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0 likes | 989 Views
平衡 与 多元. —— 美术教育发展之道.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尹少淳. 壹. 贰. 平衡篇. 多元篇. 壹. 平衡篇. 探 讨事实后面的规律的意义. 平衡篇. 事 物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和运动,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似乎没有人对这一事实表示怀疑。一般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事物是如何运动以及运动的方向等问题上。事物的发展,总是在一种时间的框架中进行的,从宏大的时间框架看, 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就成为历史学应该研究的问题 。对历史的研究需要一种宏观感,没有一种 宏观感 ,历史就变成了零碎的事实片段的堆积或者拼凑。. 平衡篇.
E N D
平衡与多元 ——美术教育发展之道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尹少淳
壹 贰 平衡篇 多元篇
壹 平衡篇
探讨事实后面的规律的意义 平衡篇
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和运动,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似乎没有人对这一事实表示怀疑。一般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事物是如何运动以及运动的方向等问题上。事物的发展,总是在一种时间的框架中进行的,从宏大的时间框架看,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就成为历史学应该研究的问题。对历史的研究需要一种宏观感,没有一种宏观感,历史就变成了零碎的事实片段的堆积或者拼凑。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和运动,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似乎没有人对这一事实表示怀疑。一般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事物是如何运动以及运动的方向等问题上。事物的发展,总是在一种时间的框架中进行的,从宏大的时间框架看,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就成为历史学应该研究的问题。对历史的研究需要一种宏观感,没有一种宏观感,历史就变成了零碎的事实片段的堆积或者拼凑。 平衡篇
历史这一概念来自于古希腊语 historia,其辞源学意义是讲故事、叙述。讲故事和叙述是任何民族的童年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它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尤其是文字诞生之前更是如此。文字的诞生促进了历史研究的质的变化,人们可以更方便地从观念的角度对口头和文字记录的历史事实进行研究,并将实际存在的历史转化为以观念和文字形态存在的历史。历史的研究总是需要在尽可能确证的事实上,进行逻辑思辨,寻找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将这种规律运用于对未来世界的预测,使人类能够胸有成竹地应付社会的种种变化。 平衡篇
历史长期以来没有获得科学的地位,正是因为在学者们的思维定势中科学的目的在于发现事物后面的规律,而历史的后面是没有规律的。直到17世纪,西方的哲学家还受这种观点的影响。后来基督教将历史规律性的知识从东方带到了西方以后,影响了历史的地位和发展。被称为历史哲学之父的维科第一个详细地探讨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问题。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则是真正全面论述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学者。他的哲学深刻地论述了历史人物和历史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历史演变的规律。历史长期以来没有获得科学的地位,正是因为在学者们的思维定势中科学的目的在于发现事物后面的规律,而历史的后面是没有规律的。直到17世纪,西方的哲学家还受这种观点的影响。后来基督教将历史规律性的知识从东方带到了西方以后,影响了历史的地位和发展。被称为历史哲学之父的维科第一个详细地探讨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问题。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则是真正全面论述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学者。他的哲学深刻地论述了历史人物和历史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历史演变的规律。 平衡篇
正是在这样一种宏观的历史视野中,人们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出现了直线发展论和循环发展论的不同观点。 黑格尔力求将社会历史描述为一个统一联系的整体,并力求证明人类历史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不断有新的东西诞生 ,并不断地完善,符合一定的规律发展着。这应该是一种直线发展论的思想。 平衡篇
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维科把人类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神的时代、英雄时代和人的时代,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任何民族的历史都必然要经过这么三个阶段。他说:“这就是人类事物的进展:首先是森林,然后是茅房,然后是城市,最后是学院。”在他看来,神的时代是原始时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英雄时代是贵族统治的时代,是人类的青年时期;凡人统治的时代是资本主义的时代,是人类的成年期。经历过这样的发展以后,人类又会重新回复到原始时代,开始新的循环,周而复始,循环不已。这应该被称为循环发展论的思想。其他的一些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观点则相对折衷。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维科把人类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神的时代、英雄时代和人的时代,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任何民族的历史都必然要经过这么三个阶段。他说:“这就是人类事物的进展:首先是森林,然后是茅房,然后是城市,最后是学院。”在他看来,神的时代是原始时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英雄时代是贵族统治的时代,是人类的青年时期;凡人统治的时代是资本主义的时代,是人类的成年期。经历过这样的发展以后,人类又会重新回复到原始时代,开始新的循环,周而复始,循环不已。这应该被称为循环发展论的思想。其他的一些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观点则相对折衷。 平衡篇
18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虽然承认人类的理性、科学和艺术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却认为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并没有改善社会的道德,反而败坏了社会的风尚,造成了人类的不平等,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因此这种进步同时也意味着退步。18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虽然承认人类的理性、科学和艺术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却认为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并没有改善社会的道德,反而败坏了社会的风尚,造成了人类的不平等,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因此这种进步同时也意味着退步。 平衡篇
到了20世纪,以文化作为历史主体的历史哲学取代了古典哲学注重以民族历史作为考察单位的做法。这一哲学思想将有机物诞生、生长、成熟、衰亡的规律引入对文化的研究,认为各民族的文化都是独立和具有诞生、生长、成熟和衰败的周期性特征。这种特征既类似于自然现象中的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又类似于个人生命中的童年、青年、壮年和老年。到了20世纪,以文化作为历史主体的历史哲学取代了古典哲学注重以民族历史作为考察单位的做法。这一哲学思想将有机物诞生、生长、成熟、衰亡的规律引入对文化的研究,认为各民族的文化都是独立和具有诞生、生长、成熟和衰败的周期性特征。这种特征既类似于自然现象中的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又类似于个人生命中的童年、青年、壮年和老年。 平衡篇
我们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粗略探讨,旨在说明这样一个信念,即我们对美术教育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事实的罗列和对局部问题的片段理解,而应该探寻美术教育事实后面的发展规律。就像近代西方哲学家对历史的研究一样,只有对规律的探讨,才可能进入科学的层面,从而把事实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学问。美术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对一般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对美术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我们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粗略探讨,旨在说明这样一个信念,即我们对美术教育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事实的罗列和对局部问题的片段理解,而应该探寻美术教育事实后面的发展规律。就像近代西方哲学家对历史的研究一样,只有对规律的探讨,才可能进入科学的层面,从而把事实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学问。美术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对一般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对美术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 平衡篇
我肯定这样一种思想,即事物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在历史的某一阶段会在相同的点上具有重复性,因此,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历史上有的事情是惊人的相似。接下来,我想探讨中国传统哲学对事物发展规律的一些观点,以便为具体描述美术教育的发展规律搭建一个思维的框架。我肯定这样一种思想,即事物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在历史的某一阶段会在相同的点上具有重复性,因此,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历史上有的事情是惊人的相似。接下来,我想探讨中国传统哲学对事物发展规律的一些观点,以便为具体描述美术教育的发展规律搭建一个思维的框架。 平衡篇
二元易变与螺旋上升 平衡篇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大体来看,西方的思维比较重实体,习惯于在一元结构中以纵向路径往深度探求事物的本质和种属关系,而中国的思维方式比较重关系,习惯于在二元结构(两极)之中确立空间关系,并以此考察事物之间的关系变化,而且对关系变化的考察又更多地体现为横向的路径,例如类比、联想、对称、中庸、兼两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大体来看,西方的思维比较重实体,习惯于在一元结构中以纵向路径往深度探求事物的本质和种属关系,而中国的思维方式比较重关系,习惯于在二元结构(两极)之中确立空间关系,并以此考察事物之间的关系变化,而且对关系变化的考察又更多地体现为横向的路径,例如类比、联想、对称、中庸、兼两等。 平衡篇
这种自然现象循环的规律,实际上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循环的规律也是一致的。但任何一种循环都不是一种原地划圈式的循环,而是在循环的过程中,体现为一种上升的趋势 ,按我们习惯的说法就是螺旋式的上升。 平衡篇
阳极5 阴极5 阳极4 阴极4 阳极3 阴极3 阳极2 阴极2 阳极1 阴极1 平衡篇
我们可以看到,所谓螺旋式的上升,体现的是这样的规律: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在两极之间进行的,由阴至阳,由阳而阴,呈循环状;事物的循环又具有上升的趋势,而且在这种过程中,阴阳两极似乎总是存在着某种对应性,如阴1、阴2……的对应和阳1、阳2……的对应。这就是我们感到有些历史的面貌往往总是惊人相似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所谓螺旋式的上升,体现的是这样的规律: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在两极之间进行的,由阴至阳,由阳而阴,呈循环状;事物的循环又具有上升的趋势,而且在这种过程中,阴阳两极似乎总是存在着某种对应性,如阴1、阴2……的对应和阳1、阳2……的对应。这就是我们感到有些历史的面貌往往总是惊人相似的原因。 平衡篇
事物的这样一种发展规律,也体现在美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或者说,美术教育的发展过程印证的正是这么一种规律。事物的这样一种发展规律,也体现在美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或者说,美术教育的发展过程印证的正是这么一种规律。 平衡篇
两极之间变化的美术教育 平衡篇
这样,我们就可以确定这样一个二元结构的框架:科学理性主义(阴、冷) 浪漫表现主义(阳、暖)理智、逻辑、秩序、 情绪、自由、想象、规范、严谨、必然 直觉、随意、偶然 平衡篇
浪漫表现期之一:公立学校运动前的美术教育19世纪最初的几十年,美国出现了在教育史上称为公立学校的运动(common school movement),其特征是由州政府资助兴办学校教育。而在此之前的美国教育主要是私立学校教育。私立学校的美术教育,一般要求学生画不遵循任何固定法则的想象画。这种美术教育不是拘泥于实用的功利目的,而是着眼于人类文明的宏观感,带有明显的宽松和理想化的色彩。 平衡篇
这种浪漫理想观念受到了一些精神团体的支持,所以美术复制品和古典塑像成了学校环境的一种装饰。其实这一思想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基本上属于上层社会所提倡的艺术教育观。在古希腊时期,艺术就是作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工具而获得价值认同的。亚里斯多德也因此而反对在学校教育中出现艺术教育专业化的倾向。加以比较后,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艺术教育思想,也是主张陶冶性情,辅翼道德的。这种浪漫理想观念受到了一些精神团体的支持,所以美术复制品和古典塑像成了学校环境的一种装饰。其实这一思想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基本上属于上层社会所提倡的艺术教育观。在古希腊时期,艺术就是作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工具而获得价值认同的。亚里斯多德也因此而反对在学校教育中出现艺术教育专业化的倾向。加以比较后,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艺术教育思想,也是主张陶冶性情,辅翼道德的。 平衡篇
科学理性期之一:普及的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大规模的普及,实际上是由工商业的发展所推动的。早在18世纪,美国美术教育的先驱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imn Franklin)就是以美术作为提高职业技能和生活必需的手艺的理由而主张将其引入学校教育计划中。他曾在关于费城中等学校的提案中,建议开设一些实用性课程,图画因此而有幸与英语、现代言语、算术、航海术等一道被列入其中。当然,可以想象,这种图画肯定不是艺术性的图画,而是工业图画。富兰克林认为,图画对普通的技术工人而言也是重要的,因此要求学生学习最有用的和最有装饰性的艺术。这与以往将美术视为绅士和淑女个人修养的美术教育思想大相径庭。 平衡篇
在这种实用主义和物质主义的美术教育观念的引导下,美国的美术教育开始显露出科学理性倾向,并以严谨的技能训练为主要特色。一直到1870年美国的马萨诸塞州通过了工业图画法案,科学理性倾向的美术教育思想逐渐臻至高峰。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美术教育家史密斯(Walter Smith),他在美国卓有成效的工作,强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美术教育的这一倾向。 平衡篇
他为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制订的美术教育目标是: 训练眼睛在形式、大小、比例的精确性及距离和角度测量方面的准确性; 训练手的灵活性和动作的快捷; 训练对形式的精确记忆和组织形体的能力; 通过研究、描绘和回忆美的形式,培植和更新趣味。 史密斯的方法以临摹为主,强调进行机械和反复的技法训练,不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更不以学生个人的情感表达为目的。 平衡篇
浪漫表现期之二:进步主义的美术教育 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观导致了学校美术教育中创造性自我表现思潮的出现。虽然,这一思潮的出现还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包括美术创作活动中的表现主义风格的影响和杰出的美术教育家西塞克所进行的旨在鼓励儿童大胆创作和表现的美术教育实验活动的影响,但最具影响力的还是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的自我表现和创造主义的美术教育理论。 平衡篇
罗恩菲德主张消除妨害儿童个性开放的社会压抑,鼓励通过美术教育发展学生的心智。在教学上,他反对教师过多地干预学生,主张让学生在发挥个性的基础上,发展创造力。 平衡篇
科学理性期之二:学科中心的美术教育 由于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出于对军事竞争的关注,对学校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进行了重大的调整,从而导致了美国学校教育的重心发生了大的偏移,即由原来重视学生的个性和教育的民主性转向了以学科为中心。 平衡篇
作为对著名教育家布鲁纳“科目结构”思想的响应,美国美术教育家巴肯(Mannel Barkan)执着地探究美术课程的结构,扩大了美术教育的内容,将美术创作、美术批评和美术史组织成美术课程的基本内容,从而使美术教育走向学科化。 平衡篇
这一思想观念集中体现在“教育中的艺术”(The Arts in Education)中。这场运动,强调了审美教育,同时考虑以多种艺术形式影响学生的发展,鼓励社会的其他成员参与艺术教育,鼓励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进行艺术教育,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行为,注重美术本身以外的教学效果的获得。 平衡篇
科学理性期之三:责任运动与美术教育 越南战争结束以后,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原因,人们开始关心教育成本与教育质量的问题,从而导致了责任运动的出现。教学工作的重点从内容转向了评价和测验的方法上,教育工作者对精确的教育目标和效果的测验似乎更为关注。这种大环境的改变,导致了美术教育对教学目标、课程组织的严密性、能力基础和教学效果的关注。 平衡篇
浪漫表现期之四:反概念主义与美术教育 反概念主义(reconceptualists)强调个性在知识结构中的作用,赞赏对个性自由的自觉,坚持人与其所处的环境具有有机互动的关系,反对以行为目标设计课程,尤其反对以精确的目标控制教育。在美术教育中,定性或实践观察的研究方法颇受欢迎,例如,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更注重运用生动的描述方法,以唤起学生的兴趣。 平衡篇
科学理性期之四:优质教育理论与美术教育 优质教育的理论是由美国优质教育委员会所提倡的,它主张改善科学、技术类科目的教育,关心教育的质量,欣赏20世纪60年代的学科中心的教育。这一教育思想,在美术教育领域的典型代表就是我们所熟知的DBAE(the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译为“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DBAE主张在完整而系统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实施有计划的美术教育。 平衡篇
当然,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具有多样而复杂的特征,上述概括可能过于简单化,但从其主旨来说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在中国,美术教育的变化周期虽然没有美国这样急促,而是相对舒缓,但同样也体现在两极之间的变化。 平衡篇
浪漫表现之一:中国古代的主流美术教育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长期以来是偏重于浪漫表现主义的,注重的是陶冶性情,抒发胸臆,表达情绪,辅翼道德。 平衡篇
科学理性之一:实用目的主导的美术教育 近代学校美术教育兴起之后,其主潮应该说是科学理性主义的,其目的是适应工商等“实业”的要求,着重训练学生的技法并使之掌握机械和几何制图能力。中国近代最早实施的《癸卯学制》中清楚地提供了这方面的佐证。《癸卯学制》中提出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画实物模型图谱,以及学习用器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目的则是让学生日后能够绘地图和机器图,为从事各项实业奠定基础。可见,这种美术教育具有一种显著的冷漠感和机械性,似乎没有强调美术与人的情绪的关系。 平衡篇
浪漫表现之二:美育主义的美术教育 偏激地追求物质生产和物质利益,往往容易导致情感生活的匮乏和人格的分裂,这一现象引发欧洲出现了以18世纪德国诗人和美学家席勒(Schiller,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为代表的审美教育思想。席勒主张通过审美体验和艺术活动弥合现代工业社会所导致的人的情感枯萎和人格分裂的现象。这一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美术教育思想。 平衡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