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 likes | 670 Views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综合文科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霍志玲. 一、 《 历史与社会 》 的课程结构 二、课程标准的呈现形式 三、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四、七年级上册涉及的课程标准. 1. 国内外的经验和尝试. ① 浙江社会科 初一 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地理) 初二 以社会形态更迭为主线(历史) 初三 介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规律,以及认识社会的观点和方法(政治). ② 上海社会科 初步将历史、人文地理和社会学的基础知识融合在一起,初步打破了学科界限。 初一 我们的社会(社会常识) 初二 祖国概况(中国历史与地理)
E N D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综合文科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霍志玲
一、《历史与社会》的课程结构 二、课程标准的呈现形式 三、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四、七年级上册涉及的课程标准
1.国内外的经验和尝试 ①浙江社会科 • 初一 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地理) • 初二 以社会形态更迭为主线(历史) • 初三 介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规律,以及认识社会的观点和方法(政治)
②上海社会科 初步将历史、人文地理和社会学的基础知识融合在一起,初步打破了学科界限。 • 初一 我们的社会(社会常识) • 初二 祖国概况(中国历史与地理) • 初三 世界概况(世界历史与地理)
③日本的社会科 • 地理领域(分科型) • 历史领域(分科型) • 公民领域(综合型)
存在的问题: • 有的只是几门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或在原有学科基础上的稍加改动,带有浓重的学科痕迹,尚未找到融合的视角和适当的主题整合知识,学科体系亟待建立; • 教材内容单一,综合性不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综合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2.《历史与社会》的课程设计 • 内容上——不能出现拼盘,相关学科的简单或生硬组合,而是要建立起有机联系,并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真正形成有机整体,为课程总目标服务,而不只是单纯替代某个学科 • 结构上——既能体现综合的特点,提供综合的方式,要有目标整合的结构,又要有内容整合的规定 • 按照课程标准编出的教材不能是分科的,而是“整合”意义上的综合,同时还要体现层次性和能力差别,还要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留有余地和空间
(1)总体思路: 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以综合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选择人文社会学科诸多领域的内容,整体设计课程体系。
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2)结构框架 我 们 传 承 的 文 明 我们生活的世界
第一个主题 • “我们生活的世界”——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按时间、空间线索加以统整,依现实社会生活领域横向展开。以学生感受、观察和思考社会生活的经验为逻辑起点,对一些常用的基本概念,提供浅显的、形象化的解说。
第二个主题 • “我们传承的文明”——以中国的社会发展为组织线索,同时与国际社会的变迁有机地联系起来,讲述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采取历时性的叙述方式,讲述人类文明的起源、古代文明的历程和近代文明的飞跃,讲述文明的继承、创造和传播。
第三个主题: “我们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以人类进入当代社会为时空背景,采取主题型整合和共时性叙述相结合的方式,选择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和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现实性、开放性、综合性。
1.课程总目标 课程标准设置了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 这种表述方式,体现了从“以知识为本”到“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观念的转变。 • 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优先目标,以过程与方法为主导目标,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体现了本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为何而学? 会学了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了吗?
二级目标——内容目标问题:针对谁而言的?怎样的语气?找出其中的动词二级目标——内容目标问题:针对谁而言的?怎样的语气?找出其中的动词 • 1-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 1-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 1-3尝试从不同种类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要的社会信息。 • 1-4 知道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或习惯用法,并学会使用它们。 • 1-5 知道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的不同。 • 1-6 根据具体条件和需要,选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获取社会信息。
分析 1-6 根据具体条件和需要(行为条件),选用(行为动词)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获取(行为动词)社会信息(预期表现)。 2-1 结合实例(行为条件),说明(行为动词)区域是社会生活的空间,知道现实社会中有各种不同的区域(预期表现)。 2-4 运用各种资料(行为条件),描述(行为动词)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预期表现)。
行为主体——学生(判断教学效果如何是看学生学习前后的变化,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行为主体——学生(判断教学效果如何是看学生学习前后的变化,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 行为动词——过程、指向(具体的、可操作的) • 列举——实例; 指出——特点;说出——表现; • 模拟——活动; 分析——案例;选用——史实; • 归纳——事例; 描述——过程;简述——事件; • 以——为线索; 从———方面;综述——关系; • 比较——现象;讨论——问题; 回顾——历程; • 领会——意义;观察——情况;体察——作用。 • 行为动词有两类:用于结果性目标的动词(有个性、能区分);用于表现性目标的动词(体验性、过程性) • 行为条件——限制、范围(为了实现学生的学习结果,而设定的限制或范围,也是评价要参照的依据) • 预期表现——内容(学生学习后要达到的程度)
二级目标——内容目标问题:针对谁而言的?是怎样的语气?二级目标——内容目标问题:针对谁而言的?是怎样的语气? 1-1 可结合地球仪和地图的自身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发现地球仪上有南极点和北极点、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东半球和西半球、北半球和南半球;地图上有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 1-2 可指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问路),或者近期国内外重大事件(如大地震)的发生地点,能用“东、南、西、北”和“经度”“纬度”等术语确定和描述地理方位和位置。 1-3 在教材已有资料或教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收集并展示不同种类的地图及一些统计图表,如地形图、政区图、交通图、旅游图、历史地图、气温曲线图、人口增长柱状图等。选择合适的地图和图表,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可以设置一些情境,如登山、野外宿营、外出旅游等活动,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地图,并从图上获取所需信息。 1-4 可指导学生从教材或其他资料中摘录一段历史文献资料,从中辨析表示历史年代的词汇和习惯用法,如公元、世纪、年代、时代、朝代和国号等。 1-5 可举出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或以一些文献资料为例,使学生理解哪些是第一手资料,哪些是第二手资料,并让学生知道它们的区别和特点。 1-6 拟定与社区生活有关的一个主题,帮助学生设计一份调查问卷,指导他们尝试用访谈、收集和评价等方式获取相应的有效信息。
教学活动的作用 4-1提供可供选择的内容资源:对内容标准的细化,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和侧重,以及明确必选项目的特殊要求。 例如: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目标2-5
4-2提供可以采用的实施途径 例如:我们生活的世界-目标2-1
4-3提供应该照应的相关链接,体现各目标的关系4-3提供应该照应的相关链接,体现各目标的关系 例如:我们传承的文明-目标2-1
4-4指明应该注意的有关事项(对不易把握的教学评价因素作出适当的说明)4-4指明应该注意的有关事项(对不易把握的教学评价因素作出适当的说明) 例如: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目标3-3
对应关系:课程总目标与内容目标 课程目标(专项目标后标明序号)“我们生活的世界” 内容标准 1 2 1 3 2 4 3 5 4 6 5 7 6 8 7 9 10 11
5-4体现能力发展的层次 • 1-6 知道 • 1-7 感受 • 2-3 了解 • 1-2 运用 • 1-3 选用 • 2-1 说明
1.问题:内容标准的笼统、弹性 • 1-1 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 问题:地球仪的特点和功能包括哪些?地图的特点和功能包括哪些? • 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 问题:选择哪些典型实例,多少实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方面的哪些特点?人地关系方面的哪些问题?
对教材编写者、教师、学生: • ①编写教材灵活性的需要:考虑学科的需要、考虑社会的需要、考虑学生的需要 • ②给教师教学以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案例,自行选择教学内容、开发教材,如傍水而居) • ③给学生学习创造了可攀登的更高级别的台阶 (案例)
案例1: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教师让学生观察地球仪,说说他们的发现。 师:同学们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这样在将来的学习中才能少走弯路,事半功倍。有些同学说自己的观察不仔细、不认真,实际上不是同学们观察不认真,而是有的地球仪上没有标明具体的数据。同学们能够利用数据并通过比较说明问题,这种学习方法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大家观察到的这些结果,如果有什么问题或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生:北回归线是怎么回事? 师:请同学们利用地球仪找到这条线,谁能谈谈和这条线有关的知识? 生:在赤道以北。 师:在赤道以南还有一条南回归线,南回归线与赤道的距离相等。 生:是一条虚线,绕地球一周。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在地球仪上绕地球一周的线很多,请同学们再观察地球仪,分析它们有什么特点?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在地球仪上绕地球一周的线很多,请同学们再观察地球仪,分析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一些圆圈。 师:圆的大小不同,最大的圆是赤道。 师:那么最小的圆呢? 生:是在南北两极附近。 师:有道理,为了研究地球,人们用一些线将地球的表面划分为若干部分。同学们刚才所说的这些线都与地轴垂直,环绕地球一周,我们称之为纬线。为区别每条纬线,人们又确定了纬度,纬线指示东西方向。请同学们查看一下最长的纬线是哪条? 生:0°纬线。 师: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两侧各划分出90°,赤道以南称南纬,是南半球,用“South” 的“S” 表示;赤道以北称北纬,是北半球,用“North” 的“N”表示。最短的纬线是南北两极点,是两个点圈,也就是90°N和90°S。 (教师板图相应纬线、标注纬度。)
师:各条纬线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相互平行,南北对称。 师:赤道两侧同纬度纬线以赤道为中心相互平行并且对称。大家刚才谈到的南北回归线是一条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地球表面最北的界线,而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地球表面最南的界线。北回归线的纬度是多少? (学生查看地球仪。) 师:大家在地球仪上找不到北回归线的确切度数,但我们能查到离它最近标明纬度的两条纬线,这两条纬线分别是多少度? 生:20°N和30°N。 师:利用数学等分线法,我们估算一下北回归线的大致度数。 生:22°N。 生:23°N。 生:22.5°N。 师:同学们估算的度数已基本接近准确值,北回归线实际是23.5°N。那么,大家说说南回归线是多少度? 生:23.5°S。
师:地球仪上还有两条纬线是用虚线表示的,请同学们快速找到,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师:地球仪上还有两条纬线是用虚线表示的,请同学们快速找到,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生:南极圈、北极圈。 ……
案例2:社会调查 • 让学生到社区的商店调查商品的生产地,并在地图上标出来
样1: 饮料调查(华冠28分店)
样3: • 图
分析:由此可见我们社区的商店的日用品、纺织品以及水果都是从南方的几个港口调运过来的。而各种食品大都从北方调运。分析:由此可见我们社区的商店的日用品、纺织品以及水果都是从南方的几个港口调运过来的。而各种食品大都从北方调运。 结论:依图上来看,饼干是从山西、广东调运来的。水果是从浙江、福建、广东调运来的。鞋是从香港、福建调运来的。蔬菜和调味料分别从河北、安徽调运来的。纺织品和日用品是从广东、福建调运来的。
七年级上册:目标1和目标2 • 目标1 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和利用必要的工具、技术和方法,识别、获取和整理相关社会信息。 • 此目标对应着总课程目标中的第4和第8条,分别为“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 问题: • 主要内容? • 动词的层次 • 内容目标和教材对应关系(目标1-3和教材中的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