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314 Views
總結性評量-借鏡與省思. 林啟智 教學資源中心學生學習促進組. 總結性評量. 總結性評量目的在檢視學生 學習成果 ,期盼在畢業前能補強不足之處 總結性評量須讓學生動手做,並嘗試解決實際問題 學生學習成果驗證應著重直接評量,而非僅依賴 間接評量 之問卷調查 總結性評量除檢視畢業生核心能力,也是提供教師與學系反思的絕佳工具. 總結性評量的目的. 回顧以整合過去所學 : 融會貫通。 至少了解自己究竟學了什麼,並能加以應用,再從過程中反思自己不足之處,然後予以補強。 前瞻以準備進入下一階段:學以致用。
E N D
總結性評量-借鏡與省思 林啟智 教學資源中心學生學習促進組
總結性評量 • 總結性評量目的在檢視學生學習成果,期盼在畢業前能補強不足之處 • 總結性評量須讓學生動手做,並嘗試解決實際問題 • 學生學習成果驗證應著重直接評量,而非僅依賴間接評量之問卷調查 • 總結性評量除檢視畢業生核心能力,也是提供教師與學系反思的絕佳工具
總結性評量的目的 • 回顧以整合過去所學 : 融會貫通。 至少了解自己究竟學了什麼,並能加以應用,再從過程中反思自己不足之處,然後予以補強。 • 前瞻以準備進入下一階段:學以致用。 總結性評量提供學生以成品的方式,讓學習成果具體化,協助學生發展職場所需技能,對未來更具信心;抑或整合過去所學,有利於未來升學。 大學教育不再只是一張學位文憑,而是帶得走的能力。
高等教育的成效 • 45%大三學生在「批判思考、邏輯推理、寫作溝通」等關鍵能力相對於大一的進步幅度非常有限。 • 36%大學畢業生相對於大一,幾乎沒有進步。 • 超過 1/3畢業生無法區別 事實 (fact)與意見 (opinion),甚至於寫不出清楚論述的文章 (make a clear written argument)。 • 事實陳述,意見表達。 《載浮載沉的學術:有限學習的大學生活》 Richard Arum, Josipa Roksa (Academically Adrift: Limited Learning on College Campus)
第二輪高等教育系所評鑑 • 「輸入」與「過程」→「產出」與「學習成果」 • 系所希望培養什麼樣的學生 (具備哪些核心能力) • 資源如何配置 • 課程如何規劃 • 學習成果如何評量 • 一旦學習成果不理想,如何改善 • 總結性評量即是設計一妥善的制度以衡量與檢視學生學習成果,期盼在畢業前補強不足之處。
總結性評量的操作 • 學生親自動手做,嘗試解決實際問題,以運用與驗證所學。 • 過多的教師講授時間,就不能被視為總結性評量 。 • 在學生的親自操作時,通常無法獨自一人解決所想要解決的問題。因此,也能同時檢驗學生之團隊合作、有效溝通、專案管理,甚至專業倫理與終身學習等能力。
學習成果的驗證 • 應著重直接評量,不能僅依賴間接評量。 • 直接評量指從學生表現評估學習成效 。 • 直接評量的方式至少包含:實作評量、專題報告、行為觀察、成品、歷程檔案、實習,以及綜合考試等。 • 間接評量多為意見調查或自我陳述,用以補充直接評量結果。方式至少包含:畢業生、雇主或校友之訪談或問卷調查。
評量指標公正客觀具體可行 • 評量是否達成系所設定的核心能力 。 設計評量指標至少需考慮下述幾點: • 每項能力的等級以不超過 3 項為宜。 • 評量指標必須考慮信度與效度。 • 由授課教師自行發展適用的評量指標。 • 評量指標在評量實施前就應該公布。
總結性評量提供教師省思 • 課程安排 • 教學方法 • 評量方式 • 課程與核心能力的連結性 • 經由反思而使課程能獲得改善
總結性評量提供學系省思 • 課程結構的修改或重新設計 • 新課程的增加 • 課程修課要求的改變 • 成果評估的改進 • 學生監督機制的改善 • 新的集中 (必修)課程 (concentration)或副修 (選修)課程 (minor)的發展
實施總結性評量的依據 • 為使總結性評量不致淪為形式化的評鑑工具,各學系宜仿效東華大學之各學系,訂定學生學習成效總結性評量辦法,以落實總結性評量,並據以要求學生必須通過評量標準才得以畢業。
借鏡台大的做法 • 總整課程的實踐概況如下: • 實施時間:高年級 • 班級規模:視課程形式而定 • 課程長度:一至兩學期 • 形式:
台大總結性課程的形式 • 專題計畫 (project) • 學士論文 (thesis) • 專題討論 (seminar) • 實習 (clinic-based/internship) • 綜合考試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s) • 學習歷程檔 (portfolio)
成功之總結性評量 • 不論各系所總結性課程類型及評量方式為何,只要掌握住總結性課程精神意涵,並於系所評鑑時,能說服評鑑委員:系所所規劃之總結性課程能檢視反應學生核心能力之課程,即為成功之總結性課程。(許木柱) • 現在師資培育是把老師當成工程師在培育,好像會了一些技能就可以當老師,卻沒有給當老師應該具有的專業。 (台師大校長張國恩)
資料來源 1.台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總整課程介紹。 2.何希慧,學生學習成效評估機制,東吳大學教學資源中心。 3.國立東華大學應用數學系學生學習成效總結性評量辦法。 4.張榮叁 (2012/04),淺談「課程與活動的學習成效評量」,高雄醫 學大學。 5.慈濟大學 (2012/04),系所中心學生學習成效評鑑教育訓練-總結 性課程,慈大教卓。 6.劉孟奇 (2012/10) ,總結性課程與學習成效評估,國立中山大學教 務長。 7.劉曼君與呂良正 (2013/03),Capstone課程──IEET認證的重要 佐證,評鑑雙月刊第42期。 8.逢甲大學商管教育中心全球資訊網–整合性課程 (Capstone course)。 9.蔡小婷譯 (2010/09),美國公立研究型大學學生學習成效評估計畫 之實施,評鑑雙月刊第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