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likes | 279 Views
資訊融入教學. 種子教師張茜羚研習分享. 教育部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方向. ( 1 )可否引起學生學習動機 ( 2 )可否增進學生學習效果 ( 3 )所引起動機與教學活動間之關連性 ( 4 )運用資源之方法及技巧 ( 5 )製作單元達到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效果 ( 6 )評量設計之趣味性及測驗效果.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E N D
資訊融入教學 種子教師張茜羚研習分享
教育部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方向 • (1)可否引起學生學習動機 • (2)可否增進學生學習效果 • (3)所引起動機與教學活動間之關連性 • (4)運用資源之方法及技巧 • (5)製作單元達到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效果 • (6)評量設計之趣味性及測驗效果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 教學創新談的是老師本身教學的方法,而創新的教學有助於我們發展多元與和諧的可能,因為以往是我教你聽的方式,當老師想把理念告訴另一個個體時,忽略學生是誰,學生的程度在哪裡,如果把這個東西納進教學考量,就會有很多方式,當學生聽不懂,你就會考量用其他的方式來教他,可以用不同的媒介,用畫畫、用遊戲、用聲光的方式,帶入教學過程(曾志朗,天下雜誌2001.11.15,美的教育特刊)。
宗教改革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二、宗教改革的爆發三、宗教改革的擴大 四、宗教改革的影響光明國中張茜羚老師製作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天主教會內部的問題 • 1. 左圖:1521年天主教 會發出的『贖罪券』 2. 中世紀晚期以來,教權內部不團結之外,王權的擴張、加上教會的紀律問題,神職人員過著奢侈淫佚的生活,教會的形象與聲望大受打擊,已使許多人痛心疾首,贖罪券的販售更激起反對聲浪,愈來愈多人不滿教會的墮落,因而思索改革之道。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來自外在的挑戰 • 14世紀以來的文藝復興對人本主義精神的再發現,不斷考驗著以神為主體的教會權威;教廷與世俗君主的對立也日益白熱化。聳立著十字架的羅馬公教教會不再是人民深信不疑的信仰與慰藉,教會的傳統地位、神學理論等都面臨挑戰。
二、宗教改革的爆發:青年路德 • 馬丁路德出生於日耳曼中部的農家,父母親篤信天主教(即羅馬公教),父親希望能培養他成為一位律師,但路德卻自認為受到上帝的感召,放棄了可以預見的富裕生活,轉而決定追隨天上的父。
二、宗教改革的爆發:路德教派 • 1517年馬丁路德公開發表「九十五條論綱」,反對贖罪券的販售。路德強調因信得救,認為信徒都能憑藉信心與上帝直接往來。羅馬教廷視之為洪水猛獸,但他的理論受到日耳曼境內貴族與農民的認同,流行於今日德國北部與北歐諸國。
三、宗教改革擴大:喀爾文教派 • 與馬丁路德幾乎同時期的改革,還有在瑞士的茲文利,在蘇黎世首先發難。在他死後,由喀爾文接手,主張宗教、道德應合而為一,崇尚簡樸、勤勞、自律的生活。
三、宗教改革擴大:英國國教派 • 英王亨利八世原是羅馬公教的擁護者,卻因為婚姻問題而與教廷發生衝突,另創英國國教派,英王成為政治和教會的唯一領袖。到了伊莉莎白一世時期,通過教義解釋的法案後,英國國教派從此確立。
三、宗教改革擴大:舊教的自省 • 新教改革運動也刺激羅馬公教,決心除弊革新。西班牙人羅耀拉所創立的耶穌會最為重要,耶穌會士在嚴格的養成訓練下,注重品行的砥礪和學識的增進,為羅馬公教開拓了不少新領域。明末到中國傳教的利瑪竇即為耶穌會的傳教士。
四、宗教改革影響:宗教戰爭 • 宗教改革期間,新舊教徒尚不知寬容,常藉異端之名,彼此迫害,再加上各國間複雜的政治關係與利益的糾葛,致使歐洲在十六、十七世紀間戰爭不斷,這些戰爭也常披著宗教的色彩。 • 最慘烈的宗教戰爭莫過於:三十年戰爭
四、宗教改革影響:宗教寬容 • 三十年戰爭結束後,1648年各國簽訂西發里亞條約,和約中最重要的意義是承認新、舊教同獲平等地位。 • 經過三十年戰爭的教訓,歐洲人終能自省,明白宗教寬容的重要,使得日後歐洲不再發生宗教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