 • 觀德,莫觀失 • 隨順,莫違逆
現代聞法的來源:自己鑽研 • 依義不依語 • 重於大義 • 從論著手 • 重於辨異 • 重於思惟 • 作成科判 • 摘錄、分類、比較 • 要講、要寫作 • 要互相討論
修學的過程 • 得要 • 認識佛法的宗要 • 深入 • 選擇一宗一部去研究 • 旁通 • 理解差別,貫通一切
綱要性原則──以佛法的「法印」來研究佛法──綱要性原則──以佛法的「法印」來研究佛法── • 諸行無常 • 豎觀一切,無非念念不住,相似相續的生滅過程 • 諸法無我 • 橫觀一切,無非展轉相關,相依相成的集散現象 • 涅槃寂靜 • 了解文字的無常無我,直從文字體現寂滅
為學佛而佛學,依佛學而助成學佛 • 宗教性──涅槃寂靜是信智一如的境界 • 求真實──作為信解的準繩 • 以古為鑑──神化的,俗化的,偏激的,適應低級趣味的種種方便,使佛法逐漸走上衰運,知所警惕
討論問題舉隅 • 如果有人問:「你學佛呀,學那一宗?」你怎麼回答? • 如果有人說:「學佛重在實踐,做就對了,念那麼多經論沒用!」你怎麼想? • 如果有人說:「經論只是大德的體驗,只要打坐,便會有同樣的體驗,不必看經論。」你怎麼想?
迴向 • 為眾生而學,為眾生而證,一切福慧功德,回向法界,回向眾生 • ──印順導師
慈心四願 • 願他(眾生)平安 • 遠離危難 • 願他(眾生)平靜 • 遠離心苦 • 願他(眾生)健康 • 遠離身苦 • 願他(眾生)善自珍重 • 內樂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