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 likes | 719 Views
學習型組織與教師專業發展.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教授 林明地. 一、前言(一). 「忘記過去那些老舊的領導觀念。九0年代最成功的組織,將是所謂的學習型組織。」 ( Forget your tired old ideas about leadership. The most successful corporation of the 1990s will be something called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
E N D
學習型組織與教師專業發展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教授 林明地
一、前言(一) • 「忘記過去那些老舊的領導觀念。九0年代最成功的組織,將是所謂的學習型組織。」(Forget your tired old ideas about leadership. The most successful corporation of the 1990s will be something called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 應變與革新的根本之道在學習---一顆永「不滿足於現狀」的學習心。Peter Senge: "Give me a lever long enough…and single-handed I can move the world."(1990, p. 1)
一、前言(二) • 專業發展的取向:訓練、專業發展、自我更新、同僚專業互享、師生互動
二、學習型組織的內涵(一) • 學習型組織是可能的。因為人生而想學。 • 理論的核心---五項修練 • 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譯為整全系統思考較貼切):系統內的人、事、物環環相扣、相互影響,必須從系統全貌才可以瞭解。「系統思考」是一個可以使整體型式(full patterns)更清晰的概念性架構,可協助我們瞭解如何有效改變。
二、學習型組織的內涵(二) • 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自我超越」是持續釐清與深入我們的願景、著重於能量、發展耐力、以及客觀地檢視實體的修練,是學習型組織的士氣基礎。
二、學習型組織的內涵(三) • 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心智模式」是一個人深層的假定、概括化的觀念、以及影響我們瞭解世界、採取行動的意象(images)。潛在的心智模式對我們的思想、態度、行為、語言等均影響深遠。改善心智模式要從「將鏡子往內轉」(turning the mirror inward)開始,亦即瞭解自己的「心向」(mindscapes)開始。
二、學習型組織的內涵(三) • 建立共享願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共享願景是組織成員共同想要追求的未來。 • 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團隊學習是克服「一群個人智商在120以上,統合起來卻是63」窘境的利器。
二、學習型組織的內涵(四) • 學習型組織的特徵 • Peter Senge認為修練是終身學習的過程,追求學習型組織是一個永無止盡的過程。 • 但就某一特定的時段而言,有些現象的出現,可作為朝向學習型組織的正向積極訊號:包括重視學習價值、創造學習機會、鼓勵學習發生、自己率先學習(引自中正大學成教所魏惠娟教授的文章)、分享學習成果、一起為解決問題而學習……。
三、個人學習、團隊學習、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一)三、個人學習、團隊學習、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一) • 個人學習、團隊學習、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彼此的關係:談代理的觀念(the notion of agency) • 個人學習、團隊學習、或組織學習要能成為組織記憶(organizational memory) • 團隊學習比較可以克服組織學習智障(organizational learning disability),但不是必然的結果。
三、個人學習、團隊學習、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二)三、個人學習、團隊學習、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二) 為何無法成就組織學習?因為: • 單打獨鬥、缺乏統整 • 缺乏領導(這種領導不一定要來自領導者身上) • 成員對組織規範的無條件接受 • 自我防衛的心態與行為 • 缺乏共同的認知圖像與共享願景
三、個人學習、團隊學習、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三)三、個人學習、團隊學習、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三) 組織學習智障(learning disability)包括 • 我是某某某(I am my position):侷限思考。無法察覺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他人,反之亦然。越戰退伍軍人無法適應社會、與蝴蝶效應的例子。 • 歸罪於外(the enemy is out there):將錯誤歸罪於別人或別單位。
三、個人學習、團隊學習、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三)三、個人學習、團隊學習、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三) • 負責的妄想(the illusion of taking charge):過度冒進、「缺乏整體思考的」主動積極。結果適得其反(特別是個人因行動鋌而走險時)。 • 固著於近期的事件(the fixation on events):非得找出近期的肇事原因,忽略漸進的過程,及漸進的影響力。
三、個人學習、團隊學習、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四)三、個人學習、團隊學習、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四) • 煮青蛙故事的啟示(the parable of the boiled frog):未察覺構成重大威脅的漸進過程,逐步陷入困境。就像抽大麻一樣,從「好玩」、「從眾」到「不可收拾」、「無可救藥」的漸進過程。 • 從經驗學習的錯覺(the delusion of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從經驗學習獲得到教訓不是必然的。因為事件的後果往往發生在別人身上或他處,等到得到回饋時,則「歸罪他人」。
三、個人學習、團隊學習、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四)三、個人學習、團隊學習、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四) • 管理團隊的迷思(the myth of the management team):如果團隊中不同職位的人未能相輔相成,如果少掉了質疑的勇氣、溝通的習慣與行為,那麼團隊也會像大組織一樣,變成團隊智障。
三、個人學習、團隊學習、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五)三、個人學習、團隊學習、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五) • 兼重個人學習、團隊學習、與組織學習,成就學習型組織。
四、學習的層次:單環學習、雙環學習、與再學習(一)四、學習的層次:單環學習、雙環學習、與再學習(一) • 單環學習(single-loop learning):是組織成員(合作、同心協力)以檢測錯誤(detecting errors)、更正錯誤,維持組織「使用的理論」(theory-in-use)主要特徵的方式,加以因應內外在環境改變的學習。透過改變策略,如果可以使錯誤檢測(error detection)與錯誤更正(error correction)發揮作用,那麼單環學習在固定的表現規範的架構框框之內運作是足夠的。
四、學習的層次:單環學習、雙環學習、與再學習(二)四、學習的層次:單環學習、雙環學習、與再學習(二) • 單環學習比較關心效能(effectiveness)的議題,以及在既定的規範之下,如何達成既定目標的程度最大化。組織成員發現錯誤來源、找到新的策略以校正錯誤、實施這一新的策略、評鑑並推廣該策略,是一種同心協力的(學習)研究過程。
四、學習的層次:單環學習、雙環學習、與再學習(三)四、學習的層次:單環學習、雙環學習、與再學習(三) • 雙環學習(double-loop learning)在既定組織規範下,有效達成既定目標的策略運用仍不夠時,就需要雙環學習了。所以這是一種不止針對有效表現的策略(strategies)進行錯誤檢測,同時亦針對定義有效能表現的最根本規範(the very norms)進行雙環回饋的過程。
四、學習的層次:單環學習、雙環學習、與再學習(四)四、學習的層次:單環學習、雙環學習、與再學習(四) • 再學習(deutero learning):適用於單環學習與雙環學習。是一種持續性的單環學習、或雙環學習。) • 此三者都屬組織學習。 • 針對學校組織而言,在有些可能的情況是,學校方向偏誤、違背原來的規範、基本假定,而必須些修正、走回「正途」(而不是嚴重到改變學校最初所認定的規範)。
五、行動的理論(theory for action)的內涵與學習型組織 「行動的理論」是個人對於有效行動特性所認定的觀念與假定。換言之,它是一種方案、或認知地圖(cognitive map),告知人們做什麼,以及如何做。個人的行為受到個人的「行動的理論」所影響。 • 標榜的理論(espoused theory):是個人所用以描述(或宣稱)、解釋、或預測其行為的理論。 • 使用的理論(theory-in-use):是預測個人真正作為的理論。 • 二者之間常有差異。
「學習羊群」文章內容討論 • 請閱讀「學習羊群」故事的啟示。 • 安靜地、個別地將個人對此文章的評論寫下。 • 小組討論分享看法。 • 團體討論。
六、建構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的SWOT分析(一)六、建構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的SWOT分析(一) 優勢(strength) • 教師進修動機仍強:在職進修專班報名人數 • 鼓勵學習的誘因存在 • 「學校天天都在教與學」的意象 劣勢(weakness) • 現行教師在職進修的缺失:單打獨鬥、由上而下、自我選擇機會少…… • 缺乏願景:為何而戰? • 無形的分離主義(isolationism):實際上孤軍奮戰、有人沾沾自喜,有人遍體鱗傷,但不可以拿出來分享,因為……
六、建構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的SWOT分析(二)六、建構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的SWOT分析(二) 機會(opportunity) • 有實驗的例子、模仿的對象,亦見推廣的力量 • 政策支持,終身學習的口號已打響:董事長班、老板娘班…… • 學校本位管理的觀念漸受重視 • 讀書會越來越普遍。 威脅(threat) • 學生來源受到保障,尤其是公立中小學 • 部份學校規模過大 • 上位者一頭熱
七、學校領導與組織學習(一) • 建構同僚專業互享氣氛(collegiality)與意氣相投氣氛(congeniality) • 領導者所扮演的角色 • 設計者(designer)、引導服務者(steward)、教師(teacher)。 If this type of organization is so widely preferred, why don't people create such organizations? I think the answer is leadership.(Senge, 1990, p. 339)。
七、學校領導與組織學習(二) • 研究指出,轉型領導(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有助於組織學習。因為轉型領導可以: • 定義與闡述願景(identifies and articulates a vision) • 助長對團體目標的接受(fosters the acceptance of group goals) • 傳達高度表現的期望(conveys high performance expectations) • 提供適切的楷模(provides appropriate models)
七、學校領導與組織學習(二) • 提供個別化的支持(provides individualized support) • 提供智性的刺激(provides intellectual stimulation) • 塑造有生產力的學校文化(builds a productive school culture) • 協助建構學校提昇作決定的參與(helps structure the school to enhance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s)
八、建構學習型組織的具體作為(一) • 沒有所謂的「公式」、「套裝軟體」,情境因素應考量。但有些作為的效用較具普遍性,僅提出供參考。 • 善用成員專長:發現專長、給予機會、散佈專長、轉移個人專長成為團體專長 • 創造「代理人」(agents)的機會 • 帶領行動研究
八、建構學習型組織的具體作為(二) • 觀摩他人、他校。 • 真實暢通溝通管道 • 提供成員發表意見的機會:每天朝會前五分鐘自由心得分享 • 鼓勵成員提出意見、適度接納成員的建議、肯定成員提出建議的表現、保護成員 • 建立有用的相關資訊及潛在相關的資訊 • 審慎引進衝突---避免一灘死水 • 關懷(caring)
分組討論具體作法 • 如何塑造真實、暢通的溝通氣氛? • 如何善用成員的專長? • 如何在學校內創造「代理」的機會,進行組織學習?
訓練取向的教師專業發展 • 參加訓練 • 練習 • 檢核表
專業發展取向的教師專業發展 • 保持好奇心、懷疑 • 研究 • 蒐集證據 • 試行 • 改進 • 獲得知識
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師專業發展 • 基本能力(competence)與內在基礎特質(competency) • 應用:「自我反省」與「對話」
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師專業發展 • 問問自己: • 為什麼………? • 假如………我會……… • 當………時,我會……… • 我會讓(鼓勵)我的子女未來進入教書的行列?為什麼? • 明年我還會待在教育界嗎?為什麼?
同僚專業互享取向的教師專業發展 • 同僚專業互享(collegiality)與氣氛與意氣相投(congeniality) • 所發揮的功能 • 如何瞭解與測量? • 如何增進?
師生互動取向的教師專業發展 • 所發揮的功能 • 具體作法
對老師的建議 • 自我反省、自我剖析、自我規劃 • 找一位志同道合的專業互享同僚 • 分享輔導學生的成功與失敗 • 點頭答應別人的邀請 • 同心協力輔導學生 • 定期與不定期地與學生對話 • 其他
對行政人員的建議 • 明白宣示 • 示範與倡導 • 安排與組織 • 鼓勵與獎勵 • 支持與保護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