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9

第三章

文字. 第三章. 第一节  汉字的发展演变. 跟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一样,汉字从产生的时候开始,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汉语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汉字是形、音、义统一于一体的文字。 因而汉字的发展变化也同时表现在字形、字音和字义三个方面。 虽说这三者各自有其相对的独立变化规律,但也彼此相关联。

leal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文字 第三章

  2. 第一节  汉字的发展演变 • 跟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一样,汉字从产生的时候开始,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汉语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汉字是形、音、义统一于一体的文字。因而汉字的发展变化也同时表现在字形、字音和字义三个方面。虽说这三者各自有其相对的独立变化规律,但也彼此相关联。 • 汉字的形体是其构形、笔道形态和书写体势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所谓演变,就是演化和变革。演化,是指汉字形体的细微渐变,是量的积累;变革,是演化的阶段性总结,是汉字形体的部分质变。汉字形体的演变,是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不断对它进行改造、改进而约定俗成的结果。其中有一脉相承、变化轨迹较为清晰的一面(主要方面),也有中途断裂、分合繁杂的一面,涉及的问题很多。

  3. 1、贡献   (1)“六书”是汉代人根据对小篆的形体分析而归纳、总结出来的六条造字原则和具体的造字方法。“六书”是以小篆为对象分析总结出来的,由于小篆保存了古文字的象形象意性,所以,虽然不少古文字用“六书”涵盖不了,但大部分古文字还可以用“六书”的方法分析。   (2)“六书说”抓住汉字“表意”这个根本特征,基本上反映了汉字构造方式的客观实际,对通过字形的分析来理解本义,对把握字义的演变线索,对创造新字,都有重大意义。可以说,“六书说“为中国文字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给古文字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2、局限    同时,也应看到其局限性: (1)六书是分析近古文字亦即小篆的结果,它既不能全部解释古文字,也不能全部解释今文字。   (2)“六书说”不够明确,历代的理解虽说大体相近,但也有不少歧异之处。为了完善汉字的结构理论,后代的学者试图突破六书理论的框架,作了许多改造六书的尝试,下面是影响较大的各种学说。 (三)“六书”的贡献及局限 请你对“六书”作个评价

  4. 从有系统可寻的商代甲骨文到现在所使用的要楷书字,汉字的形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为着描述不同历史时期的汉字的大体形貌,我们以各个时代官方的正式字体为主干,人为地将汉字形体的演变化划分为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分别是: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战国时代的金石竹帛文(统称战国文字)、秦代的小篆、汉代的隶书(包括草隶即章草)、魏晋至今的楷书(包括行书与今草)。从有系统可寻的商代甲骨文到现在所使用的要楷书字,汉字的形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为着描述不同历史时期的汉字的大体形貌,我们以各个时代官方的正式字体为主干,人为地将汉字形体的演变化划分为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分别是: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战国时代的金石竹帛文(统称战国文字)、秦代的小篆、汉代的隶书(包括草隶即章草)、魏晋至今的楷书(包括行书与今草)。 其中以秦汉之际为界,秦代的小篆和小篆以前的字体统为古文字,汉代的隶书和隶书以后的字体统称为今文字。古文字与今文字之间的过渡字体是秦汉之际流行的古隶(又称秦隶)。 下面分别对这六个阶段的代表字作简要的介绍: 一、 汉字形体演变的几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

  5. (一) 甲骨文 1、什么是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卜辞、殷虚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商代统治者迷信尚神,事无巨细,均要进行占卜以问凶吉。他们把每次占卜的内容有时连同应验的结果都刻在特制的包甲兽骨上(也有少数是非占卜的纪事刻辞)。这些特殊的文字资料随着殷商王朝的灭亡和殷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夷为废墟而长期埋没于地下,直到1899年才被人发现为宝物(王懿荣)。 之后经过多次发掘, 迄今为止发掘出存世的大约有15.4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其中大陆收藏的有97600多片,台湾收藏的有30200多片,香港有89片,因战争和商业因素流散到海外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前苏联﹑德国﹑瑞士﹑比利时﹑荷兰﹑瑞典等12个国家有26700多片。 其中日本在侵略中国时曾有组织地在殷墟盗掘,因此收藏最多,有12000多片。目前世界上有500多位学者专门研究甲骨文,发表专著有2000多篇。 甲骨文字的单字据孙海波《甲骨文编》的统计,多达5949个(其中多有同字异构,据最新研究,约为3500在右)

  6. 殷墟文字丙编第368摹片

  7. 甲骨文干支表

  8. 周原甲骨摹本(陕西岐山、扶风)

  9.   甲骨文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记录了大量上古汉语的、比较早期的汉字。它虽然已成体系,但字形还多不规范,因而具有不同于成熟阶段汉字的特点:  甲骨文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记录了大量上古汉语的、比较早期的汉字。它虽然已成体系,但字形还多不规范,因而具有不同于成熟阶段汉字的特点: (1)象形、会意字多,形声字只占很小一部分。这些象形、会意字虽然对所象之物都经过了高度的抽象,与图画已有本质的区别,但也还有不少字依然保留着很强的图画 性,比如   (采)、     (车)、      (齿)、     (虫)、       (虎)     (鹿)等皆其类。 2、甲骨文的特点

  10. (2)字无定格,异构特多。 • A.、有的正反无别,如人字写作 ,也可写作 • B、.有的字笔划可多可少,如帝字写作  也可写作 疾可以写作  也可以写作 • C、.有的偏旁部首的位置可以移易 • D.、有的可在原象形的基础上增加义符或声符,如遘字作  ,也作  ; • 鸡有时写作  有时写作 • E、.有的把两个、三个字 • 合写在一起为“合文”: •    这些现象说明,甲骨文时代汉字的构形还处于比较活跃的阶段,异体字、繁简字特多,因而造成了这一时期汉字的诸多歧异,以至给我们今天的辨识带来了困难,不过也为后来汉字的逐步定型化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的字样。

  11. (3)异字同形。 •   就是一个字形同时代表两个字完全不同的字,“甲”和“七”字两个字(前期)等即同形,分别写作   。这大多由于明形字在高度抽象化以后变为简单的线条结构而造成形体混同的结构。这种不多见的现象与文字的本质是矛盾的,所以在汉字后来的发展进程中逐渐消亡了。 什么是甲骨文?其特点是什么?

  12. 二、金文 • 1、什么是金文? •    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少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从商代到周代.统治者和贵族广泛利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如鼎、鬲(立)、豆、爵、尊、盘、钟、钲等等。在这些器具上头,常常刻铸文字,表示持有者是谁.铸造器具的原因、日的辞。因为古代管“铜”叫“金”,用于这一类器具的青铜则叫“吉金”;所以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就叫“金文”,也叫“吉金文字”。古人又以钟、鼎作为青铜器的总称,所以金文也叫“钟鼎文”。 • 在青铜器物上铸文,始于夏商,盛于两周,延续至秦汉。作为一个时代独具风格的字体,这里主要是指鼎盛的时期的西周金文,可以大于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墙盘等重器铭文为代表。

  13. 爵 豆 钲 尊 钟

  14. 大于鼎

  15. 大于鼎

  16. 毛公鼎

  17. 毛公鼎

  18. 虢季子 白盘

  19. 虢季子白盘

  20. 墙盘

  21. 墙盘

  22. 2、金文的特点 •   西周金文与商代甲骨文比较,具有如下特点: • (1) 直观表意的象形、象意结构形态减弱,便于书 写的符号形态增强。例如虎(  、  、  )、马 (   、  、  、  )、犬(   、  )等字,无论是单独成字还是作偏旁部首,几乎都不再用甲骨文中那种以双线条勾勒其躯体的写法,也不再追求形象的逼真,只是还注意突出其最其特征的部分以便字形的区别罢了。(比如虎突出大头与利齿、马突出长鬃、犬突出卷尾)。这就把象形字向不再象形的符号化推进了一步。不过西周金文中的极少数字,特别是那些族徽性的字,甚至还保留着比甲骨文字原始、图画性更强的形态。

  23. (2) 趋向定型化,但异体依然不少。趋向定型化的主要表现在: A。形旁之意相通而混用的现象大为减少。如甲骨文中的牧字,有从牛、从羊、从马等同种形,西周金文中则只用从牛一体,淘汰了另外两体。 B、偏旁部首的位置有了较多的固定。例如“彳”旁,甲骨文置于左右都可以,西周金文则基本上固定在左边。 C、异字同形、合文、反书等现象大为减少。从总体上看,西周金文是朝着定型化方向发展的,不过同字异构的现象依然不少。   (3)形声字大量增加。一是在原独体字上增加形符和声符,使之变为形声字;一是新造的字多为形声字,例如《金文编》食部所收的19个字,除4个甲骨文已有之外,新造的15个字中有13个是明显的形声字。有人曾作过统计,甲骨文中的形声字只有20%左右,而金文中的形声字则已达到50%以上。   (4) 在书写形式上,越来越注意字形与名文整体的协调、美观。由于铭文是器物所有文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作者对每个字的结构、用笔和整体的章法布局都极尽精美之能事。如果说写刻文字的讲求书法,在甲骨文中表现得还够普遍、明显的话,那么在西周文中则是处处可见了。过去曾有人说先秦三代人写字“不计工拙”,是毫无根据的。 2、金文的特点 什么是金文?金文的特点是什么?

  24. (三) 战国文字 • 1、战国文字  • 战国文字的品类很多,有用毛笔写在竹简上的简册文、写在缯帛上的帛书、写在玉片上的盟书墨迹,有铸(或刻)在铜、铁、器物上的铭文、符节文和货布文,有刻于石上的石刻文,有镌为公私印章上的玺印文等等。这些都是可见于出土文物上的战国文字的真迹。 • 此外,许慎《说文解字》中所收的古文和籀文、三本石经中的古文、郭忠如《汗简》中所收的古文等,也大都是当时人们所见到并笔录下来的战国文字。战国文字的材料众多,字体也极为异样,因而无论哪一种附著物上的字体,都不能代表这一时期的所有文字,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字不能像商代甲骨文、西周金那样以其附著物来命,只好以时代来标称,统称为战国文字。

  25. 战国文字最突出的特点是形体歧异多。由于群雄割据,“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已而皆去其典籍”(《说文解字》),再加上连年战争,诸事急迫,被御用的文化人不能像西周大一统天下时那样从容不迫地精心制作,于是写字作书每每越出常轨、任意省改、草率从事而求急就,因而造成了严重的“文字异形”的局面。同一个字不仅在不同的地区构形有歧异,就是在同一个地区不同书手的笔下也每有不同。由于这一时期汉字的随意性过大,因而字体出现了大量无规律可循的省变或 讹变. 2、战国文字特点

  26. 不过从总体上说,战国文字还是上承甲骨文、金文,下启小篆、古隶的。某些金石器物上的文字依然保持有西周金文的遗风。不过从总体上说,战国文字还是上承甲骨文、金文,下启小篆、古隶的。某些金石器物上的文字依然保持有西周金文的遗风。   比如秦国的石鼓文、新鄓(yi4)虎符名文即明显地表现出与西周的虢季子白盘、墙盘铭文相接,下与秦始皇时代的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的小篆相通,是古汉字由西周金文演变秦代小篆的过渡桥梁。另外,某些简册文,例如包山楚简,其形体的变与用笔的特点,已有隶书笔法的滥觞。秦汉之际流行的古隶即与之一脉相承。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战国文字的多歧异,又反面促进了秦代对文字的统一和改革,也为后来汉字形体的突变----隶变准备了条件。 2、战国文字特点

  27. (四) 小篆 • 1、什么是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标准字体。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成。 •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为了尽快改变战国时代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与不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毌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是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斯等人在统一六国文字时做了三件事: •   第一,以秦国原有的文字作为统一的标准,处先“罢”(扬弃、废除)掉一切与秦文不同的六国俗体、异构,只保留其中与秦文一致的部分; •   第二,拟证出统一的标准字样; •   第三,写出定型后的标准字样广布天下。

  28. 峰山刻石

  29. 2、小篆特点 • 小篆是古文字的的终结,它的主要特点, • (1)首先是固定了偏旁部首的位置和写法,基本上做到了定型化。原有的“画成其物”、“视而可识”的直观表意功能继金文之后进一步减比,以至在许多字中已经完全消失 。 • A、轮廓定型;由甲骨文、金文、 • 战国文字的长短大小高下参差, • 变成基本整齐的长方形。如; • B、笔画定型:由甲骨文、金文、 • 战国文字的笔画方圆粗细不等. • 变成均匀圆转的线条。 • C、结构定型;由甲骨文、金文、 • 战国文字的部件上下左右自由书写, • 变成具备相对固定的 • 位置,同一字而有不同 • 形体的现象也大为减少了。如:

  30. (2)第二,是整个构形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加强。(2)第二,是整个构形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加强。   汉字的构形系统从甲骨文开始就具有了,它是以定数量的基本构件为基础、以构件的一定置向为外部平面组合的模式、以构件在内部的不同层次组合为构形理据而形成的。经过全面整理的小篆,其基本构件更加纯净,外部的平面组合和内部的层次且合调整得更为合理、规范和完善,从而使汉字的整个构形系统得以巩固和加强,为后来今文字(隶书、楷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秦始皇利用政权的力量来统一文字,推行小篆,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很快结束了长期以来汉字异字丛生、形体杂乱的局面。这对增强汉字的社会职能,对促进民族的团结统一的文化、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2、小篆特点

  31. 1、什么是隶书? 隶书历史上也称佐书、史书、八分,是以点、横、掠、波磔等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而使之便于书写的一种字体。   (1)隶书的产生。小篆虽然整齐规范,但其形体曲屈回环,极不便于书写。相传秦始皇时代有个叫程邈的人,得罪下狱成了徒隶,在狱中对小篆进行改革而创造了一种新的字体。秦始皇对此很欣赏,给他免罪升官,于是把他拟定的字体称为“隶书”。其实,据现在已出土的文字资料看来,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前,民间早已有隶书的萌芽,即便程邈真有其人其事,他也不过是作了些收集、整理和加工的工作罢了。晋代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所为隶人,殆为衙门中专掌文书的书吏;所谓隶字,即是这些人在日常工作中所习用的字体。秦王朝在推行小篆的同时,为了“以趋约易”,确实是大量地使用了隶书。1975年在湖北梦县睡虎地出土的大量秦简就是最好的证明。 (五)隶书 云梦睡虎地秦简

  32. 曹全碑

  33. 2、隶书种类   隶书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其设计构形和笔道(点画)形态是有很大变化的。在初创阶段,多数字尚带有浓厚的篆书意味,点画用笔的特点也不很突出,尤其是波磔不明显。后为经过长期的使用,特别是经过汉代文化人的加工、改造和美化,隶书才从根本上改变了篆书的构形和笔道形态,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新字体。后人称初创阶段的隶书为古隶或秦隶,称成熟阶段的隶书为汉隶。汉隶是汉代官方的正式字体。一般所谓隶书,主要是指汉书。 2、隶书种类 汉古隶—帛书老子乙本 什么是古隶?什么是汉隶?

  34. 秦隶

  35. 2、隶书特点 • 隶书比起小篆来,在笔画造型和形体结构方面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 (1)将小篆不规则的曲线和圆转的线条变为平直方整的笔画,从而使汉字进一步符号化,几乎全部丧失了象形意味。例如: • (2)隶书的形体,较之小篆往往有所减省。例如;

  36. 2、隶书特点 • (3)分化与归并了小篆的偏旁(就是合体字的部件,如形声字的形符或声符),较大程度地改变了汉字的形体结构。 • A、小篆中的同一偏旁随着在隶书中的 • 不同位置而改变为不同的形体。如: • B.小篆中的不同偏旁在隶书中被归并为同一形体。例如: 隶书的特点是什么?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