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0

女装结构设计与制图

女装结构设计与制图. 第一部分:结构设计教学要求. 理论教学 女装的设计,在轮廓、色彩、面料、装饰上的配合变化比男装要更加丰富多彩。女装设计的原则是:必须考虑女性在体形线条上比较柔和和富有变化、性格较温和娴静,具有爱装饰打扮的天性。女装结构设计,是以衣身的前后片、衣领、衣袖等组成。所谓款式的变化,无非是衣片、附件的造型创新与变化。因为女上衣前后衣片的结构设计是整件女装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学习和熟悉女装上衣前后片的结构变化规律,了解衣片平面结构与立体的构成原理,是服装结构设计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二 实习教学.

Download Presentation

女装结构设计与制图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女装结构设计与制图

  2. 第一部分:结构设计教学要求 • 理论教学 • 女装的设计,在轮廓、色彩、面料、装饰上的配合变化比男装要更加丰富多彩。女装设计的原则是:必须考虑女性在体形线条上比较柔和和富有变化、性格较温和娴静,具有爱装饰打扮的天性。女装结构设计,是以衣身的前后片、衣领、衣袖等组成。所谓款式的变化,无非是衣片、附件的造型创新与变化。因为女上衣前后衣片的结构设计是整件女装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学习和熟悉女装上衣前后片的结构变化规律,了解衣片平面结构与立体的构成原理,是服装结构设计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3. 二 实习教学 • 1.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的服装设计知识与结构设计的变化规律,联系起来综合应用。 • 2.在教学中采用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形式,根据服装结构设计的特点,结合服装材料做综合的练习。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对美的鉴赏能力、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之创新思维贯穿理论到设计实践。 • 3. 掌握衣身、衣领、女袖的结构设计与制图,能运用原型法做衣身的内部分割的变化和各种的衣身结构设计的练习。

  4. 三、课题实践 • 1.通过课题实践,树立对服装款式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的整体观念。来进一步丰富服装结构设计的表现手段 • 2.根据实际需要和服装流行趋势,并能利用纸样设计方法,对服装各个部位分解、展开图进行处理,使之更加符合人体结构。 • 3.熟悉和了解服装结构制图的细部结构构成知识。

  5.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制图教学 • 理论教学 • 第一章《衣身结构设计》 • 第一节女衣身原型与结构分析 • 第二节省缝转移原理与方法 • 第三节省缝转移应用 • 第二章《衣领结构设计》 • 第一节无领结构设计 • 第二节关闭领结构设计 • 第三节驳领结构设计

  6. 续上 • 第三章《衣袖结构设计》 • 第一节女袖原型及结构分析 • 第二节女袖原型的结构变化 • 第三节衣袖款式实例 • 第四章《女装上衣整体结构设计》 • 第一节服装效果图的审视 • 第二节服装部位的吻合 • 第三节服装部位的组合 • 第四节服装款式实例

  7. 第一章:衣身结构设计 • 一、教学目标 • 教学目的: • 阐述在上身结构设计中它与人体外形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目的是使服装最大地满足人体外形的需要,符合人体活动规律。 • 教学要求: • 1、对衣身基本板型的了解并掌握能初步应用 • 2、了解款式结构的剖析,前后衣片结构形式的分类 • 3、掌握前后衣片的省道变化规律、及其方法 • 4、掌握并能应用分割线。 • 二、课程内容 • 概说: • 衣身结构指人体腰围线以上部分。按性别年龄可分男装原型、女装原型、少女原型、童装原型。按结构可分为合体原型、宽松原型。日本原型比较接近我国人体体型。日本原型在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文化式原型得到推广,这里主要介绍文化原型。

  8. 第一节女衣身原型与结构分析 • 人体比例与服装的关系

  9. 女衣身原型结构的基本板型 制图规格:衣身原型是以胸围、背长为主要依据,取M号规格 • 号型160/82、B=82cm、背长=38cm、 • (二)制图方法步骤; (图3) • 1.作基础框架图: • 长边是B/2+5(46cm),短边是背长38cm。 • 胸围线:从上平线量取B/6+7cm(20.7cm)、前平宽B/6+3cm(16.7cm)、后平宽B/6+4.5cm(18.2cm)。

  10. 女衣身原型结构的基本板型 • 2.后衣身轮廓线: • 后领口宽B/20+2.9cm(7cm)、 • 后领口深取后领口宽的1/3(2.33cm)、由上平线向上量取。 • 后领口曲按比例线画顺。 • 后肩斜线:由后领口深2.33画落肩线.2.33cm定数。在落肩线平量出定数2cm。再画顺小肩线、它包括肩背省1.5cm。 • 后袖窿曲线按比例画顺、后对位线按中点1/2下2.5cm定位。 • 3.前衣身轮廓线: • 前领口宽有后领口宽7—0.2=6.8cm或7+0.2cm=7.2cm。 • 前领口深有后领口宽7+1=8cm、定数下0.5cm按比例画顺。 • 前肩斜线有后小肩减1.8cm为前肩宽。 • 前袖窿曲线按比例画顺、前对位线按中点1/2下2.5cm定位。 • 4.胸高点PB按前平线1/2向袖窿移1cm下4cm定点。侧缝摆出2cm画顺。

  11. 基本型各部位名称

  12. 基本型结构制图

  13. 二、女衣身原型结构分析 (一)胸围放松量: • 1.原型胸围10cm的定数放松量,它是满足人体呼吸和基本活动。 • - 2.在对原型款式作具体变化时,要作加和减的胸围尺寸来调整。 (二)前平、后平、袖窿宽: • 1.原型中的前平宽B/6+3cm、后平宽B/6+4.5cm、袖窿宽B/6-2.5cm、这种比例分配符合人体的部位比例。 • 2.前平宽与人体实际尺寸基本一致、后平宽与人体实际尺寸宽多0.6cm、袖窿宽与人体厚度相适应、圆胖体的人要增加袖窿尺寸、扁平体的人则要减少袖窿宽尺寸,将这些部位增加或减少尺寸要移到胸、背宽部位。 (三)领口:原型前后领口的结构造型符合颈根部斜截(jie)面前底后高、前窄后宽的扁圆形态。 • 服装领型千变万化,其领口宽与领口深尺寸不尽相同。原型领口线基本与人体颈围线吻合,是设计服装款式领口的基础。 • 一般普通翻领、驳领加宽1cm、后领变化很小、前领变化幅度较大,应根据领型特征来确定。修正领口线。

  14. 二、女衣身原型结构分析 (四)肩部:原型肩斜度是以净体尺寸的比例来确定的,后肩斜度约为21.度,前斜肩约为19度,符合人体体型的需要,肩部的变化主要在肩端点的变化。 • 肩端点升膏变化:正常体型前、后肩斜度为15:6、15:5。原形肩端点仅有0.5cm左右的空隙量,主要是满足肩头的舒适性而设置的。当加入垫肩时。则要考虑其厚度大小,用h表示厚度。H值越大,肩高点的升高量越大,一般前肩升1/3h,后肩升2/3h。 • 肩端点内收外展变化:由于肩部造型变化,会引其肩端点内收外展的变化。特别是文化式原型前后肩宽不同特点,需要调整该部位尺寸。一般先确定前小肩的宽度,再根据后小肩的吃势或省量来确定后小肩的宽度。 • 袖窿深线:它处于腋窝横线的下方2.5---3cm,因为原型袖窿深线的公式是B/6+7cm符合人体机能的需要。注意当款式设计需要将胸围尺寸二次缩放时,袖窿深也要有所增减,这样比例协调。 • 前后腰节长:将前后腰围线放置于同一水平上。M号原型的前腰节比后腰节长0.6cm。对于驼背体型后腰节长需加大1---1.5cm,后身原型离前身原型腰围线上移1---2cm。对于平胸体型前腰节长度缩短,将前腰节线减1—1.5cm。 • 胸高量:原型前片包含了合体服装的胸高量它以前下垂形式表达,其大小按前领宽的1/2,在3---4cm之间,可根据不同体型和款式要求来增减。于由于胸高量特有的表现形式,使前身腰节线不是一条直线。但人体穿着服装后,使服装的腰节线保持与平行状态,这也是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化。

  15. 原形结构分析

  16. 第二节 省缝转移原理与方法 • 女性体型的外轮廓呈现着自然优美的曲线,在服装的造型中如何准确地表现它,是女装结构设计中重要的内容之一。衣身原型用胸省、腰省、肩省来解决女体的胸凸与背凸问题。

  17. 一、胸省的转移变化 • 常用的胸省位置 • 以胸点为圆心,可分别向衣片边缘引射线,射线交到哪个部位,就叫哪个部位的省。常用的有:1.领省、2.肩省、3.袖窿省、4.腋下省、5.胁省、6.腰省、7.斜腰省、8.前中心省。 • 省缝构成原则 • 省道即可以是直线形,也可以是弧线形或曲线形等 • 这些省道无论在哪个位置,都须使省尖指向BP点,或偏后1—1.5cm。

  18. 一、胸省的转移变化 • 在服装结构上,观察人体凸出的位置,如:胸凸、肩胛凸、肘凸、臂凸、腹凸等。 • 为了使成形后的胸凸自然,省尖不要直到BP点,应距BP点3---5cm 。 • 胸省转移原理 • 胸省转移原理是指导服装中各种省缝变化及其应用的基础理论。 • 当原省与新省的边长相等时,原省与新省的开口(省大)量相等,省缝夹角大小不变。 • 省缝转移时,省端距BP点越远,省开口量越大,反之越小。

  19. 基本型各个部位的名称

  20. 胸省转移方法 • 主要有三种:转动法、剪叠法、调整法。 • 转动方法: • (1)在原型肩部任意选择一点,并与BP连接直线为新省边。 • (2)以BP为圆心,逆时针转动原型,使A点移动到腰围线A/点,同时a点移到a/点。连接a/与BP点为心省。 • 以a点为界复制出原型的前半部分,再以a/点为界复制出原型的后半部分。 • 应用上述方法可以做出袖窿省、领省、侧缝省等多种省缝的转移。 • 剪叠方法:(以袖窿为例)在纸样上袖窿处任选一点a并与BP点连线,剪开此直线,同时折叠腰省,使腰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 • 调整方法:调整方法适用于侧缝省的款式。由于胸高量的存在前后衣身侧缝长度存在一个差数,这个差数作为侧缝省省量,使前后侧缝等长。

  21. 胸省的转移方法1

  22. 胸省的转移方法2

  23. 胸省的转移方法3

  24. 胸省的转移方法4

  25. 二、肩背省的转移变化 • 肩背省的转移变化主要以后背肩胛骨凸点为圆心,向四面八方引射线,可以是直线或曲线。通常采用有肩背省、后领省、肩部育克式省等形式。一般肩背省大1.5cm省长8cm,肩领距离为4cm。肩背省的变化可以用转动方法和剪叠方法。

  26. 第三节 省缝转移应用 • 一、胸省分解设计: • (一)胸省分解是指将胸省量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省。 • 胸省分解转移法:以胸省分解为撇胸与腋下省为例。以BP点为圆心,逆时针转动原型,使前领点向后移动1—1.5cm,这是正常体型的撇胸量。这时原型A移到A/点。 • 继续转动原型,使前一次转动的原型A/转到A//,WL延长线上

  27. 二胸省分解剪叠法: • 以腋下省分解为两腰省为例。 • 在腋下省的原型纸样上画出腰省B、C,分别与BP和腋下省一边连线,B、C点相距2.5cm。 • 剪开新省边,并将腋下省A与A/点合并,两个新省B、C自然分开,省尖需缩短。

  28. 二、连省成缝设计: • 连省成缝是指把两个省缝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分割线,也称公主线。它是结构服装造型变化的重要手段。断开线既是结构线又是装饰线。前片、后片。 • 在袖窿处:在袖窿处任取一点A,与BP点连接,按住BP点移动原型,使A移动到A/点。 • 在腰部收省,下摆放出。将腰部省与袖窿省相连接,形成一条曲线。一般离BP点偏后方,画顺分割线。

  29. 褶与省的关系

  30. 三、省缝与褶组合设计: 省缝与褶组合设计是指在省缝一条边上蚀加皱褶(碎褶、褶裥),不仅解决了胸部凸起的用量,还使服装外观改变了省缝的表现形式。 • 胁下皱褶: • 先做出有胁省的纸样,在侧缝上任选一点c,与BP点连接曲线,剪开此线的同时,使腰省线重合。 • 在胁省上面的边设计皱褶剪开线,数量与位置可自行设计。 • 按箭头方向剪开,剪到头而不要断开。然后使各线展放,长度自定。 • 缝份处理,在缝合时省尖应离BP点3cm左右。 • 肩部皱褶: • 在原型样板上的肩部设计一条分割线,在分割线上任选一点P,与BP点连接,并剪开此线。 • 利用转动法做出有肩省的图形,肩省量不以省缝的形式收进去,而是以皱褶形式即缩缝体现出来。 • 在增加褶量时,可利用剪开线放出所需要的量。 • 总之,省道应用设计范围不仅如此,要充分理解省道的变化原理及变化技巧,再结合各种形式的分割线及皱褶的设计,并勤于实践,可迅速提高服装结构设计的能力和水平。

  31. 褶的变化

  32. 第二章:衣领结构设计 • 一、教学目标 • 教学目的: • 讲述领口与领型的变化与处理,因为它是处在视觉中心,最醒目的位置上,不仅衬托着人的脖颈与脸型,而且以其特有的装饰效果,表现出人的个性与风貌。 • 教学要求: • 1、了解衣领种类及其造型结构 • 2、懂得领口与脖颈的关系,掌握基本领窝的设计方法 • 3、掌握拨领的结构变化规律和立领、翻领的配制方法 • 4、设计衣领

  33. 课程内容 • 衣领在一件服装的各个组成部分中占据最醒目的位置,是人们的视觉中心。衣领造型的成功设计,对表现现代服装造型设计的艺术风格起到重要的作用。服装的衣领款式很多,根据衣领的特征分为无领、有领两大类,其中有领类还可分为关闭领和驳领。

  34. 第一节 无领结构设计 • 无领构成:无领是指领口处无衣领的领型,是以领口线的变化为设计重点。因此具有简洁、随意、流畅的风格特征。 • 衣身原型的领口为无领的基本领口,各种无领都应在原型领口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和变化。在进行无领设计时,还要考虑领型和脸型、领型和体型、领型和服装风格等相互之间的审美要求。 • 二、无领结构制图 • 有圆领口、V型领口、方形领口、一字形领口的款式图: • 其制图要点: • 各种领型都以原型领口为制图基础。 • 在追加领宽时要保证前后领宽相当,前、后领宽相等。 • 前领深变化较大,下可以移至胸围线、上可提高到颈窝点以上,后领口深变化范围相对较小。 • 确定好新的肩领点、前后领点后、要重新绘制领口线。

  35. 领子与脖子的关系

  36. 无领的结构设计 • 无领的合体设计 • 无领服装多是春秋和夏季穿的款式,为确保服装的整体感,套头型无领服装一般在领口周围不设省、而是采取调节前后领宽尺寸的办法,使领口达到合体设计的效果。 • 后领宽要大于前领宽。 • 一般情况下,后领宽比前领宽大0.5cm。 • 当领宽加大到一定程度时,领深应作相应的调整。在领口的结构设计中,领宽尺寸决定领宽点的位置。领宽点是服装的视觉点,(着力点)在调节领口的合体度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它决定了服装的整体平衡。 • 在套头无领领口的长度不能小于人的头围长度,一般人体头围在60cm左右。 • 开襟式无领前衣片在裁剪时,要在胸高点以上的前中心门襟止口处撇胸1.5cm。然后在进行领口结构设计。

  37. 领子造型分类

  38. 第二节 关闭领结构设计 • 关闭领是有领类结构中实用性很强的领型。有立领、翻领、立翻领等。 • 立领的结构设计 • 立领是条状的领片直立于衣身领口处,并围绕人体颈部的一类领型。因此,衣领规格的合理确定、衣领与领口、衣领与人体颈部的配合关系是立领结构设计技术关键。例如:根据服装款式的风格不同,衣领的规格一般在净体尺寸的基础上加放2—5cm。再根据衣领的宽窄不同,前领口深应较原型的领口深加大1---2cm。 • 立领的基本结构似长方形,其长度为1/2领长,宽度再5cm左右。由于人体颈部前底后高,一般领前部若窄一些,并有一定的翘势,领角处可以方形,也可以圆形等。

  39. 二、立领的结构变化 • 竖直式立领:一般领宽(高)为2.5---4cm。是学生装采用的一种领型。由于人体呈上细下粗。竖直式立领的领上口与颈部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 内倾式立领:一般领宽(高)为2.5---6cm。是旗袍、女式礼服、中式服装常用的一种领型。 • 外倾式立领:一般领宽(高)为7cm以上。是晚装、表演装等用的一种领型。此宽式,可再底座连翻领式。 • 连身立领:是衣身与衣领连再一起的领型。它的制图方法是首先确定好立领的高度,然后再前后领点、肩领点加出其高度,其中前后领点有一定的倾斜度。然后再利用剪叠方法将后衣片的肩背省、前衣片的腋下省转移至前后领省,并将领省做出菱形,省缝的最宽处设置再领口线上

  40. 三、翻领的结构设计 • 翻领是由贴近人体颈部的领座与翻折在外的翻领两部分组成。其种类变化多样。是用途最广泛的一种领型。 • 连翻领的构成 • 连翻领是由相连的翻领与领座两部分组成,它有宽翻领、窄翻领、高领座、底领座之分。连翻领的基本结构是以长方形为基础的,长度一般是总长的二分之一,高(宽)度是翻领高(宽)和领座高(宽)之和,领后部有翘势,以保证领外口线的长度变化,领角的倾斜度可自行设计变化,方、尖、圆、弧等。

  41. 三连翻领的结构分析; • 翻领宽(高)与领座宽(高):连翻领的全部宽(高)一般为7---15cm,其中领座宽(高)为2---5cm,翻领宽(高)4---10cm。 • 领后翘势与领外口线的长度:当翻领宽比领座宽大1cm、领后翘势为1.5cm时领外口线的弧长比领下口线的长度大1cm。 • 领下口线造型与衣身领口:在连翻领的结构中还存在着穿着后衣领的领口上呈V和U型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决定于衣领配制时领下口线的造型与衣身领口线的吻合关系。领下口线与衣身领口呈凹凸互补吻合的状态是V型,领下口线呈弧线形与领口线不吻合且出现空隙为U型

  42. 连翻领的原型配制 • :在连翻领的结构设计中,当领座宽在2cm以下时其翻领部分即呈现披袒在肩部的状态,因此这类领又称袒领,平领或披肩领。 • 将前后衣身原型的肩领点对合,肩端部重叠4cm放置。 • 依据原型的领口线绘制衣领的下口线。再根据具体款式画出衣领的外部轮廓线。 • 在原型配领结构设计中,前后衣身的肩端部重叠量的多少是控制领下口弯曲程度、领外口长度、领座高底的关键。肩端部重叠越大,领下口弯曲度越小。

  43. 装脚翻领的结构设计 装脚翻领的构成:装脚翻领是领座和翻领分开的领型。装脚翻领采用分割工艺,将一片领分割成两部分,从而结构上达到领上口贴近颈部的效果。这类领型主要有:男衬衫、中山装、职业装等服装造型中。 • 装脚翻领中领座部分的结构与立领的结构基本相同,由于领座下口要缝至止口线处,故其长短要加出到叠门的宽度,翻领部分与连翻领的结构又大小相同。 • 装脚翻领的结构分析 • 翻领宽与领座宽的关系:在装脚翻领的结构中,翻领宽与领座宽的关系和连翻领结构中的两者过程相同,翻领宽至少要大于领座宽0.7---1cm,目的是翻领盖住领座和衣身的装领线,外径大于内径。 • 翻领与领座的长度关系:一般翻领上口线比领座上口线长0.2cm左右,这是为两者在配合时翻领环绕领座所设置的余量,当两者缝合时要将余量放在肩领点处座吃势。 • 翻领与领座的翘势:翻领部分要有一定的翘势,但翘势与领座翘势相反,只有相反才能起到合体的作用。

  44. 第三节 驳领结构设计 驳领属开门领最典型的代表,它在众多领型中最有富于变化,且用途最广泛,但其结构也是最为复杂,领型结构具有综合特点,是学习的重点。 • 驳领的构成与制图:驳领是翻领与领座相连的衣领,它和衣身驳头共同组成驳领领型。 • 确定领口与驳头:将衣身原型转动出撇胸后再进行领口与驳头的制图:先做出驳口线,肩领点A沿肩线延长2.3cm为驳口基点B(AB两点的距离为领座宽的0.8倍)在止口线上高于腰节5cm左右确定驳口止点C,BC两点连线为驳口线,领口、串口及驳头宽的结构。 • 确定翻领松度:过A点向上作BC的平行线,其长度为衣领的宽度7cm,并设为D点,由D点左量2cm作垂线段得D/点,连接AD/并延长到E点,使AE为后领弧长,过E点作AE的垂线EN其线段长为衣领宽度,领角宽3.5cm左右,距驳头顶点4---5cm或根据流行而定。 • 绘制轮廓线:连接各主要结构点,作出领上口翻折线。注意后领宽两端的直角处理。

  45. 驳领结构设计原理

  46. 二、驳领的结构分析 • 领口的设计: • 领口宽:利用衣身原型转动法在前中心设置出撇胸后,根据服装款式的要求,可以沿肩线将前后领点向外扩展0.5—1.5cm。驳领的领口结构更强调穿着的实用性和舒适性,在我国传统的驳领服装结构设计中,多采用前胸宽的1/2设定领口宽。 • 领口深与串口线:普通西装的领口深按照衣身原型的领口进行结构设计即可。在驳领服装结构中,领口深可以根据款式的要求,以原型领口深为基础作上下调整变化。 串口线是驳领服装衣身领口前端的直线,是反映领型风格的重要线条。串口线位置的确定不仅决定于领深和领口线的造型形态,而且还决定于驳头的造型形态。

  47. 驳头的结构设计: • 驳头是由驳口线、驳头宽、驳头外形的造型三要素构成的。 • 驳口线的结构设计:驳口线是连接驳口基点与驳口止点的直线,是驳头翻折的基准线,也是驳领款式造型的重要结构线之一,它的倾斜状态直接受驳口止点及衣身叠门宽的影响。在叠门宽相同的情况下,驳口止点越向上移动,驳口线越倾斜。在驳口止点相同的情况下,叠门越宽,驳口线越倾斜。 • 驳头宽的结构设计:驳头宽是驳头结构设计的基础技术参数。普通西装的驳头宽为7.5—8cm,戗驳头西装的驳头宽在10cm左右。驳头宽窄的结构设计也可以协调体型。如:一般体型的驳头宽占前胸宽的1/2较为合适;身材魁伟者选择宽驳头;身材瘦小者选择窄驳头。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