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0 likes | 1.05k Views
消 化 系 统. 第一部分 消化管. 目的要求 1 、掌握消化管的一般结构及各段的主要结构特点。 2 、掌握胃底腺的主细胞、壁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3 、掌握小肠绒毛的结构与功能;小肠吸收细胞的结构 及功能。 4 、熟悉小肠粘膜的结构特点及三段的主要区别。 5 、了解口腔粘膜的一般结构,舌乳头及味蕾的结构。 6 、了解消化管的淋巴组织及免疫功能。 7 、了解胃肠内分泌细胞的分类及特点。. 消化系统组成:. 口腔至肛门的连续性管道。依次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等。其功能为接纳食物、运 送食物、机械性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并排出残渣。. 消化管.
E N D
消 化 系 统 第一部分 消化管
目的要求 1、掌握消化管的一般结构及各段的主要结构特点。 2、掌握胃底腺的主细胞、壁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3、掌握小肠绒毛的结构与功能;小肠吸收细胞的结构 及功能。 4、熟悉小肠粘膜的结构特点及三段的主要区别。 5、了解口腔粘膜的一般结构,舌乳头及味蕾的结构。 6、了解消化管的淋巴组织及免疫功能。 7、了解胃肠内分泌细胞的分类及特点。
消化系统组成: 口腔至肛门的连续性管道。依次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等。其功能为接纳食物、运 送食物、机械性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并排出残渣。 消化管 包括分布于消化管壁的小消化腺和构成器官的大消化腺(唾液腺、胰腺和肝)。其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 消化腺
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上皮:复层扁平上皮:二端,口腔、食管及肛门,保护。 单层柱状上皮:中间,消化、吸收、保护。 粘 膜 固有层:疏松CT,胃肠富含胃腺和肠腺或淋巴组织。 粘膜肌层:薄层平滑肌,多为内环外纵,其收缩可促进固有层内的腺体分泌物排出和血液运行,利于物质吸收。 较致密CT,有食管腺、十二指肠腺;粘膜下神经丛,可调节粘膜肌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 粘膜下层 肌 层 两端为骨骼肌,余为平滑肌,多为内环外纵,其间有肌间神经丛,可调节肌层的运动。 外 膜 浆膜或纤维膜。 皱襞:粘膜和粘膜下层共同向管腔内的突起。
口 腔 口腔粘膜的一般结构:只有上皮和固有层,无粘膜肌。复扁上皮,有乳头。固有层有唾液腺;固有层下连骨骼肌或骨。 舌:由粘膜和舌肌组成。舌肌由纵行、横行及垂直走行的骨骼肌纤维束交织构成。粘膜由复层扁平上皮与固有层组成。舌根部粘膜内有许多淋巴小结,构成舌扁桃体。舌背部粘膜形成许多乳头状隆起,称舌乳头。可见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
丝状乳头:数目最多,遍布舌背各处。乳头呈圆锥形,尖端略向咽部倾斜,浅层上皮细胞角化脱落,外现白色,称舌苔。丝状乳头:数目最多,遍布舌背各处。乳头呈圆锥形,尖端略向咽部倾斜,浅层上皮细胞角化脱落,外现白色,称舌苔。 菌状乳头:较少,多位于舌尖与舌缘部,丝状乳头之间。呈蘑菇状,上皮不角化,含有味蕾。固有层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轮廓乳头:有10余个,位于舌界沟前方。形体较大,顶端平坦,乳头周围的粘膜凹陷形成环沟,沟两侧的上皮内有较多味蕾。固有层中有较多浆液性味腺,导管开口于沟底。味腺分泌的稀薄液体不断冲洗味蕾表面的食物碎渣,以利味蕾不断接受物质刺激。轮廓乳头:有10余个,位于舌界沟前方。形体较大,顶端平坦,乳头周围的粘膜凹陷形成环沟,沟两侧的上皮内有较多味蕾。固有层中有较多浆液性味腺,导管开口于沟底。味腺分泌的稀薄液体不断冲洗味蕾表面的食物碎渣,以利味蕾不断接受物质刺激。
味蕾:为卵圆形小体,主要分布于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顶端有小味孔。由三种细胞组成,暗细胞与明细胞,在HE染色切片中,前者色深,后者色浅。两者都有大量微绒毛伸入味孔,故称味毛;在细胞基底面可见与味觉神经末梢形成突触。因此这两种细胞都属味觉细胞。第三种为基细胞,锥体形,较小,位于味蕾深部,是未分化细胞。味蕾是味觉感受器。舌尖主要感受甜与咸味物质,舌侧面主要感受酸味物质,舌背和软腭部的主要感受苦味物质。味蕾:为卵圆形小体,主要分布于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顶端有小味孔。由三种细胞组成,暗细胞与明细胞,在HE染色切片中,前者色深,后者色浅。两者都有大量微绒毛伸入味孔,故称味毛;在细胞基底面可见与味觉神经末梢形成突触。因此这两种细胞都属味觉细胞。第三种为基细胞,锥体形,较小,位于味蕾深部,是未分化细胞。味蕾是味觉感受器。舌尖主要感受甜与咸味物质,舌侧面主要感受酸味物质,舌背和软腭部的主要感受苦味物质。
咽 分口咽、鼻咽和喉咽三部分。 粘膜:复扁上皮,鼻咽为假复纤柱上皮;固有层有丰富淋巴组织和粘液腺或混合腺。 肌层:骨骼肌层间可有粘液腺。 外膜:纤维膜。
食 管 • 纵行皱襞。 • 粘膜:未角化复扁上皮,内有郎格汉斯细胞。固有层上、下端可见少量粘液性腺 ,粘膜肌层为纵行平滑肌束。 • 粘膜下层:有粘液性的食管腺。 • 肌层:内环外纵,上1/3为骨骼肌,下1/3 为平滑肌,中1/3兼具两者。两端内环肌增厚形成上、下括约肌。 • 外膜:纤维膜。
胃 • 表面可见纵行皱襞,胃小区,胃小凹。 • 上皮:单柱,主要由表面粘液细胞组成,其分泌含高浓度碳酸氢根的不可溶性粘液覆盖上皮,有重要保护作用。 • 固有层:有胃腺,包括贲门腺、幽门腺(含G细胞 )和胃底腺。前二者为分支管状粘液腺,胃底腺后述。 • 粘膜下层:无特殊。 • 肌层:内斜、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环行肌增厚形成贲门括约肌和幽门括约肌。 • 外膜:浆膜。
胃底腺 分布:胃体和胃底部; 结构:分支管状腺,可分峡、颈与底部;开口于胃小凹。 组成:主细胞、壁细胞、颈粘液细胞、干细胞及内分泌细胞。
1、主细胞: • 形态:数量最多,分布于腺的底部,具有典型的蛋白质分泌细胞的结构特点,细胞呈柱状,核圆形,位于基部;胞质基部呈强嗜碱性,顶部充满酶原颗粒。 • 功能:分泌胃蛋白酶原。
2、壁细胞: • 光镜:分布在腺的峡、颈部,细胞体积较大,多呈圆锥形。核圆而深染,居中,可有双核;胞质呈强嗜酸性。 • EM:1.细胞内分泌小管;2.微管泡系统;3.大量线粒体. • 功能:壁细胞能分泌盐酸和内因子。
3、颈粘液细胞:数量少,位于腺颈部,多呈楔形夹于其它细胞间。核多扁平,居基底,核上方有很多粘原颗粒,HE染色浅淡,故常不易与主细胞相区分,其分泌物为含酸性粘多糖的可溶性粘液。3、颈粘液细胞:数量少,位于腺颈部,多呈楔形夹于其它细胞间。核多扁平,居基底,核上方有很多粘原颗粒,HE染色浅淡,故常不易与主细胞相区分,其分泌物为含酸性粘多糖的可溶性粘液。
4、干细胞:存在于从胃底腺颈部至胃小凹深部一带,具活跃的增殖能力。增殖的子细胞,有的向上迁移,分化为表面粘液细胞,有的停留在局部或向下迁移,分化为其它胃底腺细胞。4、干细胞:存在于从胃底腺颈部至胃小凹深部一带,具活跃的增殖能力。增殖的子细胞,有的向上迁移,分化为表面粘液细胞,有的停留在局部或向下迁移,分化为其它胃底腺细胞。 5、内分泌细胞:主要为ECL细胞和D细胞。ECL细胞分泌的组胺主要作用于邻近的壁细胞,强烈促进其泌酸功能。D细胞分泌的生长抑素既可直接抑制壁细胞的功能,又可通过抑制ECL细胞而间接地作用于壁细胞。
胃粘膜的自我保护机制: 胃粘膜表面存在凝胶状粘液一碳酸氢盐屏障,主要由不可溶性粘液凝胶构成,并含大量HCO3-。凝胶层将上皮与胃蛋白酶相隔离,而高浓度HCO3-使局部pH为7,既抑制了酶的活性, 可中和H+ 形成H2CO3 ,后者被胃上皮细胞的碳酸酐酶迅速分解为H2O和CO2。此外,胃上皮细胞的快速更新也使胃能及时修复损伤。胃酸分泌过多、或粘 液产生减少,屏障受到破坏,都会导致胃组织的自我消化,形成胃溃疡。
小 肠 特点:有环行皱襞、肠绒毛(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起)及微绒毛。--使小肠表面积扩大。
1、粘膜 • 上皮:单柱,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内分泌细胞组成,与肠腺细胞相延续,肠腺还有潘氏细胞和干细胞。 • 吸收细胞:最多,呈高桂状,游离面可见明显的纹状缘,(密集的微绒毛)。小肠腺的吸收细胞的微绒毛较少而短,故纹状缘薄。表面有厚糖衣,内含多种酶等,为消化吸收的重要部位。还参与脂肪吸收与转运。有紧密连接、中间连接等构成的连接复合体,可阻止肠腔内物质由细胞间隙进入组织,保证选择性吸收的进行。参与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的释放过程 ,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的吸收细胞还分泌肠致活酶,激活胰蛋白酶原。
2)杯状细胞:散在于吸收细胞间,分泌粘液,有润滑和保护作用。从十二指肠至回肠末端,杯状细胞逐渐增多。2)杯状细胞:散在于吸收细胞间,分泌粘液,有润滑和保护作用。从十二指肠至回肠末端,杯状细胞逐渐增多。 3)潘氏细胞:是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位腺底部,常三五成群。细胞呈锥体形,胞质顶部充满粗大嗜酸性颗粒,内含防御素、溶菌酶等,对肠道微生物有杀灭作用 。 4)内分泌细胞 I细胞: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 S细胞:促胰液素 5)干细胞:位于小肠腺下半部,散在于其它细胞之间。细胞不断增殖、分化、向上迁移 , 形成各种细胞。
固有层:有肠腺、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等及淋巴小结(十二指肠和空肠多为孤立淋巴小结,回肠为集合淋巴小结)。固有层:有肠腺、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等及淋巴小结(十二指肠和空肠多为孤立淋巴小结,回肠为集合淋巴小结)。 • 绒毛中轴固有层: • 中央乳糜管:1~2条纵行 • 毛细淋巴管;吸收细胞 • 释出的乳糜微粒入其中 。 • 毛细血管网:丰富,有孔; • 便于吸收 。 • 散在平滑肌:利于物质吸 • 收和淋巴与血液的运行。
粘膜下层:十二指肠部有十二指肠腺,为复管泡状粘液腺,分泌碱性粘液和产生表皮生长因子 。 肌层:内环外纵平滑肌。 外膜:浆膜,十二指肠后壁为纤维膜。
大 肠(盲肠与结肠) • 粘膜:不形成环行皱壁与绒毛,为单柱上皮,大量杯状细胞,无潘氏细胞,可有散在孤立淋巴小结。肠腺多而长。 • 粘膜下层:无特殊。 • 肌层:外纵肌局部增厚形成三条结肠带。 • 外膜:浆膜,升降结肠后壁为纤维膜。
阑尾 1、阑尾腔小而不规则, 2、肠腺短而少, 3、淋巴组织极丰富。
食管 胃 小肠 结肠 阑尾 腔面 纵行皱襞 纵皱胃小凹 环行皱襞,绒毛 半月形皱襞小,不规则 粘上皮 复扁 单柱 单柱 单柱 单柱 固有层 胃腺 肠腺,回肠有肠腺,有大量 肠腺短小, 集合淋巴小结 杯状细胞 有大量淋巴组织膜粘膜肌层纵行平滑肌内环外纵内环外纵内环外纵 不完整 粘膜下层 食管腺十二指肠腺 肌层骨,混,平内斜中环外纵内环外纵 内环外纵,外纵 薄 形成三条结肠带 外膜纤维膜 浆 膜 浆 膜 浆 膜 浆 膜 *再用注释方法列出诸如胃腺、肠腺等细胞结构及皱襞、绒毛、集合淋巴小结等基本概念。
消化管免疫 • 消化管淋巴组织包括粘膜淋巴小结、弥散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 细胞、间质树突状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和郎格汉斯细胞等成分。肠集合淋巴小结处有微皱褶细胞(M细胞)可摄取抗原 ,以囊泡形式转运并传递给淋巴细胞。并能形成分泌性IgA 。
胃肠的内分泌细胞 • 胃肠是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分泌的激素称胃肠激素。 • 内分泌细胞大多单个地夹于其他上皮细胞之间,最显著的特点是底部胞质含大量分泌颗粒。现已确定的胃肠内分泌细胞有十余种,形态上可分为开放型和封闭型两大类型。
思考题 • 试述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及各部分结构的功能意义。 • 试述食管、胃、小肠及大肠的结构特点。 • 小肠绒毛是如何构成的,有何功能意义? • 胃粘膜屏障是如何构成的,有何功能意义? • 试述构成胃底腺的细胞及各种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消 化 系 统 第二部分 消化腺
目的要求 1、掌握胰腺内、外分泌部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2、掌握肝小叶的组织结构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3、熟悉肝门管区的结构。 4、熟悉唾液腺的一般结构特点。 5、了解腮腺、颌下腺、舌下腺主要结构及功能。 6、了解胆汁的排出途径。 7、了解胆囊的结构特点。
包括分布于消化管壁的小消化腺和构成器官的大消化腺(大唾液腺、胰腺和肝)。其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有的腺还有内分泌功能。
一、大唾液腺 包括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三对。导管开口于口腔。 浆液性腺泡:浆液性腺细胞组成 (有基膜及肌上皮细胞),分泌物稀薄,含唾液淀粉酶。 粘液性腺泡:由粘液性腺细胞组成,分泌粘液。 腺泡 (复管泡状) 一般结构 混合性腺泡:浆液性细胞和粘液性细胞共同组成。常见浆半月。 闰管:管径小,单立或单扁上皮。 纹状管:单高柱上皮,核位顶部,胞质嗜酸性,基部有垂直纵纹,吸钠排钾,吸水排水。 导管 小叶间导管和总导管 假复层柱上皮,行于小叶间;近口腔开口处为复扁上皮。
二、胰 腺 胰腺表面覆以薄层结缔组织被膜,结缔组织伸人腺内将实质分隔为许多小叶。胰腺实质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胰岛)组成
胰 腺(外分泌部) • 为纯浆液腺,与腮腺相似,但有下列特点: 1、基膜与腺细胞间无肌上皮细胞; 2、可见泡心细胞; 3、闰管长,无纹状管; 4、从小叶内导管至主导管,上皮由单立渐变为单柱和高单柱。
腺泡细胞分泌多种消化酶,如胰蛋白酶原、胰糜蛋白酶原、胰淀粉酶、胰脂肪酶、DNA酶、RNA酶等。胰蛋白酶原和胰糜蛋白酶原在进人小肠后,被肠致活酶激活,成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和胰糜蛋白酶。腺泡细胞还分泌一种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能防止这两种蛋白酶原在胰腺内被激活。腺泡细胞的分泌活动受小肠 I 细胞分泌的胆囊收缩素一促胰酶素的调节。 • 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可分泌水和电解质,分泌活动受小肠S细胞分泌的促胰液素的调节。 • 胰液 成人每天分泌 1500~3000ml碱性胰液。含多种消化酶和丰富的电解质,是最重要的消化液。
胰 岛 分布于腺泡之间,由内分泌细胞构成的大小不一的细胞团, 由A、B、D、PP四种细胞组成。
A B D
三、肝 概述: 人体内最大的腺体,不含腺泡,有丰富的血窦。 功能:1、分泌胆汁,参与脂类消化。 2、合成多种蛋白质和脂类物质。 3、参与物质代谢。将胃肠吸收的物 质在肝细胞内合成、分解、转化 、贮存。 4、消除有害物质。
肝 肝 中央静脉 被膜 肝板(肝索) 肝小叶: 多角棱柱体 肝血窦 窦周隙 实质 胆小管 门管区
(一)肝小叶 是肝的基本结构单位,立体结构呈棱柱体,中央有一条中央静脉,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周围呈放射状排列肝细胞、肝血窦、窦周隙,胆小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