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 likes | 635 Views
第 11 章 货币供给. 本章为教材 15 、 16 章的综合 11.1 多倍存款创造 11.2 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 11.3 基础货币 11.4 货币乘数. 本章必读部分: 米什金(美)著, 《 货币金融学 》 P366-408 页. 本章选读部分: 黄达等著, 《 金融学 》 精编版 第十二、十四章. 基础货币 B. R. C. D. C. 货币供给 M. 货币供给的概念. 货币供给(量)即在一定时点上经济中所拥有的货币存量。可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11.1 多倍存款创造. 货币供应过程中的四位“演员”:
E N D
第11章 货币供给 • 本章为教材15、16章的综合 • 11.1 多倍存款创造 • 11.2 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 • 11.3 基础货币 • 11.4 货币乘数
本章必读部分:米什金(美)著,《货币金融学》 P366-408页 本章选读部分: 黄达等著,《金融学》精编版 第十二、十四章
基础货币B R C D C 货币供给M 货币供给的概念 • 货币供给(量)即在一定时点上经济中所拥有的货币存量。可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11.1 多倍存款创造 • 货币供应过程中的四位“演员”: • 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最重要; • 银行(存款机构):接受存款并发放贷款; • 存款者; • 向银行借款者。
11.1 多倍存款创造(续) • 几个简化的假设: • 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为10% • 商业银行只有活期存款,而没有定期存款 • 商业银行不保留超额准备金 • 银行的客户不持有现金
11.1 多倍存款创造(续) • 存款货币多倍扩张的基本过程: • 甲银行接受其客户存入的100元现金,成为银行的初始准备金,银行保留了法定准备金后将超额部分全部贷出或投资证券。其资产负债表变化如下:
11.1 多倍存款创造(续) 甲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 单位:元
11.1 多倍存款创造(续) • 甲银行贷出90元,借款者将这笔款项支付乙银行客户并全部存入乙银行。乙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变化如下:
11.1 多倍存款创造(续) 乙银行资产负债表 单位:元
11.1 多倍存款创造(续) • 乙银行贷款81元,借款人用于支付给丙银行的客户,从而使丙银行也取得存款81元。 • 丙银行也同样按照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10%,提取准备金8.10元,并将余下的72.90元用于贷放。 • 这样,丙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如下:
11.1 多倍存款创造(续) 丙银行资产负债表 单位:元
11.1 多倍存款创造(续) • 如此下去,所有银行都将其超额准备金全额发放贷款,支票存款会进一步增加,最终,最初的100元准备金增加将使存款总额增加到1000元,增加了10倍,正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
11.1 多倍存款创造(续) • 设:原始存款所导致的最初准备金增加D0,此例中为100元 • 法定准备率r,此例中为10%
11.1 多倍存款创造(续) 其中,D表示存款总额,R表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表示中央银行所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可以看出,通过存款和贷款的相互转化,在极限状态,原始存款所导致的准备金增加最终全部转化为银行体系的法定准备金,因此,可得存款货币多倍扩张的公式:
11.1 多倍存款创造(续) • 简单存款乘数为: 此例中简单存款乘数为10,表示银行吸收的原始存款每增加1元,银行系统就会增加10元的存款额。
11.1 多倍存款创造(续) • 存款货币的多倍收缩: • 存款货币的多倍收缩是多倍扩张的反向过程。
11.1 多倍存款创造(续) • 现实的存款创造乘数 其中,e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即银行持有的超额存款准备金与支票存款之比 c为现金提取率,即银行漏损现金与支票存款之比,又称现金存款比率
11.2 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 • 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 • 基础货币B • 货币乘数m • 货币供给量是这两个因素的乘积。 M=m·B
11.3 基础货币 • 从基础货币的来源来看,它是指货币当局的负债,即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货币当局所能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
基础货币的构成 • 从基础货币的运用来看,它由两个部分构成: • 一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以及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 • 二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C,即通常所谓的“通货”。 B=R+C
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 • 公开市场操作 • 对银行的公开市场购买:准备金增加,B增加 • 对非银行公众的公开市场购买 • 非银行公众将支票存入银行:准备金增加,B增加 • 非银行公众将支票兑现:准备金不变,B(通货)增加 • 贴现贷款:准备金增加,B增加 • 存款转化为通货(公众行为):B不变,但准备金减少 • 结论: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优于它对准备金的控制。
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能力 • 基础货币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中央银行不能完全控制,即央行的贴现贷款,其余部分则处于央行控制之中,称为非借入基础货币。 Bn=B-DL 其中, Bn为非借入基础货币 DL为从央行获得的贴现贷款 • 从商业银行角度来看,贴现贷款是银行的“借入准备金”,其余的准备金就是“非借入准备金”或称“自有准备金”。
预算赤字和基础货币 • 政府支出的三种融资方式: • 增税,B不变 • 发债,B不变 • 发行货币,即债务货币化,B增加 • 美国政府预算赤字不一定导致货币基数扩大,只在联储愿意购买财政部为弥补赤字而发行的债券时才会发生。 • 若美联储追求的目标是防止高利率,预算赤字则会导致创造货币。
11.4 货币乘数 • 货币乘数m,也称货币扩张系数, 是用以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基础货币之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乘数决定了货币供给的总量。
货币乘数的推导 m1= 因为,R=r·D+e·D 所以, m1 = =
货币供给模型 式中,M1=货币存量 B=基础货币 m1=货币乘数 r=法定准备率 e=超额准备率 c=通货存款比率
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 • 法定准备金比率(r):负相关 • 超额准备金比率(e):负相关 • 通货比率(c):负相关
货币供应量诸因素分析图 预算赤字 中央银行 银 行 非银行公众 外汇市场 公开市场业务 贴现贷款 法定准备金率 超额准备金率 现金与支票存款比率 非交易存款与支票存款比率 × = 基础货币 货币乘数 货币供给
货币供应量M1对诸变量的反应 m1下降 m1下降 m1下降 B 增加 B 增加
课后习题 • 教材: • 第385-386、403-404页所有习题 • 第384页、403页名词解释 开始