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likes | 546 Views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 总体小康水平. ( 1 )发展历程 ——” 三步走 ”. ( 2 )总体小康的成就. 微观:. 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提高. 宏观:. 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原因(必要性). ( 1 )总体小康水平存在不足. ① 低水平 ,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E N D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水平 (1)发展历程——”三步走” (2)总体小康的成就 微观: 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提高 宏观: 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原因(必要性) (1)总体小康水平存在不足 ①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②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资料消费的满足,而发展资料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③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
(2)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3)和平和发展成为世界潮流,国内外环境有利于聚精会神搞建设 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远景
(二)经济建设新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亮点一: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翻两番 十六大报告表述: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十七大报告新要求: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代表热点评议:云南省妇联主席、党组书记胡有兰代表说:“GDP反映出一个国家总体的经济实力,却不能体现人民在经济发展中获得的实际收益。2006年中国GDP总量排世界第四,但人均GDP却排在百名之后。将GDP‘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体现出党将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的战略部署。”
亮点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十六大报告表述:基本实现工业化。 十七大报告新要求: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代表热点评议:中航集团总经理李家祥代表说:“基本实现工业化是个笼统的目标,十七大报告中将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提出来,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目前我国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数控机床售价的20%至40%是向国外支付的专利费。今年‘中国制造’还在海外遭遇到一系列风波,说明我国单纯依赖廉价劳动力、廉价产品为主体的低附加值经济发展道路必须尽快改变。”
亮点三:新农村建设 十六大报告表述: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十七大报告新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我国2001年的城市化率为37.7%,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为70%,中等国家已达60%,我国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因此,要积极而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战略。要力争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上升到50%以上。 代表热点评议:来自农区的黑龙江绥化市委书记胡世英代表对此体会深刻:“与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目标要求相比,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鲜明的任务,十分明确。只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亿万农民过上文明富裕的生活,才称得上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亮点四: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十六大报告表述: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 十七大报告新要求: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代表热点评议: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委书记郭晓华代表认为:“十六大报告对社保体系的目标是笼统的,十七大报告的新要求提出‘覆盖城乡居民’,把广大农民包括了进来。这意味着,除了城市居民外,农民工、失地农民和务农农民都应纳入基本社保体系。
亮点五: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十六大报告表述: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十七大报告新要求: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目前我国有6000万人处于低水平的温饱,城镇尚有1800万人纯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之下。未来5—10年,全国每年新增适龄劳动力人口至少1000万,目前尚有1400万城镇下岗人员和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要通过20年的努力,城乡建立起一个财力雄厚、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促进就业,控制基尼系数,使人民达到殷实的小康。 代表热点评议:来自我国西南边境地区的云南省文山州委书记李培代表说:“相比于十六大的要求,十七大报告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这是一项清晰的任务。截至2006年底,我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2148万人,2148万人的脱贫问题是一场攻坚战。”
3.建设生态文明 亮点六:生态文明 十六大报告表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十七大报告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代表热点评议:中国民航总局局长杨元元代表说:“资料显示,中国去年7大水系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生态文明’在十七大报告里被鲜明地提了出来,相比于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目标要求,新要求更明确,体现出紧迫性。只有人民生活在天蓝水碧的环境里,才算实现了新要求。” 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代表评价说:“新蓝图不仅注重经济内涵,而且更加注重民生、文化、生态内涵,闪耀着科学发展观的光芒。”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注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两个特点: (1)时间的长期性,大约需要二十年的时间; (2)建设进程的不平衡,全面小康社会并不是要求所有地区在同时达到全面小康.
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比较: 区 别 总体小康 全面小康 标 准 低标准,人均GDP只有800多美元 较高标准,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 全面程度 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不全面 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外,还特别注重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生活环境改善等,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发展程度 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工农差距较大,部分地区尚未达到 缩小地区、城乡各界层的差距,惠及十几亿人口
对面开来的两辆汽车平安驶过,没有事故,没有损失,也没有产生GDP对面开来的两辆汽车平安驶过,没有事故,没有损失,也没有产生GDP 这两辆汽车发生刮蹭,发生小事故,造成轻微损失,两车修理创造GDP2000元 这两辆汽车猛烈相撞,发生大事故,两车报废,再造两车创造GDP20万元 GDP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 。 但是GDP远非“完美”——— GDP,不能直接反映老百姓人均实际收入 GDP,不能有效显现环保的品质指标 GDP,更不能反映出人类为经济增长而付出的代价 绿色GDP = GDP总量-(环境资源成本+环境资源保护服务费用)
片面的经济发展及其后果 资源浪费 环境污染 沙尘暴又来了! 生态破坏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1)片面的经济增长及其后果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强大思想保证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第一要义是发展 ①发展的含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要求: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核心是以人为本 要求: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①全面发展 ②协调发展 ③可持续发展 (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统筹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 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十个统筹
(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措施)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战略核心 (1)原因: ①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②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2)要求: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战略任务 (1)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4)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5)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重中之重 ①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原因 ②“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求: ①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
4.加强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4.加强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基本国策 • (1)重要性: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 (2)要求: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总体战略 (1)原因: 东中西部发展的差距制约着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我国的长治久安. ①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 ②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 ③大力促进促进中部崛起 ④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 (2)措施: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小康”的由来 “小康”一词最早源于《礼记·礼运》,古人将其与“大同”并列为两种不同的社会状态或社会理想。在古代思想家眼里,“大同”是天下为公、路不拾遗、井然有序的理想社会,“小康”是天下为家、温馨和睦、讲究礼仪的亲情社会。 从邓小平于上世纪70年代末首先用“小康”来概括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到党中央提出:“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再到“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生活资料更加丰裕,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健康水平继续提高,社会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三步走: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名词点击 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恩格尔系数即居民用于食品支出的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恩格尔系数即居民用于食品支出的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新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 2010年前,是第一步。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2010年到2020年,是第二步,根据十六大的规划,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从2020年到2050年,是第三步,通过30年的奋斗,基本实现现代化。
百姓将从十项措施中受益 • 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最近国务院提出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提出了扩大内需10条具体措施。与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相比,本次宏观调控更加关注民生问题。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及大型基建项目的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增加对低收入群体补助、继续推进灾后重建工作及加大生态环境保护都意在改善民生。百姓将从十项措施中受益。
全球四分之一的笔记本电脑和三分之一的数码相机是我国苏州生产的,然而每销售一台电脑我们要给英特尔几十美元,微软几十美元,中国人自己赚的大概只剩10个苹果的钱,生产一台DVD,我们的利润只有1~2美圆;生产一件MP3,我们的利润只有一个多美元。全球四分之一的笔记本电脑和三分之一的数码相机是我国苏州生产的,然而每销售一台电脑我们要给英特尔几十美元,微软几十美元,中国人自己赚的大概只剩10个苹果的钱,生产一台DVD,我们的利润只有1~2美圆;生产一件MP3,我们的利润只有一个多美元。 原因在哪里?? ——缺”芯”。没有专利,没有核心技术,我们只能受制于人,只能赚取可怜的加工费,而将绝大部分利润奉送那些掌握专利技术和行业标准的的发达国家.
ARJ——中国大飞机的光荣与梦想 从珠海航展上获悉,第一架我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支线飞机ARJ21目前已获得41架订单,并将于2008年首飞、2009年首架飞机交付用户
我国离工业化还有多远? 从就业和城镇化指标看,我国的工业化之路才刚刚走了一半左右。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六大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但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最终消费的贡献则较小。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21.7%,增加到2006年的40.7%,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由2000年的63.8%,下降到2006年的38.9%。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但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最终消费的贡献则较小。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21.7%,增加到2006年的40.7%,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由2000年的63.8%,下降到2006年的38.9%。 2000―2006年,我国最终消费率由61.1%下降到50%,7年平均消费率为55.73%,比世界77%―79%的平均消费率低20多个百分点。
三大产业在各国GDP中所占的比重(%) 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