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 likes | 1.08k Views
禽流感与人禽流感. 主要内容. 一 禽流感 二 人禽流感 三 人禽流感的治疗 四 人禽流感对人类威胁有多大 五 人禽流感预防控制措施 六 人禽流感的防护与消毒. 一、禽流感. (一)禽流感的定义. 禽流感通常是指由高致病性 H5 和 H7 亚型流感病毒引起的鸡、鸭、鹅等禽类烈性传染病; 也可发生在哺乳类动物; 流行特点是突然暴发,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来源不明; 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定为 A 类传染病; 被我国农业部列为一类监测传染病;. (二) 禽流感的发现.
E N D
主要内容 一 禽流感 二 人禽流感 三 人禽流感的治疗 四 人禽流感对人类威胁有多大 五 人禽流感预防控制措施 六 人禽流感的防护与消毒
(一)禽流感的定义 • 禽流感通常是指由高致病性H5和H7亚型流感病毒引起的鸡、鸭、鹅等禽类烈性传染病; • 也可发生在哺乳类动物; • 流行特点是突然暴发,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来源不明; • 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定为A类传染病; • 被我国农业部列为一类监测传染病;
(二) 禽流感的发现 • 最早的禽流感记录是意大利1878年发生大量鸡只死亡,当时被称为“鸡瘟”;1955年,科学家证实其致病病毒为H7亚型流感病毒 ; • 1959年,科研人员在苏格兰分离到了H5N1禽流感病毒; • 此后H5和H7等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不断引起禽流感疫情; • 同时发现在禽中还有一种相似的疾病,1926年首发于印度; • 为区别两者,称前者为禽流感或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后者称为新城疫或伪鸡瘟或亚洲鸡瘟。
(三) 临床表现 • 潜伏期:潜伏期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 • 发病率和病死率可达100%; • 往往突然爆发,无任何临床症状而死亡; • 病程稍长的可见精神萎顿、不食、衰弱、羽毛松乱,头、翅下垂,鸡冠和肉髯呈暗紫色,头部水肿,结膜肿胀发炎,鼻腔内有粘性分泌物,病鸡常摇头,呼吸困难。
(四) 诊 断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确认为高致病性禽流感: • 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发病急、死亡率高,且能排除鸡新城疫和中毒性疾病,血清学监测阳性; • 未经免疫鸡场的家禽出现H5、H7亚型禽流感血清学阳性; • 在禽群中分离到H5、H7亚型禽流感病毒株或其它亚型高致病力禽流感毒株。
(五)流行病学 • 在家禽中以鸡和火鸡最易感,其次是雉鸡和孔雀,鸭、鹅和鸽则较少感染; • 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感染,如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途径感染; • 禽流感的扩散主要是通过粪便中大量的病毒粒子污染空气而传播; • 人员和车辆往来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因素;
吸血昆虫可传播病毒,带毒的种蛋可垂直传播;吸血昆虫可传播病毒,带毒的种蛋可垂直传播; • 野鸟特别是迁栖的水鸟,在本病的传播上有重要意义; • 人工接种可通过气溶胶通过鼻内、气管内、口、眼结膜、肌肉内、腹腔内、静脉内、泄殖腔内等途径使易感禽感染。
(六)防治措施 • 尽量减少和避免野禽与家禽、饲料和水源的接触; • 防止野禽进入禽场、禽舍和饲料贮存间内; • 注意保持水源的清洁卫生; • 疫苗免疫接种; • 发生本病时要严格执行封锁、隔离、消毒、焚烧发病鸡群和尸体等综合防治措施。
(一)人禽流感定义 • 人间禽流感是禽流感病毒(H5、H7、H9)跨越物种界限,引起人类感染的一种新发传染病; • 被列为人类新出现的传染病; • 也被国际上列为反生物恐怖内容之一 。
1 流感病毒 • (1).典型的流感病毒为球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
2. 病毒结构 分三层 外层:血凝素(Hemagglutinin) 神经氨酸酶(Neuramidinase) (有亚型特异性和免疫原性) 中层:内膜蛋白(有型特异性) 内层:单链核糖核酸核蛋白(有型特异性)
3.流感病毒的分型 • 根据病毒粒核蛋白和膜蛋白抗原性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分为甲(A)、乙(B)、丙(C)三型; • 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H和N)结构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又可分为许多亚型,到目前为止,甲型流感病毒己发现的血凝素有15个亚型(H1~15),神经氨酸酶有9个亚型(N1~9)。
(二)禽流感—禽流感病毒—人禽流感 • 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 • 甲型流感病毒中血凝素15个亚型(H1~H15),均能在禽中分离到; • 禽流感是指由高致病性H5和H7亚型流感病毒引起的鸡、鸭、鹅等禽类烈性传染病; • 人禽流感是指由过去只感染动物的禽流感病毒(H5、H7、H9)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 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9N2、H7N7、H7N2、H7N3等,其中感染H5N1的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
禽流感病毒活性 • 禽流感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均敏感。常用消毒剂容易将其灭活,如氧化剂、稀酸、卤素化合物(漂白粉和碘剂)等都能迅速破坏其活性。 • 禽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但对低温抵抗力较强,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病毒在较低温度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4℃水中可存活1个月,对酸性环境有一定抵抗力,在pH4.0的条件下也具有一定的存活能力。在有甘油存在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
裸露的病毒在直射阳光下40~48小时即可灭活,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活性。裸露的病毒在直射阳光下40~48小时即可灭活,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活性。 • 在野外条件下,禽流感病毒常从病禽的鼻腔分泌物和粪便中排出,病毒受到这些有机物的保护极大地增加了抗灭活能力。此外,禽流感病毒可以在自然环境中,特别是凉爽和潮湿的条件下存活很长时间。粪便中病毒的传染性在4℃条件下可以保持长达30~50天,20℃时为7天。
流感病毒具有宿主范围的限制性 • 不同流感病毒感染不同的生物,越过物种界限并不容易 ; • 1997年前,具有高致病性的H5和H7型只感染禽类,不感人类; • 人类主要对H1和H3型易感。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 根据对H5N1亚型感染病例的调查结果,潜伏期一般为1~3天,通常在7天以内。 2.体征 重症患者可有肺部实变体征等。
3.临床症状 ◆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后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 ◆感染H9N2亚型的患者通常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患者甚至没有任何症状。 ◆感染H7N7亚型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结膜炎。 ◆重症患者一般均为H5N1亚型病毒感染。
患者呈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热程1~7天,一般为3~4天,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 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 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
(四)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并有血小板降低。 • 2.病毒抗原及基因检测取患者呼吸道标本采用免疫荧光法(或酶联免疫法)检测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抗原(NP)、M1蛋白抗原及禽流感病毒H亚型抗原。还可用RT-PCR法检测禽流感病毒亚型特异性H抗原基因。 • 3.病毒分离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如鼻咽分泌物、口腔含漱液、气管吸出物或呼吸道上皮细胞)分离禽流感病毒。 • 4.血清学检查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禽流感病毒抗体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
(五)胸部影像学检查 H5N1亚型病毒感染者可出现肺部浸润。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表现为肺内片状影。重症患者肺内病变进展迅速,呈大片状毛玻璃样影及肺实变影像,病变后期为双肺弥漫性实变影,可合并胸腔积液。
(六)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禽类,特别是鸡;野禽在禽流感的自然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目前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阻止了禽流感病毒对人类的侵袭。首先,人呼吸道上皮细胞不含禽流感病毒的特异性受体,即禽流感病毒不容易被人体细胞识别并结合;第二,所有能在人群中流行的流感病毒,其基因组必须含有几个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断;第三,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由于含碱性氨基酸数目较多,使其在人体内的复制比较困难。
(七)传播途径 • 经呼吸道传播 • 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家禽分泌物和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水等 • 直接接触病毒毒株 • 目前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
(八)人群易感性 • 一般认为,人类对禽流感病毒并不易感。尽管任何年龄均可被感染,但在已发现的感染病例中,13岁以下儿童所占比例较高,病情较重。 • 高危人群从事家禽养殖业者、在发病前1周内去过家禽饲养、销售及宰杀等场所者以及接触禽流感病毒感染材料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为高危人群。
(九)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人禽流感的诊断。流行病学接触史在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1.流行病学接触史 (1)发病前1周内曾到过疫点,有感染禽流感病毒的可能。 (2)与被感染的家禽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有密切接触史者。 (3)与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者有患病的可能。
2.诊断标准 (1)医学观察病例:有流行病学接触史,1周内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者。与人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在1周内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者。 (按预警病例报告) (2)疑似病例: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和临床表现,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甲型流感病毒H亚型抗原检测阳性或核酸检测阳性者。 (3)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和临床表现,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特定病毒或采用RT-PCR法检测到禽流感H亚型病毒基因,且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禽流感病毒抗体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者。
3、鉴别诊断 临床上应注意与流感、普通感冒、细菌性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衣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肺炎型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
有密切接触史 (服用达菲) 好转 一般 肺炎 抗生素 有接触史 无效 48hr 不排除SARA或人畜流感 SARS-Cov PCR 血清抗体 H5N1 PCR 血清抗体 确诊或排除 早期确诊人禽流感或SARS 发热(38℃),流感样症状 血像 3天热不退 胸片 肺炎
1.流感流行史 (一)历史回顾 • 1510年就有流感流行的记载。 • 1933年法国首次分离到流感病毒。 • 世界上公认的有四次世界性流感大流行。
第一次 1918~1919年流感大流行 • 由H1N1流感病毒引起(血清学追溯); • 首发地在法国; • 这一次流感大流行,全世界估计发病约7亿,发病率20~40%; • 死亡人数2100万,多为20~40岁的青壮年,死亡人数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亡总人数多,被称为人类现代史上最大的温疫之一; • 这次大流行的流感病毒的HA基因虽更接近于禽流感病毒,但它属于哺乳动物流感病毒;有人推测可能是禽流感病毒全基因先传给猪再传给人。
第二次 1957~1959年流感大流行 • 由H2N2流感病毒引起; • 首发地在我国贵州西部; • 发病率特别高,有的国家达80%; • 造成全世界近100万人死亡; • 研究证实,这一亚型是人和禽流感病毒通过基因重配而来,其HA、NA、PB1三个基因片段来源于禽流感病毒,其余的基因片段来自当时人流感病毒。
第三次 1968~1970年流感大流行 • H3N2流感病毒引起; • 首发地在香港; • 发病率30%左右; • 研究表明,这一亚型也是人和禽流感病毒通过基因重配而来,其HA和PB1基因来源于禽流感病毒,其余的基因节段来自当时人流感病毒。
第四次 1977年流感大流行 • 由H1N1流感病毒引起; • 首发地我国东北地区; • 发病以20岁以下的中小学生为主; • 此次的毒株与1950年出现H1N1毒株几乎完全类似,唯独这次大流行的毒株与禽流感没有直接关联。
(1)1997年香港发现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病例 2.人禽流感的流行史 • 第一次证实H5N1禽流感病毒直接从禽类传到人; • 5月出现了首例病例(三岁男孩)。在随后的几个月中(主要发生在11-12月),共有18个人发病,其中6人死亡; • 18例病例:男8女10 ; • 14岁以下儿童11 例, 成人7例; • 6 例死亡病例: 2例<14岁的儿童, 4例成人; • 7人有可疑禽类暴露史 ,9例无明确与家禽和/或鸟类等接触史
在出现人禽流感病人之前,当地有鸡的禽流感疫情,市场中有20%的鸡检出H5N1 病毒; • 所有8个基因片段均来自于禽流感病毒,人与禽类的病毒呈现高度同源性; • 采用微量中和实验、ELISA和western blot实验对5362份标本 (4394 人) 检测了H5抗体,H5抗体呈阳性:家庭成员 12%、同事0% 、医务人员3%、 禽类从业人员 8% 。
(2)2003年香港再次发现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病例(2)2003年香港再次发现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病例 ◆高姓男子的女儿8岁,2003年1月26日到达福建平潭,27日发病,2月3日死于肺炎; ◆儿子10岁,1月26日到达福建,2月8日返回香港,9日发病,12日住院治疗, 康复出院; ◆高姓男子1月31日到达福建,2月6日发病,2月8日返港后病情加重,13日开始恶化,17日死亡; ◆2月24日香港卫生署公布检出父子感染甲型流感病毒H5N1; ◆福建平潭所有密接者75人无人发病, 血清H5抗体均阴性;
从公园病、死野禽中分离出H5N1; • 人中分离出的新病毒与野禽中分离出的病毒在基因水平上相似; • 没有人流感基因片段; • 与1997年人中分离出的H5N1病毒在抗原性和基因水平上截然不同; • 推测鸟传给人。
(3)越南、泰国的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情况(3)越南、泰国的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情况 • 2004年1月12日,越南官方首次有人死于禽流感病毒感染,至2月6日止,共报告H5N1感染确诊病例15人,11人死亡。15人中有14人是儿童,1人为30岁的女性。 • 2004年1月23日,泰国首次确认有两人感染禽流感的H5N1病毒,至2月6日止,共报告H5N1感染确诊病例5例,均死亡;全是儿童,年龄在6-7岁之间。 • 根据目前从越南送往香港卫生署病毒实验室中分离的4株H5N1病毒(病人2株,病鸡2株)均对金刚烷胺耐药
(4)2003年荷兰发现人感染H7N7禽流感病毒病例 • 在禽类发生H7N7禽流感暴发疫情期间,禽类从业人员和他们的家人中发生H7N7禽流感病毒感染病例; • 83人发病, 1人死亡 • 症状轻微,症状局限于眼部感染——结膜炎,一些人有呼吸道症状) • 死亡病例是一个兽医,曾去过一个受感染的农场,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5)广东、香港发现人感染H9N2禽流感病毒病例(5)广东、香港发现人感染H9N2禽流感病毒病例 • 1998年广东省韶关、汕头分别发现4例和5例H9N2禽流感病毒感染病例,为全球首次发现H9N2感染病例; • 1999年广州市发现1名儿童感染H9N2; • 1999年香港也在发现2名儿童感染H9N2,呼吸道症状较轻;
3. 人禽流感是通过受感染的禽类传给人, 还没有足够证据显示可以人传人 • 病人的接触者中,出现抗体阳转的多为有家禽接触史的人,而没有家禽接触史的则很少出现抗体阳转; • 发病与发病前一周内接触过活禽有关,而外出旅行、近期接触过呼吸道疾病患者(包括已知感染H5N1的病人)等与发病无关; • 1997年医护人员在对人禽流感患者的医疗救治过程中,仅戴一次性口罩,并未采取特殊的呼吸道传染病防护措施,但未发现医务人员感染发病; • 从患者中分离到的H5N1毒株不含有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断。
4.但不排除H5N1会人传人 • 香港:在某些没有明确病禽接触史、只有病人接触史的人中,出现抗体阳转并发病; • 香港的回顾行队列研究表明:在病人的217名医务人员暴露者中,有8名抗体呈阳性。
5.禽流感对人类的潜在威胁大 • 20世纪4次世界性流感大流行中的3次,即1918年西班牙流感,1957年的甲2亚型流感和1968年的甲3亚型流感,它们的发生均与禽流感病毒有密切相关; • 近年来不断出现禽H5N1流感病毒感染病例,就有可能发生病原性变异或与人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配,形成重配株,进而获得对人的致病性和在人间传播的能力,将有可能导致人类的新型流感爆发; • 疫苗和药物研究滞后,新型流感一旦爆发流行,将对人类的健康产生极大的威胁。
附一 人间禽流感与一般流感 • 相同点:临床表现和治疗基本相同;均有部分患者出现肺炎。 • 不同点:禽流感患者病情比一般流感要重一点,病死率要高一点;前者为原发性病毒性肺炎,后者为继发性细菌性肺炎;引起发病的病毒不同,禽流感为禽H5N1流感病毒,一般流感为H1N1亚型或H3H2亚型或B型流感病毒
附二 人禽流感与SARS • 相同点:发病早期均有流感样病人的表现;患者出现的肺炎均为原发性病毒性肺炎; • 不同点:非典患者均有肺炎,而禽流感患者仅部分有;还有引起发病的病毒不同,禽流感为禽流感病毒,非典为SARS冠状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