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likes | 578 Views
素问 • 举痛论篇. [ 题解及内容提要 ]. 寒邪伤气,阻滞气机所发生的疼痛. 九气阻滞气机的病变. “ 百病皆生于气 ”. 因篇首论疼痛,故以 “ 举痛 ” 名篇。. 目的要求. 1 、 掌握 痛证的 病因病机 。 2 、 理解 痛证的 辩证要点 。 3 、结合痛证内容, 理解 四诊合参的临床意义。. ( 一 ) 痛症的病因病机及其鉴别. 1. 病因病机. 望、问、切. “ 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感 ”. 病位与病性. 2. 本篇以寒邪为例说明疼痛机理. 生 理. ( 气血)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通). 不
E N D
素问•举痛论篇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题解及内容提要] • 寒邪伤气,阻滞气机所发生的疼痛 • 九气阻滞气机的病变 • “百病皆生于气” 因篇首论疼痛,故以“举痛”名篇。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目的要求 1、掌握痛证的病因病机。 2、理解痛证的辩证要点。 3、结合痛证内容,理解四诊合参的临床意义。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一)痛症的病因病机及其鉴别 1.病因病机 望、问、切 “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感” 病位与病性
2.本篇以寒邪为例说明疼痛机理 生 理 (气血)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通) 不 通 则 痛 寒邪为例 “(气血)客于脉外则血少,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稽迟, 泣而不行” 病 理 气血运 行异常 寒邪
3.疼痛属实和属虚的两种病机,强调了以虚实为纲辨痛证3.疼痛属实和属虚的两种病机,强调了以虚实为纲辨痛证 不通则痛 (血瘀) 客于脉中 则气不通 经脉不通, 气血运行不畅 实 脉络收缩,气 血运行不足, 脉外组织 (脏腑组织) 得不到气血 的濡养 不荣则痛 (血虚) 虚 客于脉外 则血少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痛证总的病机 : “不通则痛”、“ 不荣则痛”
从伴有不同兼症入手 4.疼痛的鉴别 (1) 辨别痛证的要点 • 从运用某些手段,疼痛是否缓解来判断 • 通过有无牵引痛来判断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2)关于痛证病因“寒”的概念 病 机 辨 证 概 念 病 因 概 念
5.致痛病因病机 “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 (1)不通作痛: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2)脉络拘急收引作痛: “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 (3)失养作痛 “客于脉外则血少……故卒然而痛” 。
[临床意义] 1.本段将寒邪致痛的总病机概括为虚实两方面,虽仅举寒痛为例,但却具纲领性意义。 2.本段为后世临床诊治痛证奠定了基础。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小 结 一、本篇讨论了 “痛”的病因、病机及鉴别诊断。 二、本文认为疼痛的病因主要是“寒气”。病机是寒气稽迟,气血滞涩而不通,或气血不足而失养,因而有寒热虚实之不同。文中还列举了十四种疼痛的不同特点,以作为鉴别的示范。开后世医学鉴别诊断之先河。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三、在诊察方法上,本文提出了数诊的结合应用。在诊察内容上多则主张将疾病的性质、部位、局部反应、时间特征、兼见症状等综合起来,全面分析,为中医诊断学作出了贡献。三、在诊察方法上,本文提出了数诊的结合应用。在诊察内容上多则主张将疾病的性质、部位、局部反应、时间特征、兼见症状等综合起来,全面分析,为中医诊断学作出了贡献。 四、提出了理论必须联系实际理论必须得到实践检验的治学思想,从而促进了中医的发展。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复习思考题 • 痛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要点是什么?如何理解“寒气入经而稽迟,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 痛症鉴别诊断的依据是什么? • 背诵:“经脉流行不止……故卒然而痛。”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谢谢!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得热而疼痛缓解者,是寒伤脉 • 疼痛拒按者,是寒热交争剧烈 • 痛而喜按者,或为邪伤肠外小络,或为按之可使阳热之气直抵病所 • 按之搏动应手,是邪伤冲脉之深者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心与背相引而痛,乃寒客背俞之脉; • 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以及少腹痛引阴股,为寒伤厥阴之脉。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痛兼积聚,乃邪客小肠膜原之间; 痛伴昏厥,为寒客五脏,阴阳之气不相交 通之故; 腹痛兼呕吐,乃邪犯胃肠; 痛兼腹泻,乃寒犯小肠; 痛兼大便秘结,为寒从阳化热,或热邪直犯小肠,灼津化燥,阻滞传导之故。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素问·痹论》说: “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即寒冷及寒冷条件下的致病因素, 如冻伤、感受寒邪、饮食生冷等。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审证求因 “寒”—清冷、收引、凝滞、清澈、衰降 · 如毛孔如粟粒、颤抖、畏寒、肢冷、肤色苍白、脉迟紧、血行不畅或凝滞、排出水液清稀而冷、机能衰退等,皆可辨为寒。痛证往往伴有牵引而痛、身体缩躇、喜按、得炅痛止等症状,并且其机理又以气血郁滞为主,故认为痛的主要病因是“寒”。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