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 likes | 961 Views
家庭暴力防治與學生輔導. 主講者:鍾宜利. 研習目標. 暴力的本質 辨識:家庭暴力對兒童的身心影響 兒少保護法規及通報 學校對家暴目睹兒的協助與輔導策略 學校對家長的親師工作. 定義家庭暴力. 註一. 家庭暴力指的是「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行為」。 身體的不法行為:對身體施以毆打傷害、攻擊、虐待、逼迫、限制自由等。 精神上的不法侵害: 言詞攻擊:以言詞或語調威脅、恐嚇或企圖折損自尊的行為。例如辱罵三字經、謾罵對方的無能愚蠢、恐嚇殺死全家、威脅再也見不到小孩等語言。
E N D
家庭暴力防治與學生輔導 主講者:鍾宜利
研習目標 • 暴力的本質 • 辨識:家庭暴力對兒童的身心影響 • 兒少保護法規及通報 • 學校對家暴目睹兒的協助與輔導策略 • 學校對家長的親師工作
定義家庭暴力 註一 家庭暴力指的是「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行為」。 • 身體的不法行為:對身體施以毆打傷害、攻擊、虐待、逼迫、限制自由等。 • 精神上的不法侵害: • 言詞攻擊:以言詞或語調威脅、恐嚇或企圖折損自尊的行為。例如辱罵三字經、謾罵對方的無能愚蠢、恐嚇殺死全家、威脅再也見不到小孩等語言。 • 心理或情緒惡待:以羞辱、瞪眼、不實指控、跟蹤、監視、冷漠、鄙視、忽略、虐待動物、破壞物品等使對方心生痛苦或畏怖的舉動。 • 性虐待:強迫的性行為與性活動。 • 經濟控制:不給生活費、過度控制家庭財務、強迫擔任保證人、強迫借貸等惡性傷害自尊的行為。
家庭暴力的基本概念 註二 • 任何年齡、種族、社經地位、教育程度、宗教、職業、經濟能力的背景都存在有家庭暴力。 • 許多施暴者並沒有酗酒與精神疾病。 • 許多婦女長期扮演著委屈求全的好妻子、好母親的角色,而施暴者仍然我行我素,並找藉口合理自己的施暴。 • 社會上傳統保守的觀念對婦女十分不利,加上若婦女缺乏獨立能力,或離開時遭到施暴者威脅控制,常導致婦女的自主與離開行動困難重重。 • 替施暴者辯護,淡化受虐事實,維持與施暴者的關係,常是受害者確保自己生存的方式。 • 絕大多數的暴力行為是經由學習與認同而來。
性侵害的基本概念 • 約八成以上為熟人所為 (小心陌生人?) • 大多數被揭發的受害人為女性,但不代表男性受害者為少數,男性被性侵的比例為黑數 • 很少孩子會錯誤的揭發性侵害,指控孩子說謊為二度傷害 • 性侵害是性別、暴力的議題,是權力控制關係的議題 • 對性侵加害人的迷思
暴力的核心問題~權力與控制 不敢對老闆發怒,卻對太太動手的男人… 為了管教孩子,將孩子以狗鏈綁住繞行街道,以示懲戒… 為了得到玩具,威脅與毆打大雄,迫使他交出玩具的胖虎…
認識在暴力家庭中的~孩子 我覺得很好玩,我跟哥哥躲在上面(舖)從縫縫往下看,看他們摔來摔去的,好像在看電影一樣,我們一直在偷笑…..(二年級女生) 我跟媽媽說是她的錯,誰叫她還要摔爸爸的手機,如果她不要摔(手機),就不會被打了,講都講不聽………(一年級男生) 如果,我消失了,這些事情都不會發生,我媽是為了我,才會有這種命運……………………………………….(六年級女生) 我不想要放學,我很害怕,你可不可以幫我,叫我媽媽讓我去上安親班,我的同學都可以八九點才回家…(四年級男生)
目睹家庭暴力 目睹暴力:目睹家人之間的暴力行為,包括了: • 直接看見:當場看見家人受到身體暴力、言語暴力、性暴力等傷害。 • 間接聽到:聽到爭吵、打鬥的聲音。 • 事後觀察:事後看到家人的傷痕、損毀的物品等。 • 即便孩子的身體未受到直接的暴力與危害,但目睹家暴是隱形的傷,也是種精神上的威脅與傷害,它雖然看不到,但的的確確在心中有個傷口。
目睹家暴威脅到基本的安全感 註三 • 兒童經驗到難過、恐懼、罪惡、自責、憤怒、羞愧與困惑。 • 婚姻暴力合併兒少虐待的高盛行率,目睹兒童極有可能也遭受身體、精神或性虐待。 • 施暴家長可能以兒童作為控制的手段,使兒童成為真實的受害者。 • 家庭暴力可能導致兒童失去重要的依附對象,或重要的照顧者。
兒童因應家庭暴力的方式 當家人之間發生暴力行為,兒童會嘗試運用不同的方式參與、涉入暴力事件。 換言之,兒童很難讓自己置身事外。 • 分心:從事其他活動 • 尋求支持:向旁人尋求協助 • 正向主動:和事佬 • 負向主動:自傷或大哭大鬧 • 逃避:壓抑所有情緒
創傷後的壓力反應 目睹暴力事件後,有些兒童會有創傷後的壓力反應,這些反應包括: 一、重現創傷事件(re-exerience): 不斷回想痛苦的記憶、閃影(Flashbacks)、夢見創傷事件或其他的恐怖事件、當回想到創傷事件時易引發過大的情緒和生理反應。 二、逃避: 逃避與創傷事件有關的活動、地點、思想、感覺。 三、情緒麻木: 對事物失去興趣、對人產生疏離感、情緒反應侷限。 四、警覺性增加: 睡眠困難、易被激怒、專注困難、過度警覺、驚嚇反應強烈。
辨識~家暴對兒少生理的影響 • 做惡夢,或精神過度警覺而造成的疲累、精神不濟 • 身心症 • 不利腦部功能發展(目睹家暴=慢性壓力) • 生理上的發展遲緩 • 受家暴波及而造成的身體或器官損傷
辨識~家暴對兒少的心理影響 • 負向情緒、情緒困擾 • 習得的無助與無力感、過多挫敗經驗 • 自我懷疑、低自尊、自信不足 • 不安全感、多疑、扭曲、防衛、無法信任 • 孤獨、孤立 • 需要有掌控感、過度抑制 • 渴望,或過度追求愛與關注
辨識~家暴對兒少行為上的影響 • 問題解決能力較差 • 情緒表達與調適能力較差 • 過動、過度打鬥、破壞力、報復行為 • 退縮、過度文靜、討好、忍耐與原諒 • 難以規範、專注力與記憶力問題 • 翹課、逃家、幫派行為 • 容易被誤會,或人際適應問題 • 身體界線與情緒界線問題 • 性別角色僵化,認同性別刻板印象 • 認同受害者/施暴者的形象與角色 • 急於投入親密的兩性關係,並再現他的經驗 • 自傷、自殘的問題
辨識的管道與面向 主動觀察與發現 • 學生的肢體動作流暢度 • 學生行為突然的轉變( ex:心不在焉、遲到、自我孤立、衝突挑釁、退縮、霸凌他人、功課亂寫、晚歸…) • 學生的情緒(心事重重、躁動、害怕、易怒、傷心哭泣、過high…) 資料蒐集與評估 • 學生的作品、創作內容、吐露的訊息(ex:日記、作文、藝術創作、課堂中的發言、與同學交談的訊息) • 親師互動的過程與印象
如何引導學生揭露家暴經驗 註四 • 談話的時機 (老師的自我準備) • 談話的地點 • 談話的開始 「老師知道爸爸媽媽吵架的事情讓你覺得很煩惱, 老師很關心也希望可以幫得上忙,你願意和老師多談談嗎? 」 「老師發現你最近上課都很沒有精神,可以告訴老師你最近怎麼了嗎?」 • 步調與進展 要講出恐懼與憂慮是件很困難的事情,我們要能體諒與理解孩子的掙扎和不安,等待與支持,與他同調。關懷與支持遠比問出實情來的重要及有意義。
如何引導學生揭露家暴經驗(續) • 談話時的態度 穩定、溫暖、沉著、不帶批評 • 談話的重點 1.傳達支持與陪伴,但勿給不實的承諾。 2.確認目前是否處於安全的狀態,是否有安全計劃。 3.敏感情緒反應,尊重學生的坦露程度。 4.告知不是孩子的錯,暴力發生是施暴者該負起的責任。 5.不批評施暴者,只需強調施暴者的暴力行為是不對的。 6.他們並不孤單,也有其他兒童遇到類似的家庭情況。 • 談話後給學生的肯定與回應
學校通報的權責與工作 • 通報的責任 • 通報的方式 依兒童及少年保護通報及處理辦法第2條規定,教育人員應於24小時內填具通報表,以電信傳真等方式通報各主管機關,或利用網站完成線上通報(網址:http://ecare.moi.gov.tw/);情況緊急時,得先以言詞、電話通訊方式通報,並於24小時內填具通報單送主管機關。 • 配合調查及提供詳細資料的義務 (詳見附件一輔導通報流程圖)
兒少保護相關法令 • 兒童少年福利法 • 家庭暴力防治法 •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 • 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治條例 • 少年事件處理法 • 高風險家庭關懷輔導處遇計畫
學校如何與家長工作 • 設定自己的工作界限 • 設定合理的目標(勿為了不切實際的期待而努力) • 用有效果的工作方法 • 好的、建設性的溝通模式 • 在溝通中表達關心對方,而非評價 • 依事實說話(描述性、客觀性的陳述問題) • 與家長檢核訊息:我聽到你說…, • 提供回饋:我看到你真的很有心要…,你剛提的方法很不錯… • 開放式的詢問法 • 了解家長對學校的期待,澄清誤解與校方角色&立場
學校如何與家長工作 • 合作,非對立、非競爭 • 幫助家長就是幫助孩子 • 化解家長的敵意 • 了解敵意、焦慮與憤怒從何而來? • 家長的話語與行為,也勾起了老師的情緒與敵意了嗎? • 自我覺察,確認工作目標,避免捲入家長激動情緒的漩渦中。 • 角色互換,設身處地想像家長的情緒。 • 情緒同理,反映事實,就事論事但不冷漠。 • 評估優勢,從家長及家庭中的優勢來找尋介入點
從復原力的觀點來介入輔導… 家暴事件的傷害程度 (嚴重性、時間延續性…) 個人特質與能力 支持系統 (各項能力表現、自我肯定 (家庭、社區鄰里、學校老師 正向、獨立、自主性思考) 的關懷與協助、社會正式資源)
教師如何回應與滿足孩子的需求 • 思考孩子正向成長的要件是什麼?什麼可以充實她/他的復原力? • 評估孩子缺少的是哪些? • 提供與補強孩子所缺少的
在暴力中長大的小孩最需要 • 支持、保證和愛護 • 能夠預期的關係 • 親子關係和日常作息的一貫性 • 掌控感與我能感,應學習如何協調溝通的能力 • 需要別人能敏感於他們的感受,並有必要建立正向的情緒抒解管道
帶班導師如何支持與輔導 • 從最基礎的地方開始做起 教學、班級經營、個別學生的教學計畫 • 發揮教師的重要角色 教育者、支持者、示範者、改變者 • 帶給學生正向經驗 • 保持學生學習與成長的動機
學校輔導工作 • 個案輔導 • 認輔陪伴 • 團體輔導 • 親職教育 • 課後(社團)活動的安排 • 通報、轉介相關機構、運用社區資源 • 支持教師的策略
輔導家暴經驗的基本目標 • 評估安全性 • 擬訂安全計畫 • 建立因應暴力的方式 • 自我保護與自我照顧 • 情緒教育 • 發展自信與自我接納 • 暴力防治與性平教育 • (新環境之適應)
預防性教育課程之核心課題 國內外家暴防治機構與實務工作者,依據服務目睹兒童的實際經驗,發展出有效的介入課題。大部分的兒童方案指出,透過結構性的心理教育性活動(psycho-educational activities),有助於下列課題的傳達與達成目的。 • 定義暴力,以及施暴者該為暴力行為負責 • 學習表達情緒,包括憤怒、挫敗等負向情緒 • 提升溝通、問題解決能力,以及認知層面的處理技巧 • 提升自信心 • 培養與建立社會支持網絡 • 建立安全計畫 • 最重要的是,讓參與的孩童,在團體活動中感到自在與安全。團體提供一種正向、溫暖、支持的經驗。
團體主目標 • 協助目睹兒童打破家庭秘密,認識暴力真相 • 協助目睹兒童學習自我保護方法 • 協助目睹兒童從團體中經驗到安全及被支持 • 協助目睹兒童提升自信心與人我互動技巧
團體次目標與主題 打破家庭秘密 • 定義暴力—暴力是不對的 • 誰該負責—暴力不是因孩子而引起的 • 情緒教育—有感覺不壓抑,可以表達出來 • 分享個人經驗—我並不孤單
團體次目標與主題 學習自我保護方法 • 身體界線—我有身體的自主權,我有權保護自己 • 理性解決衝突—不用暴力,我仍可以堅定且強壯 • 安全計畫—我有權感到安全
團體次目標與主題 經驗到安全及被支持 • 堅定維持團體規則—有安全感 • 遊戲、樂趣、點心時間—好玩、被滿足
團體次目標與主題 提升自信心與人我互動技巧 • 正向詮釋、肯定 • 反映、接納想法與感受 • 練習正向行為 • 練習有效溝通方法
團體結構 • 共有十次主題,分為十週進行,每次進行約兩小時。 • 團體結構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結構性活動與主題討論 第二階段:點心時間與分享(或整合回饋) 第三階段:結構性活動與主題討論
團體的組成 • 人數 • 年齡 • 性別比 • 同質性 • 攻擊性強的孩子 • 退縮的孩子 • 正向因子
團體帶領注意事項 • 團體規則 非暴力、保密、不批評 • 衝突處理 • 不個別化 • 不增加焦慮、不讚美成就、不肯定競爭 • 尊重成員腳步(DON’T PUSH) • 通關密語 • 結構、結構、結構
團體帶領心得分享 • 氣球氣球別爆炸 • 安慰受傷的心
參考資料 • 註一:台北縣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網頁資料。http://www.dvp.tpc.gov.tw/_file/1198/SG/23980/38120.html • 註二:內政部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網頁資料。http://dspc.moi.gov.tw/ct.asp?xitem=476&ctNode=567&mp=2#02 • 註三:內政部(2008)。我可以做什麼—協助兒童遠離家庭暴力。 • 註四:內政部(2006)。人生領航員—協助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 • 內政部(2009)。校園裡的春天—學校教師如何關懷目睹家庭暴力兒童少年。 • 教育部(2009)。教育人員兒童少年保護工作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