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N D
民歌介绍 不一样的 不一样的风俗民情 陕 北 民 歌 民歌
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无论是站在重山峻岭之颠,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实际上,陕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民歌。黄土高原上,即有婆姨们如泣如诉的低婉吟唱,又有后生们的"拦羊嗓子回牛声"的高歌回荡。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陕北民歌种类是很多的,其中有四季歌、五更调、揽工调、酒歌、秧歌、劳动号子、歌舞曲、榆林小曲、陕北套曲、二人台、风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调等,以小调和信天游为主。 小调,以叙事为主,一般都有场景,有人物,有故事情节,还有细节描写。如《害娃娃》、《探殉姐》、《送情郎》、《四保揽工》和《下柳林》等都是篇幅较长的叙事体民歌。 信天游(在与内蒙古接壤的地区叫“信天游“,在神木府谷一带叫”山曲“)是广泛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篇幅比较短小,是即兴创作的产物,可以根据不同情景自由吟唱。如村民们下地干活,上山放羊,进林子砍柴,赶毛驴拉煤炭,JL、有所感,便放开嗓子歌唱起来。它语言质朴,节奏明显,韵脚多变,一般为两句体结构,上下句押韵,不隔句押韵。以7字句或10字句为基础,上句主比兴或写景状物,下句多主点意,虚实结合,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节奏鲜明,韵脚和谐,抒情色彩浓。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它两句一段-,段与段之间可分可合,也可独立为一类。信天游 榆林小曲是流传于榆林城内的一种民歌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与小调差不多,只是曲谱有所不同;另一类以反映城市生活、闺怨情思、香楼哀怨的内容为主,市井味足,语言也文绉绉的。在演唱形式上,一般采用坐唱、联唱的形式,有音乐间奏,有领唱,有合唱,段落分明,情绪起伏大。 歌舞曲,主要是指秧歌活动中的各种演唱形式,如船曲、灯曲、拜年调(又称大套高跷)等。这类作品多为即兴之作,有些形式在长期的演唱活动中已形成相对固定的程式,演唱时只须把要唱的内容临时加进去即可,演唱时以一领众合为主。 二人台是流传于神木、府谷一带的一种民歌形式,顾名思义,是一种以角色为主的演唱形式,角色限于两个人,一男一女,一般是扮演一夫一妻,角色为秧歌中的装扮,在秧歌活动中演唱,与晋西北、内蒙古一带流行的二人台大同小异,是民歌、民间舞蹈和民间小戏三类形式的结合体,有戏剧味。
信天游 我低头向山沟,追逐流逝的岁月,的童年。 我抬头向青天,搜寻远去的从前,白云悠悠尽情地游,什么都没改变。 大雁听过我的歌,小河亲过我的脸,山丹丹花开花又落,一遍又一遍。 大地留下我的梦,信天游带走我的情,天上星星一点点,思念到永远。 【作词】刘志文、侯德健 【作曲】解承强
陕西民歌,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在各种艺术形式不断地相互影响、融合创造、发展、流传下来的。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很远,《诗经》中的《秦风》、《幽风。,者是陕西境内的民歌,《小雅》、《大雅》、《周颂》等则是西周王畿的诗歌和乐歌。这些产生于陕西的古代诗篇占全部《诗经》的百分之五十左右。陕西民歌,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在各种艺术形式不断地相互影响、融合创造、发展、流传下来的。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很远,《诗经》中的《秦风》、《幽风。,者是陕西境内的民歌,《小雅》、《大雅》、《周颂》等则是西周王畿的诗歌和乐歌。这些产生于陕西的古代诗篇占全部《诗经》的百分之五十左右。 民歌是人民生活的,如《拉长工》、《走西口》等;情歌在陕西民歌中占有很大比重,如《蓝花花》;陕西民歌也记录了劳动人民的斗争与胜利,如《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红军恩情高又深》 陕西民歌按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形成了陕北、关中、陕南三个不同风格的色彩区。区域不同、流行的歌种亦有所不同。 陕西民歌按体裁大致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儿歌四种。 (一)号子 船工号子:陕西的船工号子主要分布在陕北、关中地区的黄河、渭河、泾河及陕南秦巴山间的汉汇上。基本上是为河面横向往返摆渡时所应用,音调粗犷有力,近似呼号。 打夯号子;土工劳动是陕北关中的主要劳动形式之一,修渠打埝、建房筑屋都离不了打夯。陕北的打夯和打?号子大都是一领众合、切奏鲜明、短小有力;关中地区的号子一类是依照一定的小曲即兴编唱,一类有固定歌词。 锣鼓草:它是陕南山区薅草季切,民间互助生产时为鼓舞劳动情绪而演唱的一种歌曲。 (二)山歌 陕西的山歌主要流引于陕北黄土高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信天游:“信天游”是陕北地域覆盖面最大的一种山歌。信天游多即兴填词,反映生活面很宽,以歌唱恋情、生活凄苦、离情别绪的为多,曲调哼亢奔放而又深沉质朴,空间感极强。 陕南山歌:陕南山歌平时在山野里放声哼唱,集体劳动时互相对歌,“打对台”。可分为无词或少词的“山歌号子”,有固定宝词曲名称的“山歌调子”,及即兴填词的情歌“通山歌”等。多用哼腔演唱,嘹亮清脆,委婉秀丽,穿透力很强。 (三)小调 陕西的小调多半适宜于室内、庭院、村落中演唱,词典比较固定,用平腔演唱。 一般小调:基本上是陈述性的分节歌。它反映的生活是真实而具体的,曲调优美婉转,感情深沉真挚,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村歌曲特点。如《?西口》、《月儿落西下》。 丝弦小调:是具有弦索、击乐件奏的坐唱小调。如“耍丝弦”、“打坐腔”等,篇幅较长,曲调凄婉华丽、悠缓细致。 社火小调:是在春节、庙会或其它喜庆日表演的各种民间歌舞,统称“耍社火”。有陕北秧歌、旱船、转九曲;陕南花鼓子、采莲船,及关中秧歌。 风俗小调:是人民在世代因袭的风俗习尚中演唱的歌曲。如“酒曲”、“猜拳调”、“哭嫁”等。 (四)儿歌 它包括了儿童游戏时念唱的略带歌唱性的童谣和母亲唱的催眼谣。 陕西民歌的音乐风格以秦岭为界,陕北关中、陕南三地域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 陕北民歌中最富特色的典型音调是在五声(或七声)徵、商、羽调式基础上,由调式主音及其上、下方五度音构式的双四度叠置音调,四、五、七、八度大跳音程随处可见,音域一般保持在十一度左右,旋律简洁明快,有鲜明的空间感,粗犷、高亢、酒脱、富有歌唱性。 关中民歌广泛使用着一种含7和4的音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为?干,突出7、4二音的音调。在粗犷、哼亢的格调中增添了抒情叙了的特征和戏剧性色彩。 陕南民歌大量使用级进式的音调,旋律主要用二、三度构成,极少大跳。音域狭窄,旋律婉转细致,多用颤音、波音等装饰性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