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5

儿童是如何学习科学的 —— 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策略研究

武汉市实验幼儿园 何磊 2012.9.19 柳州. 儿童是如何学习科学的 —— 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策略研究. 案例四: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活动名称: 有趣的皮影戏( 5-6 岁 艺术鉴赏) 活动目标: 1 、对中国传统文化皮影戏感兴趣,知道皮影戏表演所需要的条件。 2 、探索皮偶关节活动的特点,并进行简单的制作。 3 、能够进行简单的操作表演,感受和他人合作表演的快乐。 活动准备: 材料的准备:准备皮影小人、 200W 电灯、小舞台、水彩笔、白纸、胶棒等。 前期经验准备:会念 《 西游记 》 的儿歌. 活动过程:

livi
Download Presentation

儿童是如何学习科学的 —— 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策略研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武汉市实验幼儿园 何磊 2012.9.19 柳州 儿童是如何学习科学的——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策略研究

  2. 案例四: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活动名称:有趣的皮影戏(5-6岁 艺术鉴赏) 活动目标: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皮影戏感兴趣,知道皮影戏表演所需要的条件。 2、探索皮偶关节活动的特点,并进行简单的制作。 3、能够进行简单的操作表演,感受和他人合作表演的快乐。 活动准备: 材料的准备:准备皮影小人、200W电灯、小舞台、水彩笔、白纸、胶棒等。 前期经验准备:会念《西游记》的儿歌

  3. 活动过程: 一、孩子在舞台上玩踩影子游戏,找找光源在哪里,并了解光源和影子的关系。 1、教师带领幼儿在舞台上玩影子的游戏,让幼儿发现自己的影子。 2、让幼儿蹲下、站起并观察自己影子的变化。 小结:孩子对在户外已经进行过的游戏仍然非常感兴趣,老师在与幼儿进行游戏的同时又调动幼儿对影子新的认识“影子会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影子会随着物体的变化而变化”,这些都是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发现的。

  4. 二、在幕布前玩手影游戏,感受幕布前游戏的乐趣二、在幕布前玩手影游戏,感受幕布前游戏的乐趣 1.引导幼儿在幕布前玩手影游戏。 提示:教师慢慢将手离开光线,让幼儿再寻找幕布上的手影,让幼儿了解影子是需要光源的。 2. 欣赏皮影戏(教师操作)。 3.请幼儿观察皮影,摸一摸,看一看。 提示:让幼儿仔细观察皮影的材质,并让幼儿再操作过程中知道皮影的关节是可以活动的。 教师进行提问并总结。

  5. 三、 幼儿自由探索皮影关节的制作方法。 认识制作材料。 教师提出制作重点与要求:观察皮影的关节,用桌上的材料制作出可以活动的纸偶。 让幼儿选择材料进行制作。 四、介绍制作成果教师进行小结:用按扣和铁丝做的小纸偶关节是可以活动,用粘胶制作的小纸偶的关节是不能够活动的。 请幼儿分组表演。 提示:一组幼儿用《西游记》歌曲进行表演,一组则用《西游记》儿歌进行表演。 五、 评价,结束。 【活动延伸】 在科学活动区内投放简易的“皮影”制作和表演材料,幼儿自由操作。

  6. 环境创设

  7. 案例五:爱心小饼干(科学与人文) 活动名称:爱心小饼干(3-4岁 人文关怀) 活动目标: 1. 体验自己动手制作小饼干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分享。 2. 知道面团经过烘烤可以制作饼干,饼干有营养。 3. 尝试制作各种形状的小饼干,练习揉、压、搓等手部动作。 活动准备: 1. 材料准备:面团(里面加鸡蛋、糖、猪油等)和好、葡萄干、花生米、瓜子仁;桌布,洗手液,香皂等。 2.幼儿知识经验:喜欢吃饼干,知道饼干是面粉做成的。

  8. 活动过程: 一、唱歌“我的好妈妈”,老师提出今天活动的主要任务。 马上要过一个节日,让我们来为过节日的妈妈、奶奶、外婆、阿姨们做一份礼物好吗?小朋友们都喜欢吃饼干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制作饼干,看看谁的小手最能干。 二、讲解“爱心小饼干”制作方法及要求—— 1、将面团任意造型,用葡萄干等进行装饰 。 认识面团的特性。 我们要做饼干,首先就要认识面团,老师手上就有一块面团,请大家来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捏一捏。 2. 看看面团可以变出什么形状。 取一块面团,示范造型,让孩子分别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或任意形状都可以。 3. 在造型好的面团上添加葡萄干、花生米或瓜子仁。 三. 幼儿和同伴共同尝试制作,老师指导帮助。 重点让幼儿练习压、搓、揉、团等泥工技能,发展小手肌肉动作。

  9. 四. 送到厨房进行烘烤。 1. 将制作好的面饼放到托盘里,教师往面饼上刷一层食用油。 2. 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把做好的面饼送到厨房烘烤。 3. 厨师向幼儿介绍饼干烘烤的温度和时间要求。 提示:注意安全,不要让幼儿靠近烤箱,以免烫伤。 五. 分享甜蜜的自制饼干,要给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留一些。 1. 我们的小饼干真香啊!请小朋友来尝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吧。 2. 小朋友们觉得我们的饼干好吃吗?那给我们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留一些好吗?记得要告诉他们,这是我们自己做的爱心小饼干哦! 活动延伸: 利用家长园地宣传、介绍,引导家长在家中让幼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表达对妈妈的爱。建议家长把幼儿的礼物郑重地收藏或布置在家中,给幼儿以成功的愉快体验。

  10. 案例六:花的枯萎(自然科学教育) 活动名称:花的枯萎(4-5岁 自然教育) 活动目标: 1.对花感兴趣,有探究的欲望。 2.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了解花的枯萎这一自然现象,了解生命的自然轮回,进一步萌发对父母热爱的情感。 3.能仔细观察花的变化,积极思维和表达。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枯萎的花若干,若干放置于幼儿的四周;教师创编诗一首《花妈妈的自述》。(附后) 2.幼儿知识经验: 认识常见的花。

  11.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今天我们又来观又来观赏花朵了,请小朋友仔仔细细地去观察,看看花儿发生了哪些变化,待会儿把你的发现来告诉大家。 二、幼儿观察,教师随机指导。 三、幼儿交流刚才的发现。 刚才小朋友们有了许多新发现,你们觉得鲜花很美,但是它们都慢慢的枯萎了。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枯萎的花,看你们能发现什么问题。 四、幼儿观察枯萎的花。

  12. 五、幼儿、教师提出问题,大家讨论解决。 问题一:“花为什么会枯萎?” 小结:花的枯萎是因为可能没有适合它生长的环境,比如:缺乏水分或者水分浇得不合适;还有温度,光线,湿度等;另外土质不好,水太多或是太少,阳光不充足等都可能让花枯萎。 人们不爱护花朵,比如:摘花,不细心的照料,花也会枯萎,这是环境的问题。花到了一定的时间就会凋谢,这是自然规律。 问题二:“你们喜欢鲜花还是枯花?为什么?” 问题三:“如果你是一朵鲜花,你会有什么感觉呢?可以说出来,也可以用动作表现出来。” 问题四:“大家都喜欢鲜花,都愿意做鲜花,可是如果现在你是一朵枯萎的花呢?你又会怎样?” 问题五:“枯萎的花最后都去哪里了呢?”(幼儿讨论后,教师播放一段《花妈妈的自述》) 小结:枯萎的花落在泥土里变成养料。

  13. 六、通过花的枯萎这一现象,萌发热爱父母的情感。六、通过花的枯萎这一现象,萌发热爱父母的情感。 1.花枯萎了,明年再也看不见这种花了,是吗? 小结:植物开花是为了孕育果实,为了把营养全部留给果实,花开始枯萎、凋谢。最后果子长大了,里面有了新的种子,又开始新一轮的发芽、开花、结果。 2.枯萎的花美吗? 小结:“你们说的跟老师想的一样,我觉得枯萎的花就像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样伟大。虽然它们现在看起来是不美丽了,但老师觉得它们有另外的一种美。它们曾经也很美丽,也很年轻,可是它们为了养育它们的宝宝慢慢的老去,等宝宝长大了,他们还要到泥土里变成肥料,供给宝宝们营养。所以,我们更应该尊敬、爱护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活动延伸 知道生物都有生命的延续,对其繁衍方式可以做探讨。

  14. 妈妈是多么的想念你,你呢?我亲爱的孩子。 那会儿,你还小的时候,妈妈也正年轻, 你每天不停的长啊,长啊, 妈妈就不停的老去,老去。 妈妈一点儿也不后悔,因为我是那么的爱你, 妈妈愿变成泥土,变成空气, 一刻也不和你分离! 诗歌: 《花妈妈的自述》(教师自编) 亲爱的孩子,你能听见妈妈说话吗? 别,别四处张望,妈妈已经不在你身边。 妈妈在你的脚下,在黑黑在泥土里, 妈妈变成养分流淌在你在身体里, 虽然我们不能每日相见,可你永远和妈妈在一起。

  15. 案例七:三色光(三原色) 案例八:喷喷乐 案例九:吹泡泡 案例十:健康的我(身高体重的测量) 案例十一:空中的舞蹈(自由落体) 案例十二:家族树

  16. 幼儿科技教育设计的几种基本模式

  17. 一、关于研究方法的说明 案例分析(规律存在于成功的案例之中) (分析案例,模块化) 比较归纳(异质同构,异中求同) 运用验证(检查有效的范围) 扩展运用(可在哪些地方做灵活的变化)

  18. 基本进程的提炼 直线结构(顺序结构) 分支结构(归纳、演绎) 循环结构(检查点——标志性行为) 明暗双线结构(明线认知、暗线情意)

  19. 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思考问题 将学习、教育、课程、学校还原到起点 怎样才能学得好而有益于长远发展 学习:观察学习、尝试学习、体验学习 巩固:单纯练习、游戏练习、运用练习 运用:简单运用、创造性运用 怎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表面的活动和深层的思维活动、情感体验互动) (目前好,长远更好) (关于探究学习的一点思考)

  20. 二、科技教育活动的的几种基本模式 示范模仿型:操作技能的学习 逻辑归纳型:认识事物特征,建立概念 逻辑演绎型:运用己知原理解决问题 探索发现型:寻找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规律 活动练习型:通过运用巩固已知经验、技能 (关于模式和规律关系的说明)

  21. 示范练习型案例: 动作技能:工具使用、实验操作技能 导入活动 教师示范(总体示范,分步示范) 幼儿模仿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游戏练习 结束整理 案例:水变清了

  22. 逻辑归纳型案例: 归纳部分特征,形成整体概念 导入活动 观察经验l:小树长高了 观察经验2:小树的叶子更多了 观察经验3:小树的树干变粗了 归纳小结:小树的成长

  23. 逻辑演绎性案例: 原理的运用(技术设计) 回顾:小车需要动力驱动 我们了解的动力有哪些? 尝试设计和制作 展示与小结 案例:各种动力小车

  24. 探索发现型案例: 案例:什么东西能吸水 魔术导入(激发兴趣) 引导发现(提示方法) 尝试探索(自我学习) 交流讨论(分享验证) 小结 (形成概念) 发散迁移(引导应用)

  25. 操作练习性案例: 活动常规的养成(案例:整理工作服) 情景导入 示范:操作过程(模仿练习) 游戏练习、竞赛练习 小结:

  26. 三、归纳:学习过程与方式的 “树” 形结构 观察探究 示范 讲解演示 猜想验证 模仿 归纳规律 巩固 应用 创新 改进优化

  27. 后记:选择模式的依据:科技教育活动的目标定位后记:选择模式的依据:科技教育活动的目标定位 了解一种现象 探究一个原理 掌握一种方法 ———如何选择模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