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likes | 299 Views
實驗二. 染色之原理及格蘭氏染色. 2.2 微生物染色. 2.2.1 染色目的 使微生物和環境對比增強,易於檢視或進一步作菌種鑑定。 2.2.2 染色原理 細胞表面或細胞內活化位置與染料分子產生物理或化學反應。 物理反應 : 吸附、吸收、毛細現象及部分滲透 化學反應 : 酸、鹼細胞組織與鹼、酸染劑之離子作用 (Na) + ( 細胞蛋白質或核酸 ) - + ( 甲烯藍 ) + (Cl) - ( 甲烯藍 ) + ( 細胞蛋白質或核酸 ) - + (Na) + (Cl) -. 離子交換. 2.2.3 染劑成分與種類
E N D
實驗二 染色之原理及格蘭氏染色
2.2 微生物染色 2.2.1 染色目的 使微生物和環境對比增強,易於檢視或進一步作菌種鑑定。 2.2.2 染色原理 細胞表面或細胞內活化位置與染料分子產生物理或化學反應。 物理反應: 吸附、吸收、毛細現象及部分滲透 化學反應: 酸、鹼細胞組織與鹼、酸染劑之離子作用 (Na)+(細胞蛋白質或核酸)- + (甲烯藍)+(Cl)- (甲烯藍)+(細胞蛋白質或核酸)- + (Na)+(Cl)- 離子交換
2.2.3 染劑成分與種類 陰陽離子所組成之鹽類包括: 苯環 發色團基: 硝基(-NO2)與偶氮基(azo, -N=N-) 助色團基: 氫氧基(-OH)與氨基(NH4+)
2.2.4 染色方法 1. 簡單染色法 2. 鑑別染色法 一、簡單染色法(單染法) 利用單一種染料使微生物著色的方法。 可應用於: 活體染色(vital stain): 利用中性染料稀釋液,對細菌染色,當細菌死亡,失去活性,會被染劑滲透;活菌則否。 菌體生長情形: 菌體老化,其核酸量吸收會比新生菌體少。 步驟: 塗抹、乾燥、固定、染色、鏡檢
二、 鑑別染色法 使用一種以上之染劑進行染色主要用來區別細胞間或細胞某部位染色及鑑別菌體之特殊部位。目標有: 1. 分類鑑定 2. 細胞構造觀察 常見之鑑別染色法: 1. 革蘭氏染色(Gram stain) 2. 抗酸性染色法(Acid-fast stain) 3. 莢膜染色(capsule stain) 4. 孢子染色(spore stain) 5. 鞭毛染色(flagella stain)
1.革蘭氏染色(Gram stain) 已成為鑑定未知菌種之必要手續 原理: 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存在核糖核酸鎂鹽蛋白質醣類複合物(陰性菌則無) ,會與結晶紫及碘分子作用形成不被酒精或水溶解之複合物。而且陽性菌細胞壁,單層且厚,脂質較少,以乙醇脫色時,細胞壁會脫水,滲透性降低,使複合物留在細胞質中呈紫色;陰性菌,多層且薄,以乙醇處理,滲透性增加,使複合物溶出。 主要染劑: 結晶紫(60秒) 碘液(60秒) 乙醇(30秒) 番紅(30秒) , 陽性菌為藍紫色,陰性菌為粉(紅)色。
實驗步驟 一、簡單染色 1.先取一滴二段水滴於載玻片正中央,用牙籤刮取口腔內面之黏膜,混水均勻塗抹於一載玻片上; 2.取準備好之菌液一滴,均勻塗抹於一載玻片上; 3.將準備好之玻片在酒精燈上加熱使水蒸發,並達固定效果; 4.用甲基藍染色30秒; 5.清洗染劑時,要以背面沖洗法,避免將菌沖掉; 6.觀察各樣本,並記錄其放大倍率、微生物之大小、形狀等。
二、革蘭氏染色 1.將準備好之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及未知菌, 如前所述,各均勻塗抹於載玻片上,並加熱固定後; 2.依結晶紫、碘液、酒精及番紅之順序及時間,進行染色; 3.觀察並記錄結果,同時判斷未知菌應屬於革蘭氏陽性或陰性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