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k likes | 2.64k Views
中医舌诊. 《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 》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 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 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 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 难经 》 :“神圣工巧四者,乃诊病要道。医者明斯,更 互相参合,则可识万病根源。”绝不可单一一诊而 决人之死生。夫人之神气栖于二目,而历乎百体, 当以我之神会彼之神,人之神气在有意无意间流露 最真,医者清心凝神,一会即觉,不宜过泥。诊舌 亦如此。. 舌诊的正确方法. 舌诊的基本操作. 望舌的基本姿势.
E N D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 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 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 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难经 》:“神圣工巧四者,乃诊病要道。医者明斯,更 互相参合,则可识万病根源。”绝不可单一一诊而 决人之死生。夫人之神气栖于二目,而历乎百体, 当以我之神会彼之神,人之神气在有意无意间流露 最真,医者清心凝神,一会即觉,不宜过泥。诊舌 亦如此。
舌诊的正确方法 舌诊的基本操作
望舌的基本姿势 • 1)要求患者面朝自然光线,一般采取正座位(重病患者可以仰卧),头略扬起,尽量张开口,使光线直照口中,再让患者将舌伸出口外,并使舌体自然舒张,舌面展开呈扁平型,舌尖略向下弯,便于观察。医者站立或对面正坐,姿势可略高于患者,以便俯视患者口舌部位。
望舌的基本顺序 • 望舌的顺序一般来说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边,最后看舌根,依次扫视;先查舌体,再查舌苔,以免舌伸较久舌体色泽失真。最后有必要时还要查看舌下静脉。
伸舌时,要求病人使舌体自然放松,忌用拙力,以免舌体紧张、卷曲而变形,致使舌色加深发暗。同时伸舌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舌体血液循环而使舌质渐转青紫。伸舌时,要求病人使舌体自然放松,忌用拙力,以免舌体紧张、卷曲而变形,致使舌色加深发暗。同时伸舌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舌体血液循环而使舌质渐转青紫。
舌诊的辅助手法 • 为核实舌之润燥,需用扪舌摸舌以测之。 • 医者应先洗净手,在用食指指腹轻触患者舌面。 • 扪舌:须在舌面的一定部位点按2-3下,看指腹的湿染程度。 • 摸舌:则由舌根向舌尖方向滑动1-3次,不仅要视察指腹的湿染程度,有时还需要体察舌面对指腹的刮刺感觉。
刮舌:须用经过消毒的刮舌板或压舌板,以适中的力量,由舌根向舌尖缓慢推刮,可连续3-5次。刮舌:须用经过消毒的刮舌板或压舌板,以适中的力量,由舌根向舌尖缓慢推刮,可连续3-5次。 • 揩舌:须用消毒纱布一小块,卷于食指端,蘸少许清水或薄荷煎的水,以湿润为度,再从舌根向舌尖,连续揩4-5次。
注意:刮舌、揩舌都需用力适当,轻则应退之苔不能刮去,重则难退之垢亦强行退去,且亦损伤舌体。注意:刮舌、揩舌都需用力适当,轻则应退之苔不能刮去,重则难退之垢亦强行退去,且亦损伤舌体。
舌诊的注意事项 • 1)光线条件 • 2)食物或药品的影响 • 3)口腔对舌象的影响
舌诊的基本内容 正常舌象
按五行分人:木、火、土、金、水五型。 • 按阴阳分人:阴虚、阳虚、阴盛、阳盛、阴阳平和。 • 舌当与此参变,如阳虚之人其先天禀赋不足,可终生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相对来说临床上可考虑其为正常舌象,而阳虚之人如何判定,当从其自身的表现结合中医理论上具体分析判断。
《舌苔统志》曰:“舌为心之苗,其色当红,红不娇艳,其质当泽,泽非光滑,其象当毛,毛无芒刺,必得淡红上有薄白之胎气,方是无邪之舌。”《舌苔统志》曰:“舌为心之苗,其色当红,红不娇艳,其质当泽,泽非光滑,其象当毛,毛无芒刺,必得淡红上有薄白之胎气,方是无邪之舌。” • 《伤寒论本旨》曰:“舌苔由胃中生气所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微草也。” • 舌象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脏腑平则舌象平,脏腑逆则舌象逆,故治病辨舌以其人脏腑为准,先天后天之缺损,皆归于脏腑之功能变化。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的正常舌象,在今天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中医传统理论认为的正常舌象,在今天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 • 1)年龄、性别 • 2)体质 • 3)气候环境 • 4)生活起居习性
舌质的诊察 舌色
淡红舌 • 《舌苔统治·淡红舌》曰:“红者心之气,淡者胃之气。”舌为心之苗窍,心主血脉而色赤,经脉直通于舌;胃中甘淡之气亦上营于舌,故正常舌色当为淡红。
淡白舌 • 舌色红少白多为淡白,阳气衰少,化生阴血不足,推动气血运行无力,是气血不能充分营运于周身,舌为心苗故呈淡白。
淡白湿润舌 • 舌色淡白,水津较多,多为脾阳不振,水湿不能完全运化。清升化津、浊降外渗,主以脾阳气运化,脾阳不足,水湿增多,致使舌上映出湿润之象。 • 主病:脾阳虚损,水湿潴留 • 治法:温补脾阳,健脾利湿
淡白少津舌 • 《皇帝内经》:“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此为水液在人体运行通道,其推动之力当为阳气,阳气不足,脾肺虚弱,故舌上见淡白而少津 。 • 主病:阳气虚损,津液不足 • 治法:扶阳益气,生津润燥
淡白光莹舌 • 脾胃亏虚,日久饮食不良,必致气血两虚,气血不能濡润舌质,旧苔渐去,新苔不生,当见淡白光莹舌。 • 主病:气血两虚 • 治法:气血双补
红(绛)舌 • 淡红,鲜红,绛红,红色,火色也。淡红,人之生理之火也,鲜红,火旺也,绛红,水涸火极也;然亦有阴虚火旺者,当衷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实火红绛多有口渴脉洪数,虚火红绛则多见于脉细数无力。临证当慎之。 • 主病:实热(阳盛);虚热(阴虚阳亢) • 治法:苦寒直折;育阴清热
红(绛)湿润舌 • 色红而润,多指嫩红舌;色绛而润,多指老红舌。后者多见于外感邪热入营与内湿相和,或内伤阴虚火旺合痰湿为患;前者乃虚阳上浮,肾水真阴上冲,于舌上见色红而娇嫩,湿润水滑。 • 主病:营热合湿;阴虚火旺挟湿;虚阳外越 • 治法:清营化湿;养阴渗湿;扶阳镇摄
红(绛)少津舌 • 《舌鉴辨证》:“红嫩无津舌,全舌鲜红,柔嫩而无津液,望之似润而实燥涸者,乃阴虚火旺。”外感热邪入营,劫津;内伤阴虚火旺两者皆可见到此舌,如舌尖独红当为心火亢盛。 • 主病:营热津伤;阴虚火旺;心火亢盛 • 治法:清营生津;滋阴降火;降心火引热下行
红舌(红、紫)点刺 • 舌色鲜红,并有散在的深红色小点鼓起于舌面,统为邪热深入血分的征象,邪热与血互结,血热妄行,迫血外出,故于舌上见点刺,与身上皮肤可见血斑。《温热论》:不拘何色,舌上生芒刺者,皆是上焦热极也。 • 主病:温热或温毒入血 •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绛紫舌 • 《舌鉴辨证》:“紫见全舌,脏腑热极也。”热邪不断亢盛,先致津伤,津伤则血不濡,终至气血难行壅滞不畅,故显现绛紫之色。《舌苔统治》:“紫舌干裂纹者,热极不治,可证津伤之说。” • 主病:热盛伤津,气血壅滞 • 治法:清热生津,行气活血
青紫舌 • 青紫者,瘀也,肝主疏泄,舌见青紫总属肝瘀,且因寒而瘀者多见青紫,暗紫。 • 主病:寒滞血瘀 • 治法:散寒活血化瘀
青色舌 • 古医书形容如水牛之舌,是阴寒邪盛,阳气郁而不宣之故,如体表受跌打损伤,皮肤多现青紫,同理也。 • 主病:寒凝血瘀阳郁 • 治法:扶阳散寒,活血化瘀
肿胀舌 • 1)舌色淡白,舌面水滑,舌体好像水潴留,多由脾肾阳虚,水湿上泛所致。 • 2)舌色鲜红肿大,常由心胃有热,而致气血上壅之故。 • 3)舌紫而肿,多见于素善饮酒,又病温热,邪热挟酒毒上冲;或中毒而见舌胖大紫暗发青。 • 4)淡红胖大,湿热痰饮上溢故也。
主病:阳虚水湿内停;心胃热盛上壅;酒毒壅滞,中毒;湿热痰饮上溢主病:阳虚水湿内停;心胃热盛上壅;酒毒壅滞,中毒;湿热痰饮上溢 • 治法:温阳利水;泻火除壅;解酒、解毒;清热化湿祛痰
细瘦舌 • 舌体细瘦多由于灼血消肉所致。舌体淡白而细瘦者多为阴阳两虚,气血不足,不能充盈舌体久失所养而成;舌色红绛而细瘦者多为阴虚火旺之故,火旺者灼血消肉无论新久多难治预后不良。 • 主病: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 治法:气血双补;滋阴降火
短缩舌 • 顾名思义,舌体卷短缩而不能伸者。多见与本有沉寒痼冷,又遭寒邪内袭,以致寒凝筋脉,收引挛缩而成《素问·诊要经终论》:“厥阴终者,…甚则卷舌。”气血俱虚,不能濡舌,日久亦可至此。《中藏经》:“肝风入心,…舌缩。”《千金方·脾脏脉论》:“舌本卷缩,…邪热伤脾。”热盛伤津,筋脉失润而燥,燥热生风,筋脉拘挛,舌亦因之而卷缩。临床所见,内阻痰湿,又动肝风,风邪挟痰,梗阻舌根,因见短缩者,亦复不少。
主病:寒凝筋脉;气血俱虚;燥热生风;风邪挟痰主病:寒凝筋脉;气血俱虚;燥热生风;风邪挟痰 • 主治:温经散寒;气血双补;滋阴熄风;豁痰熄风
强硬舌 • 热入心包,扰于神明,心神不宁,髓脑失养,致舌无主宰,失其灵活而强硬,高热伤津亦可。《金匱要略》:“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千金药方》:“舌强不能言,病在脏腑。”当伴半身不遂,口眼喎邪等中风症状,强硬舌亦可表现,或在未中前提示先兆。 • 主病:热入心包;高热伤津;中风 • 治法:清心开窍;滋阴清热;养血活血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