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956 Views
论 《 天水围的夜与雾 》 的反思色彩. 现当代文学 黄贤君 学号: 0932061016. 影片简介. 中文名:天水围的夜与雾 英文名:Night and Fog 导演: 许鞍华(Ann Hui) 主演: 任达华,张静初 上映时间: 2009年5月14日(中国香港). 导演许鞍华. 作品: 《 疯劫 》《 半生缘 》《 千言万语 》 《 女人四十 》《 客途秋恨 》
E N D
论《天水围的夜与雾》的反思色彩 现当代文学 黄贤君 学号:0932061016
影片简介 中文名:天水围的夜与雾 英文名:Night and Fog 导演: 许鞍华(Ann Hui) 主演: 任达华,张静初 上映时间: 2009年5月14日(中国香港)
导演许鞍华 作品: 《疯劫》《半生缘》《千言万语》 《女人四十》《客途秋恨》 《天水围的日与夜》(极低的成本投入,却载誉而归) 《天水围的雾与夜》等 评价: 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弄潮儿 人文关怀与历史背景下的女性关怀 人道主义悲悯与突入现实 观照香港社会底层镜像
剧情简介 《天水围的雾与夜》取材香港天水围灭门惨案,中年离异的“港伯”李森(任达华)在大陆娶来年少美貌的晓玲(张静初),靠综援一家四口在天水围生活,李森平时在家里带孩子,而晓玲则在酒楼做侍应,晓玲不满丈夫不找工作只靠政府救济,而李森却对老婆在外做侍应被人议论深感妒忌,并由妒忌转入虐待。当晓玲想要通过政府社工救助一步步脱离被虐待困境之时,四口之家也在同时一步步通往一个万劫不复的阴暗之地,李森杀害妻子及一对孪生女后自杀。影片由追溯杀人案发生开始,采用倒叙和插叙手法,将香港、深圳和四川等空间并置,逐步驱散凶杀案的迷雾,针砭人性之善恶矛盾,揭露香港福利救助体制的缺陷,呈现底层及大陆新移民等弱势群体的不幸生活。
研究现状 • 以许鞍华为关键词搜到中国期刊论文共33篇,其中3篇为优秀硕士论文。关注点主要为:许鞍华女性观照、介入现实的精神、人道主义悲悯与命运意识、镜像艺术等方面进行分析。 • 以《天水围的日与夜》为题名的论文有6篇,多分析其以平凡细节呈现普通香港底层人生活的温情,肯定其关注底层的现实精神。 • 以《天水围的雾与夜晚》为关键词的论文目前尚无。
选题意义: • 目前对《天水围的雾与夜》的评论无正式论文,只有零散的网络评论。 • 受好莱坞影响,高成本大制作风靡的当下,《雾》作为社会问题剧,解剖时弊,关注底层,难能可贵。 • 香港电影受大陆观众欣赏趣味牵制,纷纷转向类似《梅兰芳》、《花木兰》、《叶问》等表达大陆历史生活题材的影片制作,香港影片表达的只剩下“想象的香港”,而“现实的香港”的真实苦乐在影像世界中被抽空。《日》和《雾》再现真实香港,重新拉近了镜像与真实香港生活的距离。 • 评论者关注到许鞍华影片一以贯之的现实批判风格及入世的介入姿态。《日》与《雾》都回归真实生活,呈现香港社会贫富差距、老年人问题、单亲家庭问题、大陆新移民问题等香港潜伏的诸多问题。《日》类似“新写实”的平凡琐碎生活刻画是一次温情的展示,但也是对香港社会问题一次缺乏批判力的巧妙躲闪。《雾》更大胆地揭露和批判。 • 在系列反映天水围“悲情城市”的影片中,大多是问题的呈现和偏狭的批判,但《雾》则是更进一步地多方位思考悲剧发生根源,比很多同类的社会问题剧更具有反思色彩,因此使得批判和控诉更有说服力,同时也就突破了香港剧情片一直以来的以“私人问题”解决来象征社会问题解决的局面。 • 假如说把一系列社会问题剧比作“伤痕小说”,那《雾》无疑是“反思小说”。
摘要:《天水围的雾与夜》是一部富有反思色彩的社会问题剧,导演通过摇摆不定的多重人物性格塑造,多场景空间呈现复杂悲剧根源,多种富有暗示性与讽刺性的场景细节三个方面来反思灭门惨案发生的原因,从主观到客观,全方位的思考使批判更具合理性,让观众看到了人性善与恶的交织、香港执法部门、福利和救助体制的脆弱和缺陷。摘要:《天水围的雾与夜》是一部富有反思色彩的社会问题剧,导演通过摇摆不定的多重人物性格塑造,多场景空间呈现复杂悲剧根源,多种富有暗示性与讽刺性的场景细节三个方面来反思灭门惨案发生的原因,从主观到客观,全方位的思考使批判更具合理性,让观众看到了人性善与恶的交织、香港执法部门、福利和救助体制的脆弱和缺陷。 关键词:社会问题剧 反思 批判 悲剧
论文框架 题目:论《天水围的雾与夜》的反思色彩 绪论: • 摇摆不定的多重人物性格(主观) 李森的多重角色(善恶交织) • 多场景空间呈现悲剧根源(客观) (香港、深圳和四川三个空间并置、虚荣的农村人与举步维艰的香港底层中年、热情而无力的议员、敷衍冷漠的社工、僵化而冷漠的执法体制、漏洞百出的福利救助体系) • 富有暗示性和讽刺性的场景细节(技巧) (反家暴游行场景与凶案发生同时演进、保安对天水围居住环境的称赞与被性虐待的张晓玲腿上的鲜血构成讽刺) •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冉:《许鞍华,回到天水围》,《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第20期 2、马家辉:《明暗:源于影像的繁琐细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3、郭越《回眸:百年光影中的香港电影“新浪潮”》,《电影文学》,2005年第10期 4、焦素娥、王天勇编《光影图景——影视艺术论稿》郑州大学出版社
绪论 《天水围的日与夜》为许鞍华带来了无尽的赞誉,挺进现实是其一贯姿态,在赞誉的背后,我还看到她在以平凡和温情的细节还原香港底层人生活状态的同时,却对隐藏其下的危机和问题做了巧妙的闪躲。这次温情安全的着陆让她有了资本可以在《天水围的雾和夜》更大胆地对阴暗罪恶进行解剖。两部影片都拉进了香港电影和真实香港的距离,但《雾》更具有强烈的反思色彩,不止是普通地呈现问题,更重要的是思索悲剧背后的根源。
一、摇摆不定的多重人物性格 1、不是一般的侦探凶杀片,开头凶手已经被抓获,结局悬念被抽空,通过多人谈话厘清惨案发生过程,使影片成为回溯惨案发生的根源的反思片 电视里播放案发现场,在被害者王晓玲在妇女庇护中心的朋友们质疑电视中警察的推脱责任之词。
李森多重角色呈现 好爸爸形象, 为女儿修理单车 在笑声中来回接送两个女儿上学放学
心急地教导慢开窍的 小女儿,怕她被人欺负
2、温顺痴情的情人 温柔地为晓玲洗头 在深圳用刀划破肚皮 请求晓玲回去!
坚持生下女儿,在床上 与晓玲的温情对话 回四川为晓玲一家建房子
3、凶残而变态的浪荡子弟 不正经做工,靠综援度日, 成天唯一的事情是钓鱼。 去香港后,对王晓玲施行性虐待,用鱼线住其双手。
生活上,百般刁难,因“老夫少妻”而多疑,残酷的家庭暴力。生活上,百般刁难,因“老夫少妻”而多疑,残酷的家庭暴力。 在四川时勾搭王晓玲的二妹,用一对金耳环收买她,发生关系。
4、失业落寞的中年香港男人 年轻时曾经富裕,但奢靡铺张,中年失业贫穷,老夫少妻,李森是无数底层中年香港男人在面临强烈的社会竞争而无力落寞的缩影。
重复出现坐在窗口望向窗外的背影,他的真实内心被悬置抽空,无法被观众了解到。重复出现坐在窗口望向窗外的背影,他的真实内心被悬置抽空,无法被观众了解到。
无论贫穷和富贵,永远喝着廉价的啤酒,电影中出现 次喝啤酒的镜头。
两次伤心落泪的场景 阿玲第一次出走到庇护中心 阿玲第二次离开去深圳 中年男人在几乎一无所有的情况下,无法承受妻女的离去也无法控制自己变态的占有欲
结论:这是一个复杂的角色,是一个善恶交织,既让观众憎恨之余稍带感动,同时无比同情的角色。他脱离了大多数港片中杀人凶手穷凶极恶的平面性格窠臼,而呈现出一个较为真实的香港男人形象,他在现实经济、环境和周边人际的打压中逐步走向变态凶残,是一个圆形的人物,他并非只是痴情厚道,也非一开始就穷凶极恶。导演之所以把他刻画得如此复杂正是因为导演对他杀妻女的凶残行径的批判处于摇摆不定的矛盾状态,或者说,导演其实是用悲悯和同情的手法在呈现这个角色。而这种呈现手法不是抓凶惩恶心理驱使,而是反思悲悯的人道主义关怀。
二、多场景空间呈现悲剧根源 大多数香港的侦探凶杀片都是发生在香港一个地理空间,片子最后的批判指向基本是指向杀手本人的穷凶极恶,并以凶手的生命结束或入狱来象征社会问题的解决,而较少对悲剧发生做社会体制和人际环境等客观方面的分析。《天水围的雾与夜》则突破这种模式,而是将香港、深圳、四川等三个主要地间并置,穿插回溯呈现,深思考悲剧发生的根源,具有更深刻的反思意味和深入的批判性。
1、香港:繁华体制下的千疮百孔 香港,从表面看起来,法制健全,福利救助体制完善,但事实上,当中依然漏洞百出,体制是“硬件”,而人的观念和人心则是“软件”,冷冰冰的制度再完善,没有热忱的人心投入和灵活变通,便是形同虚设。
警察执法机构: • 推卸责任:影片开头,凶杀案发,警方推卸责任,谎称女死者没有报案。 • 王晓玲到警局寻求帮助,警员冷冰冰地询问,形式化履行职责,导致她一个人面对凶手。 • 接到天水围李森凶杀案报警电话没有马上行动,还要再打电话回来确认,怕被欺骗,延误救人。
政府福利救助 • 议员:热心但过于繁忙,根本顾不上王晓玲这样的小事。 • 社工:形式化,敷衍了事,力图和气解决家庭矛盾,表面化,忽视问题的严重性。 例如:处理李王夫妻矛盾时,用“床头打架床尾和”这样旧套话来掩盖家庭暴力的复杂性。 • 政府综援制度存在很多漏洞,导致很多人可以不做工而但靠领救济金过日子。
2、深圳四川:狭隘的乡村名利泥淖 利用多个空间来演绎悲剧的港片不多,因为这种拍摄方法需要技巧、资金和导演的驾驭能力。 而《天水围的夜与雾》之可贵在运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放在深圳四川,铺展李森和王晓玲的往事和感情生活,力图说明,悲剧的发生并非仅仅是在香港观众所看到的一切体制客观应诉,还有很多更为复杂的人为性格因素,而这些因素正是落后闭塞的农村受到的经济大潮冲击所带来的偏狭的名利漩涡。
狭隘的小农利益观念 • 关注金钱,而忽略钱如何得来 晓玲的二妹用一句形容自己对姐姐的印象:我大姐离开四川后,只回过两次家,一次带回个电视机,一次带个男人回来。 • 农村的虚荣心 李森为王家建房子为其父母带来极大的虚荣心满足,即使女儿遭到虐待母亲也劝她忍耐 • 因为利益可以忍受李森超越伦常的不轨 默认李森对王家二女儿的侵犯
当李森钱财散尽,在四川乡下开始落魄时候,晓玲母亲不肯为他们送饭。当李森钱财散尽,在四川乡下开始落魄时候,晓玲母亲不肯为他们送饭。 • 对深圳香港等发达城市有盲目的向往。 李森对王家希望自己去香港赚钱大声反驳:“个个都念着去香港,现在香港有钱分啊?”这是一个香港中年男人对大陆人常有的香港繁华想象的拆解。
结论:灭门悲剧的发生,除了李森主观的因素,香港体制客观的缺陷,也有大陆农村小农利益观念和狭隘文化经济眼光等复杂软性原因。多空间展示悲剧根源使影片的反思意味更为浓厚。结论:灭门悲剧的发生,除了李森主观的因素,香港体制客观的缺陷,也有大陆农村小农利益观念和狭隘文化经济眼光等复杂软性原因。多空间展示悲剧根源使影片的反思意味更为浓厚。
三、富有暗示性和讽刺性的场景细节 影片的反思意味浓厚还在于导演在影片中设置了两处具有反差的讽喻性场景。 1、王晓玲被李森进行性虐待后,半夜坐在楼下,与巡夜的女管理员对话。
镜头特写天水围美丽远景,女管理员说:在天水围这边住的环境还不错,地方又大,空气又好,你说是吧?你看再过一点就是大陆了。” 镜头回切,坐在天水围楼下的晓玲腿上的鲜血 美好的居住夜景与主人公受害的鲜血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反差,也隐喻了天水围尚且平静 美丽的外表之下,还潜藏着无数的悲剧和危机。
2、 一边是火热的反家庭暴力游行场面,一边是王晓玲向警察求助无用, 灭门悲剧发生的场面
王晓玲的处境从一开始就仿佛是被围困在围栏之中,无处遁逃,无论是家乡、深圳还是香港,她一旦受到伤害,她都找不到庇护自己的地方,无处遁逃的弱者处境就像镜头中出现的被围栏困住一样,不得救赎王晓玲的处境从一开始就仿佛是被围困在围栏之中,无处遁逃,无论是家乡、深圳还是香港,她一旦受到伤害,她都找不到庇护自己的地方,无处遁逃的弱者处境就像镜头中出现的被围栏困住一样,不得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