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第十二章 經濟成長

經濟成長. 台灣的經濟成長經驗. 總生產函數. 生產力函數. 第十二章 經濟成長. 成長的來源. 12.1 世界各國經濟成長. 平均每人實質 GDP :實質國內生產毛額除以人口數量。 經濟成長:平均每人實質 GDP 的增加。. 12.1 世界各國經濟成長. 世界各國經濟成長:過去的歷史 從西元元年到 15 世紀, 中國 大概擁有世上最高平均每人產出。 幾世紀後,領導權轉向北方的 義大利城市 ,然後由 荷蘭 領導至西元 1820 年。 接著 英國 從 1820 年至 1880 年成為領導者,自那之後, 美國 就成為領導者。.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二章 經濟成長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經濟成長 台灣的經濟成長經驗 總生產函數 生產力函數 第十二章 經濟成長 成長的來源

  2. 12.1 世界各國經濟成長 • 平均每人實質GDP:實質國內生產毛額除以人口數量。 • 經濟成長:平均每人實質GDP的增加。

  3. 12.1 世界各國經濟成長 • 世界各國經濟成長:過去的歷史 從西元元年到15世紀,中國大概擁有世上最高平均每人產出。 幾世紀後,領導權轉向北方的義大利城市,然後由荷蘭領導至西元1820年。 接著英國從1820年至1880年成為領導者,自那之後,美國就成為領導者。

  4. 12.1 世界各國經濟成長 • 全球平均每人產出:過去歷史 ** 以2000年的美元價格計算 資料來源:Joe Cohen “How many people can the earth support!” (New York: Norton, 1995)

  5. 12.1 世界各國經濟成長 • 72法則:若一變數每年平均以x百分比成長,則該變數在72/x年後會成長1倍。 *台灣的實質GDP是依1996年美元價格計算而得

  6. 12.2 台灣的經濟成長 • 台灣的經濟成長經驗:1860-1895 1. 茶葉和樟腦主要分布於彰化以北的地區,糖業 則主要分布於彰化以南。 2. 茶和樟腦在導內是以肩挑及舟筏運輸為主, 1893年以後鐵路也承擔部分運輸工作;糖的運 輸是以牛車和舟筏為主。 3. 茶、糖、樟腦的資金來源之一是產品購買者的 預付款。這種預付款制度造成債務人壞帳與債 權人的高度剝削。這種弊端,以打狗區糖業最 為顯著,因而妨礙新技術的引進。

  7. 12.2 台灣的經濟成長 • 台灣的經濟成長經驗:1895-1945 日本在佔有台灣之初便立即展開一連串的資源調查,其中包括人口、土地及林野調查。這些調查的目的在於掌握勞動力資料,確定土地權利關係,以及提供投資誘因。 1. 兩岸貿易佔台灣整體對外貿易的比重在日據時 期顯著下跌。 2. 台灣整體對外貿易主要是由日本財閥控制。 3. 日據時期,台商在兩岸直接貿易中興起,出口 到大陸仍以農產品為主,主要是米、茶葉、苧 麻、及糖等。

  8. 12.2 台灣的經濟成長 • 台灣的經濟成長經驗:1950以後 產業政策政府策略性選擇某些產業加以補助,以影響一國的生產力。 從1950年代以來台灣經歷五個經濟發展階段: 1. 1950-1959年之戰後重建時期或稱為進口替代 時期。 2. 1960-1969年之出口擴張時期。 3. 1970-1979年之第二次進口替代時期。 4. 1980-1989年之自由化及國際化時期。 5. 1990年至今的發展內需,泡沫經濟,兩岸經貿 交易,和產業升級時期。

  9. 12.3 經濟成長的來源 • 生產力的重要性 生產力一個工人在一小時內所生產的商品與服務的數量。 生產力是決定生活水準的關鍵因素。一個國家只要能夠生產很多的商品與服務,便能夠享受更高的生活水平。

  10. 12.3 經濟成長的來源 • 生產函數與生產力函數 總生產函數描繪實質國內生產毛額與實質資本,人力資本,勞工投入,天然資源及技術水準的關係。 當生產因素K,N,H,L增加或技術水準A進步時,實質國內生產毛額Y 的數量也會增加。

  11. 12.3 經濟成長的來源 • 生產力函數:描繪生產力Y/L與K/L,H/L,和N/L之間的關係。 平均每位勞工物質資本存量提高,導致平均每位勞工產出增加,但增加的幅度愈來愈小。

  12. 12.3 經濟成長的來源 • 成長的來源 物質資本指用來生產商品與服務的機器,設備和建築物。 人力資本個人透握教育,訓練和經驗累積獲得知識和工作技能。 天然資源大自然所提供的投入,包括土地,能源和天然原料。 技術知識經濟體系生產不同商品與服務的能力及最有效率的生產方法。

  13. 12.3 經濟成長的來源 • 技術進步的影響 技術水準改善會使生產函數上移,在平均每位勞工物質資本存量固定的情形下,導致平均每位勞工產出水準由60增加至90。

  14. 12.3 經濟成長的來源 • 經濟成長的來源 經濟成長的來源包括資本累積(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天然資源的增加,以及技術進步。資本累積無法讓經濟持續成長。唯有技術進步才是持續成長的來源。 政府可以透過影響儲蓄、投資和教育以及促進技術進步來提高經濟成長率。鼓勵儲蓄和投資,引進外資,教育和訓練,財產權和政治穩定、自由貿易、研究和發展, 皆可促進經濟成長。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