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沉淀溶解平衡

沉淀溶解平衡. 讨论与观察. 讨论 :(1) 如何判断某 NaCl 溶液是否已经达到饱和?. (2) 饱和的 NaCl 溶液中 NaCl 是否不再溶解了呢?. (3) 要使 NaCl 饱和溶液中析出 NaCl 固体,可采取什么措施?. 加热浓缩. 降温. 实验:在饱和 NaCl 溶液中加入浓盐酸. 可溶的电解质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难溶的电解质在水中是否也存在溶解平衡呢?.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思考:. (演示实验) ( 1 )将少量 PbI 2 ( 难溶于水)固体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 50mL 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

lee-silva
Download Presentation

沉淀溶解平衡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沉淀溶解平衡

  2. 讨论与观察 讨论:(1)如何判断某NaCl溶液是否已经达到饱和? (2)饱和的NaCl溶液中NaCl是否不再溶解了呢? (3)要使NaCl饱和溶液中析出NaCl固体,可采取什么措施? 加热浓缩 降温 实验:在饱和NaCl溶液中加入浓盐酸 可溶的电解质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难溶的电解质在水中是否也存在溶解平衡呢?

  3.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思考: (演示实验) (1)将少量PbI2(难溶于水)固体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50mL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 (2)取上层清液2mL,加入试管中,逐滴加入AgNO3溶液,振荡,观察实验现象。 ①取上层清液加入AgNO3溶液时,产生了什么现象? ②如何表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 PbI2是难溶物,而其水溶液遇AgNO3产生沉淀对你有何启发? 产生了黄色沉淀——应为AgI沉淀。 • 2AgNO3+PbI2==2AgI↓+Pb(NO3)2 尽管难溶物难溶于水,但其溶解度并不是0

  4. Pb2+ I-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思考: V PbI2(s) Pb2++2I- + 2AgNO3= 2NO3- +2Ag+ 2AgI V溶解 V溶解 = V沉淀 V沉淀 t

  5. Ag+ I- 一、沉淀溶解平衡 1、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能发生的原因 生成物的溶解度更小 AgI溶解平衡的建立 在水分子作用下 一定T 时: 溶解 AgI(s)  Ag+(aq) + I-(aq) 沉淀

  6. 整理归纳一 溶解平衡也是一种化学平衡,具有与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相同的特征,平衡的移动也可用勒夏特列原理加以解释。 Fe(OH)3(S) Fe3+ + 3OH- 沉淀溶解平衡 : 2、在一定温度下,当沉淀溶解的速率和沉淀生成的速率相等时,形成电解质的饱和溶液,达到平衡状态,人们把这种平衡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 Fe(OH)3(S)固体在水中沉淀溶解平衡可表示为: 3、溶解平衡的特征 逆、等、动、定、变

  7. 一、沉淀溶解平衡 4、生成难溶电解质的离子反应的限度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小于0.01g,离子反应生成难溶电解质,认为反应完全,但溶液中还有相应的离子. 一般浓度小于10-5mol/L时,就认为该微粒不存在了.

  8. 整理归纳二 二、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1、物质的本性——内因 2、外因: 改变溶剂的量、减小离子浓度等 (1)浓度: (2)温度: 一般温度升高,溶解平衡右移 在电解质A的饱和溶液中, 加 入含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时, 沉淀溶解平衡会被 (3)同离子效应: 抑制

  9. 例:某温度下,在100mL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下列判断正确的是例:某温度下,在100mL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溶液中Ca2+的数目减少 • B.溶液中c(Ca2+)增大 • C.溶液的pH不变 • D.降低温度有固体析出 • E.加入NaOH固体,有Ca(OH)2固体析出 • F. 化学平衡常数变大 ACE

  10. 整理归纳三 三、溶度积———Ksp   根据化学平衡的研究方法,可以用平衡常数来描述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程度,此平衡常数称为溶度积常数或简称溶度积。 1、溶度积Ksp: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中,离子浓度系数之幂的积为一常数 2、表达式: Ksp=[c(Mn+)]m·[c(Am-)]n 几种难溶电解质在25℃时的溶解平衡和溶度积: AgCl(s) Ag+ + Cl- AgBr(s) Ag+ + Br- Fe(OH)3(s) Fe3+ + 3OH- Mg(OH)2(s) Mg2++2OH- Ksp= c(Ag+)·c(Cl-) Ksp= c(Ag+)·c(Br-) Ksp= c(Fe2+)· c3(OH-) Ksp= c(Mg2+)·c2(OH-)

  11. 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的Ksp的大小反映了 其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即 Ksp越大,溶解能力越 强 对于同种类型的难溶物而言的. 1.5×10-4 1.8×10-10 CaSO4 2.4×10-3 7.1×10-5 8.4×10-6 5.4×10-13 2.6×10-39 3.0×10-9 Fe(OH)3 2.1×10-7 8.5×10-17 CaCO3 5.0×10-9 7.1×10-4

  12. 根据溶度积可判断难溶电解质在水中 沉淀的生成、溶解的情况: 3、溶度积规则 Qc=c(Mn+)m·c(Am-)n Qc> Ksp,溶液过饱和,有沉淀析出 Qc= Ksp,溶液饱和,沉淀与溶解平衡 Qc< Ksp,溶液未饱和,无沉淀析出,若加入过量难溶电解质,可以继续溶解直至饱和 举例

  13. 现象1:医院中进行钡餐透视时,用BaSO4做内服造影剂,为什么不用BaCO3做内服造影剂?现象1:医院中进行钡餐透视时,用BaSO4做内服造影剂,为什么不用BaCO3做内服造影剂? 信息: 1.Ksp(BaSO4)=1.1×10-10;Ksp(BaCO3)=5.1×10-9; 2.Ba2+有剧毒; 3.胃酸的酸性很强,pH约为0.9~1.5。 BaSO4(S) Ba2+ + SO42- BaCO3 (S)Ba2+ +CO3 2- 请你利用沉淀溶解平衡的知识、Qc与Ksp的关系及所提供的信息解释下列现象:

  14. 现象2:吃糖后不刷牙容易形成蛀牙。 信息: 1.牙齿表面的牙釉质起着保护牙齿的作用,其主要成分为 Ca5(PO4)3OH(羟基磷酸钙), 它是一种难溶电解质, Ksp=2.5×10-59; 2.残留在牙齿上的糖发酵会产生H+; 3. Ca5(PO4)3F比Ca5(PO4)3OH更难溶。含氟牙膏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防治龋齿,请解释其原因。 Ca5(PO4)3OH(S)5Ca2+(aq)+ 3PO43-(aq)+ OH- (aq) + F-(aq) Ca5(PO4)3F(s)

  15. 解决沉淀溶解平衡问题的一般思路: “想到”移动 “找到”平衡 “看到”微粒 依据变化

  16. 小结 一、沉淀溶解平衡 : 二、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 浓度 温度 同离子效应 三、溶度积:————Ksp 判断物质溶解能力 判断沉淀的生成、溶解的情况

  17. 请运用化学平衡的特征分析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请运用化学平衡的特征分析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⑴当沉淀溶解达到最大程度时,沉淀溶解过程及离子结合 成沉淀的过程不再发生变化。 ⑵当沉淀溶解平衡建立时,溶液中离子的浓度不再发生变 化。 ⑶将相同质量的AgCl(过量)分别溶于少量水和盐酸中, 则水中银离子的浓度小于盐酸中银离子的浓度。 × √ ×

  18. 已知AgI的Ksp=8.5×10-17,AgCl的Ksp= 1.8×10-10 。 在含有0.01mol/LNaI和0.01mol/LNaCl的溶液中,逐 滴加入AgNO3溶液,先析出什么沉淀?两种沉淀能否 有效地分离?试通过计算加以说明。

  19. 再见

  20.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一般称为 溶解度/g <0.01 难溶 0.01~1 微溶 1~10 可溶 >10 易溶

  21. AgCl的Ksp= 1.8×10-10,将0.001mol/LNaCl溶液 和0.001mol/LAgNO3溶液等体积混合,是否有AgCl 沉淀生成? AgCl(S) Ag+ (aq)+ Cl-(aq)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