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 likes | 682 Views
健康促進學校推動理念與 策略. 廖 梨 伶 義守大學健康管理學系助理 教授 健康促進學校輔導與網站維護計畫 、健康促進學校認證暨國際接軌計畫協同主持人/中央輔導 委員 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博士 專長 : 健康 促進 、 行為改變與衛生教育. 校外社區關係 - 社區資源、衛生單位、 NGO 、家長參與. 健康與體育領域 及其他生活相 關領域. ( 綜合生活 技能、輔導、 社會、藝術、 人文等 ). 健康教學. 健康服務. 學校 衛 生 工作. 學校衛生整體政策 - 支持的 氛圍營造. 校內 - 健康服務. 健康環境.
E N D
健康促進學校推動理念與策略 廖 梨 伶 義守大學健康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健康促進學校輔導與網站維護計畫、健康促進學校認證暨國際接軌計畫協同主持人/中央輔導委員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博士 專長:健康促進、行為改變與衛生教育
校外社區關係- 社區資源、衛生單位、 NGO、家長參與 健康與體育領域 及其他生活相 關領域 (綜合生活 技能、輔導、 社會、藝術、 人文等) 健康教學 健康服務 學校 衛生 工作 學校衛生整體政策 -支持的氛圍營造 校內- 健康服務 健康環境 物質環境 社會環境 現在健康促進學校與過去學校衛生之異同 健康促進學校是一項新的政策或策略嗎?
1.整體政策 • 包括衛生與教育部門、老師、及各部門代表、學生、 家長、 • 及社區負責人以促進健康 • 家庭及社區團體參與學校活動 • 社區服務、組織社團與學校有一定的互動 • 學校社區參與計畫 • 學校教職員工健康促進 • 訂定健康促進的政策及實務 • 一個支持學校提供師生員工健康的心理及社會環境的政策 • 一個公平的學校健康政策 • 有關防止喝酒、抽菸、藥物濫用,急救、校園暴力等相關政策
2.學校物質環境及 3.學校社會環境 努力營造安全及健康的環境,包括 • 衛生環境及飲用水 • 遠離暴力 • 一個安全、信賴及尊動的氣氛 • 心理健康及社會支持 • 安全的學校遊戲環境 • 運動與娛樂的場所空間
4.課程-健康生活技能訓練 • 提供生活技能衛生教育 • 讓學生瞭解影響健康的因素及他們可作的選擇,養成一生的健康行為的課程 • 有關重要的健康及生活技能課程,同時能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設計,以預防發生影響健康的行為 • 對老師及家長的訓練
skill-based health education以技能導向為主的健康教育 技能(skills)之定義為:使人們能表現出一特定行為的能力。 技能(skills)分為二部份: 生活技能(life skills) 其他技能(other skills)---涉及實踐性的健康技巧和需要技術性的能力;如:急救技能:包紮、CPR;衛生保健技能:洗手、刷牙、上廁所、作健康餐點、性教育;正確使用保險套
健康生活技能 生活技能(life skills) 一種使人們能正向解決、適應每天面對的生活需求及挑戰的能力及機制。 一種幫助人們做明智決定、解決問題、批判性及創造性思考、有效溝通、建立健康人際關係、同理心、健康的及積極有生產力的自我管理的社會、心理層面的能力及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技能。 有助於增進個人行為能力或增進人與他人或周圍環境之共同行動能力,來改變周遭環境氛圍,使之有利於健康的產出。
5.全方位優質健康服務 • 提供方便的健康服務 • 利用資源在學校提供一些包括如篩檢、診斷、生長發育、預防注射、或一些相關的藥物等服務 • 學校健康資料分析 • 與地方的醫療院所結盟以提供適當的服務 • 營養及食品安全計畫
6.家長及社區參與 • 整合便利的健康服務資源 • 利用資源在學校提供一些包括如篩檢、診斷、生長發育、預防注射、或一些相關的藥物等服務 • 與地方的醫療院所結盟以提供適當的服務 • 營養及食品安全計畫 • 增加社區健康 • 注意社區關心的議題 • 參與社區健康計畫
Part one 健康促進學校計畫撰寫
100年度教育部補助地方政府辦理學校健康促進實施計畫100年度教育部補助地方政府辦理學校健康促進實施計畫
依據、目的 • 依據:學校衛生法第十九條規定。 • 目的: • 為協助地方政府落實推動學校衛生法暨相關子法,促進學校全面評估學生及教職員工衛生與健康促進需求,結合社區資源,透過健康教育與活動及健康服務之實施,引導學生、教職員工自發性及自主性地建立健康管理,加上校園環境之配合,共同營造健康校園。 • 地方政府應整合相關資源並督導所屬學校落實學校衛生法與健康促進。
地方政府督導所屬學校應推動議題 • 統整評估所屬學校之共通性與特殊性健康需求,擬定縣市年度學生健康政策,並推動菸害防制、健康體位、口腔衛生、視力保健、性教育(含愛滋病防治)及正確用藥等必選議題。 • 輔導與支援所屬學校進行健康需求評估,據以擬定校本位健康議題,並以「健康促進學校」模式落實推動暨執行學校衛生法及相關子法。 • 輔導所屬學校推動自選議題,包含檳榔防制、防制學生藥物濫用、安全教育與急救、心理健康等配合國家重要政策,因地、校制宜訂定本位健康議題計畫。
地方政府推動策略: 將計畫經學校衛生委員會議通過,執行過程暨成果必須提報該會議報告。 建立橫向組織網絡,結合相關衛生單位、民間組織及大專院校等,協助學校營造健康校園,提供所需行政資源及修正相關規定,辦理增能研習活動,規劃對所屬學校全面進行到校或線上健康促進輔導工作,並與學校衛生委員會充分溝通聯繫,以落實推動學校衛生法暨相關子法。
成立健康促進學校輔導團,協助各校推動健康促進,並成立各議題中心學校與校群學校(協力學校或種子學校)。成立健康促進學校輔導團,協助各校推動健康促進,並成立各議題中心學校與校群學校(協力學校或種子學校)。 建構評核及獎勵制度,獎勵績優學校。
輔導學校依據以下「健康促進學校」策略推動學校衛生與健康促進。輔導學校依據以下「健康促進學校」策略推動學校衛生與健康促進。 1.成立健康促進團隊,凝聚共識,發展願景。(整體政策) (1)整合校內外相關單位人力,由校長或指定主管人員擔任召集人。 (2)評估學生及教職員工健康問題。 (3)確立優先改善之健康問題。 (4)研定學校本位之實施計畫並納入行事曆。 (5)研(修)訂學校規章制度。 (6)每學期辦理實施前後成效評價。
2.落實健康教學並辦理研習活動。(健康教學) (1)將本部政策及學生重要健康議題融入教學課程。 (2)辦理教師健康教學與輔導相關研習。 (3)辦理行政人員、家長等人員研習訓練。 (4)辦理學生幹部、志工研習。 (5)辦理班際、校際健康相關展覽或觀摩等活動。 3.實施健康檢查及健康管理。(健康服務) (1)舉辦定期或臨時性學生及教職員工健康檢查。 (2)針對高危險群及特殊個案,建立輔導、轉介等健康管理機制。 (3)依學校推動議題,評估學校師生健康改善情形。
4.結合政府及民間資源,改善學校環境設施。(社區關係)4.結合政府及民間資源,改善學校環境設施。(社區關係) 5.營造健康安全環境,配合推動議題營造支持性環境。(健康環境) 6.結合社區或家長組織,建立共同推動機制及方法。 (社區關係) 7.建置學校健康促進專屬網站。
補助原則: • 依專案審查優劣、所屬學校規模、校數及學生數、地方政府投入經費資源、前一年推動具體成效及本部年度經費籌措情形,分配補助數,使用原則如下: • 地方政府行政規劃、審查、考核等統籌費用,以本部核定補助金額不超過5%為原則,不足部分地方政府自籌。 • 本部補助學校經費併入地方政府自籌款共同分配,如設有中心議題學校,本部補助款不得超過總費用5%。 • 補助學校之經費,應由學校提出計畫,並經地方政府審查,擇優補助,如未通過審查,不得補助。 • 本補助經費專款專用,不得挪用。
補助計畫執行期程:開學至每學年度結束。 • 計畫撰寫說明: 1.基本資料。 2.背景說明:含問題分析與健康需求評估、在地化特色及推動議題重點。 3.成果指標:本計畫過去一年推動部頒與縣本特色指標具體成效及所欲達成之具體指標。 4.計畫策略:具體說明達成指標之策略(含行動研究之具體推動策略)、作法及步驟(請條例說明地方政府推動事項)。
5.預定進度:以甘梯圖表示。 6.地方健康促進學校輔導團人力配置(團隊成員需包括以下4類成員:教育局局長及相關單位主管、衛生局局長及相關單位主管、健康與體育領域輔導團人員、家長會及其他民間團體代表)。 7.經費概算:依「教育部補助及委辦經費核撥結報作業要點」規定格式填寫經費申請表 8.評價方法:說明目標是否達成之評價方法,評價類別得包括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
考核: 地方政府訂定全縣健康指標,並評估改善情形。 地方政府訂定考核獎勵指標並執行訪評工作,獎勵績優學校機構及有功人員。
1.如何開始?-組織團隊的建立與充能 2.如何收集我們所需的資訊?-健康診斷與需求評估 3.如何發展行動計畫? -計畫擬定與執行 3.1設定目標 3.2訂定具體目標 3.3建立行動計畫 4.我們怎麼知道我們做得如何? -評價與回饋 4.1過程評價 4.2結果評價 4.3評價資料收集
組織團隊的建立與充能 • 超越現有組織困境、創造一個讓人真心想要的組織 • 「是一個不斷創新、進步的組織,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斷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創造真心嚮往的結果,培養全新、前瞻而開闊的思考方式,全力實現共同的抱負,以及不斷一起學習如何共同學習。」 成立學校健康促進委員會、組成健康促進工作團隊及成立學生健康志工社團。 營造學習型組織,使組織成員能將學習與工作結合。
健康促進委員會具有決策、協調及聯繫等多項功能,成員包括校長、教務、學務、總務等一級主管,及健康專業人員(校護)、教師代表、家長代表及社區代表。健康促進委員會具有決策、協調及聯繫等多項功能,成員包括校長、教務、學務、總務等一級主管,及健康專業人員(校護)、教師代表、家長代表及社區代表。 健康促進工作團隊負有規劃及執行的功能,成員包括校內健康專業教師(衛生教育、體適能、輔導諮商)、行政人員(衛生組、體育組、學生諮商中心)、學生社團代表及家長志工代表。 學生健康志工社團代表為「學校健康促進委員會」及「學校健康工作團隊」的當然成員。
健康診斷與需求評估 背景說明:問題分析與健康需求評估、在地化特色及推動議題重點 每個學校依據其所在地以及組成份子的不同,面臨不同的健康議題,有不同的健康需求,也有不同的可運用資源。
依據健康學校之指標進行學校健康狀況之評估※依據健康學校之指標進行學校健康狀況之評估※ 進行學校SWOTS分析,以評估學校及社區的特性、可運用之人力、物力資源及經驗。 運用焦點團體及溝通互動技巧訪談學校成員(教職員工生)的意見領袖及家長、社區人士等,以了解他們對學校學校健康現況之看法及滿意度並藉著訪談互動的過程,激發他們參與的意願。
計畫擬定與執行 • 成果指標:本計畫過去一年推動部頒與縣本特色指標具體成效及所欲達成之具體指標。 • 計畫策略:具體說明達成指標之策略、作法及步驟 • 依據學校社會環境之現況分析及需求評估結果提出目標及策略。 • 目標:是連接計畫需求評估及策略的一座橋;每項目標之後都必須有相對應的策略。 • 策略:根據議題的重要性、需求性及人物力資源之配合等各項評估指標,選定有勝算、可行的議題及決定目標與策略的優先順序,並藉由互動過程建立共識。
計畫的具體目標 具體目標的建構可由以下層面來考量: 高階 低階
依據計劃執行之所需:(六大範疇+媒體行銷)依據計劃執行之所需:(六大範疇+媒體行銷) (整體政策、環境)協調各單位修訂相關法令、章程及規定,以提供充分的機會讓學校成員(教職員工生)及家長共同參與,增進人力/物力資源之可近性及設備之可利用性,並有充足之經費,以提供更完善的學校健康環境與服務。 (教學)課程介入方面,由課程發展委員會進行統整規劃,將所選定之健康議題融入相關之課程教學與學習評量。 (社區關係)活動介入方面,可藉由推廣活動及辦理訓練的方式增進學校成員之健康知能與行為,並增強師生互動關係及增進家長及社區等組織之支持與合作。 (媒體行銷)媒體傳播方面,可運用平面媒體(如單張、海報、校訊、小冊)及電子媒體(如健康網站、校園廣播、電子告示板)等等以傳播健康資訊並引發學校成員及家長的關心及參與。
評價與回饋 評價的功能: 提供計畫是否有效的資訊 提供高層做為支持本計畫的依據 在計畫的初始階段就應仔細的思考及設計評價,否則無法掌握及收集到有用及有意義的資料。 評價的方法:可分為質性及量性。 評價的種類:可分為過程及結果評價。
質性及量性 質性(以文字或圖像呈現):參與者個人的經驗描述,強調個人的成長過程,提供較感性的資料。多半採用訪談、個案研究、焦點團體法或觀察等方式進行。 量性(以數字呈現):收集及統整群體而非個人的資料,例如:參加活動的人數、參與者的滿意度、飲食知識的測量或運動的生活型態測量等。 質性、量性有其優缺點,可以互補使用,提供深度及廣度的評價結果。
評價的種類 過程評價 process evaluation 針對執行的整個過程所做的評價 藉由評價過程來提升學校組織改善健康問題的能力,強調評價與計畫決策、執行、回饋及修正等過程的密切聯結 包括蒐集活動滿意度、相關軟硬體改善情形、組織變化情形、修訂相關辦法等。
過程評價指標: 行政和政策因素:包括教育方面(課程、活動、訓練的規劃與執行)、政策方面(法令政策的訂定、組織結構與配置)。 組織因素:包括師生互動、社團、志工等組織之社會支持、行政人員之行政配合、組織運作功能。 資源因素:包括、人力/物力資源、可近性、經費編列、設備可利用性。
結果評價 outcome evaluation 瞭解其產生的影響、有效性及效力 包括:前、後測量化方法或質化之訪談方法及收集的學習單。 (前測:計畫評價的基礎資料/後測:計畫執行後的測量)
結果評價指標: 健康狀況:包括生理指標(如體位、齲齒、視力、血壓、血液尿液及各項生化理學檢查項目)、心理指標(如問題解決及決策力、家庭及人際關係、個人自信及勝任力、學習適應力、情緒適應力)、體適能指標(身體質量指數、肌肉適能、柔軟度、心肺耐力)。 行為與生活型態:包括預防性健康行為(如預防接種、健康檢查)、增進健康行為(如運動、均衡飲食、防曬、壓力管理)、危害健康行為(如吸煙、酒精和藥物濫用、暴力行為)。
環境因素:包括健康校園環境(如校園污染防治、景觀規劃、健康餐飲供應)、健康服務(如建立完整的預防、篩檢、追蹤、矯治、輔導、諮商及轉介系統)、健康社會環境(如凝聚力、和諧性、認同感)。環境因素:包括健康校園環境(如校園污染防治、景觀規劃、健康餐飲供應)、健康服務(如建立完整的預防、篩檢、追蹤、矯治、輔導、諮商及轉介系統)、健康社會環境(如凝聚力、和諧性、認同感)。 個人因素:包括健康覺知、知識、態度、價值觀、健康生活技能。
Part two 健康促進學校行動方案介紹 From:邱詩揚教授 健康促進學校實證導向之行動研究 http://hps.giee.ntnu.edu.tw/inner_downloads/downloads.aspx
單組前後測設計 • 掌握行動研究的核心價值,採用實驗對照介入研究的作法! • 準實驗研究設計Quasi-Experiments
研究焦點設定 • 場域:國小、國中、高中職 • 對象:人口學變項(年級/性別)、健康危險程度(健康生理指標及行為指標) • 健康議題:學校需求或政策重視 • 特色策略: • 由六大範疇去思考,改變需求者(健康教學)是核心價值,但改變提供者(健康服務、環境、政策與社區或親子關係)的配套也是重要策略 • 找到具體、精確、可行、有效、且得以永續推廣的策略
六大範疇與介入策略示例
感謝您的聆聽! 健康促進學校網站http://hpshome.giee.ntn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