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 likes | 868 Views
第三节 染色体病. 一、 染色体异常的临床后果. 1 、自发流产 在流产儿中进行染色体研究表明,大约 50% 或更多的自发流产儿有严重的染色体异常。几乎涉及到所有的染色体,但较为集中在某些染色体的改变。如 X 染色体、 13 、 18 、 14 、和 21 。 包括三体性、三倍体、四倍体、及单倍体等。. 2 、出生缺陷. 染色体异常的第二大临床后果是出生缺陷,染色体的改变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 但普遍的特点是: 生长发育迟缓 ( growth retardation ) 智力低下 ( mental retardation )
E N D
第三节 染色体病 一、 染色体异常的临床后果 1、自发流产 在流产儿中进行染色体研究表明,大约50%或更多的自发流产儿有严重的染色体异常。几乎涉及到所有的染色体,但较为集中在某些染色体的改变。如X染色体、13、18、14、和21。 包括三体性、三倍体、四倍体、及单倍体等。
2、出生缺陷 • 染色体异常的第二大临床后果是出生缺陷,染色体的改变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 • 但普遍的特点是: 生长发育迟缓(growth retardation) 智力低下(mental retardation) 和特征性异常体征(specific somatic abnormalities)。
二、常染色体病 • 1、Down 综合征 • 1866年,英国医生Langdon Down首先描述该病的体征,以其名命名,故称Down syndrome 。法国的细胞遗传学家Lejeune 证实,核型中多了一条G组染色体,后来证明是21 号,故称为21-三体syndrome。
1)发病率:1/800,1.25‰,以10亿人口计, 1.25‰x10亿=125万。 • 2)体征:智力发育不全,发育迟缓,面容呆滞,眼 距宽。眼裂小,外眼角上斜,鼻根扁平,张口伸 舌,流涎水缺乏抽象的思维能力,只会发单音节。常伴有四肢、五官、内脏、皮肤等方面的异常。50%患者伴有先天性心脏病,是死亡的主要原因。白血病的发病率高于常人20倍。 • 皮肤纹理变异: 手掌 正常人∠atd 400,患 者∠atd 60~700 ,脚趾 胫侧弓型纹 • 实验室检查:SOD-1酶活性 增加50%
∠atd 60~700 通贯手
(1)47,XX(XY),+21(典型的21-三体,占90%,几乎都是新发生的突变)。(1)47,XX(XY),+21(典型的21-三体,占90%,几乎都是新发生的突变)。 • (2)46,XX(XY)/47,XX(XY),+21 嵌合型(轻) • (3)46,XX(XY),-14,+t(14q;21q) 14/21易位型
4)原因(遗传学 ) • 1) 减数分裂不分离,母95%(辐射,甲状腺疾病,传染性肝炎) • 2)卵裂过程中不分离(mitosis)——嵌合体 • 3)双亲之一是平衡易位携带者,核型为:45,XX(XY),-14,-21,+t(14q;21q)。 • 4)高龄孕妇危险率增高,20 岁,1/2000,30岁,1/300,40岁,1/100,45岁,1/50。
5)诊断:产前诊断 出生后诊断 方法:细胞遗传学-染色体分析 分子细胞遗传学-FISH 分子生物学-PCR, Southern Blot 等。
羊膜腔穿刺、取绒毛 细胞遗传学 分子遗传学
2、Edward Syndrome 18-三体综合征 • 1960年Edward等首先描述,故称为Edward 综合征,18号染色体三体—18三体。 • 1)发病率:1/3500~8000(占新生儿) • 2)临床表现:生长发育障碍,耳廓畸形,耳位低,小下颌,特殊握拳式。
3)核型: • (1)47,XX(XY),+18 ,80%。 • (2)46,XX(XY)/47,XX(XY),+18,10%。 • (3)易位型。
Edward综合征 1960年,Edward首先描述该病的体征。
4、原 因: (1)减数分裂不分离, (2)体细胞不分离, ( 3)双之一是平衡易位携带者。
2、Patau’s Syndrome 13-三体综合征 • 1960年Patau等首先描述,故称为Patau综合征, • 1)发病率:1/25000 • 2)临床表现;小头畸形,前额、前脑发育障碍,无嗅脑,常伴有唇裂腭裂,耳位低,耳廓畸形,80%伴有先天性心脏病,男性伴有隐睾,女性半数为双角子宫,卵巢发育不良,指弓形纹多,通贯手,atd角大等。
3)核型: • (1)47,XX(XY),+13 • (2)46,XX(XY)/47,XX (XY),+13 ,10%。 • (3)易位型, 46,XX(XY), -14,+t(13q;14q)。
Patau综合征 1960年,Patau首先描述该病的体征。
4)原因: • (1)减数分裂不分离, • (2)体细胞不分离, • (3)双之一是平衡易位携带者。
4、部分单体综合征 • 部分单体较为常见,如5p-综合征。 1)发病率:1/50 000 2)体 征:哭声象猫,圆脸,眼距宽,智 力底下,20%患先天性心脏病。 3)核 型:46,XX(XY),del(5) (p14-15) 4)原 因:i 新突变 ii 双亲之一是平衡易位携带者。
5p-综合征 1963年Lejeune首先发现。 主要症状:似猫叫样哭 声、特殊面容、智力低 下。 病因:5号染色体短臂 部分缺失。 核型: 46,XX(XY),del(5)(p15.1)
三、性染色体异常综合征 • 性染色体异常综合征 是指人类性染色体X和Y的结构和数目异常所引起的疾病。这类疾病共同的临床特征为性发育不全或两性畸形。
(一)性别决定与性染色质 • 1、性别决定 人类的性别是由细胞中性染色体决定的。 46,XX X 46,XY 减数分裂 23,X 23,X 23,Y 46,XX 46,XY 女 1 : 1 男
性别是由精子中X染色体和Y染色体决定的。Y染色体在性别决定中起主导作用,由于Y染色体的短臂上有一个睾丸决定因子(TDF)基因,定位于Yp11.3,只要有Y染色体并且有TDF因子存在,无论有几条X染色体都将有睾丸的发育。性别是由精子中X染色体和Y染色体决定的。Y染色体在性别决定中起主导作用,由于Y染色体的短臂上有一个睾丸决定因子(TDF)基因,定位于Yp11.3,只要有Y染色体并且有TDF因子存在,无论有几条X染色体都将有睾丸的发育。 • 近来研究表明,SRY(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是TDF的最佳候选基因,与睾丸发育的启动相关。
2、X染色质 ( X-chromatin) • 1949年,加拿大细胞学家Barr等人,在雌猫神经原细胞核中发现一种浓缩小体,但在雄猫中看不到这种结构。 • 进一步研究发现,除猫以外,其它雌性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也同样存在这种显示性别差异的结构,称为Barr小体,既X染色质。 • 正常女性的间期细胞核中紧贴核膜内缘有一个染色较深,约为1微米大小的椭圆形小体,既X染色质。
正常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Y),X染色体有数量差异。那么,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产物是否存在差异昵?为什么只有女性才有X染色质而男性没有?为什么某一种X连锁的突变基因纯合子女性的病情并不比半合子的男性严重?正常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Y),X染色体有数量差异。那么,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产物是否存在差异昵?为什么只有女性才有X染色质而男性没有?为什么某一种X连锁的突变基因纯合子女性的病情并不比半合子的男性严重? • 1961年,英国的遗传学家Mrry Lyon等四人,根据各自的实验提出了X染色体失活假说,后称为Lyon 假说,来解释上述问题。
莱昂(Lyon) 假说 • 其要点如下: 1、正常女性的两条X染色体中,只有一条具有转录活性,另一条无转录活性,在间期细胞核中呈异固缩状态,形成一个约为1微米大小贴近核膜内缘的浓小体,称X染色质或Barr小体。 正是因为这样,男、女细胞中X染色体上的连锁基因产物在数量上保持平衡,称为剂量补偿。 一个细胞中无论有几条X染色体,只有一条有货具有活性,其它均以X染色质形式存在。 因此,一个细胞中含有的X染色体数等于X染色质数+1。
莱昂(Lyon) 假说 • 2、异固缩的X染色体可来自父亲,也可来自母亲,失活是随机的。 • 3、异固缩发生在胚胎发育的早期(人胚第16天),此后分裂产生的细胞中持续存在。 • Lyon假说解释了许多遗传现象,但有一些现象不能解释,如:45,X---Turner综合征。 47,XXY—klinefelter综合征。
莱昂(Lyon) 假说 X染色质
需要说明的问题 • 1)如果一个有缺失的X染色体,优先失活; • 2)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平衡易位的个体中,正常的X染色体优先失活; • 3)Xchr上的Gene不全部失活,约1/3的gene逃避失活,已知>16个基因逃避失活; • 4)体细胞X失活是永久的,但在生殖细胞发育中,失活是可逆的; • 5)C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有活性,其他均以失活状态存在。
3、Y染色质 (chromatin) • 正常男性的间期细胞用荧光染料染色后,在细胞核内显示一个直径约为0.3微米的强荧光小体,称为Y染色质。 • Y染色质是Y染色体长臂末端部分异染色质区,被荧光染料着色所发出的荧光。这是Y染色体特有的,女性细胞中不存在。Y染色质数目=Y染色体数目。
间期核Y染色质检测: 男性:46,XY Y染色质为阳性,X染色质为阴性。 女性:46,XX Y染色质为阴性,X染色质为阳性。 • X、Y染色质在鉴别一个人的性别上有作用,这种间期细胞核中染色质的性别差异,称为核性别(nuclear sex)
三)性染色体异常综合征 1、Klinefelter Syndrome 先天性睾丸发 育不全症 1942年,Klinefelter首先报道。 1)发病率:1.2/1000 2)体 症:小睾丸,曲细精管玻璃样变,不能产生精子,无生育能力,男性副性征发育差,25%的患者有男性乳房发育,身高,修长。(180~190cm,1/50,190~200cm,1/10)。
先天 性睾 丸发 育不 全症 体征
体 征 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症
3)核型: • 47,XXY, • 48,XXXY, • 嵌合型 46,XY/47,XX (一恻睾丸正常, 可育)。
4)原 因: • 卵子发生中XX染色体不分离 XX Y XXY 47,XXY • 精子发生 中XY不分离 X XY XXY 47,XXY
2、Turner Syndrome 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症 1938年,Turner首先报道。 1)发病率:0.2/1000~0.4/1000(新生女婴),流产儿中约7.5%.
2)体 症: • 表型女性,身体矮小(1.2~1.4m),女性副性征发育差,50%患者有颈璞,肘外翻,小下颌,错咬合,性腺发育不全,原发性闭经,无生育能力。
3) 核 型 • 45,X • 45,X/46,XX • 45,X/47,XXX,嵌合型; • 46,X,i(Xq)。 4)原 因 • 精子发生 中XY不分离, • 23X+22→45,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