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大航海時代

臺灣地理地勢的轉變. 背景. 大航海時代. : 十六世紀中葉以後 - 海權爭奪. 時間. 明世宗( 1557 )葡萄牙占澳門 - 最早. 各國進占. 轉變. 明穆宗( 1571 )西班牙占呂宋島馬尼拉 - 「海上絲路」 by 美洲白銀. 明神宗( 1602 )荷蘭占印尼巴達維亞  成立東印度公司. : 臺灣成西太平洋航運樞紐,兵家必爭. 結果. 台灣地理地勢的轉變. : 十六世紀中葉以前. 時間. 東 ( 北上親潮 )+ 西 ( 南下中國沿岸流 )= 往來 ( 海峽兩岸 + 琉球 + 日本群島 + 南洋 ) by 木筏或帆船 before 輪船.

Download Presentation

大航海時代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臺灣地理地勢的轉變 背景 大航海時代 :十六世紀中葉以後-海權爭奪 時間 明世宗(1557)葡萄牙占澳門-最早 各國進占 轉變 明穆宗(1571)西班牙占呂宋島馬尼拉 -「海上絲路」by美洲白銀 明神宗(1602)荷蘭占印尼巴達維亞 成立東印度公司 :臺灣成西太平洋航運樞紐,兵家必爭 結果

  2. 台灣地理地勢的轉變 :十六世紀中葉以前 時間 東(北上親潮)+西(南下中國沿岸流)= 往來(海峽兩岸+琉球+日本群島+南洋) by木筏或帆船before輪船 背景 空間 大航海時代 時局 遠離東亞核心文明中國+島內乏奇貨特產=非海上貿易據點+少接觸島外文明 轉變 :文化發展不免遲緩,長期停滯 結果

  3. 漢人與日本人來臺 :倭寇猖獗海禁閩粵走私或海盜 明初 16C中:林道乾、林鳳皆曾在臺灣活動 明末 漢人 1621:顏思齊、鄭芝龍@笨港至諸羅= 鎮撫原住民+招募泉漳漢人墾殖 大航海時代 1628:鄭氏降明,所部移往福建, 但漢人在臺墾務並未中斷 :終明之世,官方從未派人治理臺灣。 結果 日本人

  4. 漢人與日本人來台 漢人 大航海時代 :早有日人活動,明倭寇橫行時尤盛 日人以雞籠和打狗為主 16C中以前 日本人 豐臣秀吉招諭臺灣高山國  16 C末以後 德川家康派人來臺偵查 派兵攻打遇颱風受挫 每年「朱印船」進行貿易直至鎖國止: 中國生絲日本臺灣鹿皮

  5. 荷蘭人在臺灣 1.兩度進犯澎湖→為明將沈有容所退 2.在明廷默許下轉入臺灣38年(1624~1661) A.由荷蘭東印度公司代行統治 B.建兩城:a.熱蘭遮城—行政中心@大員 b.普羅民遮城—住宅、醫院、倉庫 占領 = 政治 + 經濟  反抗

  6. 98學測 答案 B 有本臺灣地方志提及某地的築城:「他們蓋的城很小,根本就不能算是城…但他們有好的船隻,也善用火砲,所以雖然軍隊數量不多,但各地的原住民都聽命於他們。他們又在城外設立市場,福建沿海商人頻繁前來和他們貿易」。這應是哪一次的築城活動? (A)西班牙人在基隆地區築城貿易 (B)荷蘭人據臺時在安平地區築城 (C)鄭成功復臺後修築的承天府城 (D)英國人在淡水地區修築紅毛城

  7. 荷蘭人在臺灣 占領 1.荷人&華人-國內律令 2.原住民-間接(南,北,東,淡水)by籐杖 統治策略 = 政治 1.展開傳教工作 ,首先從西拉雅族 開始。 2.「新港文書 」= 荷蘭傳教士 (羅馬字母+西拉雅族語言)for聖經 3.設學校 教荷蘭文—後有貓霧捒族, 但成效不佳 教化原住民 + 經濟  反抗

  8. 荷蘭人在臺灣 占領 1.引入中國漢人勞力與耕作技術 2.荷蘭東印度公司提供 土地、牛隻、農具、種子與水利設施 3.漢人承租「王田」種甘蔗、稻米 荷據時漢人來臺約5萬人 農業 = 政治 + 1.主要貿易國-日本、中國 2.三次與鄭芝龍簽約-由鄭氏供應中國貨品 3.臺灣輸出-蔗糖(日/波斯)、 稻米/鹿肉/硫磺(中)、鹿皮(日) 4.轉售A.中國物品-絲絹、瓷器、藥材 B.日本、南洋的白銀、香料 經濟 商貿  反抗

  9. 101學測 答案 A 臺灣原本不產耕牛,主政者在南北兩路各設「牛頭司」,負責引進牛隻繁殖,以用於耕作。主政者並在各地修築水利設施,提供耕牛、農具與種籽;又大量招募「中土遺民」前來開墾。這是何時的情況? (A)荷蘭時期 (B)清領初期 (C)日治時期 (D)戰後初期

  10. 99指測 答案 C 據報導:被魯凱族部落大頭目世家視為傳家寶的青陶瓷,是十七世紀初荷蘭人用它裝棕櫚油,運到臺灣後與魯凱族部落「以物易物」,再運銷到日本。請問荷蘭人是以棕櫚油交換臺灣魯凱族的哪種物品?再運銷到日本哪個港口? (A)硫磺,橫濱  (B)蔗糖,神戶  (C)鹿皮,長崎  (D)稻米,大阪。

  11. 荷蘭人在臺灣 占領 苛徵雜稅: 1.各種重稅:稻作/狩獵/漁業/人頭/釀酒/海關/貿 易等稅to漢人/原住民/進出臺灣船隻 2.贌社制度:漢人如欲與原住民貿易,須經投標, 並繳納承包稅金的半數後才能進行 = 原因 政治 + 濱田彌兵衛事件:1628年來臺貿易日商(刁難荷人在日商業活動+促成新港原住民呈日主權)幕府遣回荷人拒入臺濱田挾荷官協議=日放人質+荷放日船/新港代表/賠款 經濟 事件  漢人郭懷一事件:1652年漢人不滿荷治(無土地所有權+無交易/集會/結婚/信仰自由)=最大規模抗暴事件失敗:死四千多人 反抗

  12. 100學測 答案 A 某時期中,臺灣當局對入港船隻課徵關稅,來臺漢人除繳納田租外,還須申請執照,繳交費用後才可打獵、捕魚;年滿7歲者,均須繳交人頭稅。發布這個命令的人應是 (A)荷屬東印度公司總督  (B)鄭氏時期的承天知府  (C)康熙年間的臺灣知府  (D)日據時期的臺灣總督

  13. 西班牙人在臺灣 背景 防北上航線受阻1626占雞籠社寮島(和平島) 目的:向中國、日本貿易 與傳教 建設(影1-2-6) 建兩城:基隆-聖薩爾瓦多;淡水-聖多明哥城 設三省:淡水(臺北),噶瑪蘭(宜蘭),哆囉滿(花蓮) 1.中海禁+日鎖國 2.原住民反抗-殺害西班牙神父 3.西班牙士兵水土不服 4.菲律賓伊斯蘭教徒反抗-重心移回菲律賓 受挫 1642年為荷蘭所逐,但持續傳教@雞籠、淡水: 編纂《淡水語辭典》方便傳教事業;並教導治療瘧疾方法,傳授西方醫療知識 結果

  14. 鄭氏治臺時期 下一節: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