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7

水污染控制工程

水污染控制工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环境工程教研室. 第二篇 不溶态污染物的 分离技术. 第二章 重力沉降法 §2-1 概述 §2-2 沉降的基本原理 §2-3 沉降试验和沉降曲线 §2-4 沉淀池及其设计计算. §2-1 概述. 出水. 排泥. 进水. 中心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沉淀池示意图. §2-2 沉降的基本原理. 沉降动力学 : 颗粒受力情况分析. 式中: A s —— 运动方向的面积 C d —— 牛顿无因次阻力系数: C d = f (Re) μ s —— 颗粒沉降速度

libra
Download Presentation

水污染控制工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水污染控制工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环境工程教研室

  2. 第二篇 不溶态污染物的分离技术 第二章 重力沉降法 §2-1 概述 §2-2 沉降的基本原理 §2-3 沉降试验和沉降曲线 §2-4 沉淀池及其设计计算

  3. §2-1 概述

  4. 出水 排泥 进水 中心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沉淀池示意图

  5. §2-2 沉降的基本原理 沉降动力学 :颗粒受力情况分析

  6. 式中:As——运动方向的面积 Cd——牛顿无因次阻力系数: Cd=f(Re) μs——颗粒沉降速度 当受力平衡时,沉速变为μs(最终沉降速度)

  7. 对于球形颗粒: ① 层流区(stokes区): ② 过渡流区(艾伦区) ③ 紊流区(牛顿区)

  8. §2-3 沉降试验和沉降曲线 一、自由沉降试验及沉降曲线 二、絮凝沉降试验及沉降曲线

  9. 一、自由沉降试验及沉降曲线 一、试验装置 二、常规计算法及沉降曲线 三、Camp图解积分法及沉降曲线

  10. φ100mm Δh H0=1.5~2.0m H=H0-Δhi 试验装置示意图

  11. 二.常规计算法(数据记录与处理)

  12. 二.常规计算法(由数据绘制沉降曲线)(续) E E 沉降时间,t (min) 最小沉速,u 图3-1 E-t曲线 图3-2 E- u曲线

  13. 三.Camp图解积分法 给定的沉降时间t内: 对于μ≥μ0的颗粒全部除去 1-p0 对于μ<μ0的颗粒可被部分去除。 p0 给定的沉降时间t内: 对于d≥d0的颗粒全部除去 1-p0 对于d<d0的颗粒可被部分去除。 p0 ??:对于μ<μ0的颗粒,可去除部分所占比例是多少?去除率是多少?

  14. H h

  15. 三.Camp图解积分法(续) 对于μ<μ0的颗粒,其中可去除部分所占比例为: μ<μ0的颗粒中,di→ di + dd范围内颗粒所占SS总量的百分率用dp表示。 则在di → di + dd范围内能被去除部分颗粒占SS总量的百分率为: 对于全部μ<μ0颗粒群体,可去除部分为:

  16. 三.Camp图解积分法(续) μ≥μ0部分颗粒所占百分率为1 –p0 则,总沉降效率为ET:

  17. 1-p0 △pi p0 颗粒分率,p p0 U<u0颗粒分率,p μ0 沉降速度 u μi 沉降速度 μ 沉降速度分布曲线 沉降速度分布曲线的图解

  18. 2.Camp图解积分法(由数据绘制沉降曲线) E E ET-t E-t ET- μ E- μ 沉降时间,t (min) 最小沉速,μ E-t曲线 E- u曲线

  19. 小结: 1、基本概念 重力沉降 2、重点 ① 基本概念 ② 沉降试验和沉降曲线 3、难点 Camp图解积分法计算ET

  20. u随d 而增大。 二、絮凝沉降试验及沉降曲线 絮凝沉降的特点: 颗粒的形状d、在沉降过程中改变; 浓度上稀下浓;SS浓度随水深度变化而变化,且呈现非线性变化。

  21. 1.絮凝沉降试验 ● 装置:φ140~150mm H=2.0~2.5m 4~5个取样口,间距500mm ● 取样: C0由t=0时中间取样口采集 t1、t2、…、ti、…、tn时,同时从各取样口取水样(两份, 求平均浓度),用以确定不同时间、不同水深处残留的SS 浓度C1、C2、…、Ci、…、Cn。 ● 绘图: 例如:0.5m、1.0m、1.5m处各有一取样口,按设定的 时间序列同时取样,并计算Et。

  22. 沉降时间, t (min) 工 作 水 深 (m) 10 20 30 40 50 60 Et 0.5m 1.0m 1.5m 沉降时间, t (min) Et-t 曲线 SS等去除率曲线

  23. §2-3 理想沉淀池 一、Hazen和Camp提出这一概念。其假设条件是: (1)在沉淀池各过流断面上,各点处水都以流速V作水平运动。 (2)进水中SS颗粒沿水深呈均匀分布,其水平分速等于水的水平流速,并从竖直分速u匀还下沉; (3)颗粒一经沉到水底再不重新浮起 (即认为沉到底部即视为被去除)

  24. 出 流 区 入 流 区 污泥区 §2-3 理想沉淀池 理想沉淀池示意图 ① 沉降线为未被去除颗粒; ② 为刚好100%去除颗粒; ③ 为可部分去除颗粒; ④ 为可全部去除颗粒。

  25. §2-3 理想沉淀池 同样地有: 可见,静沉试验所得到的沉降规律也可适用于理想沉淀池。

  26. §2-3 理想沉淀池 二、表面负荷q0 ① q0在数值上等于最小沉降速度; ② q0↓,ET↑; ③ 在离散型沉降中,当处理水量为定值是,处理效率ET 仅是沉降区表面积的函数,而与水深无关。A↑,q0↓, 则ET↑。

  27. §2-3 理想沉淀池 三、实际沉淀池 ∵ 在实际沉淀池,理想沉淀池的假设是不存在的,颗粒的运动是不规则运动。 四、对于絮凝沉降 颗粒之间并聚变大,或 变大,u也会之变大。 其运动轨迹发生变化:

  28. 出 流 区 入 流 区 污泥区 §2-3 理想沉淀池 絮凝沉降颗粒运动轨迹 但是,为保守起见,沉降效率依然按照: 进行计算。

  29. §2-4 沉砂池 一、一般说明 1.一般位于泵站之前或初沉池之前,用以分离水中较大的无机颗粒。 以使水泵、管道免受磨损和阻塞;以减轻沉 淀池的无机负荷;改善污泥的流动性,以便于排放、输运。 2.分类: 按池内水流方向的不同,可分为平流式、竖流式、离心式、 曝气式等。 3.由于曝气沉沙池和环流式(离心式)沉砂池对流量变化的适 应性较强,除砂效果好且稳定,条件许可时,建议尽量采用曝气 沉沙池和环流式沉砂池。

  30. 进水管 出水管 行车 集砂渠 出水渠 进水管 集油区 沉砂区 出水管

  31. §2-4 沉砂池 二、设计计算:曝气沉砂池、平流沉砂池为例。 例1:曝气沉砂池 1.主要设计参数 旋流速度应保持0.25-0.3米/秒; 水平流速为0.1米/秒; 最大流量时的水力停留时间为1-3分钟; 有效水深一般为2-3米,宽深比一般1-1.5 长宽比一般应大于5 曝气量一般为0.2m3/m3(废水) 池内应考虑消泡与隔油装置(或设备)

  32. 曝气沉砂池: 解决沉砂池存在的问题:①砂中含有机物;②对被有机物包覆的砂粒截留效率不高。 曝气的作用是使有机物处于悬浮;砂粒摩擦及在气体剪切力和紊动条件下,去除其附着的有机污染物。

  33. 例1:曝气沉砂池:工艺尺寸 2.设计内容 ( 1 )工艺尺寸 (2)结构尺寸 ( 3 )进出水区 (4)工艺装备

  34. 例1:曝气沉砂池:工艺尺寸 2.设计内容 • ( 1 )工艺尺寸 • 主要确定沉砂池的池长L、池宽B、池深H等。 池容V(有效容积): 池长L: 水流断面A: 池宽B:

  35. 例1:曝气沉砂池:工艺尺寸 在设计计算过程中,沉砂池的长、宽、深等工艺尺寸需同时满足有关的长宽比和宽深比,以保证沉砂池内的流态为推流式。 如不满足需重新调整有关尺寸: 重新选择设计参数,从新进行设计计算。 ( 2 )结构尺寸 沉砂池的结构尺寸包括集砂斗、集砂槽、集油区等 。

  36. 例1:曝气沉砂池:结构尺寸 集砂斗倾角不小于50º。 集砂槽设计与明渠设计相同,但设计流速应不小于0.8m/s。 集油区长度与沉砂区相同,宽度一般为沉砂区宽度的1/2- 2/3,底部以60º-75º倾角坡向沉沙区,以保证进入集油区 的砂滑入沉沙区。 (3)进出水区 进水区、配水方式、出水区

  37. 例1:曝气沉砂池:进出水区 进水:沉砂池进水一般采用管道或明渠将污水直接引入配水区。 配水:由于曝气沉沙池内水流的旋流特性,一般认为对曝气沉 砂池的配水要求不十分严格,通常采用配水渠淹没配水。 出水:沉砂池出水一般采用出水堰出水,出水堰的宽度一般与 沉砂池宽度相同,依此根据堰流计算公式可确定相应的 堰上水头。

  38. 例1:曝气沉砂池:工艺装备 ( 4 )工艺装备 供气方式:鼓风曝气,曝气沉砂池的供气可与曝气池供气联合 进行或独立进行。 曝气设备:一般采用穿孔管,孔径一般为2-5mm。 排砂设备、集油设备:曝气沉砂池的排沙一般采用排沙泵抽吸; 浮油的收集通常采用撇油的方式;吸砂泵和撇油设 备通常置于行车上。 砂水和油水分离设备:从沉沙池排出的砂水和油水混合物含水 率仍很高,通常设置砂水分离器和油水分离器对其 分别进行处置。

  39. 例2:平流式沉砂池 1.设计参数 ① 流量Q:按Qmax设计; 自流时,按最大流量; 泵输送时,按泵的最大组合流量 ② 分格数n:n≥2 ③ 水平流速v:0.15~0.3m/s ④ 停留时间:t≥30~60s

  40. 例2:平流式沉砂池 2.设计内容 1.工艺尺寸 2.结构尺寸 3.进出水区 4.工艺装备

  41. 例2:平流式沉砂池:工艺尺寸 ① 长度L(m):L=V·t ② 过水面积F(m2):F=Q/V ③ 池宽B(m):B=F/h2 单格宽:b=B/n h2为有效水深 校核最小流速Vmin≥0.15m/s

  42. (生活污水) 结合单格宽、砂斗壁倾角,确定砂斗上、下底宽a、a2和高使设计的砂斗容积等于或不小于所需砂斗容积。 例2:平流式沉砂池:结构尺寸 进、出水区结构及尺寸;贮砂斗所需容积、结构。

  43. 例2:平流式沉砂池:工艺装备 • 输砂泵(机械排泥)、砂水分离器、刮渣设备、行车等。

  44. §2-5 普通沉淀池 一、一般说明 (1)沉淀池分为平流式、竖流式、辐流式。 (2)通常辐流式适合于大规模,竖流式适合于小规模,而平流式则无此限制。 (3)基于浅层沉降原理,出现斜板、斜管等高负荷新型沉淀池。在城市污水处理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应用较少。 (4)包括进水区、出水区、沉淀区、污泥区和缓冲区5个功能区。 (5)根据在处理系统中位置及分离对象的不同:初沉池、二沉池。

  45. §2-5 普通沉淀池 二、主要设计参数 (1)流量 • 当自流进入时,应按最大流量设计; • 厂内设置提升泵房时,应按工作水泵的最大组合流量设计。 (2)负荷 • 沉淀池负荷(或停留时间)的选择见表3-5-1。

  46. §2-5 普通沉淀池:主要设计参数(续) 表3-5-1 沉淀池的功能与负荷或停留时间的关系

  47. §2-5 普通沉淀池 3、 主要设计内容 (1)工艺尺寸 1)有效沉淀面积、池长、池宽、池深等; 有效沉淀面积A: 沉淀区有效容积V: 沉淀区高度h1: 对于辐流式沉淀池,依据沉淀面积即可确定沉淀池的直径; 对于平流式沉淀池,依据必需的长宽比和宽深比可确定沉淀池的长和宽。 对于竖流式沉淀池,工艺尺寸的确定另外给出。

  48. 3、 主要设计内容(1)工艺尺寸 2)水渠、配水区(墙或管)、出水渠等; 按辐流式、平流式沉淀池、竖流式沉淀池分别介绍。 辐流式沉淀池(中心进水周边出水) • 中心管:中心管管径按流速应大于0.4m/s的最小沉速设计; • 导流筒:导流筒的深度一般为池深的一半,容积占沉淀容积的5%; • 出水集水渠:现行辐流式沉淀池的出水集水渠一般位于距池壁的1/10R处; • 出水堰:单侧或双侧三角堰。 • 超高、缓冲区

  49. 3、 主要设计内容(1)工艺尺寸(辐流式沉淀池) 设计计算 ① 有效水深h2:通常取1/2半径处的深度值 ② 表面积F:F=Q/q ③ 有效直径: 或 (f为中心管面积) ④ 径深比: 径∶深不小于6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