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 likes | 1.22k Views
台灣教育的過去、現在及未來. 周祝瑛 政大教育系教授. E-mail︰iaezcpc@nccu.edu.tw 主要著作: 台灣教育怎麼辦 ? 臺北 : 心理 愛在紐西蘭:優質創新中小學。臺北:書泉。 誰捉弄了臺灣教改?。臺北:心理。 臺灣教育面面觀。台南:世一。 留學大陸 must know :臺灣學生赴大陸求學之研究。臺北:正中。 猪肉攤上的教育家。臺北:南宏。 他山之石 — 比較教育專題研究。臺北:文景。 大陸高等教育問題研究──兼論臺灣相關課題。臺北 : 師大書苑。. 壹、台灣教育改革. 一、 從國際上的教改趨勢談起 -- 為什麼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
E N D
台灣教育的過去、現在及未來 周祝瑛 政大教育系教授
E-mail︰iaezcpc@nccu.edu.tw • 主要著作: • 台灣教育怎麼辦?臺北:心理 • 愛在紐西蘭:優質創新中小學。臺北:書泉。 • 誰捉弄了臺灣教改?。臺北:心理。 • 臺灣教育面面觀。台南:世一。 • 留學大陸must know:臺灣學生赴大陸求學之研究。臺北:正中。 • 猪肉攤上的教育家。臺北:南宏。 • 他山之石—比較教育專題研究。臺北:文景。 • 大陸高等教育問題研究──兼論臺灣相關課題。臺北:師大書苑。
一、從國際上的教改趨勢談起--為什麼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一、從國際上的教改趨勢談起--為什麼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 一九八○年代初,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 1925-)及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 1911-)不約而同地提出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的施政理念,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遂成為英、美兩國政府施政、經濟發展的主流概念。
其中,以美國為首的新自由主義大本營,透過經濟援助與貸款的方式向開發中國家推銷「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使得新自由主義向全球蔓延,美國、英國、紐西蘭、澳洲、加拿大、阿根廷等國家均受到重大的影響,其中波及最深的就是拉丁美洲國家。
與此同時,雖然我國政府很少涉及上述理念,但自一九八七年解除戒嚴之後,我國也在各國盛行新自由主義的趨勢下,為了因應全球化的競爭壓力,而提出各時期的政府組織改造與教育改革之施政重點,例如:與此同時,雖然我國政府很少涉及上述理念,但自一九八七年解除戒嚴之後,我國也在各國盛行新自由主義的趨勢下,為了因應全球化的競爭壓力,而提出各時期的政府組織改造與教育改革之施政重點,例如: • 連戰(1993-1996)擔任行政院長期間提出行政革新方案,以建立有效能的政府組織為目標 • 蕭萬長(1997-2000)任行政院長期間,亦提出政府再造的理念,主張調整政府體制與功能 • 陳水扁總統(2001)於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議開幕式中指出,為配合經濟發展、提升國家競爭力,必須全力推動政府改造工程,釐清政府角色與經濟職能,精簡政府組織,並改變預算運用方式及人事制度,以提升政府效率等等(施能傑,2003;行政院組織改造推動委員會網站)。
(一)從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談起: 1.市場規則導向 2.刪減社會福利公益支出 3.支持鬆綁 4.私有化 5.消除公共財產及社區合作概念
自一九八○年代以來,紐西蘭、澳洲、英、美、阿根廷、墨西哥及其他拉丁美洲等國家的教育,正經歷一場以「自由市場經濟」及政府「鬆綁」為名的新自由主義意識型態改革行動;過程中以「自主與緊縮」為口號,對個人權利進行多方面的干預。在各國政府透過社會、政治、經濟等相關基礎部門全力推動上述理念之餘,高等教育同樣也實行一連串改革,包括:私有化與自由選擇,「鬆綁」與「競爭」,開放教育系統,引進企業界的管理哲學、加強中央的主導權力,並強調隨著教學與評量的改進,達到「效率與效能」的雙重目標。自一九八○年代以來,紐西蘭、澳洲、英、美、阿根廷、墨西哥及其他拉丁美洲等國家的教育,正經歷一場以「自由市場經濟」及政府「鬆綁」為名的新自由主義意識型態改革行動;過程中以「自主與緊縮」為口號,對個人權利進行多方面的干預。在各國政府透過社會、政治、經濟等相關基礎部門全力推動上述理念之餘,高等教育同樣也實行一連串改革,包括:私有化與自由選擇,「鬆綁」與「競爭」,開放教育系統,引進企業界的管理哲學、加強中央的主導權力,並強調隨著教學與評量的改進,達到「效率與效能」的雙重目標。
(二)在教育政策自由化與鬆綁聲中,出現 以下問題: 1. 各國政府的教育權力表面上看似乎縮減 (如:政府減少政策干預與經費補助),而實際 上政府權限卻不斷擴充(如:設立全國課程標 準,成立高教認可機構,並提高大學學等)。 2.各校為了爭取政府經費,變成了必須符合 政府規定(包括學生招生與就業),大學 的研究與教學淪為市場中的產品。
二、台灣教改緣起與調整 (一)台灣教育的緣起 近年來,台灣的教育改革議題不斷為社會各界所廣泛討論,不過由於改革層面涉及甚廣,大多論述只能「點」到為止,缺乏較為全面與連貫性的追蹤和檢討。
萌芽期(1987~1988) • 成長期(1989~1993) • 熱絡期(1994~1998) • 批判與反思期(1999~2003) • 重建期(2004~)
(二)影響台灣教改的關鍵 • 社會背景︰民心望變經濟原素(GNP一萬美元) • 文化考量︰升學主義 • 政治解嚴︰鬆綁、自由化、國會改組 • 名人指揮︰諾貝爾獎的光環 • 部長易位︰二十一年八任教育部長(1987~2008)
比較教育學人Rolland Pauston曾指出,教育改革 (educational reform)指的是國家教育政策的根本改 變,而這改變必然伴隨以下幾個變化︰ • 國家教育資源的大幅增加或重新分發。 • 各級教育人數在總人口所占的百分比將有明顯變化 • 各個階級、族群和性別進入教育機構的百分比將有 大幅變動 • 課程目的與內容有重大變革。
(三)台灣教改大事紀 1. 前教改期(1987以前): 解嚴前的一元化社會 (1)人力資本論盛行 (2)結構功能主義的定位 (3)現代化理論的迷思
2. 教改萌芽期(1987~1993): 解嚴後的衝突與紛爭 (1)衝突理論 (2)批判理論 3. 教改推動期(1994~2003): 從師大教育部--到教改會 (1)現代化理論 (2)建構主義
4. 後教改期(2003~): 從教改萬言書—到李遠哲的道歉 (1)後現代理論 (2)批判理論
5. 教改諮議報告書的五大方向: • 教育鬆綁 • 帶好每一個學生 • 暢通升學管道 • 提昇教育品質 • 建立終身學習的社會
「410教改聯盟」 • 「行政院教改會」 • 「教改行動方案」 • 「二次教改?」
1. 1987~2008的九任教育部長 毛高文(1987.1-1993.1) 郭為藩(1993.2-1996.6) 吳 京(1996.6-1998.2) 林清江(1998.2-1999.6) 楊朝祥(1996.6-2000.5) 曾志朗(2000.5-2002.2) 黃榮村(2002.2-2004.5) 杜正勝(2004.5-2008.5) 鄭瑞城 (2008.5- ) (四)台灣教改最佳男女主角
2.教改風雲榜上的人物 3. 品頭論足︰異與同
一、學前及初等教育的問題 • 幼兒教育商品化、英語教學大舉入侵 • 初等教育: 英語、國語文、鄉土語言的排擠效應 教科書開放與一綱多本 建構式數學 少子化
(一) 學習三種語言的小學生 • 真實案例:對不起,我錯了- 張湘君教授的英文教學省思 (2002.11.26 林照真/中國時報)
(二)產生的問題: • 全美語的學習讓孩子對華人文化產生極大的 排斥 • 全美語幼教讓孩子從小學一年級才接觸國 語,因此不喜歡國語 • 不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自我認同的混亂
(三)相關政策與議題: 1.學齡前幼兒英語教育政策說帖: 一個前提、兩個堅持、三種主張、四項作法 • 兩個堅持: 第二語言或外語學習的關鍵期假說不存在。 • 三種主張: (1)語言學習順序應為-先母語、再國語、後英語。 (2)因此國小一、二年級語言學習重點在於母語及國 語能力的培養,英語課程正式於國小三年級開始 實施。
2. 九年一貫課程時數明顯不足 各年級每週語文時數分配表 節數 年級
(1) 語文領域包含了國語、英語及母語: •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一學年少了近 100個小時。 • 英語、國語文、鄉土語言的排擠效應 • 同時學習兩三種語言,造成孩子的錯亂 (2) 鄉土語言教育的推行: • 新移民之子學習上的困難 • 鄉土語言師資缺乏
(3)英文教育政策的失當,讓弱勢的孩童更 加弱勢。 • 偏遠地區的小學英文教師不足 • 有錢人家有能力讓孩子上補習班來增強 英文能力 • 升上國一後,英文難度突然升高
(二) 教育是投資還是消費? 1. 教科書開放與一綱多本的實施: • 教科書價格比以往貴 • 教科書內容簡化,各版本不連貫,需藉 由補習班統整各家教科書的內容。 • 英語教學向下延伸,造成補習班數 量在教改後急遽上升。
二、中等教育(國中)的教育問題 • 九年一貫向下向上的銜接 • 一綱多本+多元入學 • 基測成績兩極化擴大 • 常態分班與能力分班之爭 • 品格教育缺乏 • 補習班大增
教改政策 一綱多本 多元入學 多錢入學 M型社會 學業壓力不減反增 補習班 蓬勃發展 (一)補習班為何變多了?
教改7年 補習班激增兩倍 (2007/11/25 記者張錦弘/聯合新聞網 ) • 民國九十年實施國中基測等教改措施後,全台文理補習班七年內由二千九百多家增加到近八千八百家 • 國三生九成七補習、連小學生都有七成補習
1. 1999到2008,補習班增加四倍之多 2. 中國時報民調顯示: • 72%家長認為孩子壓力比過去聯考時 代更為增加 • 77%家有國中生的父母,讓孩子補習 3. 補習班增加的原因: • 中小學教科書「一綱多本」的政策 • 高中職與大學多元入學的方案
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差距 4.多元入學變成「多錢入學」 • 1.48%學生沒有補習,因為經濟不 允許。
(二)學生程度落差大:基測成績兩極化擴大 1.我國教育雖普及,但學生間的程度落差相當 大,以基測成績為例:
建中295 北一女293 錄取分數史上最高 (2008.8.11 聯合晚報) • 台東、花蓮、南投、南縣等許多偏區、海邊國中,平均成績連一百分都不到,不少學生總成績只有二、三十分。台東教育資源與西部縣市明顯落差,一半的學校基測平均分數都在一百分以下。 • 偏遠山區的海端、桃源國中甚至是台東市郊區的豐田國中,平均分數僅七十分出頭。( 2008.06.06 中時電子報)
(三)品格教育缺乏: 1. 天下雜誌(287期 )調查發現: • 七成以上的家長老師認為,國中小整體的品格教育,比十年前更差。 • 而對家庭品格教育,雖然近八成的家長滿意;但卻有近九成的老師不滿意。 • 品格教育最具不良示範影響的「前三害」,家長和老師直指政治人物、新聞媒體、電視節目。 • 六成老師認為,電視和媒體影響最大。而只有4.4%的老師認為,自己可以影響孩子的價值觀。排行還在網路、同學朋友之後。
2. 兩代之間對品格教育有相當的代溝: (1)家長與教師認為下一代應有的品格包括: • 為自己負責任的自律精神 • 為別人著想的同理心 • 遇到困難的挫折忍耐力 (2)國中生認為:培養獨立思考才是最重要的 • 當前的社會與學校能否真的提供足夠的機會,訓練孩子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
3.少了上一代的傳承,年輕父母缺乏教養兒女的經驗3.少了上一代的傳承,年輕父母缺乏教養兒女的經驗 4.直昇機父母(天下雜誌,368期)
(四)當前台灣的道德教育 台灣道德教育因政治因素(視德育為中國封建文化的殘餘),為達去中國化的目的,取消於李登輝主政時期。
1. 道德崩潰的危機: • 「一妻、二秘、三師、四親家、五總管、六門神、七貴婦」:位高權重的前元首,縱容自己的家人、親屬、近臣為所欲為。 • 爆料文化
(四)常態分班與能力分班之分: • 國中常態分班無法滿足因材施教的需求 • 大量增設資優班 • 然而不論常態或是能力分班,弱勢的學生都不被重視
(五)中輟生的未來? • 1.造成中輟主要原因: • 個人因素 • 家庭因素 家庭功能逐漸喪失,學校的功能與責任日漸重要。 94學年度中輟因素分析
三、中等教育(高中職)的教育問題 • 綜合高中對職業教育的影響 • 完全中學定位不明
(一)廣設高中,影響高職 1.高中職學校數量的變化 • 1995年:高中206所 高職203所 • 2003年:高中308所 高職164所 • 2006年:高中(包含綜合高中)318所 高職156所 2.高中職學生人數比變化: • 1984年 高中:高職=3:7 • 2006年 高中:高職=5.5:4.5
3. 廣設高中,高職受擠壓衍生出的問題: • 教育日漸一元化的趨勢 • 難以符合社會多元人才的需求 • 綜合高中稀釋高職原有的品質與資源 • 社會傳統觀念有待改善
四、高等教育的問題 • 十年擴張、文憑貶值 • 院校升格、技職失色 • 人才供需失調 • 研究與教學的矛盾 • 大學行政法人化 • 五年五百億的迷思 • 各校階層化加劇
(一)十八分要不要上大學? • 真實案例:萬人考大學小組
大學評鑑 公立與私立 量的提昇、質的下降 淘汰較 差學校 學習資源分配 廣社高 中大學 十八分上大學 升學主義 競爭力下降 學生 學校 文憑主義 學習態度、動機、能力下降 低分錄取 家長盲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