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0 likes | 1.1k Views
論文選讀 軟體專案成本估算與績效管理系統功能架構之研究 張啟修李坤清 世新大學管理學院資訊管理學系. 學 生:郭益銘 . Agenda. 摘要 第一章 緒 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章 系統架構及功能設計 第四章 示範性系統建置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摘要.
E N D
論文選讀軟體專案成本估算與績效管理系統功能架構之研究張啟修李坤清世新大學管理學院資訊管理學系論文選讀軟體專案成本估算與績效管理系統功能架構之研究張啟修李坤清世新大學管理學院資訊管理學系 學 生:郭益銘
Agenda • 摘要 • 第一章 緒 論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第三章 系統架構及功能設計 • 第四章 示範性系統建置 •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摘要 本研究參考1.專案網圖模式(PM-Net)2.專案管理串聯模式(Software Project Management-Series Model, SPM-SM)設計出整合性績效管理系統(Software Project Management-Integrate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 SPM-IPMS),旨在建置以專案績效(Project Performance)為主軸的專案管理架構,並據以建置示範性系統,用以驗證管理之可行性。
第一章緒 論 1.1研究背景與動機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根據軟體專案管理有關之軟體專案管理、風險管理、成本管理、遴選專案較適團隊架構、工時管理等,並結合軟體專案管理串聯模式(Software ProjectManagement Series Model, SPM-SM)[6]、專案管理網圖(PM-Net)[7]理論,提出一套以模組化為設計基礎之整合性專案績效管理系統架構(Software ProjectManagement-Integrate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 SPM-IPMS)。預期達到下列功能:
1.3 研究流程 確定研究領域範圍、主題與方向
1.4 章節結構 在本論文共分為五章,如圖1-2 所示。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軟體專案管理
2.1 軟體專案管理 圖 2-1 專案管理五大流程[11]
SPM 構面 李南瑤[6]提出 SPM 的要素,包括「人」、「方法」、「經營管理」及「外在環境」的影響因子,他並以管理主題、作業流程及開發程序等構面做為軟體專案管理的範疇,如圖 2-2 所示。
專案開發過程與階段 專案開發過程分為構思、定義、規劃、開發、檢驗、移交及結束等階段。
七個軟體專案管理的階段 白俊毅[3]引用相關研究指出七個軟體專案管理的階段可對應至專案生命週期的各個階段,如圖 2-3 所示。 圖 2-3 軟體專案開發過程面向與專案管理流程結合[3]
2.1 專案管理管控追蹤 李南瑤所提出之軟體專案管理串聯模式 SPM-SM,主要整合工作分解結構(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WBS)、軟體專案管理網圖模式(PM-Net)、版本版次鏈結追蹤管理及樣板引用,聯結執行中專案的任務活動,建立串聯模式。
2.2 軟體成本估算 圖 2-14 軟體成本估算種類
2.5.文獻探討總結 本章探討相關學者對專案管理之研究,其各節重點如下: 本研究彙整各學者研究結果及業界實務專案管理上,以第二章文獻探討為基礎,將於第三章提出一系列功能架構,期使專案管理功能更趨完善。
第三章系統架構及功能設計 李坤清認為軟體專案管理架構應具備下列功能: 1.軟體生產力衡量、計算及成本估計。 2.軟體專案各階段資料蒐集。 3.軟體專案進度查詢。 4.軟體專案管理策略分析。 因此,專案管理軟體架構需具有衡量分析執行過程生產力與軟體專案成本估計。 此外亦可蒐集專案執行過程資料,隨時查詢專案進度、狀況,以利進行專案管理的策略分析。
3.7 本章總結 本研究針對第三章所提出之計算公式、系統架構及相關模組,將在第四章中以示範性系統建置方式驗證功能架構及相關理論之可行性。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1 研究結論
5.2 研究貢獻 本研究在軟體專案管理之學術領域上,具有下列貢獻:
5.3 未來發展與方向 本研究整合當中相關理論,所提出的專案績效管理系統仍有許多未盡完整,恐有遺漏之處,建議後續學者可就下列方向進行更深入性研究: 一、未來研究發展中,可針對單一模組更深入研究,如成本估算、風險管理、績效管理、成本預測等模組,提供更有效率、更正確的計算方法,增強其模組功能。 二、成本管理模組中,可結合採購、發包、費用、工時,擬定更嚴謹的審核制度,使專案成本控管上更精確,期能更加落實專案管理制度。 三、未來研究方面可著墨於專案品質管理模組設計,並結合專案會計系統、專案採購系統、團隊訓練系統,使專案管理系統功能更趨完善。 四、本研究的資訊查詢、成本預測、績效管理,皆屬於被動式資訊查詢,未來可就主動性資訊探勘技術、類神經網路、人工智慧等主動性研究領域,主動發掘問題的存在及解決方案,加以研究探索。 五、本研究以示範性系統開發,驗證其可行性,後續讀者可就系統設計上提出更簡易使用者界面、強化圖形化查詢資訊系統,並透過結合資料庫技術及程式撰寫技術,實際完成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