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665 Views
第二节 儿童心理行为测验. 主要内容. 一、儿童心理行为测验概述 二、发育量表 三、智力测验 四、人格测验 五、儿童神经心理测验 六、临床评定量表 七、选用测验原则. 一、儿童心理行为测验概述. (一)心理行为测验的定义 心理测验是指对人的行为样本进行定量化分析和描述的一种方法。 心理测验通常是在标准情景下进行的,通过问卷答题和操作等方式测查儿童的心理或行为特征,其施测和评分有标准的规则,如统一的指导语、操作步骤和评分标准,测验结果采用数量化方式描述。 (二)心理行为测验的作用 心理测验在临床主要用于辅助诊断、疗效评价和指导康复等.
E N D
主要内容 • 一、儿童心理行为测验概述 • 二、发育量表 • 三、智力测验 • 四、人格测验 • 五、儿童神经心理测验 • 六、临床评定量表 • 七、选用测验原则
一、儿童心理行为测验概述 (一)心理行为测验的定义 • 心理测验是指对人的行为样本进行定量化分析和描述的一种方法。 • 心理测验通常是在标准情景下进行的,通过问卷答题和操作等方式测查儿童的心理或行为特征,其施测和评分有标准的规则,如统一的指导语、操作步骤和评分标准,测验结果采用数量化方式描述。 • (二)心理行为测验的作用 • 心理测验在临床主要用于辅助诊断、疗效评价和指导康复等
(三)常用心理行为测验的种类 • 心理行为测验方法很多,分类也不统一,通常按测验的功能进行分类,常用的测验种类有: • ①发育量表,用于评估婴幼儿心理发育水平; • ②智力测验,包括适应行为量表,评估儿童智力水平和能力特点; • ③人格测验,了解儿童人格特征; • ④神经心理测验,评估大脑功能状况; • ⑤临床评定量表,评估临床行为障碍和心理症状。
二、发育量表 • 发育量表的主要作用在于评估婴幼儿心理发育水平,早期发现儿童心理发育迟滞,为及时进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和指导。 • (一)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BSID) • (二)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Gesell development diagnosis scale,GDDS) • (三)丹佛发育筛查测验(Denver developmental screening test,DDST)
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 • 该量表用于评估2月~2岁半婴幼儿的智力发育水平,确定婴幼儿智力发育迟滞或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并帮助制定相应的早期干预措施。 • 该量表由3个部分组成:①心理量表有163个项目,如对铃声的反应、用言语表达要求、用棍子够取玩具,测查感知觉准确性、言语功能、记忆和简单的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心理功能;②运动量表包含81个项目,如行走拾物等,测查粗大和精细运动能力;③婴幼儿行为记录有30个项目,观察记录儿童在测查过程中表现出的协作性、胆怯、紧张和注意力等行为。 • 每个条目分为通过和未通过二级评分,从心理量表得到心理发育指数,运动量表得到精神运动发育指数,据此判断儿童智力发育的水平和偏离常态的程度。
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 • 美国耶鲁大学Gesell及其同事所编制。适用年龄是4周~3岁,主要用于婴幼儿心理发育的诊断。 • 包括五个行为领域:①适应行为:包括对物体和背景的精细感知觉及手眼协调能力;②大运动行为:主要涉及对身体的粗大运动控制;③精细运动行为:包括手指的抓握和操纵物体的能力;④语言行为:观察语言表达及理解简单问题的能力;⑤个人—社会行为:包括婴儿对居住的社会文化环境的个人反应等。 • 该量表根据检查者观察和父母报告对各项目评分。根据五个行为领域所得分数与实际年龄的关系,计算出各领域的发育商(DQ),据此判断儿童智力发育的水平和偏离常态的程度。
丹佛发育筛查测验 • 此测验旨在早期发现儿童(2月~6岁)的智力发育的问题,个别实施测验,易于实施,评分和解释方便,检查时间短,只需10分钟~半小时。 • DDST共105个项目,按难度排列,涉及四个方面行为能力:①个人社会技能:测查早期社会交往及自助行为;②精细运动适应:如让儿童拾物,测查其眼手协调运动等能力;③粗大运动:观测儿童坐立、行走和跳跃等能力;④言语:测查儿童的言语接受和表达能力。 • DDST的每个条目按通过和不能通过二级评分,将各方面的条目通过数累加成总分,据此分数划分出儿童智力发育正常、可疑及异常3个等级。
个人 社会 丹佛发育筛查测验 (简称DDST) 精细 运动 言语 粗大 运动
个 人 社 会 丹佛发育筛查测验 (局部)
三、智力测验 • 智商(IQ)是智力数量化单位,IQ被定义为智龄与实龄之比,再将商数乘以100(消除小数),即 IQ=100×(MA/CA) • (一)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 (二)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 (三)瑞文渐进模型测验 • (四)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 • (五)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
(一)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1.言语量表 (1)知识测验:一般知识兴趣及长时记忆的能力。 (2)领悟测验:对社会适应程度,尤其对伦理道德的判断能力。 (3)算术测验:心算、注意力和短时记忆能力。 (4)分类测验:抽象和概括能力。 (5)背数测验:注意力和短时记忆力。 (6)词汇测验:词汇解释、言语表达和长时记忆等能力。
2.操作量表 • (1)译码测验:学习新联想的能力、手眼协调能力、注意力及短时记忆力等。 • (2)填图测验:视觉辨认能力和对组成物体要素的认知能力等。 • (3)积木图案测验:空间关系、空间结构和视觉—运动协调能力等。 • (4)图片排列测验:部分与整体和逻辑联想能力等。 • (5)拼物测验:想像力、利用线索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二)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 法国心理学家Binet和Simon于1905年编制,评价2岁幼儿到成人的一般智力水平,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Terman修订了此量表,称为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S-B),此套量表曾先后两次修订,1986年又作了第4次修订,简称S-B4。 • S-B4包括4个分量表和15个分测验:①言语推理:由4个分测验组成,测查词汇、理解、言语关系等能力;②抽象/视觉推理:包括4个分测验,测查临摹和图象分析推理等能力;③数量推理:包括3个分测验,测查计数、心算和逻辑运算等能力;④短时记忆:包括4个分测验,测查数字记忆、句子记忆和物体记忆等能力。
(三)瑞文渐进模型测验 • 由Raven J C于1938年编制,既可做个别测验,又可当团体测验用,特别适用于儿童和老年人。 • 该测验由系列图案项目组成。每一幅图案缺少某一部分,要求受试者在6个或8个类似的备选图中选择一个填补所缺少的部分。从易到难又分出3个水平的版本:①彩色渐进模型(CPM):适用于5~11岁儿童和智力水平较低者;②标准渐进模型(SPM):适用于6岁以上的一般人群;③高级渐进模型(APM):适用于1l岁以上的平均智力和高于平均智力的人。
(四)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 • 现代对儿童智力低下诊断不仅要求测验智商,根据智商低于平均水平2个标准差以上为指标,还要求测验适应行为有适应行为缺损的指标。 • 我国学者根据国情已编制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该量表于1990年在我国长沙编制,1992年完成了全国城乡常模的制定。适用对象为3~12岁智力正常或低下儿童。目的在于评定儿童适应行为发展水平,协助诊断或筛选智力低下儿童,以及帮助制定智力低下儿童特殊训练计划。
(五)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 • 适用年龄范围为6月~15岁,用于评定儿童社会生活能力,协助智力低下诊断。 • 全量表共132个项目,分为6个领域:①独立生活能力:评定进食、衣服脱换、穿着、料理大小便及个人与集体卫生情况;②运动能力:评定走路、上阶梯、过马路、串门、外出能力等;③职业能力:包括抓握东西、绘画、家务及使用工具等技能;④沟通能力:评定言语反应、言语表达和理解、日常言语应用技能;⑤社会化:包括游戏、日常交往、参加集体活动等方面;⑥自我管理:评定独立性、自律、自控、关心别人等方面。各领域项目混合,按难度从易到难排列,并设7个年龄起始点。
四、人格测验 (一)艾森克个性问卷 (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 (三)儿童气质量表
五、儿童神经心理测验 (一)神经心理筛选测验 1.Bender格式塔测验 2.快速神经学甄别测验 3.视觉保持测验
(二)HR成套神经心理测验 1.侧性优势检查 2.失语甄别测验 3.握力测验 4.连线测验 5.触摸测验 6.节律测验 7.手指敲击测验 8.语音知觉测验 9.范畴测验 10.感知觉检查
六、临床评定量表 • (一)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 (二)Rutter儿童行为量表 • (三)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 • (四)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
(一)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 简称CBCL量表。该量表是目前用于评定儿童行为和情绪时使用较为广泛的量表之一。 • 适用于4-16儿童,分为家长用量表、教师用量表和自填量表(智龄在10岁以上儿童用)。 • 按儿童的年龄,性别划分为3个年龄组(4-5岁、6-11岁、12-16岁)及两个性别组共6组标准分及剖面图,其资料直观并便于分析。
(一)艾森博克儿童行为量表 量表内容分为三部分: • 第一部分为一般资料,只作背景资料不评分 • 第二部分为社交能力评量,参加体育运动情况、课余爱好、参加集体活动情况、课余劳动、交友情况、与家人及其他儿童相处情况、在校学习情况 • 第三部分由113条行为问题组成,是此量表的重点部分。
113项行为 113项行为经过统计学处理后可归纳为以下几个因子: ①分裂样因子;②多动因子; ③抑郁因子;④体诉因子; ⑤焦虑因子;⑥违纪因子; ⑦攻击性因子;⑧交往不良因子; ⑨退缩因子;⑩性问题等。
评价 • 《艾森博克儿童行为量表》内容比较全面,选择的行为因子比较多,对儿童行为的评量比较全面 • 本量表的编制考虑到了被测者的性别差异,对不同性别者应用不同量表,同时从教师、家长、被评者三个角度提供了三套量表,更有针对性; • 在评分系统方面也比较有特色,通过侧面图不仅知道被测者行为表现所处水平,而且分出内向、中间或外向三个类型。这份量表是针对性较强的工具。
(二)Rutter儿童行为量表 • 此量表由英国儿童精神病学专家鲁特设计 • 本量表分教师用与家长用两种。 • 将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称为“A行为”,即违纪行为或反社会行为。包括的项目有:经常破坏自己人的东西;经常不听管教;时常说谎;欺负别的孩子;偷东西。 第二类称为“N行为”,即神经症行为,包括的项目有:肚子疼和呕吐,常烦恼,对很多事情都烦;害怕新事物和新环境;到学校就哭或拒绝上学;睡眠障碍。
(二) Rutter儿童行为量表 • 两种问卷均为三级评分。从来没有此种行为评“0”分;有时有或每周不到一次或症状轻微评“1”分;症状严重或经常出现或每周至少一次应评“2”分。 • 本量表项目不多,易于掌握和使用,较适合学龄儿童问题行为的流行学调查和临床工作,为诊断儿童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的参考。
(三)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 • 主要评定儿童行为问题,是美国用得最广泛的一种儿童量表,包括父母问卷、教师用量表与简明症状问卷等3种形式。 • 1.Conners父母问卷1969年制定,采用四级(0、1、2、3分)评分法。0分为没有,1分为偶尔出现,2分为经常出现,3分为非常多。48个项目归纳为6个因子: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基本概括了儿童少年常见的行为问题。主要用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辅助诊断和疗效评定
(三)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 • 2.Conners教师用量表采用4级记分法:0分:无此问题;1分:偶尔;2分:常有;3分:非常多。28个项目归纳为3个因子:品行问题、多动、注意缺陷—冲动,包括了儿童在校的常见行为问题。评分方法和意义与Conners父母问卷相同。
(四)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 • 本量表由57个描述孤独症儿童的感觉、行为、情绪、语言等方面异常表现的项目组成, • 可归纳为5个因子:①感觉;②交往; ③躯体运动;④语言;⑤生活自理。 • 其评分方法是按每项在量表中的负荷大小而分别给评“1”、“2”、“3”、“4”分。如第X项分值为“3”,所以,只要被评儿童有该项表现,无论症状表现轻重都评“3”分。 • 该量表项目数量适中,每次评定只需10—15分钟即可完成,在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者使用时无差异,其信度、效度均较好。
七、选用测验原则 • 1.考虑选用的测验是否与临床目的相符 • 2.选用的测验应有常模资料或正常对照标准 • 3.测验有心理测量学检验指标,心理测验学检验指标包括测验的信度和效度等。 • 4.选用公认较好的并应用较为广泛的测验,以便于将收集到的资料与别人的研究作比较。 • 5.应选用自己有使用经验的测验,能够更好解释和利用结果。
一、确定与记录问题行为和目标行为 二、如何观察和记录 三、行为记录的类型与量化 四、观察时间分配记录法 第一节 儿童心理行为观察 儿童心理行为观察与测验 一、儿童心理行为测验概述 二、发育量表 三、智力测验 四、人格测验 五、儿童神经心理测验 六、临床评定量表 七、选用测验原则 第二节 儿童心理行为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