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8

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 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 北京教育学院通州分院 苏金良 2013 年元月 9 日. 题记:人文. “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 易经 · 贲卦 · 彖传 》 的象辞 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文化之。. 孔子其人.

Download Presentation

人文素养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人文素养 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 北京教育学院通州分院 苏金良 2013年元月9日

  2. 题记:人文 •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易经·贲卦·彖传》的象辞 • 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文化之。

  3. 孔子其人 • Coufucius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又拼K′ung-tzu。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幼年生活贫贱,学无常师,传曾问礼于老子。做过“委吏”(管粮草)和“乘田”(管畜牧)。34岁开始授徒讲学。50岁曾任鲁国司寇。后与门人周游卫、陈、蔡、宋、楚等国,终不见用。晚年致力教育事业,整理《诗》、《书》等典籍,并传说删定《春秋》,是为中国第一部编年史。传弟子三千,著名者七十二贤。在宇宙观上认为万物自己生长,但又保留天命信仰。认为鬼神对现实生活不起什么作用,但又赞成祖先崇拜,不否认鬼神的存在。政治上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以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提倡德治教化,反对苛政,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伦理思想上宣传“仁”。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礼制)的言行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孝悌”为“仁”之本);仁是品德素养恭(庄重)、宽(宽厚)、信(诚实)、敏(勤敏)、惠(慈惠)的总称。教育思想上注重“学”与“思”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重视因材施教,富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神。孔子学说体系虽然简略,但在中国哲学史上影响巨大。西汉以来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正统,历代王朝一直奉为圣人。孔子学说在东方,尤其是在日本、朝鲜、越南都有广泛影响,被推崇为东方文明的象征。现存《论语》集录孔子言行,被尊为儒家经典,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 《不列颠百科全书孔子词条(第4卷422页)》

  4.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5. 孔子其人 •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 圩(wéi)顶:头顶凹陷。

  6. 孔子其人 • 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乱迁居鲁国。父叔梁纥有勇力,以军功封于陬邑。母颜氏,名徵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三岁丧父,家道中落,随母移居曲阜阙里。因少时贫贱,学会不少技艺。孔子自谓年“十有五而志于学”,早年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博学好礼,为乡人称道。孔子学无常师,传说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7. 孔子其人 • 孔子三十而立,从事社会活动,同时创办私学,聚徒讲学,以《诗》、《书》《礼》《乐》为教,从而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开创了学术自由的风气,对文化在民间的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最著名的有颜渊、子路、子贡、子夏、曾参等人。

  8. 孔子其人 • 孔子年五十而知天命,开始走上从政之路,由中都宰升任司空、大司寇,行摄相事。因与执政季氏不合,自知在鲁国难以施展政治抱负,于鲁定公十三年(前497)率领一些弟子离鲁,周游卫、陈、曹、宋、郑、蔡、楚等国,途中备尝艰辛,遭到冷遇,终不见用。

  9. 孔子其人 •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孔子在漂泊十四年后,返回鲁国,从事教育和文献整理,删《诗》、《书》,定礼乐,系《周易》,修《春秋》,以传先王之道。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孔子病逝,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

  10. 孔子其人 • 子六十九岁,子伯鱼卒,孙伋生。明年,颜渊卒,孔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又明年,孔子年七十一矣。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曰鉏(chú )商,获兽,以为不祥,弃之。孔子往观之,曰:“麟也。胡为乎来哉! ”反袂拭涕曰:“吾道穷矣! ”乃因鲁史作《春秋》,上自隐公元年,下迄哀公十四年,凡十二公,二百四十年。其事核,其词约,其指博,笔则笔,削则削,游、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孔子曰:“知我者,其为《春秋》乎!罪我者,其为《春秋》乎! ”自《春秋》成而天下之乱臣贼子惧焉。

  11. 孔子其人 •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háng)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qí)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12. 孔子其人 • 孔子之集大成:孔子乃叙《书》、删《诗》、定《礼》、正《乐》,以明先王之道;翼《易》,以阐阴阳性命之旨;然后六艺备,经教成。

  13. 孔子其人 • 孟子曰:“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14. 孔子其人 • 德牟天地,道观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15. 孟子(亚圣)曾子(宗圣)

  16. 颜回 (复圣) 子思(述圣)

  17. 闵损(子骞) 冉雍(仲弓) 仲由(子路) 宰予(子我) 端木赐(子贡) 言偃(子游) 卜商(子夏) 颛孙师(子张) 有若(子有) 冉求(子有) 冉耕(伯牛) 朱熹(元晦) 孔门先贤十二哲

  18. 闵损(子骞) 冉雍(仲弓) 孔门十二哲人

  19. 仲由(子路) 宰予(子我) 孔门十二哲人

  20. 端木赐(子贡) 言偃(子游) 孔门十二哲人

  21. 卜商(子夏) 颛孙师(子张) 孔门十二哲人

  22. 有若(子有) 冉求(子有) 孔门十二哲人

  23. 冉耕(伯牛) 朱熹(元晦) 孔门十二哲人

  24. 孔门七十二贤 • 闵损(子骞)冉耕(伯牛)冉雍(仲弓)冉求(子有)仲由(子路)宰予(子我)端木赐(子贡)言偃(子游)卜商(子夏)颛孙师(子张)曾参(子舆)澹台灭明(子羽)宓不齐(子贱) 原宪(子思)公冶长(子长)南宫括(子容)公皙哀(季次)曾蒧(diǎn皙)颜无繇(路)商瞿(子木)高柴(子羔)漆雕开(子开)公伯缭(子周)司马耕(子牛)樊须(子迟)有若(子有)公西赤(子华)巫马施(子旗)梁鳣(zhān叔鱼)冉孺(子鲁)曹恤(子循)伯虔(子析)冉季(子产)公祖句兹(子之)秦祖(子南)漆雕哆(子敛)颜高(子骄)漆雕徒父(子文)壤驷赤(子徒)商泽(子秀)石作蜀(子明)任不齐(选)公良孺(子正)后处(子里)秦冉(开)公夏首(乘)奚容箴(子皙)公肩定(子中)颜祖(襄)鄡单(qiāo子家)句井疆(子疆)罕父黑(子索)秦商(子丕)申党(周)颜之仆(叔)荣旗(子祈)县成(子祺)左人郢(行)燕伋(思)郑邦(子徒)秦非(子之)施之常(子恒)颜哙(子声)步叔乘(子车)原亢籍(籍)乐欬(子声)廉絜(庸)叔仲会(子期)颜何(冉)狄黑(皙)邦巽(子敛)孔忠(子蔑)公西舆如(子上)

  25. 《论语》其书 • Lunyu 《论语》 又拼Lun yü,英语作Ana-leets of Coufucius。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言论的汇编,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门人和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西汉时《论语》有三种,即今文本《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和《古论语》31篇,后二种均亡佚。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主,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为之作注,成为后世的流传本。《论语》文字简朴,敍一事仅数十字,然意思完满。全书仅1.2万字,但影响极大。南宋朱熹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在儒家经典中地位益高。重要注释本有三国时期魏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时期梁皇侃《论语义疏》、宋朱熹《论语章句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人杨伯峻有《论语译注》。《不列颠百科全书孔子词条(第10卷287页)》

  26. 1.敬字入门 2.孝为根本 3.礼乐身心 4.仁者爱人 5.讷言敏行 6.明知不可而为之 7.过犹不及 8.六艺育人 9.内圣外王 10.大同理想 我读《论语》

  27. 1.敬字入门 • 【原文】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 (《论语•季氏》16.8) • 【译文】孔子说:“君子害怕的有三件事:怕天命,怕王公大人,怕圣人的言语。小人不懂的天命,因而不怕它;轻视王公大人,轻侮圣人的言语。” • 【注释】大人:古代对于在高位的交“大人”,如《易•乾卦》“利见大人”,《礼记•礼运》“大人世及以为礼”,《孟子•尽心下》“说大人,则藐之”。对于有道德的人,也可以叫“大人”,如《孟子•告子上》“从其大体为大人”。这里的“大人”是指在高位的人,而“圣人”则是指有道德的人。

  28. 2.孝为根本 • 【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论语•学而》1.11) • 【译文】孔子说:“当他父母活着,[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便观察他的意图;他父母死了,便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母的合理部分,长期地不加改变,可以说是尽了孝心的了。”

  29. 3.礼乐身心 •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 对曰:“未也。(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16.13)

  30. 4.仁者爱人 •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 (《论语•颜渊》12.1) • 【译文】颜渊问怎样去实践仁这种道德。孔子说:“抑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仁人。实践仁的道德,完全凭自己,难道还凭别人吗?”颜渊说:“希望能交给我一些行动的纲领。”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去看,不合礼的话不去听,不合礼的话不去说,不合礼的事不去做。”颜渊说:“我虽然愚钝,也要照您这话去做。” • 章旨:孔子回答颜渊,以克己复礼为仁及实行的方法。

  31. 5.讷言敏行 • 【原文】《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译文】 “君子的修养要尽力使自己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 ” • 【链接】宋·朱熹《答王近思书》: “不可不深自警省,讷言敏行,以改故习之谬也。 ” •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32. 6.明知不可而为之 • 《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 勇于挑战的精神,锲而不舍的态度,一往无前的气魄,锐意进取的智慧,舍我其谁的使命,积极向上的人生,乐天知命的思想,人定胜天的思维,下学上达的境界,主观能动的创造……(可撰千字文)

  33. 7.过犹不及 • 7.过犹不及 • 【译文】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11.16) • 【译文】子贡问孔子:“颛孙师和卜商两个人,谁强一些?”孔子说:“颛孙师呢,有些过分;卜商呢,有些赶不上。”子贡说:“那么,颛孙师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 • 【馀论】孔子是以中庸为至德(最高标准)的,过分和不足都是不妥当的,因之说“过犹不及”,就是既要防左,也要防右。

  34. 8.六艺育人 • 礼、乐、射、御、书、数。 • 礼:不学礼,无以立。  •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 (《论语•尧曰》 20.7 ) •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35. 8.六艺育人 • 马一浮的观点:经学即国学,国学即六艺(六经),亦即《诗经》《书经》《乐经》《礼经》《易经》《春秋》。

  36. 8.六艺育人 • 【原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2.2 ) •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作者的思想完全是纯正的’。” • 【注释】《诗》三百,《诗经》是有三百五篇,“三百”只是取其整数;思无邪,“思无邪”一语本是《诗经·鲁颂·駧(jiòng)》篇之文,孔子借它来评论所有诗篇。俞樾《曲园杂纂》说这“思”字是语词(语首助词) ,没有意义,不应当“思想”解,恐和孔子愿意不合。 • 《诗经·鲁颂·騆》原文: •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骓有駓,有骍有骐,以车伾伾。思无期思,马斯才。駉駉牡马,在坰之野。溥言駉者,有驒有骆,有骝有雒,以车绎绎。思无斁思,马斯作。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 • 駉:jiōng,良马腹干肥张也。 • 坰:shǎng,离城很远的郊外。 • 驈:yù,黑马白股。 • 骓:zhuī,苍白杂毛的马。 • 駓:pī,黄白杂毛的马 ;骍(xīng)赤黄色的马;骐:青黑色的马。 • 驒:tuó,青骊马 ;駵(音留):赤身黑鬣的马。 • 雒:luò,黑身白鬣的马 ; 骃(音因):浅黑带白色的杂毛马;騢(音霞):赤白杂毛的马。 • 驔:diàn,脚胫有长毛的马。 • 祛:qū,驱逐。

  37. 8.六艺育人 • 【原文】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论语·八佾》3.20) •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致毫无节制,悲哀而不致伤害身心。” • 【注释】《关雎》——《诗经》的第一篇。但这篇诗并没有悲哀的情调,因此刘台拱的《论语骈枝》说:“《诗》有《关雎》,《乐》亦有《关雎》,此章据《乐》言之。古之乐章皆三篇为一。……乐而不淫者,《关雎·葛覃(tán)》也;哀而不伤者,《关雎·卷耳》也。”

  38. 8.六艺育人 • 【原文】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 (《论语·八佾》3.7) • 【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所争,一定是比箭吧!{但是当射箭的时候,}互相作揖而登堂; {射箭完毕,}走下堂来,而后{作揖}喝酒。那一种竞赛也是很有礼貌的。” • 【馀论】这个“争”是指争个人的权力地位而言,“子罕言利”(9.1),何况与人争利呢?所以说“君子无所争”。

  39. 8.六艺育人 • 御:驾驶马车的技术。 • 鸣和鸾: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 • 逐水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 • 过君表: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 • 舞交衢:过通道而驱驰自如 • 逐禽左: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

  40. 8.六艺育人 • 书:文学、文献;书法、书写、识字、写字、作文;六书: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 • 六艺育人:君子之风之品之德 • 《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论语·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41. 8.六艺育人 • 数:算术与数论知识。 • 算经十书:《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五经算术》《辑古算经》《缀术》 • 九数:九九乘法表。 • 祖冲之与圆周率 • 中国只有算术没有数学。

  42. 男女年龄别称: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髪垂) 男孩8岁:龆年(换牙)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女12岁:金钗之年 女13岁:豆蔻年华 女15岁:及笄之年 女16岁:破瓜年华 碧玉年华 女20岁:桃李年华 女24岁: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半老徐娘 8.六艺育人

  43. 男女年龄别称: 男20岁:弱冠 男30岁:而立之年 男40岁:不惑之年 强壮之年 男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男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男70岁:古稀之年、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男80岁:杖朝之年 男80—90岁:耄耋之年 男100岁:期颐之年 8.六艺育人

  44. 9.内圣外王 • 【原文】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论语·尧曰》20.1) • 【译文】检验并审定度量衡,修复已废弃的机关工作,全国的政令就会通行了;恢复被灭亡的国家,承续已断绝的后代,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的百姓就都会心悦诚服了。 • 【注释】谨权量,审法度:权就是量轻重的衡量,量就是容量,度就是长度。“法度”不是法律制度之意。《史记·秦始皇本纪》和秦权、秦量的刻辞中都有“法度”一词,都是指长度的分、寸、尺、丈、引而言。所以“谨权量,审法度”两句只是“齐一度量衡”一个意思。

  45. 10.大同理想 • 《礼记•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 全文107个字,是孔子的话。

  46. 重点章句的记诵和感悟 •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1.1) • 【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这样的人,不也是君子吗?” • 【注释】时:以时,在一定的时候,在适当的时候;习(習):复习、温习、预习、练习、演习、实习……习得;朋友:同门为朋,同道为友。

  47. 重点章句的记诵和感悟 •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随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2.4) •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得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了;四十岁, [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了;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的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自然的]不越出规矩。” • 【注释】有,同又;立,《泰伯篇》:“立于礼。”《季氏篇》又说:“不学礼,无以立。”因之译文增添了“懂得礼仪”几个字;“立”是站立的意思,这里是“站得住”的意思,为求上下文的流畅,意译为遇事“都有把握”;不惑,《子罕篇》和《宪问篇》都有“知者不惑”的话,所以译文用“掌握了知识”来说明“不惑”;天命,孔子是不是宿命论者,我尚不敢论定。孔子所谓的天命究竟是什么,也很难臆测,后来的人虽然谈得很多,未必符合孔子本意,因此,这两个字不便译出;耳顺,这两个字很难讲,企图把它讲通的也有很多人,但都觉牵强。译者姑且作如此讲解;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字有作“纵”字的,皇侃《义疏》也读为“纵”,解为放纵。柳宗元与《杨晦之书》说“孔子七十而纵心”,不但“从”字写作“纵”,而且以“心”字绝句,“所欲”属下读。“七十而纵心,所欲不逾矩”,这种读法也通。 • 【馀论】这一章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进步的过程。从这一过程中,也可以看出孔门治学的主次来。孔门治学的主要在做人,所以“志学”之后便是立,然后才是“不惑”,末尾又归到“不逾矩”。

  48. 重点章句的记诵和感悟 •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 2.11 ) •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却能够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便可以做老师了。” • 【注释】温故而知新,皇侃《义疏》说,“温故”就是“月无忘其所能”,“知新”就是“日知其所亡”,也通。 • 【馀论】孔子说,要做一个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必须要加上自己创造性地见解和发明。具备这种创造性的劳动能力以后才可以做老师。

  49. 重点章句的记诵和感悟 •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为政》2.15) • 【译文】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开动脑筋去思想,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去读书,就会缺乏信心。” • 【注释】罔,诬罔的意思。“学而不思”则受欺,似乎是《孟子·尽心下》“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意思;殆,《论语》的“殆”有两个意义,下文第十八章“多见阙殆”的“殆”当“疑惑”解(说本王引之《经义述闻》),《微子篇》“今之从政者殆而”的“殆”当危险解。这里两个意义都讲得过去,译文取前一义。古人常以“罔”“殆”对文,如《诗经·小雅·节南山》云:“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己,无小人殆。”(“无小人殆”即“无殆小人”。)旧注有以“罔然无所得”释“罔”,以“精神疲殆”释“殆”的,似乎难以圆通。 • 【馀论】学思结合,知行合一,进德修业,学以致用,是中国式学习的传统,与西方只维竞争,知识第一,量化学习,相信技术不同。

  50. 重点章句的记诵和感悟 • 【原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论语•为政》2.17) • 【译文】孔子说:“子路呀!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说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假装知道。 ]这就是真正地知道。 [或者译为这就是聪明智慧。 ]”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