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歸敬本師釋迦牟尼佛

歸敬本師釋迦牟尼佛. 印順導師著作. 導讀篇 正聞篇 聞思篇. 羯臘摩經. 不因傳說而輕信 不因傳統而輕信 不因謠言而輕信 不因經典記載而輕信 不因邏輯推論而輕信 不因學說推論而輕信 不因符合常識判斷而輕信 不因預設成見而輕信 不因說者外表而輕信 不因師長所言而輕信. 慧. 慧. 慧. 慧. 聞?.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朝聞道,夕死可矣。. 正聞.

livia
Download Presentation

歸敬本師釋迦牟尼佛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歸敬本師釋迦牟尼佛

  2. 印順導師著作 • 導讀篇 • 正聞篇 • 聞思篇

  3. 羯臘摩經 • 不因傳說而輕信 • 不因傳統而輕信 • 不因謠言而輕信 • 不因經典記載而輕信 • 不因邏輯推論而輕信 • 不因學說推論而輕信 • 不因符合常識判斷而輕信 • 不因預設成見而輕信 • 不因說者外表而輕信 • 不因師長所言而輕信

  4. 聞? •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 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 朝聞道,夕死可矣。

  5. 正聞 • 比丘當知,若聞色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是名多聞。 • ──雜阿含經 • 如來說七正法。謂七非法:無信、無慚、無愧、少聞、懈怠、多忘、無智。復有七法,謂七正法:有信、有慚、有愧、多聞、精進、總持、多智。 • ──長阿含.眾集經

  6. 聞法的目的 • 多聞能知法

  7. 聞法的目的 • 多聞能離罪

  8. 聞法的目的 • 多聞捨無義

  9. 聞法的目的 • 多聞得涅槃

  10. 聞法的過失─器喻─ • 自滿如覆缽

  11. 聞法的過失─器喻─ • 成見如污染

  12. 聞法的過失─器喻─ • 散亂如裂缽

  13. 聞法的過失─植種喻─ • 落在砂石上,無法發芽 • ─不注意領受

  14. 聞法的過失─植種喻─ • 落在荊蔓叢生的土內,就使能發芽,也無法生長 • ─領受而與雜染心相雜

  15. 聞法的過失─植種喻─ • 雖落在肥沃的土上,可是沒有深藏在土內,不久就被鳥雀啄去 了 • ─心雖清淨,不久又遺忘了

  16. 聞法的應有的觀想 • 病想 • 醫想

  17. 聞法的應有的觀想 • 藥想 • 殷重療治想

  18. 聞法的態度 • 隨聞如說行 • 佛說法如鏡

  19. 佛法從三處聞 • 從佛聞 • 從佛弟子聞 • 從經典聞

  20. 四預流支 • 親近善知識 • 聽聞正法 • 如理思惟 • 法隨法行

  21. 四預流支 • 聞: • 親近善知識 • 聽聞正法 • 思: • 如理思惟 • 修: • 法隨法行

  22. 現代聞法的來源:從師友聽聞 • 依法不依人 • 親近善知識 • 證、教、達實性 • 悲愍、巧為說 • 恭敬善知識 • 觀德,莫觀失 • 隨順,莫違逆

  23. 現代聞法的來源:自己鑽研 • 依義不依語 • 重於大義 • 從論著手 • 重於辨異 • 重於思惟 • 作成科判 • 摘錄、分類、比較 • 要講、要寫作 • 要互相討論

  24. 學習金字塔

  25. 修學的過程 • 得要 • 認識佛法的宗要 • 深入 • 選擇一宗一部去研究 • 旁通 • 理解差別,貫通一切

  26. 綱要性原則──以佛法的「法印」來研究佛法──綱要性原則──以佛法的「法印」來研究佛法── • 諸行無常 • 豎觀一切,無非念念不住,相似相續的生滅過程 • 諸法無我 • 橫觀一切,無非展轉相關,相依相成的集散現象 • 涅槃寂靜 • 了解文字的無常無我,直從文字體現寂滅

  27. 為學佛而佛學,依佛學而助成學佛 • 宗教性──涅槃寂靜是信智一如的境界 • 求真實──作為信解的準繩 • 以古為鑑──神化的,俗化的,偏激的,適應低級趣味的種種方便,使佛法逐漸走上衰運,知所警惕

  28. 討論問題舉隅 • 如果有人問:「你學佛呀,學那一宗?」你怎麼回答? • 如果有人說:「學佛重在實踐,做就對了,念那麼多經論沒用!」你怎麼想? • 如果有人說:「經論只是大德的體驗,只要打坐,便會有同樣的體驗,不必看經論。」你怎麼想?

  29. 迴向 • 為眾生而學,為眾生而證,一切福慧功德,回向法界,回向眾生 • ──印順導師

  30. 慈心四願 • 願他(眾生)平安 • 遠離危難 • 願他(眾生)平靜 • 遠離心苦 • 願他(眾生)健康 • 遠離身苦 • 願他(眾生)善自珍重 • 內樂遍滿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