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likes | 346 Views
讓愛動起 來 , 從心出發的服侍. 28 September, 2013 參考藍本 拉 伯頓牧師( Mark Labberton ) 的「行公義,從心出發」( The Danaerous Act of Loving Your Neighbor ) 費 蘭度幹事( Ajith Fernando) 的「效法耶穌的服侍」( Jesus Driven Ministry ). 社會關顧的對象. 弱 勢群 體 殘疾苦難的肢 體 受不公義壓迫 的 需要受助的群眾. 只要做 到 WWJD (What Will Jesus Do). 生 命將會大大近似耶穌的生命 ?
E N D
讓愛動起來, 從心出發的服侍 28 September, 2013 參考藍本 拉伯頓牧師(Mark Labberton) 的「行公義,從心出發」(The Danaerous Act of Loving Your Neighbor) 費蘭度幹事(Ajith Fernando) 的「效法耶穌的服侍」(Jesus Driven Ministry)
社會關顧的對象 • 弱勢群體 • 殘疾苦難的肢體 • 受不公義壓迫的 • 需要受助的群眾
只要做到 WWJD (What Will Jesus Do) • 生命將會大大近似耶穌的生命? • 心應能隨時準備回應不公和充滿苦難的世界?
誰是行公義、好憐憫 ?? 在7月25日立法會會議上陳茂波面對要他辭職的壓力,引述《聖經》說他為人的宗旨是「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 9月4日, 多個基督教機構、民間團體在深水埗通州天橋,回應昨日有社區專員指因有團體派飯,引至露宿者人數增加問題
基督徒的基本認信就是「基督是主」 • 在耶穌公義和慈愛的管治下,一切權力都要重新定義 • 稱祂為主,就是將我們整個人生並世界改在祂眼前,跟從祂的行徑 • 主所吩咐我們的兩大誡命: • 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去愛主您的神 • 愛人(鄰舍)如己
不公義的存在 不同的現實制度,社會元素構成 滋生 人心的容納和容許它的發展
人心層面的剖析 蓄意製造不公義和苦難的作惡者 被蹂躪的受害人的心 相對健康、有能力郤失連的心 心似乎是善良,也非立意不公 但也非堅持去追求公義,沒有持久的渴求和委身
屬靈的角度去看 • 神的創造,原是要我們跟神,跟自己和跟他人建立愛和公正的關係 • 但同時,也賜我們不發出愛的自由 「邪惡能得勝的唯一條件,是良善的人袖手旁觀。」 窒礙了神成就公義的心 我們的心受造是要愛神和鄰舍,這也是我們的心被賦予愛、服事、行公義的能力的原因,但是,您做得稱職嗎?
人心的取向 外圍旁觀 自我定位 標籤別人 行動回應
自我定位 • 我們 • 自來水 • 警察 • 外傭 • 工作 • 瘦身 • 東西交流 • 醫療 • 他們 • 旱災 • 戰火 • 奴役 • 毒品 • 殘障 • 種族歧視 • 疫症 若只顧自我繼續行, 事件的一邊,一切都是好的; 事件的另一邊,情況就是如此
外圍旁觀 當看到不公義、苦難的事時 • 習以為常,是預期中和接受了,是富有同情心的冷淡 • 感恩自己不是那肇事者 • 是「那邊」發生問題,我們是憐憫他們,但「這邊」就生活繼續 • 基本上你沒有觸碰問題,觀察真實是半盲的 不 要 看 他 的 外 貌 和 他 身 材 高 大 , 我 不 揀 選 他 。 因 為 , 耶 和 華 不 像 人 看 人 : 人 是 看 外 貌 ; 耶 和 華 是 看 內 心 。 (撒上 16:7)
標籤別人 • 原身家庭的身份(中產,單親) • 社會的命名(宅男、剩女) • 濫定別人的價值,乏尊重、欣賞,難以建立關係 神給人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命名 (創二19),這應是主賜我們建立關係的特殊能耐,能承認、感知和確立別人的身份和價值
行動回應 • 是泥路上的腳印,反映內心實況的證據 • 沒有行動的愛就是謊言 • 在自我定位至行動回應,都是外在證據反映您的領受 • 堅守禱告敬拜的生活,從中攫取上主的回應和加力 • 若更多的人能每天秉行公義,減去每天相同犯下不公義的人,世界就會少一點苦難 神在愛中及為了愛而創造我們,亦明白愛的缺乏和濫用,於是以行動道成肉身的愛來我們當中邀請我們活在這愛,回應這愛
《真証世情》之關懷守護: 與露宿者「瞓」在一起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K-dBV5cXds
真正要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 • 容許心鏡的更新,有同理心去體驗確定您 服侍的對象 • 明白憐憫是一種上等的分享,絶非只是有餘的施捨 • 要效法耶穌及信徒立下的榜樣,走進有需要的人的真實生活和關係中 • 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羅八26)從神得力 • 繼續不斷操綀和培養持久而多結果子的事奉生命
一點分享 牧師,多謝你及一班有心的弟兄姊妹的生命見證,在此與你分享我太太 Joanne 的感受,「今晚去了天橋底音樂會, 這是我第二次有限度的參與, 卻叫我感動地看到這兩年的變化. 還記得年多前的Taize祈禱會, 我看到有露宿者站在一邊看著, 也有熱心的人主動跟他們聊著. 而今晚, 我卻看到他們與探訪者像好友般彼此握住手, 拍拍肩膀地笑著, 聊著, 更有露宿者主動地又愉快地向我們分享食物, 誰是施與者, 誰是受助者已叫人看不清, 也不重要. 我的觀察有限, 但知要達到這樣的關係是需要恆常的關懷及同行. 音樂會成了美麗的背幕, 生命的轉化往往能觸動我心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