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0 likes | 882 Views
線上數位課程推動之漢學佛學經典導讀與資料庫建置計畫 國立成功大學 2012 年 5 月 4 日 鄭吉雄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 周易 》 的源流與經典性 ── 《 周易 》 導讀. 認識 《 周易 》 、八卦及六十四 卦. 八卦與六十四卦. 八經卦 ( 三爻的卦 ) :乾、坤、坎、離、震、艮、巽、兌 六十四別卦 ( 六爻的卦,由八經卦重疊而成 ) 上經:三十卦(「乾、坤」 → 「坎、離」 ) 下經:三十四卦( 「咸、恆」 → 「既濟、未濟」 ) 結構:每兩卦一組,關係非「覆」 ( 上下翻轉 ) 即「對」 ( 陰陽相反 )
E N D
線上數位課程推動之漢學佛學經典導讀與資料庫建置計畫線上數位課程推動之漢學佛學經典導讀與資料庫建置計畫 國立成功大學 2012年5月4日 鄭吉雄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周易》的源流與經典性──《周易》導讀
八經卦 (三爻的卦):乾、坤、坎、離、震、艮、巽、兌 • 六十四別卦 (六爻的卦,由八經卦重疊而成) • 上經:三十卦(「乾、坤」→ 「坎、離」 ) • 下經:三十四卦( 「咸、恆」→ 「既濟、未濟」 ) • 結構:每兩卦一組,關係非「覆」(上下翻轉)即「對」(陰陽相反) • 卦辭:每卦下的一至數句占斷的話語 • 爻辭:每爻下的一至數句占斷的話語 • 卦序:六十四卦的次序。除了傳世的今本《周易》外,湖南長沙馬王堆帛書的《周易》另有一套以八宮卦為架構的卦序。 • 傳: (十翼, The Ten Wings):彖傳(Tuan zhuan),象傳(Xiang zhuan),繫辭傳(Xicizhuan) (各分上下,共六篇),文言傳(Wenyanzhuan),說卦傳(Shuoguazhuan),序卦傳(Xuguazhuan),雜卦傳(Zaguazhuan) 《周易》文本的構成
對(乾坤) 覆(既濟、未濟)
乾:元亨,利貞。 • 初九:潛龍勿用。 •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 上九:亢龍有悔。 • 用九:見群龍无首,吉。 《周易》經文舉例:乾卦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 初六:履霜,堅冰至。 • 六二:直方,大,不習无不利。 •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无成有終。 • 六四:括囊,无咎,无譽。 • 六五:黃裳,元吉。 • 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 用六:利永貞。 《周易》經文舉例:坤卦
每卦(hexagram)包含六爻(line)。每爻有「爻題」。每卦(hexagram)包含六爻(line)。每爻有「爻題」。 • 初爻與上爻,爻題的第一字標明其位置(初爻稱「初」,上爻稱「上」),第二字標明其陰陽之德(陰稱「六」、「陽」稱「九」)。 • 位於初爻及上爻之間的其餘四爻,爻題的第一字標明其陰陽之德,第二字標明其位置。以「乾」卦為例,分別為九二、九三、九四、九五。 • 附:在筮法中,「九」為老陽,「六」為老陰,「七」為少陽,「八」為少陰。筮法得爻,遇「老」則陰變為陽,陽變為陰;遇「少」則陰陽不變。以陰陽老少譬喻四季,春為少陽,夏為老陽,秋為少陰,冬為老陰。 要點一
要點一的例子:「升」卦 • 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貞。 • 六五,貞吉,升階。 • 六四,王用享于岐山,吉,无咎。 • 九三,升虛邑。 • 九二,孚乃利用禴,无咎。 • 初六,允升,大吉。
永遠從「下」向「上」閱讀一卦。初爻至上爻,標誌著一卦所蘊含的道理的自然發展。永遠從「下」向「上」閱讀一卦。初爻至上爻,標誌著一卦所蘊含的道理的自然發展。 • 每個「別卦」由兩個「經卦」重疊而成。下三爻稱「內卦」或「下體」,標識的是一個道理的初始狀態;上三爻稱「外卦」或「上體」,標識的是一個道理變化後的狀態。 要點二
六十四卦中,依序每兩卦為一組。兩卦的關係,或為「對」(一卦每一爻的陰陽屬性為另一卦的相反),或為「覆」(一卦為另一卦上下反轉)。六十四卦中,依序每兩卦為一組。兩卦的關係,或為「對」(一卦每一爻的陰陽屬性為另一卦的相反),或為「覆」(一卦為另一卦上下反轉)。 • 一卦的向上發展至極致,則演變為另一卦的初始狀態;反之亦然。如此往復不斷。故卦爻辭常用「往」來稱呼外卦,表示它將前往成為另一卦的內卦;亦用「來」以稱呼內卦,表示它是從另一卦的外卦來佔此一位置。 要點三
每一組卦都顯示了一個道理(或一項變化)往復循環的兩個面相。所以一組的兩個卦是彼此相互支持著對方的意義體系,而卦爻的讀法,應該合起來考察其整體意義。每一組卦都顯示了一個道理(或一項變化)往復循環的兩個面相。所以一組的兩個卦是彼此相互支持著對方的意義體系,而卦爻的讀法,應該合起來考察其整體意義。 要點四
閱讀一卦,要特別注意爻位: • 初、三、五奇數的爻位,宜為陽爻;二、四、上偶數的爻位,宜為陰爻。 • 內卦與外卦是相對的。理想的狀態是:初爻與四爻、二爻與五爻、三爻與上爻,都是一陰一陽的對應關係,在通常的情形下會產生吉利的結果。 • 一般而言,陽爻位於陰爻之上較為理想,反之則不理想。 上述情形的原因,主要是《易》道尚陽、主剛。 要點五
據說《周易》是什麼書? • 朱熹:「《易》只是為卜筮而作。」 • 高亨:「《周易》古經是因古人迷信而產生的一部筮書。」 • Richard Rutt, “Zhouyi is a collection of oracular material for use when divining with yarrow wands.” (The Book of Changes, Richard Rutt trans., 1996)
名稱:周易、易經(Yijing, I-Ching, Zhouyi) • 作者:西周貴族 / 統治者 • 年代:西周初年(約西元前1100-1000年) • 淵源:《連山》 (夏朝)、 《歸藏》(殷朝) • 性質:政治典冊 • 撰著目的:體現周民族的政治哲學,教育執政者(貴族與士大夫)自治治人的原則 • 形式:卜筮的語言 • 理論基礎:以太陽為中心的宇宙論,尊陽卑陰。 《周易》實質上是什麼書?
「經」是卜筮的紀錄 • 「傳」是義理的新創 • 經是經、傳是傳,經傳要分別而觀,不能混淆。不可以用經來理解傳,也不可以用傳來解釋經 據說「經」「傳」之間是什麼關係?
《易傳》都是解經的典籍,是我們了解「經文」思想的重要媒介,因為時移世異,加入了許多新的語言和思想,但畢竟它們是為了解經而撰著的,主要還是承繼了「經」的基因。《易傳》都是解經的典籍,是我們了解「經文」思想的重要媒介,因為時移世異,加入了許多新的語言和思想,但畢竟它們是為了解經而撰著的,主要還是承繼了「經」的基因。 • 《易傳》作者詮解的對象是《易經》,所運用的知識當然就是來自經文,同時,他們又無可避免地摻雜了自己的想法,主觀和客觀的成份被揉合在一起,傳注內容,有舊的義訓也有新的理趣,融在一起,分不開了。解經的傳統,也就這樣代代相傳下來。《易傳》和經文之間的這種關係,和父母子女一樣,代代相傳。子女都是獨立於父母以外的個體,在思想、個性、容貌各方面都和父母不同,同樣地,《易傳》相對於《易經》也有它的獨立性;然而,就像子女和父母之間密切的血緣關係不容否定一樣,《周易》經傳的關係,也是不容推翻的。 經(六十四卦)和傳(十翼)實質的關係
夏朝(2100BC-1600BC):《連山》。《周禮‧春官‧太卜》鄭玄《注》解釋書名,說是「似山出內氣」,賈公彥《疏》:《連山易》其卦以純艮為首。艮為山,山上山下,是名連山,雲氣出內於山,故名《易》為《連山》。夏朝(2100BC-1600BC):《連山》。《周禮‧春官‧太卜》鄭玄《注》解釋書名,說是「似山出內氣」,賈公彥《疏》:《連山易》其卦以純艮為首。艮為山,山上山下,是名連山,雲氣出內於山,故名《易》為《連山》。 • 殷朝(1600BC-1046BC):《歸藏》。賈公彥《疏》:《歸藏易》以純坤為首。坤為地,故萬物莫不歸而藏於中,故名為《歸藏》也。 • 周朝(1046BC-256BC):《周易》。 「周」:周匝 / 周朝 「三易」的源流
不可考 《連山》的內容
明夷曰昔夏后啟筮乘飛龍而登于天而枚占于皋陶陶曰吉(郭璞《山海經注》引)明夷曰昔夏后啟筮乘飛龍而登于天而枚占于皋陶陶曰吉(郭璞《山海經注》引) • 昔夏啟筮徙九鼎啟果徙之(《博物志》卷九「雜說上」引) • 昔舜筮登天為神枚占有黃龍神曰不吉(同上) • 武王伐紂枚占耆老耆老曰吉(同上) • 昔桀筮伐唐而枚占於熒惑曰不吉不利出征惟利安處彼狸為鼠(《太平御覽》卷八十二引) • 昔者羿善射畢十日果畢之(郭璞《山海經注》引) • 坤開筮帝堯降二女以舜妃……(《周禮‧春官‧太卜》賈公彥《疏》引) • 劉勰《文心雕龍‧諸子》 : 《歸藏》之經,『大明』迂怪,乃稱羿彃十日,常娥奔月。 《歸藏》的內容
辛未卜,行貞:其乎永行?《合》23671 • 乙巳卜出,王行,逐?《合》24445 • 甲午卜韋貞,四土受年?(《乙編》8167+8320) • 庚申卜貞,雀亡禍南土,咼告事?(《甲編》2902) • 癸亥卜,王曰:惠余自征?不征?(《甲編》2907) • 己卜:家其又魚,其屰丁,永?(安陽花園莊東地H3坑甲骨236版) 殷商時期卜辭舉例
《歸藏》首卦 坤 兄終弟及制 母統 尚陰 《周易》首卦 乾 嫡長子制 父統 尚陽
殷商三十一帝兄終弟及之十三例 • 高祖太武王成湯(子履) (示癸子) • 太祖代王(~太丁) (成湯子) • 哀王外丙(~勝) (成湯子,太丁弟) • 懿王仲壬(~庸) (成湯子,外丙弟) • 文王太甲(~至) (太丁子) • 昭王沃丁(~絢) (太甲子) • 宣王太庚(~辯) (太甲子,沃丁弟) • 敬王小甲(~高) (太庚子) • 元王雍己(~伷) (太庚子,小甲弟) • 景王太戊(~密) (太庚子,雍己弟) • 孝成王仲丁(~莊) (太戊子) • 思王外壬(~發) (太戊子,仲丁弟) • 平王河亶甲(~整) (太戊子,外壬弟) • 穆王祖乙(~滕) (河亶甲子) • 桓王祖辛(~旦) (祖乙子) • 僖王沃甲(~踰) (祖乙子,祖辛弟) • 莊王祖丁(~新) (祖辛子) • 頃王南庚(~更) (沃甲子) • 悼王陽甲(~和) (祖丁子) • 文成王盤庚(~旬) (祖丁子,陽甲弟) • 章王小辛(~頌) (祖丁子,盤庚弟) • 惠王小乙(~斂) (祖丁子,小辛弟) • 襄王武丁(~昭) (小乙子) • 戾王祖庚(~曜) (武丁子) • 定王祖甲(~載) (武丁子,祖庚弟) • 共王廩辛(~先) (祖甲子) • 安王康丁(~囂) (祖甲子,廩辛弟) • 烈王武乙(~翟) (康丁子) • 匡王文丁(~托) (武乙子) • 德王帝乙(~羨) (文丁子) • 紂王帝辛(~受) (帝乙子)
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 • 《周易》撰著於殷末周初,是改朝換代、政治秩序大崩解的產物。「乾」卦訓示周朝士大夫勤勉自治治民;「坤」卦訓示殷朝士大夫恭謹敬慎,順從新主。 《繫辭傳》所記《周易》的年代與作者
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史記‧周本紀》)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史記‧周本紀》) •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太史公自序〉) • 蓋西伯拘而演《周易》。(《漢書》〈報任少卿書〉) 司馬遷所記《周易》的年代與作者
「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 「坤」卦辭: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 「屯」六三:即鹿无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 「小畜」上九:既雨既處,尚德載。婦貞,厲。月幾望,君子征,凶。 • 「否」卦辭: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 「同人」卦辭: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 「謙」卦辭:亨。君子有終。 • 「謙」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 「謙」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 「觀」初六:童觀,小人无咎,君子吝。 • 「觀」九五:觀我生,君子无咎。 • 「觀」上九:觀其生,君子无咎。 • 「剝」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 • 「遯」九四:好遯,君子吉,小人否。 • 「大壯」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 • 「明夷」初九: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 「解」六五:君子維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 「夬」九三:壯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慍,无咎。 • 「革」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凶,居貞吉。 • 「未濟」六五: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乾」卦和其餘六十三卦中的「君子」
初六: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初六: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 六三: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終」也。 • 六四: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无咎,无譽」,蓋言謹也。 「坤」卦《文言傳》
《周易》的自然哲學基礎:父權的、尚陽的哲學《周易》的自然哲學基礎:父權的、尚陽的哲學
「易」字傳統的講法是「蜥蜴」的象形,或為「日月」的合體。也有文字學家認為它是「益」字的異體,象徵交易。但實則「易」字象日光的照射。下列左邊是甲骨文的「易」字,右為金文。「易」字傳統的講法是「蜥蜴」的象形,或為「日月」的合體。也有文字學家認為它是「益」字的異體,象徵交易。但實則「易」字象日光的照射。下列左邊是甲骨文的「易」字,右為金文。 從字義說明《易》理與陽光的關係
陰、侌、霒的金文形體 • 陽、昜、暘的金文形體 從字義說明《易》理與陽光的關係
甲骨文及金文的「乾」 • 王家台秦簡及輯佚本《歸藏》 「坤」(順)字 • 甲骨文「申」 • 甲骨文「神」 從字義說明《易》理與陽光的關係
《易》的原理即為日光的顯隱: • 「一天」由白天與黑夜循環一次,取決於太陽的顯現和隱沒。 • 「一年」由春夏秋冬循環一次而成,而寒暑的往來,亦取決於日照的強與弱。 • 地軸線以23.5度傾斜自轉,導致地球有四季的變化。北半球夏天太陽照射點落在北回歸線,受日照最長最烈。之後,隨著日照南移,北半球的氣溫漸降。日照點移至赤道後,北半球漸入秋,並隨著陽光的進一步南移而入冬趨於酷寒。待日照點從南回歸線北移,陽光北移,北半球復趨溫暖,直至落在北回歸線而恢復酷熱。由於中國位處北半球而非赤道,故有四季之分。日照一年之中規律性地南北移動,日照所至即溫暖,日照不及時即轉為寒冷。 《周易》的自然原理
倘以「陽」表述日照,「陰」表述沒有日照,則陰陽的遞嬗循環,氣候的寒燥循環,主要取決於「陽」的壯盛與否。也就是說,四季遞換完全由於日照的長短強弱,陰陽的消息也取決於「陽」的南北轉移。《易》理以「剛」為主不以「柔」為主,其故在此;古人特別重視「二分二至」(春分[vernal equinox]、秋分[autumn equinox],夏至[summer solstice]、冬至[winter solstice])的觀念,其故亦在此。 假設地軸並非傾斜,那麼位處地球中線的赤道,就會恆常燠熱,而愈向南北方向移動則愈冷。 《周易》的尚陽哲理
「泰」 • 小往大來,吉,亨。 • 「否」 •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 「剝」 • 《彖傳》:「剝,剝也,柔變剛也。不利有攸往 ,小人長也。」 • 「復」 • 《彖傳》:「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无疾,朋來无咎』;『反復其道, 七日來復』 ,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 陽光顯隱互換→卦的陰陽互動
一年的陰陽互換:十二消息卦 (202BC – AD220) 陽息卦 • 十一月復 冬至於12月21/22日 • 十二月臨 • 正月泰 • 二月大壯 春分於3月20/21日 • 三月夬 • 四月乾 陰消卦 • 五月姤 夏至於6月20/21日 • 六月遯 • 七月否 • 八月觀 秋分於9月22/23日 • 九月剝 • 10月坤
卦爻辭:陽大陰小 • 易傳:陽貴陰賤 • 漢儒:陽實陰虛 • 王弼《周易注》:「凡陽唱而陰和,陰非先唱者也」、 「夫剛長,則君子道興;陰盛,則小人道長。然則處陰長而助陽則善,處剛長而助柔則凶矣」。 • 張載《正蒙‧參兩》 :「陰陽之精互藏其宅,則各得其所安,故日月之形,萬古不變。若陰陽之氣,則循環迭至,聚散相蕩,升降相求,絪縕相揉,蓋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伸無方,運行不息,莫或使之。」 • 朱熹《周易本義》 :「或疑乾剛无柔,不得言中正者,不然也。天地之間,本一氣之流行,而有動靜爾。以其流行之統體而言,則但謂之乾,而无所不包矣。以其動靜分之,然後有陰陽剛柔之別也。 」 《周易》詮釋傳統中的陰陽關係
无平不陂,无往不復。(泰‧九三) • 傾否,先否後喜。(否‧上九) • 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剝‧上九) • 亨。出入无疾,朋來无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復‧卦辭) • 不損,益之,无咎。(損‧上九) • 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益‧上九) • 亨小,利貞。初吉,終亂。(既濟‧卦辭) 《周易》經文的義理訓誨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乾‧九三) • 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於苞桑。(否‧九五) • 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謙‧初六) • 幹父之蠱,有子,考无咎,厲,終吉。(蠱‧初六) • 觀我生,君子无咎。(觀‧九五) • 壯于趾,征凶,有孚。(大壯‧初九) • 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損‧六三) • 壯于前趾,往不勝,為咎。(夬‧初九) • 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凶,居貞吉。(革‧上六) • 和兌,吉。(兌‧初九) • 甘節,吉,往有尚。(節‧九五) 《周易》經文的義理訓誨
「坤」初六:履霜堅冰至。 • 「履」初九:素履,往无咎。 • 「噬嗑」初九:屨校滅趾,无咎。 • 「剝」初六:剝牀以足,蔑貞凶。 • 「離」初九:履錯然,敬之,无咎。 • 「大壯」初九:壯于趾,征凶,有孚。 • 「夬」初九:壯于前趾,往不勝為咎。 • 「鼎」初六: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 「艮」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貞。 • 「歸妹」初九:歸妹以娣,跛能履,征吉。 卦的身體比喻:初爻→足、趾、履
「比」上六:比之无首,凶。 • 「噬嗑」上九:何校滅耳。 • 「大過」上六:過涉滅頂,凶,无咎。 • 「離」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醜,无咎。 • 「咸」上六:咸其輔頰舌。 • 「晉」上九:晉其角,維用伐邑,厲,吉,无咎,貞吝。 • 「姤」上九:姤其角,吝,无咎。 • 「萃」上六:齎咨涕洟,无咎。 • 「革」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凶,居貞吉。 • 「既濟」上六:濡其首,厲。 • 「未濟」上九:有孚于飲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卦的身體比喻:上爻→首、角、天
卦的身體比喻:「咸」卦 • 上六,咸其輔頰舌。 • 九五,咸其脢。 • 九四,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 九三,咸其股,執其隨,往吝。 • 六二,咸其腓,凶,居吉。 • 初六,咸其拇。 《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利見大人。 • 利建侯。 • 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 • 行師。 • 利用獄。 • 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 揚于王庭。 • 王假有廟。 《周易》的政治論述
王用三驅;伏戎于莽;乘其墉,弗克攻;係丈夫,失小子;拘係之,或從維之;大師克相遇。王用三驅;伏戎于莽;乘其墉,弗克攻;係丈夫,失小子;拘係之,或從維之;大師克相遇。 • 「龍戰于野,其血玄黃」(坤上六) • 「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蒙上九) • 「利用侵伐」(謙六五),「利用行師,征邑國」(上六) • 「城復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泰上六) • 「拘係之,乃從維之,王用亨于西山」(隨上六) • 迷復,凶,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復上六) • 「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醜,无咎」(離上九) • 「晉其角,維用伐邑」(晉上九) • 「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无不利」(解上六) • 莫益之,或擊之。(益上九) 《周易》的軍事論述(尤其上爻為多)
《周易》即使可以用於占筮,邏輯上並不表示卦爻辭就是占筮紀錄。譬如斲斷樹木,加以修治,可成傢俱;但斷斷不能說樹木的生長,是專供人類製成傢俱而長成。《周易》即使可以用於占筮,邏輯上並不表示卦爻辭就是占筮紀錄。譬如斲斷樹木,加以修治,可成傢俱;但斷斷不能說樹木的生長,是專供人類製成傢俱而長成。 經傳的關係,有如父母和子女:父母之個性習氣,常因遺傳而影響子女。「經」的基因被「傳」所承繼,「傳」之血緣則傳承自「經」;則「傳」必然含有「經」的基因。研究者固然不應視經傳為一體,但亦不宜認經傳為絕無關係的兩種文獻;正如不應視子女父母為一體,但亦不宜認彼此為絕無關係的陌路人。 《周易》非占筮紀錄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