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1 likes | 696 Views
第八讲 西方音乐家及作品 (一). 第一节 巴罗克时期. 巴洛克时期是指 1600 年文艺复兴到 1750 年巴赫去世这一阶段,在音乐与建筑、雕塑与绘画等方面风格的总称。巴洛克( Baroque )一词来源于葡萄牙文,原意是不规则的珍珠。. 巴罗克时期著名音乐家. 约翰 · 塞巴斯蒂安 · 巴赫 1685 年 3 月 21 日出生于德国中部的爱森那赫市的一个音乐世家,巴赫从小就接受传统的家庭音乐教育,父亲是他的启蒙老师。他的音乐充满丰富的感情,对复杂的心灵刻画得细致而深刻。. 音乐之父 —— 巴赫.
E N D
第一节 巴罗克时期 • 巴洛克时期是指1600年文艺复兴到1750年巴赫去世这一阶段,在音乐与建筑、雕塑与绘画等方面风格的总称。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源于葡萄牙文,原意是不规则的珍珠。
巴罗克时期著名音乐家 •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年3月21日出生于德国中部的爱森那赫市的一个音乐世家,巴赫从小就接受传统的家庭音乐教育,父亲是他的启蒙老师。他的音乐充满丰富的感情,对复杂的心灵刻画得细致而深刻。
音乐之父——巴赫 • 巴赫的作品结构严谨,情感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巴赫被人们尊称为“音乐之父”。
巴罗克时期著名音乐家 • 亨德尔出生在德国,但他在英国居住了近五十年,他的创作也与英国密不可分,因此,英国人把他看作是本国作曲家。亨德尔把终生完全献给了音乐,可他的音乐在英国并没有得到继承和发展。
但他却对法国和德国的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海顿所说:“他是我们一切人的老师”。而贝多芬则称亨德尔为“一切大师中无可比拟的大师”。但他却对法国和德国的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海顿所说:“他是我们一切人的老师”。而贝多芬则称亨德尔为“一切大师中无可比拟的大师”。
第二节维也纳古典乐派1750——1820 • 十八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处于巨大变革的前夜,封建社会正走向解体,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对音乐家思想影响也越来越大,新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使作曲家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 。 • 作曲家开始有意识地从器乐领域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想。这一时期的器乐创作风格大多明朗、乐观,形式结构匀称严谨,奏鸣曲式和奏鸣套曲的原则获得广泛运用和重视。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 • 海顿(1732— 1809)奥地利人。五岁时随堂兄弟学小提琴、歌唱和拉丁文。后入维也纳圣斯蒂芬教堂唱诗班,同时勤奋学习音乐,并自行作曲。十六岁因倒嗓,被唱诗班革职,无处栖身。借友人一陋室授徒为生。不久成为声乐教师波尔波拉的助手。1795年任摩尔辛伯爵的音乐领班。
1761年起长期服役于匈牙利王子门下,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作了大量作品。1781年与莫扎特相识,情谊至深。曾两次访问伦敦,写成十二部《伦敦交响曲》。1798年与1801年分别写成《创世纪》与《四季》。后因健康状况不佳,停止创作1808年3月27日《创世 纪》上演,他由学生扶持抱病出 场,与好友告别时贝多芬亦在场 。次年五月,拿破仑攻打维也纳, 炮火连天,受惊而卒。
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代交响曲与室内乐的奠基人。被称为“交响曲、弦乐四重奏之父”。作品有交响曲108部,弦乐四重奏83部,其他作品数量也很多。代表作:《哈利路亚交响曲》《告别交响曲》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代交响曲与室内乐的奠基人。被称为“交响曲、弦乐四重奏之父”。作品有交响曲108部,弦乐四重奏83部,其他作品数量也很多。代表作:《哈利路亚交响曲》《告别交响曲》 • 《鼓声交响曲》《惊鄂交响曲》《玩具交响曲》《伦敦交响曲》《牛津交响曲》、《云雀四重奏》《狩猎四重奏》《皇帝四重奏》《俄罗斯四重奏》《剃刀四重奏》等。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 • 莫扎特(1756 ~1791)奥地利人。从小随父亲学音乐,显露出非凡的音乐天才。三岁学钢琴,五岁开始作曲,六岁在维也纳、慕尼黑等地公演小提琴与键盘乐。七岁随父及姊至欧洲各国旅行演奏。十岁(1766〕回萨尔斯堡,已写成作品三十余部。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 •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人。父亲是宫廷合唱队歌手,母亲是宫廷厨师之女。从小随父亲学音乐, 后师从内夫。十一岁就写出最早出版的三首钢琴奏鸣曲。1784年任宫廷管风琴师。1787年到维也纳,拜访莫扎特,倍受赞赏。1792年定居维也纳,向海顿请教。1795年以钢琴家身分登台演出。
他虽与贵族来往,但坚持自食其力,拒绝寄人篱下。1798年开始听力下降,演奏事业绝望,全部精力用于作曲,两年后完全失聪。在此期间,相继创作出大量卓越的音乐作品,如后期钢琴奏鸣曲与弦乐四重奏以及《庄严弥撒》、《第九交响曲》等。他的手稿涂涂改改,反复斟酌,把一个很一般的音乐材料发展成为一首气势宏伟的音乐作品。他没有一首象莫扎特那样的如泻之笔,但其作品雄伟深湛,集西方古典乐派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对近代西洋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他虽与贵族来往,但坚持自食其力,拒绝寄人篱下。1798年开始听力下降,演奏事业绝望,全部精力用于作曲,两年后完全失聪。在此期间,相继创作出大量卓越的音乐作品,如后期钢琴奏鸣曲与弦乐四重奏以及《庄严弥撒》、《第九交响曲》等。他的手稿涂涂改改,反复斟酌,把一个很一般的音乐材料发展成为一首气势宏伟的音乐作品。他没有一首象莫扎特那样的如泻之笔,但其作品雄伟深湛,集西方古典乐派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对近代西洋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乐圣——贝多芬 • 主要代表作品:《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合唱交响曲》、《哀格蒙特》序曲、《悲怆奏鸣曲》《华德斯坦》《月光奏鸣曲》、《致爱丽丝》、钢琴协奏曲《皇帝》、《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F大调浪漫曲》《春天奏鸣曲》等。
第三节 浪漫乐派1820——1900 • 【浪漫乐派】(Romanticism) 浪漫主义是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初期欧洲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是由反对古典主义而起,发起人是德国文学家华根罗德、狄克、诺发利斯等。
浪漫主义有三大特征 • (1)重视主观,崇尚理想,打破一切形式,用个人化的语言不拘一格地表达个人思想感情和艺术感受。 • (2)认为平凡之事不足以动人,常以中古时期的传奇故事为主线,加以渲染描写。 • (3)革命精神,反抗一切束缚个人自由的传统观念和社会法制。
浪漫乐派代表人物 舒伯特(1797-1828〕澳地利人。父亲是小学教师及大提琴手。舒伯特八岁学小提琴。十岁参加教堂唱诗班。十一岁进维也纳宫廷合唱团担任歌手。后参加学校乐队,担任小提琴手并师从萨列里学理论。他以多产著称。虽然终生清寒,靠别人救济而生活,三十一岁去世,但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舒伯特共写下十四部歌剧、九部交响曲 、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多首歌曲等近千件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死神与少女》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日的旅程》及《天鹅之歌》、乐剧《罗沙蒙德》等。
浪漫乐派代表人物 • 韦伯(1786~1826) 德国音乐家,先后任布拉格歌剧院和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常任指挥,作风严谨仔细,从舞台调度到服装设计、灯光安置,甚至剧院经营都亲自过问。在他主持下,这两个院、团成就卓著,由此成名。
浪漫乐派代表人物 • 肖邦(1810~1849)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从小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度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
浪漫乐派代表人物 • 李斯特(1811~1886)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期学钢琴,十六岁定居巴黎,受雨果、拉马丁、夏多布理昂等浪漫主义文艺家思想影响,向往资产阶级革命。在音乐上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的体裁,
浪漫乐派代表人物 • 瓦格纳(1813~1883) 德国伟大的作曲家、指挥家。瓦格纳主要成就是在歌剧方面,其代表作:《漂泊的荷兰人》、《汤好塞》、《尼伯龙根的指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罗恩格林》、《名歌手》等歌剧和九首序曲,一部交响曲,四部钢琴奏鸣曲及大量合唱曲、艺术歌曲等,并写了《艺术与革命》、《歌剧与戏剧》等几部关于歌剧改革的著作。
浪漫乐派代表人物 • 布拉姆斯(1833~1897) 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出生于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早年曾从戈赛尔、马克逊学钢琴,一生交游颇广,尤得舒曼夫妇及约阿希姆赏识与支持,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
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而仍带有自己的特点。他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编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此外,作有二百余首歌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其中以《a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双协奏曲》最为著名,他的《匈牙利舞曲№5》、《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而仍带有自己的特点。他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编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此外,作有二百余首歌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其中以《a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双协奏曲》最为著名,他的《匈牙利舞曲№5》、《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浪漫乐派代表人物 • 柴科夫斯基(1840~1893) 俄国作曲家。生于贵族家庭,十岁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同年,被送到法律学校去读书,毕业后在司法部工作。
浪漫乐派代表人物 • 马勒(1860~1911) 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及指挥家。出生于波西米亚的一个犹太小商人家里。同年开始显露音乐天才,六岁参加钢琴比赛,八岁已能为别的孩子教课,十五岁进维也纳音乐院学习,受布鲁克纳影响较大,毕业后在小型乐队中任指挥。
浪漫乐派代表人物 • 理查德·施特劳斯1864~1949德国杰出的作曲家及指挥家。五岁开始作曲,十岁前就写了《节日进行曲》和《木管小夜曲》。1882年进慕尼黑大学学习。1885年辍学去曼宁根乐队任著名指挥家比罗的副指挥,后任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