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9

高职课程建设与国家精品课程解析

高职课程建设与国家精品课程解析. 温希东 2009 年 1 月. 提 纲. 一、中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现状与问题 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解析 三、深职院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 基于“工学结合”理念的课程综合改革 四、小结:深职院的特色与经验. 一、中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现状与问题. (一)中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至 90 年代初) 以强化实践教学内容为重点. 第二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至 21 世纪初) 形成理论和实践并存的课程体系. 第三阶段( 2006 年以后)

lilah
Download Presentation

高职课程建设与国家精品课程解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高职课程建设与国家精品课程解析 温希东 2009年1月

  2. 提 纲 一、中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现状与问题 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解析 三、深职院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工学结合”理念的课程综合改革 四、小结:深职院的特色与经验

  3. 一、中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现状与问题 (一)中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 以强化实践教学内容为重点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 形成理论和实践并存的课程体系 第三阶段(2006年以后) 构建职业实践导向课程体系

  4. (一)中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 高职教育起步阶段,焦点集中在扩大规模,高职课程改革所关注的视野清晰。各高职院校针对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以强化实践教学内容为重点进行课程改革。 背景 做法 以“必需、够用”为度改革理论课程内容、缩减其学时,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和学时,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实训环节,等等。 课程改革的起点是基于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实施的学科课程体系,课程改革仍然是“增删式”的,各高职院校在课程内容上产生了特有的“压缩饼干现象”,没有对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进行根本性的改造,一些所谓实践课程严格地说还仅仅是理论课的延伸和应用。 结论

  5. (一)中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三个阶段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 背景 高等教育规模不足得以缓解,自身的结构调整成为主旋律,高职教育应当作为一种类型而不是一种层次来发展逐渐成为主流认识。高职课程改革有了比较科学、适合我国国情与高职教育发展实际而又视野开阔的观点。开始探索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的课程改革,改革的视角已触及到了高职课程的体系和结构。 做法 引进和供鉴国外富有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如能力本位教育的课程模式、澳大利亚TAFE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等,出现了一些新的课程建设理念和课程形态。在课程实施上实践了“三明治”、“双证书”、“模块化”等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二元”课程体系,即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并存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结论 课程改革的视角已触及到课程体系问题,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仍然是并存的两个体系,本质意义上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

  6. (一)中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2006年以后) 背景 以“教高[2006]16号文”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为标志,高职教育发展从规模扩张正式转向内涵建设。课程改革以借鉴德国实践导向的职教课程模式为重点,重构我国高职课程体系。 做法 在课程目标设计上,注重学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以满足市场需求和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注重学习内容与工作的一致性;在课程实施方面,注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结论 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由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来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与通用权威的职业资格标准引进课程,初步形成了职业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7. (二)中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 1、课程价值取向不明 2、课程核心载体模糊 3、课程改革生搬硬套 4、课程开发过程封闭

  8. (二)中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 1、课程价值取向不明 学科性知识 工作过程知识 • 忽视了教育与产业、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 • 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没有真正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来构建课程体系、设计课程结构与选择课程内容。 • 课程结构和内容具有明显的简化和压缩式的学科教育色彩。 • 以职业定向教育为基本特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 • 课程内容是特定的工作过程知识。 • 课程实施通过工学结合形式进行。 • 工作过程系统整体性反映了高职课程的整体性特征,“课程的实施和评价应遵循工作过程的系统性”。 价值取向:由学科性知识向工作过程知识转变

  9. (二)中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 2、课程核心载体模糊 工 学 结 合 工 作 任 务 工作任务分析 课程开发的基础工作 课程的本质属性 课程的核心载体 是学生用来学习的工作任务,它准确地确定了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内容,即:课程内容不再是脱离具体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的点状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而是反映某一职业(或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能力的、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

  10. (二)中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 3、课程改革生搬硬套 广泛借鉴的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 加拿大的CBE模式 英国的“三明治”模式 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 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 … 借鉴的结果: “原装引进”容易 “原装试点”难于持续 “原装推广”无法实施

  11. (二)中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 4、课程开发过程封闭 • 没有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课程开发机制 • 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专任教师 • 行业、企业没有实质性介入课程开发

  12. 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解析 •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2003年开始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高[2003]1号文)。 • 每年评300门,连续5年,共1500门(本科+高职高专)。 • 2007年开始,高职高专采用独立指标体系评审。每年评200门,连续5年,共1000门。 2003—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门数汇总

  13. (一)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框架 2003-2006年:5+1 2007年:5+1 2008年:6+1 1.教学队伍 2.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与手段 4.教学条件 5.教学效果 特色及政策支持 1.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与手段 3.教学队伍 4.实践教学 5.教学效果 特色及政策支持 1. 课程设置 2. 教学内容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4. 教学队伍 5. 实践条件 6. 教学效果 特色及政策支持 2003-2006年,本科与高职高专采用同一指标,框架没有变化——“五个一流”。内涵略有变化,但总体相同。 2007年,高职高专开始采用独立指标,突出实践教学,且内涵有较大变化,开始注重工学结合理念。 2008年,从框架到内涵变化更大。增加“课程设置”指标。尤其强调工学结合和课程整体设计。

  14. (二) 2003-2006年评审指标对比解析 1.教学队伍 *要求主持人为教授

  15. (二) 2003-2006年评审指标对比解析 2.教学内容 *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未分开

  16. (二) 2003-2006年评审指标对比解析 3.教学方法与手段

  17. (二) 2003-2006年评审指标对比解析 4.教学条件

  18. (二) 2003-2006年评审指标对比解析 5.教学效果 特色及政策支持

  19. (三) 2007年评审指标解析(高职高专) 1.教学内容

  20. (三) 2007年评审指标解析(高职高专) 2.教学方法与手段

  21. (三) 2007年评审指标解析(高职高专) 3.教学队伍

  22. (三) 2007年评审指标解析(高职高专) 4.实践教学

  23. (三) 2007年评审指标解析(高职高专) 5. 教学效果 特色及政策支持

  24. (三) 2008年评审指标解析(高职高专) 1. 课程设置

  25. (三) 2008年评审指标解析(高职高专) 2. 教学内容

  26. (三) 2008年评审指标解析(高职高专)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27. (三) 2008年评审指标解析(高职高专) 4. 教学队伍

  28. (三) 2008年评审指标解析(高职高专) 5. 实践条件

  29. (三) 2008年评审指标解析(高职高专) 6. 教学效果 特色及政策支持

  30. 三、深职院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工学结合”理念的课程综合改革 深职院课程改革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校初期):以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的课程改革 第二阶段(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的课程改革 第三阶段 (2003年—) :基于“工学结合”理念的课程综合改革 2003年以来,以“工学结合”理念为指导,深职院对技术应用类、管理服务类、创意设计类等三大类专业课程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职业英语课程开发建设进行了探索实践。

  31. (一)技术应用类专业课程开发:三贴近原则 课程目标应根据地方产业结构及其优化升级的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和调整课程结构,使其始终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确保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 贴近生产 课程内容应密切结合职业岗位的核心技术和及时反映新技术的发展动态,构建以技术应用为主旨的课程内容体系,并力争与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高度统一,使课程内容始终符合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 贴近技术 课程实施应根据职业岗位生产工艺的实际流程和要求,与企业行业密切合作,通过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到企业顶岗实习等途经,改革课程实施方法、设计真实教学情景、设计实训项目,使学生的学习和训练与真实工作相一致。 贴近工艺

  32. (一)技术应用类专业课程开发:三贴近原则 1、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真实工作任务相一致 模式一:基于产品制作 ——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以培养学生的产品设计制作能力为主线,以岗位真实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项目化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设置的每一门课程都是一类产品的制作训练项目,学生完成专业的课程学习即获得该专业相关产品的制作能力,完成一门课程学习即获得某一类产品的制作能力。

  33.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体系

  34. (一)技术应用类专业课程开发:三贴近原则 1、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真实工作任务相一致 模式二:基于工艺流程 ——以印刷技术专业为例 对于职业岗位的工艺流程和程序化特征突出,且对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的技术应用类专业,我们按照各工艺流程的需要设置和排序专业主干课程,各主干课程设置分别与不同工艺流程阶段的技能需要相一致。

  35. 胶印机操作 中、高级平版印刷工训练 校外顶岗实习(含毕业设计) 柔凹版印刷工艺技术 文图制作与排版 印刷企业管理 印刷营销与业务 印后加工工艺 印刷技术基础 网版印刷 印前图象处理 印刷色彩 印刷设备 印刷工艺 印前综合训练 中、高级电脑照排工训练 印后 拓展 印前 印刷 印刷技术专业“基于工艺流程”的课程体系

  36. (一)技术应用类专业课程开发:三贴近原则 1、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真实工作任务相一致 模式三:基于课证一体 ——以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将职业资格标准引入专业课程建设,按照岗位不同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培养要求对应设置专业主干课程,构建“课证一体”的课程体系,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即可顺利考取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37. 智能楼宇管理师 职业道德育基础知识 4+6 网络与综合布线 12+12 16+12 消防与安防 8+18 10+18 建筑设备监控 36 40 培训与管理 4 4 智能楼宇系统集成技术 楼宇智能化系统设计 楼宇智能化技能实训(高级) 助理智能楼宇管理师 职业道德育基础知识 4+10 网络与综合布线 12+16 12+18 消防与安防 12+18 12+20 建筑设备监控 28 38 楼宇自动化技术 物业管理与软件 通信网络与综合布线 建筑消防与给排水 楼宇智能化训(中级) 楼宇安防技术 智能楼宇管理员 职业道德育基础知识 4+22 网络与综合布线 10+12 12+20 消防与安防 10+14 14+24 建筑设备监控 28 30 建筑电气技术 电气控制与PLC 机械基础 应用电子技术 电工及电气测量技术 电工及电气测量技术工程制图 专业重点课程体系 职业资格等级(权重%—理论 技能)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基于课证一体”的课程体系

  38. (一)技术应用类专业课程开发:三贴近原则 1、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真实工作任务相一致 模式四:基于实务技能 ——以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为例 对于以检测、诊断、维修、装调、操作等“实务技能”应用为主的技术应用类专业,我们以岗位专项技能培养为核心,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39.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基于实务技能”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40. (一)技术应用类专业课程开发:三贴近原则 2、课程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产品或工艺流程为载体 课程内容的选取和序化是课程开发的两个基本要素。对技术应用类专业,为使课程内容切合岗位实际工作的需要,深职院以真实工作任务、产品或工艺流程为载体选取和序化课程内容,亦即所谓“学习情景设计”。

  41. (一)技术应用类专业课程开发:三贴近原则 2、课程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产品或工艺流程为载体 实例一:以产品制作为载体 ——“电子电路分析与设计”课程

  42. (一)技术应用类专业课程开发:三贴近原则 2、课程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产品或工艺流程为载体 实例二:以项目为载体 ——“模具CAD/CAM”课程 ( 2007年国家精品课程) 该课程内容包括4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实际项目 放大镜项目 着重基础训练,包含了比较全面的知识点和技能 塑料杯项目 注重斜导柱滑块技能的训练 手机前壳项目 注重曲面分型复杂分型面的训练 塑料网格砖项目 注重三板模具结构的训练

  43. (一)技术应用类专业课程开发:三贴近原则 2、课程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产品或工艺流程为载体 实例三:以任务为载体 ——“通信网络与综合布线”课程 ( 2007年国家精品课程)

  44. (一)技术应用类专业课程开发:三贴近原则 2、课程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产品或工艺流程为载体 实例四:以现象为载体 ——“汽车传动系统技术及检修”课程 ( 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

  45. (一)技术应用类专业课程开发:三贴近原则 3、课程实施:实践导向 模式一:产品制作+顶岗实习 ——以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为例 学生自制功能食品参加国际(深圳)食品博览会

  46. 电子线路板设计 学习情景1 学习情景4 学习情景2 学习情景3 企业实际研发项目、典型产品案例、学生创新项目 完整的工作过程 完整的工作过程 完整的工作过程 完整的工作过程 载体 载体 载体 载体 (一)技术应用类专业课程开发:三贴近原则 3、课程实施:实践导向 模式二:项目+工作任务 ——以“电子线路板设计”课程为例

  47. (二) 管理服务类专业课程开发 基本原则: 理论内容实务化 实务内容实践化 综合实训整合化

  48. (二) 管理服务类专业课程开发 1、课程体系: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 模式一:能力进阶式 ——以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为例

  49. (二) 管理服务类专业课程开发 1、课程体系: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 模式二:以“业务流程”为主线 ——以国际商务专业为例 国际商务专业四级课程体系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