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919 Views
第 8 章 现代光学系统. § 8.1 激光光学系统 §8.2 傅立叶变换光学系统 §8.3 扫描光学系统 §8.4 阶跃型光纤光学系统 §8.5 梯度折射率光纤光学系统 §8.6 光电光学系统. A. A 0. w (z). A 0 /e. O. r. 高斯光束截面. 现代光学系统. §8 现代光学系统. §8-1 激光光学系统. 激光:亮度高、单色性好、方向性强 应用:激光加工、激光精密测量与定位、光学信息处理和全息术、模式识别和光计算、光通信 ……. 一、高斯光束的特性.
E N D
第8章 现代光学系统 • §8.1 激光光学系统 • §8.2 傅立叶变换光学系统 • §8.3 扫描光学系统 • §8.4 阶跃型光纤光学系统 • §8.5 梯度折射率光纤光学系统 • §8.6 光电光学系统
A A0 w(z) A0 /e O r 高斯光束截面 现代光学系统 §8 现代光学系统 §8-1 激光光学系统 激光:亮度高、单色性好、方向性强 应用:激光加工、激光精密测量与定位、光学信息处理和全息术、模式识别和光计算、光通信…… 一、高斯光束的特性
光束波面上各点的振幅不相等: 呈高斯型函数分布。当r=w时, 现代光学系统 常以r=w时的光束截面半径作为激光束的名义截面半径。 表明 高斯光束的名义截面半径w是: 当振幅A下降到中心振幅A0的1/e时所对应的光束截面半径。
w(z) w0 z R(z) z 现代光学系统 • 二、高斯光束的传播 • w(z)、R(z)、F(z) • (一)高斯光束的截面半径 • 双曲线 • 当z=0时,w(0)=w0 ——高斯光束的束腰半径 • 与同心光束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相比: • 高斯光束的光束截面半径w(z)与 z是非线性关系。 总结
现代光学系统 • (二)高斯光束的波面曲率半径 • 当z=0时,R(0)=∞——高斯光束束腰处,波面为平面波。 • 上式对z求导,得: 代入上式: • (1)当 时, ,曲率半径最小。 • (2)当z=∞时,R(z)→∞,高斯波面又变成平面波。 • 传播过程:∞→最小→∞ w(z) w0 z R(z) z 总结
q w0 z 现代光学系统 • (三)高斯光束的位相因子 • 用双曲线的渐近线表示高斯光束的远场发散程度。 • 渐近线与光束对称轴的夹角q——高斯光束的孔径角(发散角) • 与同心光束(R)传播不同: • 高斯光束的传播必须由两个参数: w(z)、 R(z)来表征。 总结
R1 R2 1 2 C’ C 2w0 2w’0 R1 R2 O’ F F’ O -R1 R2 z z’ -l l’ 球面波经透镜转换 高斯光束经透镜转换 现代光学系统 三、高斯光束的透镜变换 总结 1、近轴区:满足物像位置关系 2、薄透镜时:w2=w1 3、当z = -f ’ 时,z’ = f ’ ; 且束腰半径w’0为极大值,出射光束有最大值
现代光学系统 • 四、高斯光束的聚焦和准直 • (一)高斯光束的聚焦 • 打孔、焊接、光盘读写、图像传输 • 当z→∞,即入射光束的束腰远离透镜时,出射光束的束腰半径 w’0→0,即光束可获得高质量的聚焦光点 • w’0除与 z有关外,还与f’有关,尽可能采用短焦距透镜。 总结
现代光学系统 (二)高斯光束的准直 激光测距、激光雷达:要求光束发散角小 高斯光束经单透镜变换后,不能获得平面波。 但当z = -f ’时, 减小w0,增加f’。 较大焦距的变换透镜
L2 L1 2w0’ 2w0” 2w0 z f1’ -f2 激光准直系统 现代光学系统 激光准直系统多采用二次透镜变换形式: 第一次:压缩高斯光束的束腰半径,常用短焦距的聚焦系统; 第二次:减小高斯光束的发散角,常用较大焦距的变换透镜;
频谱面 输入面 -f’ f’ 现代光学系统 §8-2 傅立叶变换光学系统 图像识别、图像增强与恢复、图像传输与变换、功率谱分析、全息术中的傅立叶全息存储 数学运算 傅立叶变换 一、傅立叶物镜应满足的成像要求: 1、相同衍射角的光线经透镜变换后,应聚焦于焦平面上的一点; 2、不同衍射角的光线经透镜变换后,应聚焦于焦平面上不同点,形成各级频谱。 小结 傅立叶变换物镜通常要对两对共轭面校正像差。
现代光学系统 二、傅立叶变换物镜的结构形式: 1、单光组结构形式:校正球差和正弦差。但有轴外像差,视场角和相对孔径较小。 2、傅立叶变换物镜为对称型:两组对称的反远距透镜组,使物镜主面外移,从而|FF’ |<f ’ ,减小了外形尺寸。此外,正负透镜组合,可校正像面弯曲和其它轴外像差。但结构复杂,造价高。
现代光学系统 傅立叶物镜的结构型式
现代光学系统 §8-3 扫描光学系统 光束传播方向随时间变化而改变的光学系统 激光束扫描装置:以时间为顺序的图像电信号→→二维目视图像 激光存储器、激光打印机、高速摄影系统 一、扫描方程式: 透镜、棱镜、反射镜、全息、声光 衍射极限分辨角: 扫描点数: 扫描系统的参数:孔径D、形状因子a、最大扫描角q
物镜后扫描系统 物镜扫描系统 f ’ x x 现代光学系统 二、光学扫描系统 物镜扫描、物镜前扫描、物镜后扫描 物镜后扫描:物镜口径小,且只要求校正轴上点像差。但扫描像面为曲面,不利于图像接收与转换。
现代光学系统 物镜前扫描:物镜设计成像方远心光路,使像方主光线始终垂直于扫描像平面。物镜严格校正轴上点和轴外点像差,且扫描成像面为一平面。
扫描物镜的成像特性 扫描物镜的结构型式 现代光学系统 三、扫描物镜——fq 物镜 大视场、小相对孔径的像方远心光路
现代光学系统 §8-4 阶跃型光纤光学系统 光学纤维(光纤):传光、传像、传输其它光信号 光纤的分类:阶跃型折射率光纤、梯度折射率光纤 一、阶跃型光纤束的传光、传像特性 阶跃型光纤既可传递光能,又具有可挠性 光纤束:传光束——传递光能;传像束——传递图像。 (一)传光束 光纤束应有一定的光能透射比。影响光纤束光能透射比的因素: 光纤束的端面反射损失、内芯材料吸收、内芯与外皮的界面反射损失、光纤束的填充系数和数值孔径等。
3 1 物 2 传输过来的像 3 可弯曲的纤维束 现代光学系统 (二)传像束 每一根光纤好比一个像元 分辨率:与单根光纤直径、光纤束的排列方式、排列紧密程度有关。 s六 s正 排列方式不同,相邻单丝光纤间的距离不同,取样间隔也就不同,光纤束的分辨率就不同。且不同截面方向上分辨率也不一样。
s六 s正 填充系数 90.7%78.5% 分辨率:00、600、1200 00、900 300、900、1500 450、1350
传像束的输入图像 传像束前置光学系统 现代光学系统 (三)阶跃型光纤光学系统 内窥镜光学系统、光纤高速摄影系统、光纤全息内窥镜系统、光纤潜望系统 光纤束射出的光线分布是不均匀的,中心处最密,最大孔径角处光线越疏。即光能的分布呈高斯函数型。
传像束后置光学系统 光纤光学系统 现代光学系统
现代光学系统 §8-5 梯度折射率光纤光学系统 径向梯度折射率分布:光轴横截面径向方向上折射率是变化的 轴向梯度折射率分布:折射率是沿光轴方向变化的,与光轴垂直的横截面上折射率是均匀的。 球形梯度折射率分布:折射率是以点对称而变化的,等折射率面为球面。 一、径向梯度折射率光纤 二、自聚焦透镜的特性 三、自聚焦透镜成像
现代光学系统 §8-6 光电光学系统 光、机、电、算、光电转换 数字化、图像化、智能化、自动化 一、红外夜视光学系统 红外光:较强的辐射能量、较高的穿透本领——卫星摄影、军事目标跟踪、夜视观察 变像管:将红外光成的图像→→可视光图像。(人眼对红外光不敏感)
现代光学系统 二、光电检测系统 CCD:高灵敏度、高分辨率、数据采集方便,且与计算机结合实现检测系统的自动化和数字化。 照明系统 被测物体 成像系统 CCD器件 光源 显示与打印 微机控制 二值化处理 放大电路 光电检测系统原理图
光电检测系统的光学系统 现代光学系统
第9章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 • 瑞利判断:根据成像波面相对理想波面的变形程度判断像质。 Wl/4 便于应用;但要求要严格,不允许存在局部缺陷,只适用于小像差系统 • 中心点亮度:系统存在像差时成像衍射斑的中心亮度,和不存在像差时成像衍射斑的中心亮度之比来表示成像质量。 S.D≥0.8 也只适用于小像差系统,评价质量高,但计算复杂,不便于应用。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 • 分辨率:反映光学系统能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 指标单一,便于测量,使用方便,应用广泛;但质量不高,且不完善。 3个缺点 • 点列图:由于像差的存在,使点像形成一个分布在一定范围内的弥散图形。利用这些点的密集程度来衡量成像质量。 简单易行,但计算量大。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 • 光学传递函数: 基于把物体看作是由各种频率的谱组成。 也就是把物体的光场分布函数展开成傅里叶级数(物函数为周期函数)或傅里叶积分(物函数为非周期函数)的形式。 物体经光学系统传递后,频率不变,但对比度下降,相位发生推移,并在某一频率处截止,即对比度为0 。 既与光学系统的像差有关,又与光学系统的衍射效果(相对孔径)有关。 评价全面、完善、且质量高,同时适于大、小像差系统。
绪论 第1章 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概念 第2章 理想光学系统 第3章 平面与平面系统 第4章 光学系统中的光束限制 第5章 光度学基础 第6章 光线的光路计算及像差理论 第7章 典型光学系统 第8章 现代光学系统 第9章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 工 程 光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