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414 Views
肺结核. 教学目标. 熟悉肺结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 掌握肺结核的临床表现与分型 肺结核的治疗原则与常用的抗痨药物 肺结核病人的护理资料收集及其护理措施. 【 疾病概述 】.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与分类 诊断 治疗 护理程序. 机体对结核杆菌的免疫反应 Ⅳ 型变态反应 (DTH) Td 释放炎性因子导致组织细胞毒反应 Ⅲ 型变态反应 (CMI) Tc 释放淋巴因子使巨噬细胞集聚在细菌周围形成结核结节 初感染与再感染 (Koch 现象 ) 初感染: 结核菌侵犯淋巴结易于繁殖并全身播散 再感染: 局部剧烈炎症反应. 病理
E N D
教学目标 • 熟悉肺结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 • 掌握肺结核的临床表现与分型 • 肺结核的治疗原则与常用的抗痨药物 • 肺结核病人的护理资料收集及其护理措施
【疾病概述】 •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病理 • 临床表现与分类 • 诊断 • 治疗 • 护理程序
机体对结核杆菌的免疫反应 • Ⅳ型变态反应(DTH) Td释放炎性因子导致组织细胞毒反应 • Ⅲ型变态反应(CMI) Tc释放淋巴因子使巨噬细胞集聚在细菌周围形成结核结节 初感染与再感染(Koch现象) • 初感染:结核菌侵犯淋巴结易于繁殖并全身播散 • 再感染:局部剧烈炎症反应
病理 (一)结核病的基本病变 • 渗出(充血、水肿、 WBC浸润) • 增生(结核结节) • 变质(干酪样坏死) (二)病变转归 • 病灶吸收 • 病灶液化经支气管排出后形成空洞 • 支气管肺内播散 • 纤维瘢痕愈合 • 钙化
临床表现 • 好发部位(上叶尖后段与下叶背段) • 全身毒血症状 • 呼吸系统症状和体征 诊断 病史+辅助检查(痰查结核菌、胸片、PPD试验 、ESR、纤支镜检查等)
结核病临床分类(1999年结核病分类标准) • Ⅰ 原发性肺结核-----原发结核菌感染所致的临床病症,包括原发综合症及胸淋巴结核。 • Ⅱ 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包括急性粟粒性播散性肺结核及亚急性、慢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 • Ⅲ 浸润型肺结核-----是肺结核的一个主要类型。包括干酪性肺炎
Ⅳ 慢性纤维空洞性型肺结核 • Ⅴ结核性胸膜炎-----临床上己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胸膜炎。包括结核性干性胸膜炎、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结核性脓胸等。
1.肺TB分型 • 2.病变范围及空洞部位 a.按左、右侧,分上、中、下肺野记述。右侧病记在横线以上,左侧病变记在横线以下。 b.一般无病变者以(-)表示。有空洞者相应部位加 0 号。 • 3.痰结核菌检查 c.痰菌阴性或阳性分别以(-)或(+)表示。以“涂”、“集”或“结”分别代表涂片、培养和集菌法。病人无痰或未查时,注明无痰或未查。 诊断
4.活动性及转归 • 在制定病变转归时可综合病人的临床表现、肺部病变、痰菌情况综合判定。 1)进展期 新发现活动性病灶;病变较前增多恶化;新出现空洞或空洞增大;痰菌阳转,患者临床表现明显,凡具备以上项者即为进展期。 2)好转期 病变较前吸收好转;空洞缩小或闭合;痰菌阴转减少,凡具备以上一项者为好转期。 3)稳定期 病变无活动性;空洞关闭;痰菌连续阴转达六个月以上!如空洞依然存在,则痰菌阴转需在一年以上。 诊断
原则:早期、适量、规律、联用、全程治疗 抗痨药物: 杀菌剂 • 异烟肼(H) • 利福平(R) • 链霉素(S) • 吡嗪酰胺(Z) • 抑菌剂 • 乙胺丁醇(E) • 对氨基水杨酸钠(P) 治疗
肺结核治疗 1)初治肺结核 未应用或试用过抗结核药物或应用不足一个月者。 2)复治肺结核 应用抗痨药物》1个月者。 3)耐药肺结核 对至少包括异烟肼和利福平在内的两种以上的药物产生了耐药性。 (诊断耐药肺结核应根据痰结核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而定)
6个月短疗方案,如: • 2S (E) HRZ/4HR • 2S (E) HRZ/4H3R3
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敏感药物,如: • 2S (E) HRZ/4HR,巩固期延长2个月 • 2S3H3R3Z3E3/6H3R3E3
选用敏感的一线与二线药物联用,疗程以6~12m为宜选用敏感的一线与二线药物联用,疗程以6~12m为宜
【护理诊断】 • 体温过高 • 营养失调 • 活动无耐力 • 药物不良反应 • 气体交换受损 • 潜在并发症 咯血 呼衰
【护理措施】 1.高热的护理 a. 休息与饮食、水分补充 b.物理降温为主 c.口腔与用药护理 2.营养失调 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3.药物不良反应 定期肝肾功能检测,注意观察相关症状
4.气体交换受损 a.氧疗 b.心理护理 c. 病情观察 5.咯血 休息与体位、镇静、止血、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与周围循环状况) 6.健康指导
问题思考 1.P46 第3题 病案分析题 2.什么叫活动性肺结核? 3.抗痨治疗的原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