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k likes | 1.16k Views
贯彻落实新医改 深入做好疾控工作. 2009.04.23. 2008 年重点工作回顾. 抗震救灾义无反顾. 5 月 12 日起,国家及各省 CDC 派出了疾控人员 3910 人, 644 台车辆赴川参与救灾防病 目前还有 19 个省市的疾控人员在川、陕、甘开展灾后对口支援及卫生保障工作 国家 CDC 派往 14 个重灾县灾区人员 19 批 610 人次。投入经费 946 万元. “ 抗震救灾英雄集体 ” 国家 CDC 江苏、浙江、河南、福建、广西、贵州、 湖北 成都市 CDC 、宝鸡市 CDC 、烟台市 CDC “ 抗震救灾模范 ”
E N D
贯彻落实新医改深入做好疾控工作 2009.04.23
抗震救灾义无反顾 5月12日起,国家及各省CDC派出了疾控人员3910人,644台车辆赴川参与救灾防病 目前还有19个省市的疾控人员在川、陕、甘开展灾后对口支援及卫生保障工作 国家CDC派往14个重灾县灾区人员19批610人次。投入经费946万元
“抗震救灾英雄集体” 国家CDC 江苏、浙江、河南、福建、广西、贵州、 湖北 成都市CDC、宝鸡市CDC、烟台市CDC “抗震救灾模范” 李 黎 阿坝州副秘书长(挂职)、计免中 心副主任 朱会宾 河北省CDC主任 肖 宁 四川省CDC寄生虫病所副所长 马尔健 合肥市CDC主任、党总支书记 王灵岚 福建省CDC主任技师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光荣称号
18个地震重灾区5.13-12.31日 法定传染病日报告情况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未发生重大疫情: 灾区传染病报告发病数较前三年同期平均水平大幅下降;七日移动平均报告数显示,发病水平总体平稳。
奥运卫生保障成效显著 以北京市和奥运协办城市CDC为主体,国家CDC与相关省CDC积极协助,奥运卫生保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没有发生重大传染病的暴发或流行,散发和新传入传染病病例得到及时控制,无续发 北京市报告法定传染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0%,其中肠道传染病下降了51% 未发生重大食物中毒和饮用水污染事故 奥运场馆未发生食物中毒、饮用水污染以及公共场所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公共卫生事件 奥运相关场所的病媒生物数量控制到最低水平
奥运卫生保障成效显著 北京澳籍记者重症肺炎、青岛南非教练疑似莱姆病应急检测 • 提供技术支持服务:30多名专家担负国家反恐值班、卫生部奥运联络员、专家组成员等工作,数百名专家参加保障值班,18人确定为奥运卫生保障语言服务人员 • 按北京市“1类停2类限非必须不开展”要求,确保检测装备和实验室运转;在省CDC继续开展工作,建立全国分区负责实验室 • 对赛区城市开展公共卫生监测与应急能力状况的技术督导和评估
《奥运健康手册》发放 • 奥运应急保障演练
“健康2020”专项工作 • 组建了专门的队伍,建立了工作网络信息平台,200余名专家参与研究工作,形成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的专家队伍 • 以证据为基础,系统梳理了我国居民健康主要问题和主要影响因素;形成了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十大关键策略 • 完成包括:总目标、20个核心指标、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点、支撑体系建设要点、20个重大行动计划、50个专项,共计30万字的 《“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公共卫生研究报告》
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 • 先后推荐10多位专家作为重大专项的领域专家组成员;参与重大专项的组织、建议和审核工作 • 成立了传染病重大专项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及专项管理办公室 • 涉及全国各省级CDC,网络实验室
手足口病疫情的应对 08年4月15日,派遣近20名专家赶赴阜阳 4月22日,多份标本检测结果EV71核酸阳性,确认此次疫情为EV71型感染引起 5月初,制定《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 2009年再次派出专家赴河南、山东、湖北帮助开展工作 修订完成《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年版)》
食品安全—三鹿奶粉事件 • 全力参与卫生部对三鹿奶粉事件处理,9月15日成立“中心应对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处置工作办公室”; • 建立三聚氰胺、三聚氰酸的检测方法并在第一时间展开检测,检测三聚氰胺相关样品近700份,获得数据1100多个 • 率先发现三鹿以外其他品牌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污染情况 • 开展风险评估,提出三聚氰胺的临时管理限量值建议; • 工作例会38次,制作宣传折页50万份下发重点省区; • 安排多名专家接受媒体采访十余次; • 组织8批50人次参加了甘肃、河北、辽宁、贵州等地的现场处置和流调工作。
甘肃三鹿奶粉事件流行病学调查 • 调查甘肃凉州区2085名三岁以下儿童,结石检出率17%; • 确定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的三鹿牌奶粉是导致婴幼儿结石发生的主要原因,但其他品牌也不同程度导致结石发生; • 肾结石是健康损害的主要疾病形态;B超检查是筛查结石的最主要手段; • 部分患儿结石可能长期存在,停食三鹿奶粉一年以上的208名儿童中,16.8%仍检出泌尿系统结石; • 绝大多数住院病例(97.7%)的诊断时间为9月11日三鹿奶粉事件公布以后,75%的住院患儿治疗7天后结石仍未排出。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学习实践活动的特点: • 学习实践活动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 • 与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相结合。 • 与推动当前工作相结合 • 创新活动方式与完成年底工作任务相结合 通过各阶段的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重大意义的认识,激发了党员干部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积极热情。 • 最终群众满意率达到90.3%
全国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走势 1950~2008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年报告发病率曲线 2008
不同传播途径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走势 2008 1997~2008年全国不同传播途径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曲线
不同传播途径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走势 • 与2007年相比 • 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分别上升2.54%、1.12% • 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肠道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分别下降19.09%、17.41% • 其中,报告病例数升、降幅度较大的病种 • 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中,梅毒和丙肝分别上升22.69%、16.79% • 呼吸道传染病中,麻疹上升19.94% • 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中,登革热、疟疾和乙脑分别下降62.68%、43.82%和31.63%,而布鲁氏菌病则上升40.07% • 肠道传染病中,除霍乱略有上升外,其它各病种均有所下降,甲肝、伤寒及副伤寒分别下降27.71%、23.83%
上升 下降 2007~2008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比较
2008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数、死亡数居前十位病种2008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数、死亡数居前十位病种
2008年全国传染病疫情概况-丙类 注:手足口病自2008年5月2日起纳入丙类传染病报告
2007~2008年全国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比较 另:2008年全国报告手足口病 488,955例,较2007年(83344例)上升4.87倍。
2008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概况(含未分级事件)2008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概况(含未分级事件)
2008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别及级别构成 事件级别构成与2007年对比
2008年全国Ⅳ级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情况2008年全国Ⅳ级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情况
2008年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2起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4起 湖南、广西、广东、北京4省(直辖市),共确诊病例4例,死亡4人 手足口病:2起 浙江,报告病例32721例,死亡7人 安徽阜阳,报告病例10195例,死亡23人 麻疹:1起。浙江,报告病例11323例,死亡4人 职业中毒事件:2起 云南,硫化氢气体泄漏,报告病例42例,死亡6人 河北,煤气泄漏,报告病例44例,死亡17人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1起。陕西,报告病例12例,死亡11人 医源性感染事件:1起。陕西,报告病例9例,死亡8人 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事件:1起。四川,死亡1人
重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与各省CDC协同处理了一些较大疫情 • 2008年2月海南省澄迈县斑点热疫情; • 3月四川甘孜“疑似肺炭疽”疫情,广东确认我国首例基孔肯雅输入病例,贵阳甲肝疫情暴发; • 8月云南德宏州等中缅边境地区持续发生登革热病例; • 9月西藏林芝地区朗县人间鼠疫疫情,贵州黔东南榕江县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 • 10月海南霍乱疫情; • 禽流感防控体系经受了实践考验,各地的检测技术和应对疫情处置的技术掌握能力明显提高,08-09年成功处置11起人禽流感疫情 • 09年3月起河南、山东手足口疫情
全国艾滋病疫情形势 • 疫情报告:截至2008年底,累计报告HIV/AIDS 276335例,其中艾滋病病人82322例,死亡38150例 • 疫情趋势预测:预计到2020年中国存活的HIV/AIDS 约150万 全国历年报告HIV/AIDS变化趋势 全国历年报告病例中传播途径百分构成%
主要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截至2008年底) • 抗病毒治疗: 累计治疗成人58795人,在治47134人; 累计治疗儿童1250人,在治1120人; 389名艾滋病人更换为二线治疗方案 • 美沙酮维持治疗:开诊600家, 覆盖吸毒人群178684人,在治93773人, 一年减少新发艾滋病感染3377人 • 全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 调查18101人,HIV+ 4.9%;西南地区贵阳、重庆、昆明、成都感染率超过10%;华东地区感染率在7%
关注重点地区(疫情集中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艾滋病疫情变化,开展疫情数据质量核查关注重点地区(疫情集中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艾滋病疫情变化,开展疫情数据质量核查 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二线抗病毒治疗工作 稳步推进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工作 探索男男性行为人群和低档暗娼有效干预模式 扩大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覆盖面,有效阻断母婴传播 2009年艾滋病防治工作重点
结核病防治形势严峻 • 中国是全球结核病特别是耐多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均位居第二位 • 每年结核病发病人数130万 • 每年耐多药结核病发病人数12万 (根据全国耐药基线调查结果估计) • 肺结核报告发病数居甲乙类传染病的第二位,2008年报告: • 发病数:117万 • 发病率为88.5/10万 • 2008年全国各级结防机构登记管理活动性肺结核患者99.5万例
全球耐多药/严重耐多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部长级会议情况通报全球耐多药/严重耐多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部长级会议情况通报 4月1-3日在北京召开 主题 讨论耐多药/严重耐多药结核病控制有关问题 强调政府承诺,共同面对全球结核病控制领域的挑战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会上做专题报告 中国将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预防耐多药结核病的产生和传播 开展耐多药结核病规范治疗管理 进一步完善结核病防治工作保障措施等方面的 中国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在国际组织的支持下,广泛开展合作,为全球控制耐多药/严重耐多药结核病做出应有的贡献 与会的各国卫生部长及代表通过了“北京行动倡议 ”
2008年主要寄生虫病防治情况 • 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有了创造性突破,提出了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 • 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全国达到控制标准,四川省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全国无突发疫情发生 • 如期实现血防中长期规划纲要确定的中期目标 • 疟疾病人数大幅减少,2008年全国网络报告病例数为26184例,比去年下降了47%, • 黑热病、包虫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
2008年血吸虫病地区分布 主要感染方式 农民、渔民下水劳动作业 学生游泳 主要传染源 病牛、病人 图例: 蓝色为非流行区 红色为现有流行区 白色为阻断区 • 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的12个省区市为血吸虫病流行区,其中: • 上海、广东、广西、福建、浙江5省市已达到传播阻断标准(连续五年无当地感染) • 四川已达到传播控制标准(人畜感染率<1%) • 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云南6省达到了疫情控制标准人畜感染率<5%)
2008年血吸虫病概况 • 报告病例2947例 -急性病例56例,慢性病例2719例,未分类172例 急性病例56例 • 推算病例数 慢性血吸虫病 382840例 412926例 晚期血吸虫病30030例 • 主要流行地区 湖区5省: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苏 山区2省:云南、四川
1991~2008年黑热病发病趋势 • 近年来疫情上升趋势明显 • 2008年全国累计报告黑热病病例500例 • 较2007年(344例)上升45.35%
2009年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主要任务 • 实施《血吸虫病防治条例》,推进依法防治 • 贯彻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 • 做好部省联动血防联系点工作,重点做好查灭螺,查治病,晚血救治,技术培训,健教等工作 • 加强输入性疟疾的防治工作,并配合卫生部开展疟疾消除策略可行性研究 • 认真落实包虫病转移支付项目 • 认真开展黑热病监测,加强防控工作, • 继续做好土源性线虫病、肝吸虫病等常见寄生虫病防治,做好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考核
2008年主要疫苗可预防疾病发病情况 • 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2008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也未发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 • 全国报告甲肝发病56052例,较上年下降27.33%。全国共发生甲肝暴发疫情38起,暴发起数下降24%。 • 流脑发病943例,历史上首次低于1000例。死亡124例。病例数比上年下降22%,死亡下降10%。近年来,有C群、B群、W135群等病例检出增多迹象,并出现由C群所致的流行。 • 报告乙脑2979例,死亡142例。与上年相比,报告病例数下降31%,死亡减少38%。首次在西藏发现乙脑病例。 • 共报告麻疹病例132602例,10.04/10万,较上年上升30%,为1992年以来最高发病年份。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情况 2008年 • 各省已完成新增疫苗的采购,新疫苗的接种工作已于2008年内全面启动。 • 麻风、乙脑、流脑疫苗能满足需求;但MMR、甲肝、 DTaP仍无法满足。 • 各省开展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培训工作,共培训43万专业和接种人员。 • 近期,五部委组织了对部分省份的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抽查工作。 2009年 • DTaP由1剂次提高至2剂次; • MMR由500万剂次提高至600万剂次; • 甲肝疫苗由40%提高至50%。 • 各省应加强技术培训和督导检查,每季度报告实施进展。
“维持我国无脊灰状态”工作 2008年 继续加强AFP监测,特别关注与野病毒流行国家接壤的边境地区和工作薄弱地区。 在高危地区和人群开展OPV强化免疫,接种适龄儿童2800万。 完成脊灰野毒及感染材料封存登记工作,得到WHO认可。 —登记卫生系统内生物实验室49856个 —卫生系统外生物实验室55688个 2009年 确保全国脊灰实验室网络的工作质量。 提高应对野病毒输入和VDPV循环的能力。 加快IPV替代OPV免疫策略研究。 与我国接壤国家脊灰流行情况 (2008-2009.4) 阿富汗(31、5) 巴基斯坦(117、9) 尼泊尔(6、0) 印度(559、28)
乙型肝炎控制工作 2008年 乙肝血清学流调结果显示,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全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1~4岁人群为0.96% —1992年以来儿童感染HBV的人数减少了近8000万人,儿童HBsAg携带者减少了1900万人 在22个GAVI项目省的666个国贫县开展了乙肝疫苗查漏补种。 2009年 今年起,国家利用3年时间,对所有15岁以下儿童免费接种乙肝疫苗。 逐步对其它高危人群接种乙肝疫苗。 1992年与2006年总人群HBsAg携带率比较
消除麻疹工作 2008年麻疹分省发病率 2009年麻疹强化免疫安排 已开展: 重庆、湖南、广东、江苏、福建、宁夏(后续) 计划开展: 辽宁、安徽、湖北、江西、广西、内蒙古、西藏(后续) 2008年 • 2008年在四川、新疆、甘肃、浙江、云南、天津、山东、山西、贵州等省开展麻疹强化免疫,接种5400万。 • 起草《2009-2012消除麻疹年度计划》 2009年 • 今年1-4月,在广东、福建、重庆、湖南、宁夏、江苏开展强化免疫。 • 在其余7省开展强化免疫。 • 做好强化免疫省份的指导和评估。 • 落实新的麻疹监测方案,开展消除麻疹应用性研究。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 2008年 • 全国试点省份AEFI报告质量提高; • 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与交流; • 参与处理重大预防接种相关事件; • 培训各级AEFI监测人员和临床医生。 2009年 • 免疫规划中心已成立AEFI监测室; 并建立与药检、生产厂家的会商制度。 • 正在制订相关技术文件与规范; • 各省应建立相应机制,成立专家组, 出台补偿办法,应对扩大免疫规划
地震灾区免疫规划的应急与重建 2008年 2008年6月1日~30日,在地震灾区的四川省6市21县、陕西省2市、甘肃省5县,开展甲肝疫苗(8月龄~6岁)、乙脑疫苗(18月龄~12岁)群体性接种。 共接种甲肝疫苗79.7万人份、乙脑疫苗65.6万人份,建立起有效的免疫屏障,相应传染病发病低于常年水平,保证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积极协助灾区恢复常规免疫运转。 2009年 对灾区群体性免疫效果进行评估 加大对灾区的技术帮助和设备支持
慢病预防控制 • 慢病管理和业务队伍已基本形成 • 继续进行淮河流域癌症综合防治工作 • 积极推进各省市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 完成了中国第一份履行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报告 • 全国妇女儿童保健技术服务指导和儿童保健服务相关规范制定 • 基层产科服务质量审评体系建设研究和母婴保健法律证件事务管理
沈丘消化道癌空间聚集性分析结果 空间聚集性分析结果 4300米局域空间热点探测G*i 沈丘消化道癌死亡率分布图
职业病防治与中毒处理 • 为起草《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意见》提供技术支持。 • 完善全国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网络系统,重点对西部10个省的50余名地市级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 做好国家化学中毒救治基地及远程会诊系统工程建设、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