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2

《 大学语文 》 教案 记叙文单元

《 大学语文 》 教案 记叙文单元. 制作:汪昭坤. 本单元学习篇目. 郑伯克段于鄢 ( 《 左传 》 ) 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报刘一丈书 (宗臣) 故都的秋 (郁达夫) 背影 (朱自清). 郑 伯 克 段 于 鄢 《 左传 》. 学习目标. 语言知识: 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文学知识: 识记 《 左传 》 的编著者、朝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课文阅读分析:

lenora
Download Presentation

《 大学语文 》 教案 记叙文单元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大学语文》教案 记叙文单元 制作:汪昭坤

  2. 本单元学习篇目 •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 •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 报刘一丈书(宗臣) • 故都的秋 (郁达夫) • 背影(朱自清)

  3. 郑 伯 克 段 于 鄢《左传》

  4. 学习目标 • 语言知识: 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 文学知识: 识记《左传》的编著者、朝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课文阅读分析: • 了解本文记叙的郑庄公与共叔段兄弟争斗的历史事件,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 理清本文情节发展的主要环节,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 • 把握课文略写战争经过而详写战前战后各种人物活动的剪裁。 • 分别概括郑庄公、共叔段、姜氏、颖考叔的性格特征; • 识别文中的细节描写,分别说明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 理解本文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郑庄公的人物性格刻画方法。

  5. 课文学习 题解 文体知识 背景 课文内容 文意理解 语言知识点 文章主旨 结构层次 写作特色

  6. 题 解 “郑伯克段于鄢”原本是《春秋》里的一句话,意思是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 郑伯,指郑庄公。鄢,地名,在今河南鄢陵。

  7. 文体知识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和有关言论,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历史文献。作者善于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描绘纷繁复杂的战争场面和事件,也善于刻画人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推荐阅读(教学平台) : 1、《左传》 简介 2、《左传》的影响

  8. 背景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攻即位,其弟共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

  9. 郑伯克段于鄢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10.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11.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12. 文意理解1 •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 • 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 使姜氏受到了惊吓,所以起名叫“寤生”,于是(姜氏)很厌恶他。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 , •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姜氏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同意。

  13. 文意理解3 •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 等到庄公继承了君位,(姜氏)替共叔段请求制地作为封邑,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 • 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过去虢叔就死在那里,(因此不便分封给他),其他的地方一切听你吩咐。”(姜氏)请求京地,庄公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百姓称他“京城太叔”。 •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大夫祭仲说:“都邑城墙超过三百丈,就是国家的祸害了。

  14. 文意理解4 •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先王的制度,大的都邑的城墙不得超过国都的城墙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九分之一。 •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现在京城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您将无法忍受。”庄公说:“姜氏想这样,怎能避开这个祸害能?”

  15. 文意理解5 •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回答说:“姜氏有什么满足的时候?不如早点安排他一个地方,不要让(他的势力)滋长蔓延。蔓延了,就难对付了。 •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蔓延的野草尚且不易铲除,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然会自己垮台。您姑且等着吧。”

  16. 文意理解6 •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不久太叔段命令西部和北部两个边邑两属于自己。 •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公子吕说:“国家不能忍受有两属(两个君主)的情况,您将对他怎么办? •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要是想把国家让给太叔,我就请求去侍奉他,如果不想给,那就请除掉他,不要使老百姓生二心。”

  17. 文意理解7 • 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为己邑,至于廪延。 庄公说:“不用,他会自己垮的。”太叔又收取两属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封邑,一直到廪延。 •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公子吕说:“可以啦!领土再扩大,将会得到民众。”庄公说:“对君不义,对兄不亲,这样的叛臣逆弟,领土再扩大也会垮的。”

  18. 文意理解8 •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太叔修缮城池,聚集民众,整理盔甲和武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偷袭郑国国都。 • 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 姜氏将为他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知到了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 •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命令公子吕率领战车二百辆去攻打京邑。

  19. 文意理解9 •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京城的百姓背叛共叔段,共叔段逃到鄢。庄公又到鄢地讨伐他。 •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五月辛丑那天,太叔离开郑国逃亡到共国。

  20. 文意理解10 •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于是庄公把姜氏放逐到城颖,并对她发誓说:“咱们不到黄泉,不要相见了。”但不久就对自己说的话感到后悔。 •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颖考叔担任颖谷封人的官职,听到这件事,就进献礼物给庄公。庄公赏赐他吃饭,他吃时故意把肉放在一边不吃。

  21. 文意理解11 •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庄公问他为什么,回答说:“小人家中有老母,我吃过的菜她都吃过,但没有吃过国君赏赐的肉, • 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翳我独无?” 请允许我把这些肉带回去送给她。”庄公道:“你有母亲可以送,偏偏我就没有!”

  22. 文意理解12 • 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颖考叔说:“冒昧地问为什么呢?”庄公告诉他缘故,并且告诉他自己很后悔。 •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颖考叔回答说:“君王担心什么呢?如果挖地直到见到泉水,你和姜氏在隧道相见,那又有谁能说你违背了誓言呢?”

  23. 文意理解13 • 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庄公听从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时赋诗道:“大隧道之中,快乐呀乐融融!” •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姜氏走出来赋诗:“大隧道之外,快乐呀多畅快!” • 遂为母子如初。 于是母子二人和好如初。

  24. 文意理解14 •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君子说:“颖考叔是个非常孝顺的人,爱他的母亲,并影响到了庄公。 •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诗经》说:“孝子的孝道没有穷尽,(上天)永久地把它赐给你的同类。 • 其是之谓乎?”(宾语前置三) 大概说的就是这种事吧? ”

  25. 语言知识点 一、本文需要掌握的特殊句式(1)姜氏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应该是“姜氏有何厌”。厌:通“餍”,满足。 译“姜氏有什么满足呢”。(2)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犹……况……乎”是固定句式,表示递进关系, 译“蔓生的野草都不能够除去,更何况你的宠弟呢”。

  26. (3)敢问何谓也: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应该是“敢问谓何也”, 译“能问一下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吗”。 (4)君何患焉: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应该是“君患何焉”, 译“你有什么可担心的呢”。(5)其是之谓乎: 宾语前置句,应该是“其谓是乎”。其:句首语气词, 表示猜测,大概。是:代词,这件事。 译“大概说的就是这件事吧”。

  27. 主题 本文通过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争斗并取胜,与其母姜氏反目而后和好的过程的生动记叙,展现了郑国王室内部为争夺最高权力而勾心斗角以至兵戎相见的情况,揭露了春秋时期统治者残酷无情和虚伪卑鄙的丑恶面目,对我们今天了解奴隶社会的后期情况有一定的认识作用。

  28. 层次结构1 全文共5段,分四个部分: 一、姜氏厌恶郑庄公,偏爱共叔段。从而交待了庄公母子不合,兄弟争斗的原因。(矛盾的开端) 二、写公叔段不断扩张势力,而郑庄公虚伪应对,实怀杀机。(矛盾的激化)1、共叔段得到京地作封邑。2、共叔段在京地建城,公然超过先王制定的规格。 3、共叔段逐步将西部和北部的边邑据为己有。

  29. 层次结构2 三、郑伯克段于鄢的经过。(矛盾的解决) 四、庄公幽禁姜氏及母子和好如初。(矛盾的解决) 1、颖考叔设法为庄公排忧解难。2、姜氏、庄公“遂而相见”的经过。3、作者托名君子的评论。

  30. 写作特色1 一、善于剪裁史料,恰当的祥略安排 《左传》详于记叙各国之间和各国内部政治上的矛盾冲突,而对战争的描写一般比较简略。本文也如此。作者详写庄公及母亲、弟弟的矛盾发展的始末,而对克段于鄢的经过略写。又如略写姜氏憎恶庄公的原因,详写庄公与共叔段矛盾不断激化的过程。这样写是为了集中笔墨来刻画人物,揭示其内心世界,从而突出文章的主题。显然,作者的着眼点并不在战争本身,而在引起战争的社会原因。

  31. 写作特色2 二、善于刻画人物的性格 作者将各色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刻画,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刻画其性格。如: 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工于心计、伪善伪孝。共叔段:贪婪狂妄、愚昧无知。姜氏:偏狭昏愦、以私情干政。 颖考叔:聪明机敏(故意食舍肉以引起庄公的问话)

  32. 写作特色3 三、生动的细节描写 1、“庄公寤生”这一细节突出了姜氏的自私,预示着姜氏与庄公之间将有矛盾冲突。2、颖考叔“食舍肉”的细节描写,显示了他的纯孝,也表现了他的聪明机智。3、“隧而相见”“大赋其诗”的细节描写讽刺了庄公母子的卑鄙虚伪。

  33. 写作特色4 四、巧妙的衬托手法 1、用共叔段的贪婪狂妄、愚昧无知来反衬庄公的阴险狠毒。2、以蔡仲、子封等人的多次规劝来烘托庄公的阴险性格。

  34. 张中丞传后叙韩 愈

  35. 学习要求 • 语言知识: 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 文学知识: 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 • 课文阅读分析: • 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是叙事与议论并重,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和内在联系; • 理解课文前半部分议论是针对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批驳,识别批驳中所用论据的类别,说明批驳中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 分别概括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 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 简要分析文中三个正面人物的相互映衬作用,找出文中通过反面人我来衬托正面人物的地方。

  36. 课文学习 题解 文体知识 背景 课文内容 文意理解 语言知识点 结构层次 写作特色

  37. 作者简介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昌黎先生文集》

  38. 题解1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元未进士。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39. 题解2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40. 背景 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 传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 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41. 文意理解1 •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晚,我与吴郡的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李翰所写的《张巡传》。 • 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李翰一向因文笔好而自豪,这篇传记写的也很详细周密。 • 然尚恨有缺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然而我觉得遗憾的是、仍有遗漏,(那就是)没有为许远写传记,也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42. 文意理解2 •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 许远虽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打开城门接纳张巡, 职位本在张巡之上, • 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却把指挥的权力交给张巡自己甘居其下,而且丝毫 不怀疑和猜忌,最终与张巡一同守城至死,成就了功名。 • 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雎阳城陷落而被俘获,与张巡死的时间前后不同罢了。

  43. 文意理解3 •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全面理解他们父亲 的志向,认为张巡被杀而许远成了俘虏,便认为许远 是怕死而用言辞向敌人降服了。 •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 许远真的怕死,为什么还要苦苦坚守住那小小的地盘,吃他所爱之人的肉,来抗击敌人而不投降呢,

  44. 文意理解4 • 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当他在围城中坚守时,城外没有一丁点的援助,他所要效忠的,国家与君主而已, • 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 而敌人告诉说唐朝已亡了,国君已经死了。许远眼看 救援的军队不到,而叛军却越来越多,必定会认为他 们的话是真的。

  45. 文意理解5 • 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在外无援兵可待的情况下仍誓死守城,已经人吃人且将要吃尽,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数着日子知道死的地方了,由此看来,许远不怕死这是很清楚啦。 • 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 哪有城被攻破、部下都死了,只有自己蒙受羞愧耻辱而求活命的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忍心这么做。

  46. 文意理解6 • 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耶? 唉!难道说像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做这样的事吗? •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垢远。 造谣的人又说什么许远与张巡分守雎阳城,城池的陷落,从许远所分守的地方开始的,想用这些来诽谤许远。 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这种论调又跟儿童的见识没有什么两样。人快要死了他的五脏六腑必定有先患病的地方,

  47. 文意理解7 • 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拉绳子而拉断它,绳子的断绝必定有裂痕处。旁观的人看到它这样,就跟着归罪它(先患病的脏腑和绳断之处),也太不通达事理了。 •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 小人喜欢发议论,不乐于成全别人的美名就是这样啊!

  48. 文意理解8 • 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像张巡、许远所成就的事业,如此卓绝不凡,还不能免遭非议,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 当初许、张二公初守雎阳时,哪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因而抛弃城池预先逃跑呢?

  49. 文意理解9 • 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 假如这里守不住,即使逃避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呢?等到他们终无救援而又困难到极点时, • 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带领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疲弱的残余士兵,即使想离开,也不可能达到目的地了。

  50. 文意理解10 •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 凭着张、许二公的贤明,他们考虑得太精切了。守住一座城池,捍卫着整个天下, • 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 靠着千百名誓死就战的士乓,抗击着百万个一天比一天多的敌军,掩护江淮大地,阻止了敌人的攻势, • 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国家没有灭亡,这是谁的功劳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