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likes | 794 Views
第九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 生命 教育中 的 行与知 王秉豪 香港教育学院 201 2 年 12 月 8 日至 9 日 ․ 北京.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 尚书 · 说命中 》 ) 香港教师会的观察. 我们发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是谁都认同的,可是在真实的学校教育处境中,生命教育却是在繁忙的上课下课之间最容易给遗忘了的。 很多老师说:对,生命教育很重要,但我们没时间! 对,生命教育很重要,可是该怎么做?现在流行「专科专教」,我从没有主修过生命教育! 还有老师问:我们老师自己呢?谁可以帮忙提高我们的生命力!(叶建源、陈茂钊, 2010 ). 香港教师会的观察.
E N D
第九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 生命教育中的行与知 王秉豪 香港教育学院 2012年12月8日至9日․北京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尚书·说命中》)香港教师会的观察“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尚书·说命中》)香港教师会的观察 • 我们发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是谁都认同的,可是在真实的学校教育处境中,生命教育却是在繁忙的上课下课之间最容易给遗忘了的。 • 很多老师说:对,生命教育很重要,但我们没时间! • 对,生命教育很重要,可是该怎么做?现在流行「专科专教」,我从没有主修过生命教育! • 还有老师问:我们老师自己呢?谁可以帮忙提高我们的生命力!(叶建源、陈茂钊,2010)
香港教师会的观察 • 然而,我们也发现,还是有很多朋友在自己的岗位上锲而不舍地努力。从高等院校到中小学到幼儿园,都找到有心人在做不同方面的尝试,开展不同的教学计划。他们各自在探讨,如何使生命更充实,更丰富,更有力量。(叶建源、陈茂钊,2010)
自小患皮肤癌的年青人陈伟霖,对生命教育的观察自小患皮肤癌的年青人陈伟霖,对生命教育的观察 生死教育,形式大致也跟香港传统教育方式差不多,多以讲座、讨论形式,你先听我讲,然后各自表达对生死主题的感受,加以讨论,最后以一些小结论然后带出希望就美满完成。当然,有些较「前卫」的组织会主动带大家冲出密室,参观墓地坟场、殡仪商,甚至提供棺木让大家睡卧,在棺木里让大家反思生命。但恳请睡十分钟就好了,下一位学员正在排队,免得大家迟落堂。
如果用一小时辩论生死就能够反思生命、用10分钟睡棺就能接受死亡,这样就能够让往后的生命活得更精彩,那么我这几十年的生命都是白活了。(陈伟霖,2013,无页码)如果用一小时辩论生死就能够反思生命、用10分钟睡棺就能接受死亡,这样就能够让往后的生命活得更精彩,那么我这几十年的生命都是白活了。(陈伟霖,2013,无页码)
「如果我们期望学生单单在看完故事后,就会奋发向上、突破困境,那未免把人生过于简化。」「如果我们期望学生单单在看完故事后,就会奋发向上、突破困境,那未免把人生过于简化。」 • 「如果能在后续课堂,再分别探讨我们未曾察觉的人生助力和资源,例如把家人关系视为自己的助力,或是一起找出我们社会的正面价值和支持系统等等,则可为零散课题提供一条主线(例如,增加学生克服困境的能力),把多个课题整合起来。然而,这一切一切还是必须以学生的个人体验、感受和反思作为基础。否则无法让这些东西成功进入学生的生命中。」(杨国强,2012,第3页)
生命教育的内容(郑晓江,2007) • 建立生命的神圣感 • 培养社会责任感 • 协调好生命与生活的关系 • 正确处理现实中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美德如何可学而致之? • 我们先运用它们[德性]而后获得它们。这就像技艺的情形一样。对于要学习才能会做的事情,我们是通过做那些学会后所应当做的事来学的。比如,我们通过造房子而成为建筑师,通过弹奏竖琴而成为竖琴手。同样,我们通过做公正的事成为公正的人,通过节制成为节制的人,通过做事勇敢成为勇敢的人。(亚里士多德,2003,《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第36页)
一个悖论 • 当责任感尚未养成,我们如何可以通过做事负责任,养成责任感? •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 •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论语·卫灵公》)
小孩学讲话的启示 • 责任感的养成可否和小孩学讲话作类比? • 依上述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可否说:「小孩通过讲话学会讲话?」这说法矛盾吗?
试验证明,小孩透过生活中的「说话」,学会说话。(Kuhl, 2007, p.77) • 结论: • 生活即教育 •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内外互补 • 有诸内而形诸外 • 有诸外而感诸内
面部反馈假设(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个体在脸部表情的改变,可以引发相对应的情绪主观经验的改变。(孙绍邦、孟昭兰,1993)
态度:体态牵动心态 • 受試者坐在一張電腦椅上,維持某特定姿勢三到五分鐘。其中一半的受試者坐姿拘謹,手要放在大腿下、雙腳併攏、兩肩聳起。另一半則是坐姿豪爽,雙腿張開、兩臂外伸。 • 研究員接著讓受試者參加填字測驗來評估他們的潛在權力感。受試者得靠第一直覺完成單字填空(例如,“l_ad”)。其中有七組填字能解讀為與權力相關(“power”, “direct”, “lead”,“authority”, “control”, “command”和 “rich”)。只要填入的是這些權力字(比如填“lead”而不是“load”),受試者便得到一分。
“体之于身,验之于心” • 坐姿豪放的受试者,平均得分为3.44分。而坐姿拘谨的人平均得分为2.78分。 • 接着测试姿态对于其他权力相关决策的影响:是否该在辩论中主动发言、是否会离开空难现场去求援、是否会参加解放冤狱者的声援运动。在这三种情况中,坐姿豪爽的人都比坐姿拘谨的人更有积极作为(主动发言、离去求援、捍卫正义)。 • 结论是,抬头挺胸的似乎也更加看重自己。 (http://case.ntu.edu.tw/blog/?p=7397; 原文出处:Powerful Postures Versus PowerfulRoles:Which Is the Proximate Correlate of Thought and Behavior?(Psychological Science))
彭国翔,2009,〈作为身心修煉的禮仪实践──以《論语‧乡党》篇为例的考察〉,第2页彭国翔,2009,〈作为身心修煉的禮仪实践──以《論语‧乡党》篇为例的考察〉,第2页 • 禮仪實踐“展现為一種‘体态’、‘心态’表裡共建、交关同构的身心修煉。” • “所谓君子与圣贤,正是那种通过身心修煉而在日常生活的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使自己行为「得体」的人格典范。孔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描述的也正是这种作为身心修煉的禮仪实践的圆满成就。”
“体之于身,验之于心” • 麦金泰尔(Alasdair MacIntyre)在德性伦理学方面的主张,对道德行为和灵性体验也具启发性。他认为专注的行为实践,可以令我们发展出对该领域的直观判断和品味。(MacIntyre, 1999)
犹太法典中一则故事说,有人向犹太教律法学家大希勒尔(Hillel the Elder)提出挑战,说若要他信奉犹太教,除非希勒尔能够在他维持金鸡独立的有限时间内,向他传授全部教律。希勒尔这样回答:“你不愿施诸自己的,就不要施诸别人。这就是教律的全部。现在就去学习吧。”(Needleman, 2007,p.4)这个故事说明,金规则表面上最容易“知道”,实质上最难“体会” ,必须“修行”。
“仅仅用头脑去认识这些意念并不足够。必须让它们直透人的心灵,直至身体的内部组织肌理。必须通过自我挣扎(包括针对自我的挣扎和自我内部的挣扎),才能够打开内的心门户,透向我们称作神的一道力量。唯有这道力量能够使我们产生对邻人的责任感,亦因此使真正的道德行动成为可能。”(p.6)“仅仅用头脑去认识这些意念并不足够。必须让它们直透人的心灵,直至身体的内部组织肌理。必须通过自我挣扎(包括针对自我的挣扎和自我内部的挣扎),才能够打开内的心门户,透向我们称作神的一道力量。唯有这道力量能够使我们产生对邻人的责任感,亦因此使真正的道德行动成为可能。”(p.6)
《华严经》中有一著名的偈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当年,白居易在向鸟巢禅师问法时,禅师正是以此偈作答,白居易问:此言三岁小儿皆知。禅师意味深长地答言:虽三岁小儿皆知,但八十岁老翁犹不能行。 《华严经》中有一著名的偈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当年,白居易在向鸟巢禅师问法时,禅师正是以此偈作答,白居易问:此言三岁小儿皆知。禅师意味深长地答言:虽三岁小儿皆知,但八十岁老翁犹不能行。
小孩学讲话和养成责任感的类比 学讲话的条件: 未会讲话的小孩活在语言群体中,群体成员和他说话,期望他说话,引导他说话。 养成责任感的条件: 小孩生活环境中的成年人,以身作侧,做事有责任感,期望孩子有责任感,引导他做事负责。 重要启示: 老师必须做“真人”,不做“假人”:诚 小孩是“捕捉虚伪的警察”。 (Kids are the “hypocrisy police”.(Bassett, 2001))
儒家示范型的伦理 • 儒家道德的依据“不是么超越于人之外的普遍化、逻辑化的律令和规则”(王庆节,2004,34页),而是“存活于一代又一代的,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在我们面前走着的道德的人物给我们树立起的道德榜样和道德范例中。”(32页)
生命教育 言教 身教 境教 “道德成就于濡染,非得之于教导。” (“Morality is caught, not taught.” (Ryle))
游戏中觅方向 体验中悟道理:生命教育互动学习教材(香港教育局课程发展处德育、公民及国民教育组)
获奖学校共通点 (郑汉文,2013,第3页) • 三所学校都选了生命教育作为统摄观念,推行道德及公民教育、宗教教育等价值教育范畴 • 三所学校的生命教育都是全校推行多年的校园文化 • 三所都是基督宗教的教会学校 • 三组得奖团队的老师都具备极可敬可赏的生命素质,与他们相交如沐春风
教育局「德育、公民及国民教育」网站 • 10个标题的学与教资源
生命教育要坚持 • 全民受众的原则、 • 螺旋式推进的原则、 • 知行统一的原则和 • 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原则。 (郑晓江,2007,第30页)
心灵教育如何可能(Wong, 2006) • 叶公好龙
以生命影响生命 触动生命 • 潜移默化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耳濡目染 • 《尚书·说命中》:“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 养子方知父慈 养子方知父母恩 • 童蒙读物《增广贤文》 : 事非经过不知难 • 态度:人的行为、表情;对某事的观点和做法(汉典)Attitude • "體之於身" "驗之於心“ • 孔子言:“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论语·卫灵公》)
自我認識從何而來 1.內省(introspection) 人們會檢視自我的想法和感覺,但人們往往無法正確的解釋自己的行為、想法和情緒。 2.自我知覺(self-perception) a)行為的知覺- Bem認為一旦內在線索微弱時,人們會藉由觀察自己的行為與當下的情境來推論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b)情緒的知覺-臉部回饋假說(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主張個體在臉部表情的改變,可以引發相對應的情緒主觀經驗的改變。 c)動機的知覺-過度辯證效應(overjustification effect)。
儒家示范型的伦理 • 儒家道德的依据“不是么超越于人之外的普遍化、逻辑化的律令和规则”(王庆节,2004,34页),而是“存活于一代又一代的,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在我们面前走着的道德的人物给我们树立起的道德榜样和道德范例中。”(32页)
模仿背诵的学习方法 • 儒家文化地区学习者的悖论 •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然熟读精思既晓得后,又须疑不止如此,庶几有进。若以为止如此矣,则终不复有进也。”(朱熹,2010,321页) •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荀子٠劝学》)
孔子学琴,志在追摹文王 •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史记·孔子世家》) • 孔子“通过学习文王的音乐而形成文王的人格”(彭锋,2009,28页)
追摹古圣先贤 • “字帖是供人在临帖中形成一种‘动觉 – 视觉 – 情感 – 领悟’的总体性感受。这种特点也适用于《芥子园画传》和其他一些中国画谱类书籍。”(高建平,2009 ,139页) • 宋代郭若虚:绘画乃“得自天机,出于灵府”、“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的艺术, 故“谓之心印” • 清代沈宗骞:“古人用笔之妙,笔笔丛手腕脱出,即是笔笔从心坎流出”(引自张玉春,2003,72页)
為甚麼受教育 • 「我成日都會諗讀書為乜?」陳穎恆明白讀書是考入大學、改變人生的「入場券」,但求學過程中時常迷失。反之,她看見內地寄宿學生,佩服的是當地人的適應力。「我明白這裏(雲南)讀書辛苦……這裏的小朋友每日都行路上學,但我每日都搭地鐵返學,亦明白世界上有很多不公平,資源分配不平均……我覺得一個人本來在一個較惡劣的環境成長,令其性格懂得忍耐、堅強,我們(香港人)在較好的環境成長,不可以說不懂面對困難,但所面對的困難並不一樣,例如他們是身體上,而我們是心情上。」陳穎恆稍有哽咽。(洪藹婷,港女生雲南獅子山下體驗求學苦。星島日報,2011-08-07,A14)
對比 癱瘓男孩 倒立行3小時上學 http://v.ifeng.com/news/society/201302/7b035125-8dd1-4c49-8ac6-7397957363bc.shtml(鳳凰衛視) 憑「唇讀」考入中文大學翻譯系的失明弱聽學生曾芷君 開學日2學生自殺1死1獲救 (香港商報 2013-09-03) 失蹤16歲女 死在預告自殺現場(蘋果日報2013-09-09)
“《临济录》是不修行就读不了的。”(福岛庆道,1998,《禅是无的宗教》,第60页)“《临济录》是不修行就读不了的。”(福岛庆道,1998,《禅是无的宗教》,第60页)
陶行知先生的印章http://www.txty.org/ReadNews.asp?newsid=294陶行知先生的印章http://www.txty.org/ReadNews.asp?newsid=294
清风明月无人管(条幅)安徽省休宁县李显之先生收藏,1985年3月,李先生主动割爱,捐献给陶行知纪念馆。据收藏者介绍:遗墨是陶先生1935年夏,书赠他的爱人吴树琴女士的同学黄彤麟的。http://www.txty.org/ReadNews.asp?newsid=294清风明月无人管(条幅)安徽省休宁县李显之先生收藏,1985年3月,李先生主动割爱,捐献给陶行知纪念馆。据收藏者介绍:遗墨是陶先生1935年夏,书赠他的爱人吴树琴女士的同学黄彤麟的。http://www.txty.org/ReadNews.asp?newsid=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